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補償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1 09:39:5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行政補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行政補償制度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對人權保護的日益重視,行政補償制度也愈加受到學界的關注。在我國,行政補償雖已有多年的法律實踐。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它的實踐并沒有相應成熟的法律理論支撐,更沒有構成一個較為完善的行政補償法律制度,使之難以適應現代法治建設的發展需要。這種情況下,對行政補償制度進行研究,促進行政補償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己成為我國行政法制建設的一項重要課題,具有著深刻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本文從“史上最牛釘子戶”事件入手,闡述了行政補償制度的基本問題。針對我國行政補償方式不夠靈活多樣,具體補償程序和救濟程序不健全,統一的行政補償法典的缺失等問題,提出從制定統一的行政補償法典;提高行政補償執法能力;加強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和制約三方面來完善我國行政補償制度。
關鍵詞行政補償基本問題缺陷完善
引言
2006年3月初,網上開始流傳一個帖子,題目是《史上最牛的釘子戶》,內容是一張圖片:一個被挖成10米深大坑的樓盤地基正中央,孤零零地立著一棟二層小樓,猶如大海中的一葉孤舟。據調查,事件起源于1993年。那一年,楊家木質結構的老房子年久失修,吳蘋獲準在原址重建起現在這棟小樓。然而,楊家的房子還未干透,鶴興路就張貼出拆遷公告,宣布重慶南隆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南隆)為拆遷開發商。從當時的照片看,楊家新翻修的房子在眾多棚戶房中格外醒目。但對于鶴興路上那些長久住在困危房中的居民們來說,拆遷無疑是有吸引力的。然而,由于資金原因,拆遷卻一直沒有動靜,且一停就是11年。直到2004年,重慶南隆與重慶智潤置業有限公司(下稱重慶智潤)簽署聯建協議,后來,重慶正升加入,成為該項目法人。動遷從此重新啟動。該項目的拆遷補償方案有現房安置和貨幣安置兩種。吳蘋選擇了房子。由于開發商一直不同意吳蘋原地安置的條件,雙方沒有正式協商。之后,通過一戶戶談判做工作,其他拆遷戶都接受了安置方案。到2006年9月份,整個鶴興路上只剩下吳蘋一家。從2006年9月14日到2007年2月9日,吳蘋和開發商進行了三次協商,都沒有達成協議。在持續近一個月的對峙之后,被媒體稱為“史上最牛釘子戶”的重慶市楊家坪舊城改造項目拆遷對象楊氏夫婦,在當地法院的主持下與拆遷方最終達成協議,建筑物順利拆遷。這就是最牛釘子戶事件的始末。
此事雙方已僵持了32個月,一經媒體爭相報道,在社會上立馬引起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有罵開發商的,有罵“釘子戶”的,有聲援“釘子戶”的,有罵政府無能的,有罵法院判決不公的。莫衷一是,不一而足。筆者以為,先不論事件各方主體本身的對錯,從法律的角度而言,此事件至少存在一下幾方面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1)、城市房屋拆遷是基于公共利益還是商業利益
行政補償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
在我國行政補償的發展相對滯后,然而隨著憲法上公民權益保障理念的提出,我國需要構建一個完整、合理的行政補償體系。本文針對行政補償的要件、與相近概念的比較以及我國現行制度的規定等問題著重論述,相信我國的行政補償制度會日臻完善,從而更好的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行政補償的要件主體要件形式要件法律要件公共利益要件
Abstract:Thedevelopmentthatofcompensatedinourcountry''''sadministrationlagsbehindrelatively,butascitizen''''srightsandinterestsontheconstitutionensuretheputtingforwardoftheidea,ourcountryneedstostructureanintact,rationaladministrationandcompensatingthesystemTotheimportantdocumentwhichtheadministrationcompensates,describewithsuchquestionsasthecomparisonofthecloseconceptandruleofthecurrentregulationsofourcountry,etc.emphatically,itisbelievedthatitwillbebecomingbetterandapproachingperfectiondaybydaythattheadministrationofourcountrycompensatesthesystem,thusthelegitimaterightsandinterestsofthebetterrelativepeopleofprotectionadministration。
Key:subjectiveelementsofcompensated、formelementsofcompensated、lawelementsofcompensated
目錄
淺析行政征用補償制度
摘要:從理論界有紛爭的行政征用展開,著重分析了行政征用補償的特征及其法律制度的不足,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了完善我國行政征用補償制度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行政征用行政征用補償
AnAnalysisofAdministrativeExpropriationCompensationSystem
Gaoling-hua
(EastChinaUniversityofPoliticsandLaw,Shanghai200042,China)
Abstract:Beginningwiththeadministrativeexpropriationindisputeinthetheoreticalcircle,Ianalysethecharacteristicsandshortcomingsofadministrativeexpropriationcompensationandproposesomesuggestionsonperfectingourcountry''''sadministrativeexpropriationcompensation.
淺析行政征用補償制度
一、對行政征用行為的概述
為了更好的理解行政征用補償制度,本文先行對行政征用作一闡述。我國學術界對行政征用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一)、廣義的行政征收包括行政征用、行政征收、行政征調等。即把行政征用看作是行政征收的一種類型,認為行政征用是指為了公共利益之目的,行政主體按照法律規定取得行政管理相對人財產的單方行為論文。①(二)、行政征用系指國家通過行政主體對非國家所有的財物進行強制有償的征購和使用。目前主要體現在國家對集體土地的征用上。此外,還有國家對文物的強制征購,行政機關對船只的強制租用等。②(三)、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體出于公共目的,為滿足公共利益需要,依法強制轉移相對人財產所有權或使用權,并給予合理補償的一種具體行政行為,是一種獨立的法律制度。③(四)、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體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強制性的取得行政相對人財產所有權、使用權或勞務并給予合理經濟補償的一種具體行政行為。④筆者認為,上述前三種觀點均能基本把握行政征收行為的實質,但各有缺陷。第一種觀點把行政征用作為行政征收的一種,實際上以字面表述、而不是以本質內容來歸類。行政征用與行政征收有共同特征,如:公共目的性、強制性、法定性、可訴性。但他們的不同之處更加顯而易見:行政征用是有償的、相對人是不可預知的,而行政征收則正反之。另外,上述三種觀點中行政征用法律關系中客體的范圍較窄。行政征用的對象非常廣泛:包括物,⑤智力成果⑥以及勞務。筆者比較贊同第四種觀點。此觀點從本質上對行政行為進行定義,比較全面的闡述了其特征。
二、行政征用補償制度
行政征用補償是指行政主體的合法行政征用行為使被征用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遭受特別損害,由國家承擔的補償責任的制度。其本意在于“對于因公益之必要,經濟上蒙受特別犧牲者,為調節之補償,以實現正義公平之理想,而期法律生活之安定”,以“為私有財產與公共利益之調和”⑦行政征用補償的理論基礎有多種,特別犧牲說⑧逐漸占主導地位。該說認為,國家本來有使人民負擔義務的權力,人民有服從國家命令的義務,但如果是特定人承受了并非一般的負擔而受特別犧牲時,國家應給予補償,這合乎正義公平的原則。行政征用補償是行政征用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其立法水平、執行狀況直接決定了行政征用制度的成功與否。我國有些行政征用制度常因補償內容的不易執行而有淪為一紙空文的危險,⑨便充分說明了行政征用補償的重要性。
(一)、行政征用補償的特征
第一、政征用補償是由行政主體合法的行政征用行為而引起的。這與由違法行政行為引起的行政賠償不同。這是對為了實現公共利益,而被剝奪權利或被限制權利者的損失補償及利害調整。
行政補償研究論文
摘要
在我國行政補償的發展相對滯后,然而隨著憲法上公民權益保障理念的提出,我國需要構建一個完整、合理的行政補償體系。本文針對行政補償的要件、與相近概念的比較以及我國現行制度的規定等問題著重論述,相信我國的行政補償制度會日臻完善,從而更好的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行政補償的要件主體要件形式要件法律要件公共利益要件
Abstract:Thedevelopmentthatofcompensatedinourcountry''''sadministrationlagsbehindrelatively,butascitizen''''srightsandinterestsontheconstitutionensuretheputtingforwardoftheidea,ourcountryneedstostructureanintact,rationaladministrationandcompensatingthesystemTotheimportantdocumentwhichtheadministrationcompensates,describewithsuchquestionsasthecomparisonofthecloseconceptandruleofthecurrentregulationsofourcountry,etc.emphatically,itisbelievedthatitwillbebecomingbetterandapproachingperfectiondaybydaythattheadministrationofourcountrycompensatesthesystem,thusthelegitimaterightsandinterestsofthebetterrelativepeopleofprotectionadministration。
Key:subjectiveelementsofcompensated、formelementsofcompensated、lawelementsofcompensated
目錄
行政補償思想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行政補償思想的形成與財產權利觀念的歷史變遷具有不可分割的歷史勾連性。在從“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絕對財產權利觀到“財產權伴隨著義務”的相對財產權利觀的歷史變遷中,國家的征用權得到承認。行政補償,作為征用制度的伴生制度,在“無正當補償便不能剝奪”的理念下得以萌芽和發展。
關鍵詞:行政補償思想;財產權利觀;歷史變遷;溯源
制度的形成往往源淵于思想的啟蒙。制度的變遷往往也是思想嬗變的結果。行政補償制度——作為一種財產權利保障制度——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行政補償思想形成和發展的結果。本文嘗試以財產權利觀的歷史變遷為視角,追溯行政補償思想萌芽的歷史源淵。
一、“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自然法思想與絕對財產權利觀
在前資本主義時期,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造成了生產者的相互隔離,人民只有盲目地被迫服從于政府權力,服從于長官,服從于皇帝。國家主權是不受限制的、至高無上的,人民對國家應絕對服從。家國合一、君權至上的思想觀念、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制度,使人民對于任何自身權利的被剝奪、被蹂躪的事實很少從法的角度去考慮是非。國家違法侵犯人民合法權益都不會賠償,更無因合法行為所造成損失的補償了。(注釋1)從而,在前資本主義時期是無財產權可言的,當然也就不會有基于財產權保障的行政補償制度可言。如偶有零星的補償,也只能被視為統治者施恩于民,而非人民私權利的內容。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后,開放的經濟摧毀了封建社會的行政特權觀念,催化了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新觀念的產生和發展。從而才為基于尊重財產權的行政補償思想的萌芽提供了合適的土壤。
18世紀初至19世紀末,是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并鞏固政權,發展資本主義的時期。在這一時期,資產階級尚未擺脫封建專制統治陰影的籠罩,深感喪失自由和財產的恐懼。因此,資產階級在奪取政權之后,大都在憲法之中明確規定財產權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憲法對公民財產權的保護雖然濫觴于近代資產階級革命,但其思想源頭卻可溯及源遠流長的自然法思想。自然法思想的代表人物洛克首次創造了勞動價值理論,從而使財產權成為一種先于國家而存在的自然權利。人的勞動產生了財富,并賦予勞動者以自由享用的權利;只要合理使用并不產生浪費,任何人的財產權都不應被剝奪或侵犯。洛克還指出,在純粹的自然狀態下,每一個人的生命、自由與財產(注釋2)都不受他人的損害和侵犯??墒沁@種人人都可執行的自然法又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混亂和不安全。因此,人們在一致同意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政府,并把一些權力交給它。而政府的首要目的就是保護財產。財產之所以得與生命、自由同等列為個人重要之權利,是因為,財產既是個人謀生并改善生存條件的手段,也是他免于壓迫和奴役的基本保障。(注釋3)洛氏甚至還認為:“最高權力,未經本人同意,不能取去任何人的財產的任何部分?!?注釋4)
行政補償探析論文
隨著城鄉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農村的土地征用和城市房屋拆遷規模空前,與土地征用或者房屋拆遷唇齒相連的補償問題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補償糾紛等社會問題已經引起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新近頒布的憲法修正案對征用補償的明確規定,為我們在新形勢下重新審視行政補償的有關問題提供了契機。
一、行政補償的性質及其理論
(一)行政補償及其性質
行政補償是行政主體基于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在管理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的過程中,合法行使公權力的行為以及該行為的附隨效果而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會組織的合法財產及合法權益遭受特別損害,以公平原則并通過正當程序對所遭受的損害給予補償的法律制度。
行政補償制度的要件是:第一,補償的主體是國家(通過政府行為實施)。第二,補償的前提是“公共利益”需要。第三,補償的原則是公平補償。第四,補償的方式多種多樣,除了財產補償外,還可以在生產、生活、就業等方面給予妥善的安置。第五,補償的程序是正當法律程序。
行政補償的實質在于,對于因公益需要,在經濟上蒙受特別損失的人給予補償,以調和私有財產權與公共利益的關系,實現公平正義的理想,保障法律秩序的安定。
漫談行政賠償與行政補償的聯系和區別
行政補償是指國家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過程中因合法行為損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而采取的補救措施。行政賠償和行政補償都是國家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過程中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造成的損害采取補救措施,而且在危險責任領域,行政補償與行政賠償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但是,兩者仍然存在許多區別,表現在:
1、原因不同。兩者都是國家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政管理過程中損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所采取的補救措施,但是,行政賠償所針對的損害是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而行政補償針對的是合法行為。
2、范圍不同。行政賠償的范圍小于行政補償的范圍。行政賠償受國家賠償法的限制,國家并非對所有的行政侵權行為都承擔賠償責任,如對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一般認為實行國家豁免,國家對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所造成的損害不承擔賠償責任。行政補償的原因行為除了合法性這一限制之外,沒有其他的限制。
3、程度不同。行政賠償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補救程度不如行政補償充分。國家賠償法針對的損害限于人身權和財產權的損害,而行政補償沒有這種限制。而且,對國家賠償法規定范圍之內的行政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國家也并非全部賠償,而是限于最低限度的直接損失。國家賠償法規定"計算標準"的作用之一為了限制賠償的數額。行政補償采取補償實際損失的原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合法行為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了多大的損害,國家就補償多少。當然,行政補償所針對的損害必須是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所遭受特別的損害,而不是普遍的損害。從損害這一點來看,行政賠償著眼于賠償的最高數額,而行政補償著眼于損害的特定性,沒有數額的限制。
4、程序不同。行政補償可能是在損害發生之前由行政機關與公民協商解決,也可能是在損害發生之后由行政機關與之協商解決。行政賠償只能發生在侵權行為發生之后,由行政機關與公民協商解決。行政補償和行政賠償都可以適用調解,但是,公民因與行政機關對行政補償不能達成協議而起訴的,適用一般的行政訴訟程序;與行政賠償義務機關對行政賠償不能達成協議而起訴的,適用行政侵權賠償訴訟程序。
5、性質不同。行政賠償性質上屬于行政法律責任,而行政補償性質上屬于具體行政行為。行政賠償是國家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的行為而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具有否定和譴責的含義;而行政補償是國家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合法行為所造成的損害而采取的補救措施,行政機關作出的補償決定屬于具體行政行為。
相鄰關系行政行為補償規則
一、問題的提出
土地乃生存之本,雖經人為劃分利用,但鑒于土地延綿且界域不分的特性,一方在利用土地及其之上的不動產時,不可避免地影響到相鄰他方土地等不動產的使用。為調整和解決該利益沖突,早在羅馬法時期就萌芽出專門規范此等利益沖突的法律規范,只不過沒有以“相鄰關系”概念相稱罷了,真正確立相鄰關系理論則是在資本主義時期。此后,相鄰關系在世界各國的民法制度中予以傳承并不斷擴展。自1986年《民法通則》始,經《民通意見》至《物權法》頒布,相鄰關系制度在我國立法上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轉變。但是一項制度存在的價值不僅在于其對權利的確認,更在于其對權利的保護。就民法相鄰關系制度而言,具有兩種意義上之保護手段。一種是針對平等自然人間的賠償和補償制度,另一種是行政行為介入時的補償制度。于第一種情形自不必多言,是民法制度價值和規范目的的主要體現。關鍵是當行政行為介入相鄰關系時應如何解決補償問題?質言之,當以公共利益為目的的政府行為侵害個人相鄰權時,應賦予何者更優先的考量地位?得出最終判斷的依據是什么?對于受損害方又該如何救濟?這些尚未解決的問題就是本文之出發點和擬研究之內容。
二、相鄰關系補償之理論前提
1.自然人之限度。相鄰關系最根本之任務在于使雙方權利義務之間確立一條合理界線,法律完成這一任務的技術就是設定一種特殊義務,稱為“容忍義務”。關于這一問題于解釋論存有不同見解。第一,情勢限制理論。該理論依據“所有權承擔義務”之精神構建,故其又稱為不動產所有權之“情勢義務”理論,含義為:每一塊不動產都和它的位置、狀況、地理環境、風景、大自然等因素,也就是它的“情勢”緊密聯系。因此,不動產所有權人在行使其權利時必須考慮這些情勢并遵守因“情勢限制性”而產生的社會義務,在其特定情勢下從土地獲得收益或為處分。該理論強調不動產所有權的享有和行使必須服從于社會的平等和公眾利益。第二,強制犧牲論,又為“私法的強制犧牲”說,為德國近代法上一項重要概念,它認為法律之所以要求相鄰關系中一方當事人須向另一方當事人支付補償金,其理由在于相鄰關系中不動產所有或利用權受限制的一方付出了私法上的“強制犧牲”。這種強制犧牲的關鍵,在于加害者的行為本身具有合法性或公益性。可見,按照上述理論,相鄰關系中容忍義務存在的重大依據在于相鄰一方之行為具有合法性、公益性或者說為公共利益而為之。而政府作為社會服務部門其為執行公權力而從事的行為具有天然的公益屬性,所以當以公共利益為目的從事政府行為或政府授權主體所為行為,公共利益優先于個人利益,相鄰自然人應負一定的容忍義務。但是這種容忍不是無限度的,它必須在一定范圍內方能發生。
2.行政行為之限度。相鄰自然人之間的容忍義務毋庸置疑為雙方互負形式。而在實踐中,一些不動產,例如城市道路、廣場,均佇立于土地不動產之上且由公共行政機關供給公眾使用。這些“公物”與周邊相鄰的“私物”———常見的是私人土地不動產、建筑物等,理應屬于《物權法》上之相鄰關系。但由于主體地位間不平等性,此類行政機關與自然人之間的相鄰關系所涉容忍義務就成為了自然人的單獨責任,那么相對應之行政行為之義務為何?這無疑是處理行政相鄰關系糾紛的難題與關鍵所在。各國對此亦進行了長期探索,形成了諸多理論,譬如法國損害“異常性”標準、德國之“場所慣行性”理論、日本之“忍受限度”論等,不乏有益嘗試。這些理論共通之處在于,均認為行政行為必須基于社會公共利益之需要才可使公民、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的合法權益遭受特別損失,而自然人的容忍義務不能超過社會正常的、一般人的容忍程度。但是具體落腳于司法實踐卻遠比理論復雜,法官需在事實與規則之關聯度上權衡各方利益,進行能動的司法。有學者對法官可參考的具體因素作出有益歸納,值得借鑒:第一,行政行為是否具有正當的權益。第二,受損利益的性質與程度。第三,行政行為的性質和程度。第四,行政機關是否能采取經濟、技術上的可期待的防止措施。第五,行政行為是否違反了公序良俗原則。第六,行政行為是否違反了當地習慣。通過對以上標準的判斷,才能得出行政行為是否優于自然人相鄰權并加以補償的合理性結論。
三、我國相鄰關系補償的法律評價
行政補償制度探討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對人權保護的日益重視,行政補償制度也愈加受到學界的關注。在我國,行政補償雖已有多年的法律實踐。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它的實踐并沒有相應成熟的法律理論支撐,更沒有構成一個較為完善的行政補償法律制度,使之難以適應現代法治建設的發展需要。這種情況下,對行政補償制度進行研究,促進行政補償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己成為我國行政法制建設的一項重要課題,具有著深刻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本文從“史上最牛釘子戶”事件入手,闡述了行政補償制度的基本問題。針對我國行政補償方式不夠靈活多樣,具體補償程序和救濟程序不健全,統一的行政補償法典的缺失等問題,提出從制定統一的行政補償法典;提高行政補償執法能力;加強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和制約三方面來完善我國行政補償制度。
關鍵詞行政補償基本問題缺陷完善
引言
2006年3月初,網上開始流傳一個帖子,題目是《史上最牛的釘子戶》,內容是一張圖片:一個被挖成10米深大坑的樓盤地基正中央,孤零零地立著一棟二層小樓,猶如大海中的一葉孤舟。據調查,事件起源于1993年。那一年,楊家木質結構的老房子年久失修,吳蘋獲準在原址重建起現在這棟小樓。然而,楊家的房子還未干透,鶴興路就張貼出拆遷公告,宣布重慶南隆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南隆)為拆遷開發商。從當時的照片看,楊家新翻修的房子在眾多棚戶房中格外醒目。但對于鶴興路上那些長久住在困危房中的居民們來說,拆遷無疑是有吸引力的。然而,由于資金原因,拆遷卻一直沒有動靜,且一停就是11年。直到2004年,重慶南隆與重慶智潤置業有限公司(下稱重慶智潤)簽署聯建協議,后來,重慶正升加入,成為該項目法人。動遷從此重新啟動。該項目的拆遷補償方案有現房安置和貨幣安置兩種。吳蘋選擇了房子。由于開發商一直不同意吳蘋原地安置的條件,雙方沒有正式協商。之后,通過一戶戶談判做工作,其他拆遷戶都接受了安置方案。到2006年9月份,整個鶴興路上只剩下吳蘋一家。從2006年9月14日到2007年2月9日,吳蘋和開發商進行了三次協商,都沒有達成協議。在持續近一個月的對峙之后,被媒體稱為“史上最牛釘子戶”的重慶市楊家坪舊城改造項目拆遷對象楊氏夫婦,在當地法院的主持下與拆遷方最終達成協議,建筑物順利拆遷。這就是最牛釘子戶事件的始末。
此事雙方已僵持了32個月,一經媒體爭相報道,在社會上立馬引起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有罵開發商的,有罵“釘子戶”的,有聲援“釘子戶”的,有罵政府無能的,有罵法院判決不公的。莫衷一是,不一而足。筆者以為,先不論事件各方主體本身的對錯,從法律的角度而言,此事件至少存在一下幾方面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1)、城市房屋拆遷是基于公共利益還是商業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