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申請書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1 03:57: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刑事訴訟申請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刑事訴訟申請書

取保候審申請書(犯罪嫌疑人辯護律師用)

取保候審申請書(犯罪嫌疑人辯護律師用)

申請人:______________律師事務所_______________律師。

通訊地址或聯系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請事項:對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申請取保候審。理由: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因涉嫌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案,于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經______________人民檢察院批準(或決定)逮捕羈押。

根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的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或其法定人、近親屬____________)的要求,本人為犯罪嫌穎人提出申請取保候審。其保證人________(或保證金為_____)。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51條、第96條的規定,特為其提出申請,請予批準。

此致

查看全文

集體回避制度重要性分析

摘要:回避制度是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案件能夠公平公正進行審理的重要前提。而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的回避制度均針對個人而言,僅包括審判人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以及勘驗人這幾種身份明確的人員,但對于機構等整體需要回避的狀況該如何考量,并沒有詳細確定的規定以及解釋。這不僅使得當事人不能很好的維護自己的權利,更使法院、檢察院等機構需要回避而未實現的情況下降低了法院、檢察院的威嚴和公正性。因此,本文將圍繞集體回避制度討論其現實意義、司法操作以及回避后的管轄問題。

關鍵詞:民事訴訟;集體回避;管轄

回避制度是指審判人員和其他有關人員,在具有法律規定不宜參加案件審理有關訴訟活動的情形時,退出案件審理活動或有關訴訟活動的制度。正如“任何人不得作為自己的法官”所說,回避制度最主要的目的在于保護當事人,使案件能夠公正的進行審理。另一方面,回避制度在保護審判者,避免其受到道德倫理的壓制。

一、集體回避在民事訴訟及刑事訴訟中的實際操作

(一)民事訴訟中的案例。南京市某區的一所中學狀告學校食堂的承包方張某至該區基層法院,隨后張某以該法院副院長擔任該校的法制副校長為由,申請法院集體回避,接到張某的申請后,該區法院立即向市中級法院請示。隨后的決定中,同意該基層法院的回避申請,并另行指定法院對該案進行審理。在這起民事案件中,該區基層法院作為整體接受了當事人的申請,保證了程序上的正當性做出了嘗試性的一步。(二)刑事訴訟中的案例。2009年,中國某一黑社會性質團伙主要嫌疑人龔某被起訴后,作為其原辯護律師的李某被當地檢察院懷疑唆使嫌疑人偽造證據。隨后對其提起訴訟。訴訟中,李某在申請法院人員集體回避后被當庭駁回且不予復議,其之后申請其它六位相關審判人員的回避也遭到了駁回。該案在中國法律界引起了諸多討論,尤其是司法程序的正當性。儼然該法院自理自案,令人汗顏。由此觀之,集體回避制度面臨著法律的空白,在實際問題當中僅有少數法院能夠正確的在合理范圍內做出嘗試,對集體回避制度予以支持。

二、集體回避制度的決定及其意義

查看全文

解除強制措施申請書(犯罪嫌疑人辯護律師用)

解除強制措施申請書(犯罪嫌疑人辯護律師用)

申請人:_______________律師事務所__________律師。

通訊地址或聯系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請事項:解除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__________采取的強制措施。

事實與理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______________因涉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案,于__________年__________月___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時始被_____________采取____________的強制措施,現已超過法定期限。作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_______委托的律師。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75條的規定,特擔出申請。請予解除對其采取的強制措施。

此致

查看全文

醫療程序立法構建和司法完善

一、問題的提出

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增設了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的強制醫療程序,從第284條至289條共用五個條文,對強制醫療程序進行了框架性規定。這一特別程序的增設對于保障公眾安全,維護社會和諧有序,及時妥善醫治精神病人都將發揮重大作用。對肇事肇禍的精神病人設置強制醫療的特別程序體現了法律對于社會安全和精神病人健康及其他合法利益的雙重關懷,能夠有效避免精神病人再次實施危害社會或自己的行為,也有利于精神病人的精神康復。但是,本次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只是初步搭建起了強制醫療程序的平臺,并未解決強制醫療程序中的全部問題,具體的操作規程還有待于司法或者立法解釋進行更為詳盡的規定。

二、強制醫療程序的立法構建

本次新增設的強制醫療程序,雖然條文不多,但內容比較全面,基本上涵蓋了強制醫療程序中的主要方面,具體內容如下:

(一)規定了實施強制醫療的范圍

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第284條規定:“實施暴力行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嚴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經法定程序鑒定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有繼續危害社會可能的,可以予以強制醫療。”依照該條規定,實施強制醫療的對象,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幾個條件:一是犯罪行為的暴力性和后果的嚴重性;二是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鑒定的必經性;三是有繼續危害社會可能的人身危險性。這三個條件的設置,實際上也表明了立法者對強制醫療程序適用的審慎態度。也就是說,只有屬于上述范圍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才被視為有進行強制醫療的需要。這一方面是出于節約司法、醫療資源和防止社會安全被再度危害的成本權衡的考慮;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強制醫療程序在性質上雖不屬于刑罰,但確系違背(忽視)被追訴人意愿的強制程序,其適用必須有充分且正當的理由。

查看全文

探究刑事審判簡單程序

法律同社會經濟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其無法逃避經濟功利規則的支配。以效益作為法律分配權利和義務的標準不再是個別學者的一種倡導,而已溶入到現代立法精神之中。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無論是發達工業化所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犯罪率都明顯呈上升趨勢,從而給刑事司法系統造成極大壓力。由于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司法資源的投入是相對有限的,所以要緩解犯罪率上升帶來的壓力只能靠提高訴訟效率。就世界范圍來看,各國在刑事訴訟中大都采用簡易審判程序來提高訴訟效率。我國1996刑事訴訟法修訂中也創設了簡易程序,但可以看到他并不完善。筆者試對簡易程序的目的、模式做法理上的探析,并結合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中簡易程序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建議。

一、簡易程序的價值取向

公正與效率作為現代程序所追求雙重價值目標,簡易程序的創立就是在二者之間尋求一種平衡。因此,如何協調公正與效率的關系成為適用簡易程序必須面對的問題。研究簡易程序,有必要從程序的正義性和經濟性兩大價值目標談起。

(一)程序的正義性(proceduraljustice)

1.正義性是刑事訴訟程序的內在價值

程序的內在價值是我們據以判斷一項刑事程序本身是否具有善的品質的標準。正義是法律制度所要實現的最高理想和目標,也是人們用來評價和判斷一種法律制度具有正當根據的價值標準。作為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刑事審判程序本身也必須符合正義的要求,才能具備一種內在的優良品質。正如一部非正義或不公正的法律不是好的法律一樣,一項不符合正義要求或公正標準的刑事審判程序也不是好程序。質言之,程序的正義性是程序的內在價值。

查看全文

司法救助制度不足以及組建

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人民法院訴訟收費辦法>補充規定》第4條第2款正式提出了“司法救助”的概念。2000年7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頒布并于2005年4月5日修訂的《關于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首次對我國司法救助的概念、范圍和條件、申請、緩交期限、減交比例及申請審批等作了原則性規定,該《規定》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司法救助制度的確立。2006年12月19日國務院頒布的《訴訟費用交納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第六章專章規定了司法救助的主體、條件等內容,其中對緩、減、免訴訟費用分別規定了具體的適用情形。但該制度在現實適用運行中,還存在許多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現在:

1、缺乏統一完整的立法規定。《規定》以司法解釋的形式而《辦法》以行政法規的形式均僅限于民事、行政訴訟,而不包括刑事訴訟、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和國家賠償訴訟,沒有制定統一的司法救助法,難以全面對司法救助制度進行規范和設計。

2、司法救助范圍過于狹窄,而且存在隨意擴大和縮小的傾向。《規定》及《辦法》采取列舉式規定,很難窮盡,而且審判實踐中,經常存在兩種傾向:一是司法救助范圍被擴大;二是司法救助范圍被縮小。

3、司法救助的內容規定不具體。首先,申請減免交訴訟費用是否包括證人、鑒定人、理算人員在人民法院指定日期出庭發生的交通費、生活費、住宿費和誤工補貼沒有規定;其次,再審案件、支付令案件、執行案件的當事人可否申請司法救助無規定;再次,救助內容只有緩、減、免訴訟費用,沒有規定其他救助內容,明顯過于單一。

4、司法救助條件規定不科學。《規定》第二條以“經濟確有困難”、《辦法》第四十四條以“當事人交納訴訟費用確有困難”作為救助條件,但沒有規定具體的標準。而“經濟確有困難”在實務中很難界定和把握,沒有具體標準可比對,導致司法救助隨意性較大。

5、司法救助主體規定不明確。營利性法人和外國國民是否屬司法救助主體規定不明確。

查看全文

我國行政訴訟舉證時限制度研究論文

摘要:舉證時限制度是目前我國行政訴訟法特有的制度。但是在我國,由于行政訴訟舉證時限制度立法的缺陷,學術界和司法界普遍認為被告的舉證時限不是被告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而是第一審庭審結束前。本文在分析我國行政訴訟舉證時限立法缺陷的基礎上,提出了完善我國行政訴訟舉證時限制度的若干立法建議。

關鍵詞:行政訴訟舉證時限立法缺陷立法建議

OnthePerfectionofInstitutionof

TimeLimitforProvidingEvidenceinChineseAdministrativeProcedure

Abstract:InstitutionoftimelimitforprovidingevidenceisapeculiaroneofadministrativeprocedurelawinChinanow.But,asthelegislativedefectsofinstitutionoftimelimitforproducingevidence,bothacademiccirclesandjudicialworldholdtheviewpointthatthetimelimitforproducingevidenceofthedefendantisnotin10daysfromwhichthedefendantreceivescopyofbillofcomplaint,butbeforetheclosureofcourttrialoffirstinstance.Theessay,basedontheanalysisofthelegislativedefectsofinstitutionoftimelimitforproducingevidenceofadministrativeprocedureinChina,putsforwardsomelegislativerecommendationstoperfectit.

Keywords:administrativeprocedure;timelimitforprovidingevidence;legislativedefects;legislativerecommendations

查看全文

司法局法律援助工作意見

一、法律援助機構

(一)經都江堰市政府批準,設立市法律援助中心,指導、協調、組織全市法律援助工作的開展。市司法局監督管理本市法律援助工作。

(二)市級有關部門和工、青、婦、殘等群眾團體應積極協助開展法律援助工作。并根據實際需要,可成立專門的法律援助機構,在市法律援助中心指導下實施法律援助。

(三)律師事務所、公證處、基層法律服務機構在法律援助中心的統一協調下,實施法律援助。

二、法律援助的范圍

(一)公民對下列需要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托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查看全文

我國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分配機制研究

論文關鍵詞:行政訴訟舉證責任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分配原則相對占優的蓋然性遇有疑問時有利于自由民

論文摘要:行政訴訟舉證責任是在雙方當事人舉證能力窮盡,而案件的證明仍處于“懸案”狀態下所啟用的一種司法推測機制。最大程度的獲得貼近客觀現實的司法推測,是司法公正的集中體現。行政訴訟舉證責任的分配,其實質是當事人之間訴訟利益的風險分擔。單一的舉證責任分配原則,是無法適應復雜的行政訴訟實踐需要的,以公民權對抗行政權的行政訴訟,其訴訟宗旨注定了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分配原則的確立,應在堅持保障人權和司法公正的法律理念指導下,建立起一個以請求權人承擔權利形成要件的證明責任為基礎、以遇有疑問時有利于自由民等標準為補充的多層次綜合分配體機制。

一、行政訴訟行為舉證責任分配原則研究

舉證責任最早出現在羅馬法中,并且為古羅馬法學家使用。歷史發展到今天,舉證責任問題已成為法律人的真正十字架。在英美法系與陪審制度密切相連的舉證責任(burnofproof)又稱舉證負擔,已演變成為推進證據的責任和說服責任兩大層次。[1](p178)在大陸法系,自1883年德國法學家尤里烏斯·格拉查首次提出客觀舉證責任的概念以后,客觀舉證責任的概念便在德國法學界占據了主導地位。日本深受德國的影響,對舉證責任做出了頗具影響力的內涵界定,“舉證責任是指在訴訟上無論如何也無法確定判斷一定的法律效果的權利發生或消滅所必要的事實是否存在時(真偽不明的情況),對當事人有法律上不利于自己的假定被確定的風險,也就是說假如其事實未被證明,就產生所主張的有力的法律效果不被承認的后果。”[2]

深受大陸法系德、日等國的影響,1990年10月我國頒布實施的《行政訴訟法》首次引入了舉證責任一詞,伴隨著我國審判制度的改革,10年后頒布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訴訟法的若干問題的解釋》以及2002年的《行政訴訟證據規則的若干規定》標志著我國舉證責任制度的初步確立。

我國《行政訴訟法》第32條規定“被告對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做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2000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頒布實施的《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7條規定“原告對下列事項承擔舉證責任:⒈證明起訴符合法定條件,但被告認為超過起訴期限的除外;⒉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證明其提出申請的事實;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賠償的訴訟中,證明因受被訴行為侵害而造成損失的事實。”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實施的《關于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4條又補充規定“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經提出申請的證據材料,但有下列情形的除外:①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②原告因被告受理申請的登記制度不完備等正當理由不能提供相關證據材料并能夠作出合理說明的。”上述規定雖然對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分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其粗獷性、過于簡單性也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單一的事項性列舉是不能窮盡司法實踐需要的。究其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與標準,國內教科書中闡述的理由基本是一致的,“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機關居于主導地位,其對相對人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需要相對人的同意。由被告方負舉證責任,有利于行政主體依法行政。”[3](p348)“被告行政機關的舉證能力比原告強,行政機關是某一領域的專門管理部門,被告行政機關對其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的根據更為了解。”[4](p416)舉證責任分擔的實質是雙方當事人實體法權益的風險分配。舉證責任的分配是證據制度的核心問題之一,“適當的、明智的證明責任分配屬于法律制度最為必要的和最為值得追求的內容。”[5](p97)

查看全文

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分配原則分析論文

一、行政訴訟行為舉證責任分配原則研究

舉證責任最早出現在羅馬法中,并且為古羅馬法學家使用。歷史發展到今天,舉證責任問題已成為法律人的真正十字架。在英美法系與陪審制度密切相連的舉證責任(burnofproof)又稱舉證負擔,已演變成為推進證據的責任和說服責任兩大層次。[1](p178)在大陸法系,自1883年德國法學家尤里烏斯·格拉查首次提出客觀舉證責任的概念以后,客觀舉證責任的概念便在德國法學界占據了主導地位。日本深受德國的影響,對舉證責任做出了頗具影響力的內涵界定,“舉證責任是指在訴訟上無論如何也無法確定判斷一定的法律效果的權利發生或消滅所必要的事實是否存在時(真偽不明的情況),對當事人有法律上不利于自己的假定被確定的風險,也就是說假如其事實未被證明,就產生所主張的有力的法律效果不被承認的后果。”[2]

深受大陸法系德、日等國的影響,1990年10月我國頒布實施的《行政訴訟法》首次引入了舉證責任一詞,伴隨著我國審判制度的改革,10年后頒布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訴訟法的若干問題的解釋》以及2002年的《行政訴訟證據規則的若干規定》標志著我國舉證責任制度的初步確立。

我國《行政訴訟法》第32條規定“被告對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做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2000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頒布實施的《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7條規定“原告對下列事項承擔舉證責任:⒈證明起訴符合法定條件,但被告認為超過起訴期限的除外;⒉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證明其提出申請的事實;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賠償的訴訟中,證明因受被訴行為侵害而造成損失的事實。”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實施的《關于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4條又補充規定“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經提出申請的證據材料,但有下列情形的除外:①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②原告因被告受理申請的登記制度不完備等正當理由不能提供相關證據材料并能夠作出合理說明的。”上述規定雖然對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分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其粗獷性、過于簡單性也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單一的事項性列舉是不能窮盡司法實踐需要的。究其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與標準,國內教科書中闡述的理由基本是一致的,“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機關居于主導地位,其對相對人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需要相對人的同意。由被告方負舉證責任,有利于行政主體依法行政。”[3](p348)“被告行政機關的舉證能力比原告強,行政機關是某一領域的專門管理部門,被告行政機關對其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的根據更為了解。”[4](p416)舉證責任分擔的實質是雙方當事人實體法權益的風險分配。舉證責任的分配是證據制度的核心問題之一,“適當的、明智的證明責任分配屬于法律制度最為必要的和最為值得追求的內容。”[5](p97)

在大陸法系舉證責任的分配領域,羅森貝克的規范說占有統治地位,即請求權人承擔權利形成要件的證明責任,請求人的對方當事人承擔權利妨礙要件、權利消滅要件和權利阻礙要件的證明責任。1888年的德意志帝國民法典第一草案第193條規定“如果誰提出請求權,應當證明其依據必要的事實。如果誰提出請求權的消除或請求權的阻礙,就應當證明消除或者阻礙請求權的必要的事實依據。”法國民法典第1315條規定“請求履行義務的人,必須對其進行證明。相反,主張免除義務的人,必須證明履行或者證明他的義務消滅的事實。”在英美法系,英美法系適用普通法,公私法不分。所以舉證責任分配的基本原則適用民事訴訟的“誰主張,誰舉證”原則,由于“違法性”是對“合法性”的否定,合法性是積極事實,違法性屬于消極事實。所以,“拘禁機關負擔證明其行為合法性的舉證責任。被拘禁人或其人的申請,單方面向高等法院王座分院提出的,毋須通知執行拘禁和做出拘禁決定的對方當事人。申請書負有宣誓的陳述,法院審查申請書認為有初步理由時,即指定日期通知對方當事人就申請進行辯論,拘禁機關負擔證明其行為合法性的舉證責任。”[6](p190)美國《聯邦行政程序法》第556節(d)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法規或裁定的提議人應負舉證責任。”兩大法系關于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表面上雖有不同,但實質是相似的,那就是主張權利的一方承擔舉證責任,原告引發訴訟,即應對相應的訴訟程序法律事實負有舉證責任。我國《行政訴訟法》第32條、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第27條之規定正是基于該原則作出的。

但是,值得借鑒的是世界各國在這一基本分配原則基礎上,又不同程度的規定了一系列的補充原則。從而使舉證責任分配機制達到“適當與明智”的完備狀態。在日本的判決和學術界承認羅森貝克的規范說是證明責任的分配基礎,但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日本的法學界便出現了證明的接近等舉證責任分配補充標準的討論。(前)蘇聯、(前)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羅馬尼亞等國都承認規范說的基本原則,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國家的侵權法中都在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規則基礎上對加害人的過錯規定了證明責任的“轉換”。在德國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基本規則在公法上的有效性問題的討論,并在羅森貝克的規范說基礎上,形成了一系列的補充標準。這些有世界影響意義的學說主要包括:以瓦亨多夫為代表的蓋然性說。即按著蓋然性分配舉證責任。“如果法官的一個要件真偽不明應該由該要件成立可能性較小因而不利的一方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為什么誰主張了不具備相對占有的蓋然性誰就要承擔證明責任呢?原因很簡單:相對占有的蓋然性是我們能夠得到的最好的東西。”“完全取決于每一個案件的情勢、時間、地點和當事人等因素,由此得出的合法性和蓋然性,對回答證明責任問題具有決定性。”;以普霍斯為代表的危險領域說是德國舉證責任分配的又一個補充原則。“按照危險領域的證明責任分配,是一條一般的法理學原則和公正性要求,普氏認為原有的證明責任分配標準存在漏洞,這些法律漏洞的存在及通過危險領域進行補救的依據,就是受害人的證明危機,加害人對證明的接近以及責任規范的預防目的。普氏認為在危險領域由加害人承擔證明風險的原因為危險領域就是真正的生命領域,其標志要么是空間的接近,要么是損害的原因來自于占有地或加害人自己的行為。危險領域概念除了危險領域或危險范圍之外還包括責任領域,幾者之間并無實質區別。”;此外,還有依據身份衡量分配證明責任的學說,在憲法行政法上考慮“遇有疑問時有利于自由民”“遇有疑問時有利于上訴人”“遇有疑問時有利于申請人”“遇有疑問時不利于國庫”“遇有疑問時有利于勞動者”的原則來分配證明責任。“因為對無罪的人錯判導致的不利后果比實際上有罪的人宣告無罪的后果更加難以容忍”[7](p280)結合上述理論,筆者認為單一的舉證責任分配規則,是無法適應復雜的客觀司法實踐需要的,更無法在訴訟利益分配領域突出表現保障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控制行政權的濫用,以求在公民權與行政權之間謀求平衡的行政訴訟宗旨。我國行政訴訟舉證責任的分配機制,應在保障人權追求司法公正的法律理念指導下,建立起一個以請求權人承擔權利形成要件的證明責任,請求人的對方當事人承擔權利妨礙要件、權利消滅要件和權利阻礙要件的證明責任為基礎,以“遇有疑問時有利于自由民”等標準為補充的多層次的綜合分配機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