憲政建設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9 15:26: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憲政建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憲政建設

我國憲政建設論文

一、對我國現行憲法修改的總結及評價

首先我們要了解修改憲法的必要性,這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

一是法律乃至憲法的修改是各國法治建設的普遍現象,是法治建設與時俱進的規律之一。美國自1787年立憲以來前后共通過了27條修正案、法國歷史上共產生了16部憲法,四年前的美國總統大選,美國政界和學術界針對總統選舉中的問題都提出要修改憲法關于選舉人的規定,當然美國憲法的修改程序非常復雜,成本很高,修改一次很不容易。

二是有助于維護憲法的權威性,避免憲法與實際生活脫節;

三是有助于提高憲法的適應性,發揮憲法的功能;

其次,我介紹一下現行憲法四次修改的基本內容

查看全文

古典憲政與現代憲政——論我國憲政建設的思路

[內容提要]在現代社會政治體制之中,以古典自由主義為哲學基礎以限制權力為特征的古典憲政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福利國家的理論要求,因此,建設以積極憲政為核心的現代憲政顯得日益迫切。本文旨在從現代憲政的基本理念出發,對我國憲政建設的基本思路提出一些看法。

[關鍵詞]古典憲政現代憲政憲政建設

一、古典憲政的歷史探微與評析

以古典自由主義為內核的古典憲政理念直接起源于啟蒙運動。但是,如果要考察其發展演變的軌跡,則源遠流長。“立憲政治的觀念其起源與西方政治思想一樣古老”。[i]憲政的理念,在古希臘的時代就已經開始了。希臘思想家亞里斯多德早在幾千年親自考察了許多城邦國家的憲法類型,提出各種城邦政治體制利弊得失。雖然,希臘化時代的憲政理念主要局限于對于采取何種政體形式來實現共同體的福址,具有形式憲政的色彩。但是,它也開啟人類政治歷史中應當采取一些理性的標準來實現對政治權力的評價的古典憲政之路。評價意味著審視。人類政治文明史就是一部如何規制政治權力、實現政治秩序規范化并追求人類社會的基本價值與共同福址的歷史。自茲而生的憲政史的基本論脈就是限權,這構成了古典憲政的基本理念。

在古希臘城邦政治時代,那些著名哲學家們在考慮政治的正義性問題時,都認為正義的法律(憲政)應當成為城邦政治的基本準則。[ii]柏拉圖在經過一生的思索與比較后指出:“如果一個國家的法律在官吏之上,而這些官吏都服從法律,那么這個國家就會獲得諸神的保佑和賜福。”[iii]柏拉圖的法律概念在其理念論背景之下具有一些倫理色彩,但是這至少說明了城邦政治需要遵守一定的價值準則,在限制政治權力上具有了初[iv]步的憲政色彩。亞里斯多德更結合希臘政治的現實,論證了法治對于政治的重要性,他主張,法律是有道德的文明的生活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是優良城邦生活的基礎,“誰說應該由法律實施其統治,這就有如說,惟獨神筮和理智可以實施統治,至于誰說應該由一個個人來統治,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獸性的因素”[v]并且,亞氏首次明確地提出了實現法治的基本條件,這實現了對政治權力(立法權力)限制的在技術上解答,并且初步指出了政治權力的合法性來源于法律,統治者必須依法治理社會的法律思想。從這里我們也基本上可以看出,在作為西方立憲主義淵源的古典時期,限制政治權力已經初步成為古典憲法實踐的內在主題,只不過這種控制力量只是基于一種抽象的理性核正義。

古羅馬法治理念直接來源于希臘文明。法學家西塞羅代表了羅馬政治法律思想探究的最高水平。他高揚斯多哥學派的自然法思想,第一次提出自然法的本質是正確的理性,并且認為惟有上帝具有正確的理性,而“真正的法律是同自然一致的正當理性,它到處適用,不會變化并且永恒”[vi],西塞羅的法律思想為羅馬政治實踐提出了一個超越世俗的價值參照和正義標準。可以說,沒有這種西塞羅對自然法思想的闡發,神的睿智與世俗的理性就不可能結合,中世紀博大的教會法思想體系也就難以建立。重要的是,自然法思想的引入,使得探討政治權力的合法性基礎問題成為可能,它為國家實證法的建設包括政治權力的行使提供了一個價值參照和限制,使古典憲政理念一脈相承并有了其得以衍生的基本雛形。

查看全文

憲法與憲政建設論文

內容摘要:文章簡述了憲法、憲政的含義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憲法是憲政的前提,憲政是憲法的生命;憲法是靜態的憲政,憲政是動態的憲法。并提出了貫徹實施憲法、推動憲政建設的六點措施。

關鍵詞:憲法,憲政,憲政建設

一、憲法與憲政的關系.

憲法是規定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集中表現各種政治力量對比關系,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國家根本法,是治國安幫的總章程。我國古代雖然也有“憲”和“憲法”的詞匯,但那是泛指典章制度或法令的頒布,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憲法[1]。現代意義上的憲法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憲政也稱“民主憲政”或“立憲政體”。憲政作為一種政治制度,它是指以憲法為前提、以民主政治為核心、以法治為基石、以保障人權為目的的政治狀態或政治過程[2]。憲政有三個特征:①實施憲法是建立憲政的基本途徑;②建立有限政府是憲政的基本精神;③樹立憲法的最高權威是憲政的集中表現。

憲法是憲政的前提,憲政是憲法的生命;憲法是靜態的憲政,憲政是動態的憲法。憲法的內容直接決定憲政的內容,立憲的目的就是憲政的目的。沒有憲法就談不上憲政,離開憲政,憲法就成了一紙空文。近代中國“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是徒有憲法之名,而無憲政之實”[3]。清末以來的百年立憲歷程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舊中國有過八部憲法,由于外國列強入侵加上國內軍閥混戰,立憲活動不是“流產”就是“夭折”,根本就沒有辦法得到實施;新中國有過一個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和四部憲法,雖然都是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人民大眾意志,但很粗糙,內容過于“特色”化,極不完善,條文中包含許多不穩定的東西,大都是一些綱領性、政策性和口號式的規定,政治色彩很濃,缺乏可操作性的內容,與其說是一部憲法還不如說是一個政治綱領性文件。除了現行憲法外,大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實施。

二、推動憲政建設的幾點思考

查看全文

憲政視域下政府建設探索

摘要:政府的權力、職能和規模受到憲政的規制。憲政視域下,政府建設應突出政府結構、角色定位和運行機制三個層面。宏觀上,構建精神要件、實體要件、程序要件“三位一體”的政府結構;中觀上,政府應扮演社會的服務者和合作者角色;微觀上,構建科學規范、運行有序、公平公正的政府運行機制

關鍵詞:憲政政府建設

憲政是國家依據一部充分體現現代文明的憲法進行治理,以實現一系列民主原則與制度為主要內容,以實行法治為基本保證,以充分實現最廣泛的人權為目的的一種政治制度。其中民主是憲政的基礎,法治是它的重要條件,人權保障則是憲政的目的。在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三權中,立法權具有人民性、抽象性和間接性,司法權具有程序性和被動性,行政權具有主動性和直接性。因此,作為行政學意義上的政府與憲政的關系也就成為焦點,它在許多重要方面和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憲政的實現。憲政視域下,政府在權力、職能和規模上受到嚴格的憲法和法律約束、限制,政府建設只有在憲政的基礎和平臺上進行才能得到民眾的理解和認同,才具有合法性。

1憲政視域下的政府結構:精神、實體和程序要件“三位一體”

憲政視域下,價值要件,實體要件和程序要件三者互為存在條件,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一個政府的宏觀結構。

首先,精神要件是政府建設的基礎。精神要件是政府的價值基礎和導向,政府要牢固樹立以民為本的導向理念、公平公正的價值理念和法治理念。在憲政制度下,政府與人民之間是一種契約關系。政府是人民為了一定的目的而從基本人權中派生出的一種權力。政府的權力產生于人民的授權,政府受人民委托行使權力。而人民之所以設立政府并授予權力。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和實現公民權利,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平公正”是政府的觀念柱石和靈魂,政府應承認社會的所有公民具有平等的權利和機會。這些權利和機會不因為個人的出身、天賦、種族性別、財富等的差別而受到損害,不能被特權和權力所剝奪,也不能拿來于其他人的經濟利益交換。政府應奉行法治之上的理念,其一切行為活動都應限定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以外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所以它構成了對政府機構的一切力的限制,這當然也包括對立法機構的權力的限制。”[1]

查看全文

憲政建設與政治文明建設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政治文明是由一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形態,政治思想意識形態和政治行為實踐所規定和體現的社會文明。憲政是最能夠集中體現政治文明的政治法律形態。不僅憲政的基本原則與要求與政治文明的終極關懷是一致的,而且憲政制度下的民主政治是政治文明持續存在與發展的根本制度保障。憲政要求政府運行法治化,提供了政治文明的基本運作方式。當然,由于多種原因的存在,我國憲政建設還存在許多困難。克服這些困難,促進憲政制度的建立是我國追求政治文明不可回避的關鍵所在。

關鍵字:憲政政治文明人權民主政治法治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將“政治文明”引入了現行憲法,規定要“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⑴這一規定標志著政治文明建設在我國國家根本大法上正式獲得了最高法律地位,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政治文明是什么?政治文明是“由一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形態,政治思想意識形態和政治行為實踐所規定和體現的社會文明。”⑵其中,一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形態則是政治文明的核心部分。憲政制度是當今社會公認的一種文明先進的政治法律形態,是最能夠集中體現政治文明的政治法律形態。憲政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

一憲政的基本原則與要求與政治文明的終極關懷相一致

“文明的政治不僅僅在于保障人權,更在于以保障人權為終極關懷。”⑶在整個社會運行體系中,人是最重要的主體。人的幸福與完整是任何社會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對人的幸福與完整的關注就是要求人權要得以保障。政治運行作為社會運行體系中一種重要的活動,也必須以發展和保障人權為基本出發點和最終目的。所以,從終極意義上分析,“人權是政治的目的,人權是政治文明的終極關懷。”⑷近現代憲法發展出來以后,人權受到了普遍的關注,并成為了構建社會秩序時必須考慮的一項重要價值。伴隨著近現代憲法產生而建立的憲政制度也就體現了人權這一價值,為人權的發展提供了制度性保障,特別是憲政的基本原則更集中體現了人權的價值要求。

查看全文

憲政形態政治建設發展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憲政制度;憲政意識;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論文摘要]人類政治文明發展到今天,其最根本的成果就是以憲政制度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或者說憲政制度是當代政治文明的根本標志。憲政制度的一個最重要的基礎在于社會全體成員對它的接受和信仰,也即憲政意識的支持。可以說,如果脫離了憲政意識在全社會成員中的植根、認同和普及,政治文明的建設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因此,認識和把握憲政意識與政治文明的這種內在關系,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不可或缺的思想認識前提和理論基礎。

人類政治文明發展到今天,其最根本的成果就是以憲政制度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或者說憲政制度是當代政治文明的根本標志。憲政制度的一個最重要的基礎在于社會全體成員對它的接受和信仰,也即憲政意識的支持。可以說,如果脫離了憲政意識在全社會成員中的植根、認同和普及,政治文明的建設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因此,認識和把握憲政意識與政治文明的這種內在關系,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不可或缺的思想認識前提和理論基礎。

一、政治文明的核心在于憲政制度

政治文明是人類社會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表現在政治活動、政治過程、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上的逐步開化和前進的程度。近代以來政治文明的發展主要是和近代西方資產階級國家的形成相聯系。在同封建專制集權長期斗爭的過程中,近代西方資產階級發展出了以民主政治為核心的諸多政治文明理念,如人民主權、權力制約、法治、人權、責任政府等,這些政治文明理念被載入憲法,形成以憲法為根本的一整套政治法律制度,即憲政制度,并以此為基礎進而建立起資產階級民主制共和國。這不僅是近代政治文明發展的重要成果和標志,更重要的是它還推動了政治文明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

近代政治文明發展的目標途徑在于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存在和運行則通過憲政制度得到保障。因此,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集中體現為憲政制度。首先,作為同封建專制集權斗爭的產物和結果,西方近代資產階級國家政治文明的諸多理念是通過以憲法為基礎的一整套政治法律制度得以確認、落實和貫徹的。也即憲政制度是對近代政治文明以法律制度形式做出的確認,是近代政治文明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憲政制度的誕生為人類的政治活動從腥風血雨的野蠻和暴力下解放出來,進而走向文明、有序的政治提供了最好的制度保障,并成為當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追求和選擇。其次,憲政制度又是政治文明的內在要求并規定了民主國家政治文明的基本走向和基本原則。政治文明的諸多理念集中體現在民主政治中,它們要求民主政治的基本方向應當是實現政治權力運作的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以法律的形式明確政治權力的分配、政治制度的設計、政治權力的實現。憲政制度就是在現代民主國家中以其特有的制度功能最大限度的滿足民主政治的要求,同時對可能的針對民主政治的破壞進行預防和限制,引導和保證政治文明的發展方向。再次,憲政制度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的一個成熟的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政治文明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政治只是少數奴隸主和封建貴族享有的特權,他們通過對國家權力的專制壟斷實現對其他社會成員的人身占有和對全社會的財富占有。即使在古希臘奴隸制的民主制度下,享有民主權利的成年公民也不過僅占人口的百分之十。近代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以后,政治思想和政治活動的民主化逐步成為政治文明發展的主要方向。民主、自由、人權的基本理念,代議制度、政黨政治等政治體制逐步成為政治文明發展的主要內容。這些發展成果最終通過以憲法為基礎的一系列政治法律制度得以確認和加強。可以說,憲政制度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到今天的最高表現。

查看全文

我國憲政建設途徑論文

摘要: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施政理念蘊含著豐富的憲政思想。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憲政受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條件的影響和限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筆者就當前中國憲政建設的途徑談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憲政途徑憲政文化違憲審查

2004年隨著十屆人大二次會議對1982年憲法的第四次修改,“依憲治國”、“憲法至上“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施政理念蘊含著豐富的憲政思想。同志、同志在各種場合多次強調,依法治國,最根本的是依憲治國;依法行政,最根本的是依憲行政。各級政府都要把憲法作為根本的行為準則,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2005年10月國務院新聞辦了《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白皮書》是我國首次關于民主政治建設的白皮書,白皮書對當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憲政國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指明了中國憲政建設的美好前景。這些都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憲政實踐的探索不斷深化和憲政理論的研究日益成熟。

實行憲政是現代國家政治的根本標志和常規形態。所謂憲政,指的是以憲法為前提,以法治為核心,以民主政治為基石,以人權為目的而形成的政治關系和制度。憲政不僅是一種政治制度,而且是一種社會制度,它與政治結構、日常生活形態乃至社會倫理形態關系緊密。憲政的建立與運行必須以相應的經濟、文化基礎為平臺,與相應的政治制度設施相配套。以下筆者就當前中國憲政建設的途徑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市場經濟與經濟體制改革

市場經濟就是權利經濟、法治經濟。因為市場經濟主要是依靠市場主體自由行使經濟權利自主運行,它要求主體平等、意思自治,自然要求法律至上,實現法治,以限制政府的過度干預,保護市場主體的權利,反對權力至上和人治。這正是憲政的內在精神所在。歷史已經證明,市場經濟產生權利觀念、權利意識,促進政治法治化、民主化,要求限制政府權力,保護公民權利,產生憲法觀念和憲法,培育憲政生存的社會基礎——市民社會。

查看全文

我國憲政建設思路論文

[內容提要]在現代社會政治體制之中,以古典自由主義為哲學基礎以限制權力為特征的古典憲政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福利國家的理論要求,因此,建設以積極憲政為核心的現代憲政顯得日益迫切。本文旨在從現代憲政的基本理念出發,對我國憲政建設的基本思路提出一些看法。

[關鍵詞]古典憲政,現代憲政,憲政建設

一、古典憲政的歷史探微與評析

以古典自由主義為內核的古典憲政理念直接起源于啟蒙運動。但是,如果要考察其發展演變的軌跡,則源遠流長。“立憲政治的觀念其起源與西方政治思想一樣古老”。[1]憲政的理念,在古希臘的時代就已經開始了。希臘思想家亞里斯多德早在幾千年親自考察了許多城邦國家的憲法類型,提出各種城邦政治體制利弊得失。雖然,希臘化時代的憲政理念主要局限于對于采取何種政體形式來實現共同體的福址,具有形式憲政的色彩。但是,它也開啟人類政治歷史中應當采取一些理性的標準來實現對政治權力的評價的古典憲政之路。評價意味著審視。人類政治文明史就是一部如何規制政治權力、實現政治秩序規范化并追求人類社會的基本價值與共同福址的歷史。自茲而生的憲政史的基本論脈就是限權,這構成了古典憲政的基本理念。在古希臘城邦政治時代,那些著名哲學家們在考慮政治的正義性問題時,都認為正義的法律(憲政)應當成為城邦政治的基本準則。[2]柏拉圖在經過一生的思索與比較后指出:“如果一個國家的法律在官吏之上,而這些官吏都服從法律,那么這個國家就會獲得諸神的保佑和賜福。”[3]柏拉圖的法律概念在其理念論背景之下具有一些倫理色彩,但是這至少說明了城邦政治需要遵守一定的價值準則,在限制政治權力上具有了初[4]步的憲政色彩。亞里斯多德更結合希臘政治的現實,論證了法治對于政治的重要性,他主張,法律是有道德的文明的生活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是優良城邦生活的基礎,“誰說應該由法律實施其統治,這就有如說,惟獨神筮和理智可以實施統治,至于誰說應該由一個個人來統治,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獸性的因素”[5]并且,亞氏首次明確地提出了實現法治的基本條件,這實現了對政治權力(立法權力)限制的在技術上解答,并且初步指出了政治權力的合法性來源于法律,統治者必須依法治理社會的法律思想。從這里我們也基本上可以看出,在作為西方立憲主義淵源的古典時期,限制政治權力已經初步成為古典憲法實踐的內在主題,只不過這種控制力量只是基于一種抽象的理性核正義。

古羅馬法治理念直接來源于希臘文明。法學家西塞羅代表了羅馬政治法律思想探究的最高水平。他高揚斯多哥學派的自然法思想,第一次提出自然法的本質是正確的理性,并且認為惟有上帝具有正確的理性,而“真正的法律是同自然一致的正當理性,它到處適用,不會變化并且永恒”[6],西塞羅的法律思想為羅馬政治實踐提出了一個超越世俗的價值參照和正義標準。可以說,沒有這種西塞羅對自然法思想的闡發,神的睿智與世俗的理性就不可能結合,中世紀博大的教會法思想體系也就難以建立。重要的是,自然法思想的引入,使得探討政治權力的合法性基礎問題成為可能,它為國家實證法的建設包括政治權力的行使提供了一個價值參照和限制,使古典憲政理念一脈相承并有了其得以衍生的基本雛形。

當然,真正要追朔古典憲政思想的源頭以及其內核的完善,還必須回到中世紀神權政治時代。美國政治學家弗里德里希就明確指出,憲政論的起源乃是植根于西方基督教的信仰體系及其表述世俗秩序意義的政治思想中。[7]那個時期的神學思想家們在自然法之上以上帝為名提出了永恒法的概念,按照阿奎那的觀點,“如果人法不是人們從永恒法得來,那么人法里就沒有一條條文是公正得或者合理的”。[8]在這個偉大且黑暗的時代,以限制權力為憲政理念首次較為明確地出現在政治思想的各種表達之中。一方面,自然法思想在中世紀的濫觴奠定了國家權力必須受到更高級法制約的觀念;一方面,基督教關于個人尊嚴的觀念也有助于抵制任何政治專制與絕對主義統治。[9]另外,中世紀的基督教思想向來強調良心自由的重要性,按照基督教的信仰,任何人皆要受到末日審判,而這要以個人的行動作為判斷基礎,這種個人責任的傳統使得個人對于政治權威的專斷容易從個人良心的角度實施積極或消極的抵抗。[10]而且,在神權政治的時代,教會與世俗國家的二元結構的出現,使世俗的政治權力受到制約,并且在宗教組織的內部設計上,也出現了權力制衡的色彩。因此,中世紀的法制觀念繼承了古典憲政的限權理念,并將這種觀念神圣化。而且對于限制權力的標準從理性轉換到上帝。古典憲政理論的思想淵源直接奠基于啟蒙運動。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以后,,基于理性主義的啟蒙運動無疑是最為深刻、最為全面地提出了古典憲政思想。在這段思想解放時期,許多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對于如何在“祛魅”后的世界實現人類共同的“善”展開了持久地爭論,并以個體權利與自由為預設,提出了許多具有明顯古典憲政色彩的政治方案。在這個歷史時期,“政治國家返回實在世界”[11]在神權政治下的國家的合法性基礎需要進行必要的位移。通過各種形式的社會契約理論,國家政權合法性基礎從上帝手中位移到人民手中。政治的合法性建立在個體自由之上。這客觀上導致了一個后果:個人權利保護成為國家權力行使的依據,限制權力的標準日益世俗化;民主理念日益成為憲政理論的核心。自此,古典憲政基本框架至少在理論上已經比較完善的建立起來了。政治學家薩托利就此總結道:憲法是隨著絕對主義時代衰落,人們用以表示控制國家權力之運作的種種技術。[12]隨后,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后,以限制權力為核心古典憲政理念在以美國為典型的許多國家的憲政設計上體現出來,并且成為了西方國家的政治實踐、經濟發展與人權保障的基本原則。以限制國家權力的古典憲政在人類歷史特別是西方歷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許多國家的合法性與信仰的基礎。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古典憲政的理念乃是一種消極的憲政。它是以古典自由主義為哲學基礎、以西方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為社會背景的。而在20世紀初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以后,國家干預主義開始產生,福利國家理念的逐漸形成,國家承擔了大量的社會經濟職能,僅僅作為限制權力為內容的古典憲政理念日益不能給這種積極國家理念提供合法性基礎了。因此積極憲政的理念開始逐漸成為了現代憲政的重要特征。

查看全文

憲政視角下的政府構架建設論文

摘要:政府的權力、職能和規模受到憲政的規制。憲政視域下,政府建設應突出政府結構、角色定位和運行機制三個層面。宏觀上,構建精神要件、實體要件、程序要件“三位一體”的政府結構;中觀上,政府應扮演社會的服務者和合作者角色;微觀上,構建科學規范、運行有序、公平公正的政府運行機制

關鍵詞:憲政政府建設

憲政是國家依據一部充分體現現代文明的憲法進行治理,以實現一系列民主原則與制度為主要內容,以實行法治為基本保證,以充分實現最廣泛的人權為目的的一種政治制度。其中民主是憲政的基礎,法治是它的重要條件,人權保障則是憲政的目的。在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三權中,立法權具有人民性、抽象性和間接性,司法權具有程序性和被動性,行政權具有主動性和直接性。因此,作為行政學意義上的政府與憲政的關系也就成為焦點,它在許多重要方面和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憲政的實現。憲政視域下,政府在權力、職能和規模上受到嚴格的憲法和法律約束、限制,政府建設只有在憲政的基礎和平臺上進行才能得到民眾的理解和認同,才具有合法性。

一、憲政視域下的政府結構:精神、實體和程序要件“三位一體”

憲政視域下,價值要件,實體要件和程序要件三者互為存在條件,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一個政府的宏觀結構。

首先,精神要件是政府建設的基礎。精神要件是政府的價值基礎和導向,政府要牢固樹立以民為本的導向理念、公平公正的價值理念和法治理念。在憲政制度下,政府與人民之間是一種契約關系。政府是人民為了一定的目的而從基本人權中派生出的一種權力。政府的權力產生于人民的授權,政府受人民委托行使權力。而人民之所以設立政府并授予權力。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和實現公民權利,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平公正”是政府的觀念柱石和靈魂,政府應承認社會的所有公民具有平等的權利和機會。這些權利和機會不因為個人的出身、天賦、種族性別、財富等的差別而受到損害,不能被特權和權力所剝奪,也不能拿來于其他人的經濟利益交換。政府應奉行法治之上的理念,其一切行為活動都應限定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以外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所以它構成了對政府機構的一切力的限制,這當然也包括對立法機構的權力的限制。”

查看全文

剖析憲政建設觀念演變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憲政意識是憲政建設的觀念基礎。憲政建構的前提在于憲政意識.憲政運行的源泉在于憲政意識.憲政保障的關鍵在于憲政意識。

[論文關鍵詞]憲政意識;憲政;觀念基礎

“公民憲政意識”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體系.是公民對憲政的主觀把握方式.是公民對憲政的理解、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種心理要素的有機綜合體。憲政制度存在從人治型的價值——規范——規范運行體系向法治型的價值——規范——規范運行體系的現代轉型問題。在憲政進程中確立“憲政意識”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評價一國憲政制度的優劣及完善程度,最重要的就是看其能否保障公民、組織等的合法權益.能否使國家權力的行使得到有效的規范和制約。而這一結果的實現需要憲政意識的普遍生成.因之,憲政意識與憲法的權威和效益化程度緊密聯系在一起.是法治社會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對憲政意識與憲政建構、憲政運行和憲政保障的內在關聯進行分析。從而揭示憲政意識是憲政建設的觀念基礎。

一、憲政建構的前提在于憲政意識

公民憲政意識的普遍生成與培育保證了良好憲法的創設、修改和補充。憲政建構的前提在于憲政意識。從歷史發生學的角度看.制憲意識是憲法產生的重要思想淵源。美國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現代成文憲法,建立了三權分立的國家制度。這部憲法的問世是與美國開國元勛們先進的制憲意識密不可分的。當時。美國開國諸賢們紛紛著書立說.宣傳權力的分立和制衡.著名的《聯邦黨人文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1787年美國憲法正是由這些時代精英們的制憲意識催生出來的。同樣.1789年8月在法國制憲會議上通過的《人權宣言》也汲取了盧梭、洛克、盂德斯鳩等人“天賦人權”、“主權在民”的制憲意識。資本主義國家是這樣.社會主義國家也是如此。1918年蘇聯制定的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吸取的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制憲意識,反映的是工農大眾的整體意志和根本利益。列寧指出。“蘇維埃憲法和蘇維埃一樣是在革命斗爭時期產生的。它是第一個宣布國家政權屬于勞動人民.剝奪剝削階級即新生活建設者的敵人的一切權利的憲法。這就是它與其他國家憲法的重要區別.同時也是戰勝資本主義的保證。”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部正式憲法即1954年憲法。在其制定過程中。也采取了領導機關和人民群眾相結合的原則。據統計,在制定1954年憲法的過程中.除了直接起草和定稿的工作人員以外,全國先后有一億五千多萬人參加了討論并提出了意見。可見,廣大人民群眾的制憲意識是我國第一部憲法重要的內容來源。

憲法產生以后.為了適應日新月異的時代要求,必然需要做出一定的修改。在這一過程中,公民的憲政意識發揮著關鍵作用。現代化的制憲程序需要有合理化的選舉和修憲機制。代議制的產生是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分離的產物。憲政制度的現代化使市民社會的相對獨立性日益增強,成為純粹的私人利益領域。在這一過程中.國家事務轉變為人民大眾的事務。人民在政治上獲得了平等的地位。人民意志的體現需要代議制的架構與完善。盧梭設想過直接民主制.但是在實踐上行不通。革命導師列寧在革命勝利以后也準備實行直接民主,結果也未能成功。歷史證明.代議制是實現人民平等地位的恰當形式。而這種代議制應是間接民主即通過選舉代表的方式來行使權利。“選舉是真正的市民社會對立法權的市民社會、對代表要素的真正關系……因此顯而易見的是.選舉權成了真正市民社會的最重要的政治利益。”如何使選舉程序更充分地發揮作用。這需要公民憲政意識的強化。人民選出能夠表達自己利益的代表是第一步,如何使憲法的修改最大限度地體現全體公民的意志。這需要代表們憲政意識的強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