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人事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1 20:46: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行政人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深究傳統人事行政改革
國家行政人員既有可能利用行政管理的特殊的強制性,逃脫社會和人民的監督,高高在上、官僚主義,甚至弄權瀆職、以權謀私。所以,必須把國家行政人員隊伍的建設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中央黨政機關干部教育工作的決定》中指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干部隊伍的素質如何,能否適應總任務的要求,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關系到黨和國家的盛衰興亡。”
一、我國傳統人事行政的弊端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形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發展,傳統的干部人事制度顯然已經不能適應形勢以及今后的發展趨勢,其不足之處已明顯地暴露出來。
1、干部職務終身制和干部等級制
干部職務終身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領導干部擔任領導職務的終身制,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能官不能民;二是凡屬于國家干部人員都享受干部待遇的終身制,鐵飯碗,大鍋飯。這種制度削弱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領導干部的監督,并且不利于優秀領導人才施展才能,也不利于新老領導干部正常地交接更替。這種制度的后果,勢必使干部隊伍知識化、專業化程度偏低,領導班子老化現象嚴重。
我國長期以來一直采用23級干部等級制度,每個干部都享有一定的級別,這種級別是只升不降的,除非因犯錯誤而受降級處分。而且,國家干部的地位和待遇長期以來主要是由行政級別的高低來確定的。這種等級觀念已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實際也是一種鐵飯碗、大鍋飯。其后果是干部職責不清、賞罰不明、機構臃腫、人浮于事,官僚主義嚴重。
行政人事體會
我叫**,現任職于有限公司行政人事部,作為一名普通的行政人事干事,我深知我的行政人事工作任重道遠,要做好行政人事工作需要相當的學問。
怎樣做好行政人事工作,是大部分行政人事從業者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在我的工作中遇到過很多的問題,但是都會一一的解決,不是因為運氣好,而是講求科學的方法和人際關系,以及自己的性格等。
怎樣做好行政人事工作?本人通過自己的點滴總結和積累,給各位講述下面幾點經驗,不足之處敬請指教:
行政部作為公司的一個核心部門,它肩負整個公司的管理重任。它運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整個公司的規范化進程。
一、行政事務管理
1、負責本部的行政管理和日常事務,協助總經理搞好各部門之間的綜合協調(尤其是重點部門一定要重點關注,要學會用“十個指頭彈鋼琴”--針對不同的部門要用不同的方法;站在公司的角度為員工服務);
行政人事主管個人述職述廉報告
一、主要工作
行政人事部是一個承上啟下、溝通內外、協調左右的重要樞紐部門,是推動各項工作朝著既定目標前進的中心。行政工作事無巨細又千頭萬緒,常常一天下來都記不起來自己做過些什么,更不要說回憶一年了。在這一堆瑣碎中,我東拼西湊,大致概括為以下幾點:
1、做好檔案資料的管理工作;
2、協助起草酒店的部分文字性材料,如總結、文件、會議紀要等;
3、按時完成酒店證照的年審及辦理工作;
4、策劃和籌備員工活動,如乒乓球比賽、拔河比賽、周年慶晚會等;
公共人事行政環境論文
【英文標題】TheThreeDimensionStructureofEnvironment,ValueandInstitutioninPublicPersonnelAdministration
【作者簡介】柳青,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2008級博士研究生。(武漢430072)
【內容提要】公共人事行政的環境、價值與制度是公共人事行政系統的三個核心要素,環境從根本上制約著作為動力機制的人事價值和作為共同秩序的人事制度,而人事行政價值與制度又通過各種渠道對環境進行選擇和重塑,三者共同構建了整個公共人事行政系統。這種環境、價值與制度互動的三維結構對我國的公共人事行政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日期】2007-11-19
【關鍵詞】公共人事行政/環境/價值/制度/功能
從理論的宏觀性和外延性上來講,公共部門人事行政是一個很宏大的體系,它不僅僅包括了公共部門的人力資源規劃、開發、配置和激勵等一系列具有系統性的活動,還涵蓋了人事行政制度的歷史沿革與發展,人事行政職能的完善與變遷,人事行政價值觀的積淀與演變等更為深入的內容。雖然體系龐大、內容龐雜,但貫穿公共人事行政理論和實踐有三個核心的概念和要素,或者說可以從三個層次來理解公共人事行政,那就是:環境、價值與制度[1]。它們三者之間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整個公共人事行政系統。
政府人事行政救濟制建立論文
摘要:行政救濟制度,是國家民主和法治的一個重要標志。人事行政救濟制度,即公務員依法要求特定國家機關撤銷或變更違法或不當具體人事行政行為,并獲得賠償的法律制度。這是行政救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行政救濟制度得以建立并逐漸完善的今天,我們有必要認真探討我國的人事行政救濟制度,以促進我國的人事行政管理逐漸從人治走向法治,保障國家公務員的合法權益。
一、人事行政救濟制度的確立
公務員是國家行政機關的組成分子,他在執行公務時,代表所在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形成外部行政法律關系。在外部行政法律關系中,公務員并不是法律關系的主體,也沒有獨立的法律利益,當然也無需救濟制度的保護。但是,公務員在與所在行政機關或政府間的內部行政法律關系上,卻是獨立的主體,具有獨立的法律利益。這種法律關系與其他行政法律關系一樣具有不平等性,即公務員作為被管理者處于被支配的地位,行政機關以單方面意思表示所作的任何人事行政行為對公務員都具有拘束力、確定力和執行力,而這種人事行政行為并非都是合法、適當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人事行政救濟制度,公務員的合法權益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我國很早就認識到了人事行政救濟制度的重要性。1957年10月26日,國務院了《國務院關于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暫行規定》(以下簡稱《獎懲暫行規定》),確立了公務員不服行政處分的救濟制度。《獎懲暫行規定》第12條規定:“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對所受紀律處分不服的時候,應該在接到通知后一個月內,向處理機關要求復議,并且有權直接向上級機關申訴,國家行政機關對于受處分人的申訴,應該認真處理。對于受處分人給上級機關的申訴書,必須迅速轉遞,不得扣壓。但是在復議或者申訴期間,不停止處分的執行。”這個規定至今仍然有效。但是,《獎懲暫行規定》所確立的人事行政救濟的范圍是有限的,只是行政處分行為,不包括其他人事行政行為。并且,由于連綿不斷的政治運動對法制的踐踏和法律虛無主義的盛行,我國在人事行政管理領域的高壓政策和人治,使得我國僅有的人事行政處分救濟制度也缺乏必要的法制基礎和民主氛圍,功能得不到應有的發揮而形同虛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民主和法制建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黨的十三大政治報告,提出了制定行政訴訟法使行政管理逐漸納入法制化軌道和制定公務員法使人事行政管理逐漸從人治走向法治的努力目標。這就為我國人事行政救濟制度的發展創造了必不可少的條件。1990年1月1日《行政訴訟法》的施行和1991年1月1日《行政復議條例》的施行,終于確立了我國的行政救濟制度。過去,我國公民、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只能通過政治途徑,即依靠黨組織、國家權力機關和上級行政機關的監督來實現救濟,而現在就可以通過法律機制,即可以向復議機關申請復議和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的信訪、檢舉、控告和揭發等政治權利,正逐漸成為其切實可行的復議和訴訟的法律權利。盡管《行政訴訟法》和《行政復議條例》未把人事行政救濟納入到統一的行政救濟制度中來,卻促使國家將人事制度的完善問題及早提上議事日程,為人事行政救濟制度的確立提供了有益的經驗,推動了人事行政救濟制度的發展。
1990年12月9日,國務院了《行政監察條例》。該條例再次肯定了《獎懲暫行規定》所確立的對行政
政府部門人事行政改革論文
論文關鍵詞:人事行政改革依法行政
論文摘要:政府部門人事行政改革要做到事得其人,人盡其用,就必須對“人”和“事”進行科學的管理與協調。本文闡述了我國傳統人事行政的弊端,并試圖探討了人事行政改革的幾個舉措。
人事行政,是指人員選拔使用的政策、組織及程序。它的層次較高、范圍較廣,是一組織人事上全局關系的調整,包括決策、設計、組織、溝通等,屬于人事總體規劃,具有法律性質和運籌帷幄的戰略意義。人事行政在現代行政管理中的顯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日本學者認為,人事問題是“行政的核心”,人事制度是“一切行政的基礎”。因為行政管理是通過行政法令自上而下地、強制性地進行的管理活動。國家行政人員既有可能利用行政管理的特殊的強制性,逃脫社會和人民的監督,高高在上、官僚主義,甚至弄權瀆職、以權謀私。所以,必須把國家行政人員隊伍的建設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中央黨政機關干部教育工作的決定》中指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干部隊伍的素質如何,能否適應總任務的要求,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關系到黨和國家的盛衰興亡。”
一、我國傳統人事行政的弊端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形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發展,傳統的干部人事制度顯然已經不能適應形勢以及今后的發展趨勢,其不足之處已明顯地暴露出來。
1、干部職務終身制和干部等級制
公共人事行政的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環境是價值與制度產生與變遷的外生變量,它的改變引起了公共人事價值的轉變。價值是公共人事行政的核心;價值決定采取何種功能,而功能又依賴于相應的制度來實現。公共人事行政有四項基本功能:人力資源規劃;人力資源獲取;人力資源開發;紀律與懲戒。它們分別體現了不同的人事行政價值,并在不同的具體制度設計中運行,從而促進公共人事行政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公共人事行政/環境/價值/制度
長期以來,公共人事行政被認為是缺乏理論基礎的,其研究大多局限于“操作”領域。當前絕大多數的相關教材、專著對它的闡釋,幾乎都聚焦于公共人事行政的程序、方法、技術與工具等。但是,如果一門學科被降格為對某項“技藝”的操作訓練時,這門學科將難以建立自己的理論范式,從而失去賴以“安身立命”的學科基礎,以至于無法構建科學的知識系統,難以建立規范的研究范疇,而沒有規范研究范疇的學科是永遠不能走向成熟的。有鑒于此,建構公共人事行政的研究范式無疑是亟待研究的理論問題。
我們認為,公共人事行政的架構大體是由環境、價值和制度三個層面的因素構建起來的。環境是制度產生與變遷的外生變量,它的改變引起了公共人事價值的轉變;價值是公共人事行政范式架構的核心;價值決定采取何種功能,而功能又依賴于相應的制度來實現,那些回應環境變化而轉變了的價值很快就在制度功能及具體的制度設計中得到了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講,公共部門的人事制度都是由價值觀所決定的。
一、公共人事行政中的環境、價值與制度
(一)環境:行政生態系統
政府部門人事行政改革論文
一、我國傳統人事行政的弊端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形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發展,傳統的
干部人事制度顯然已經不能適應形勢以及今后的發展趨勢,其不足之處已明顯地暴露出來。
1、干部職務終身制和干部等級制
干部職務終身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領導干部擔任領導職務的終身制,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能官不能民;二是凡屬于國家干部人員都享受干部待遇的終身制,鐵飯碗,大鍋飯。這種制度削弱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領導干部的監督,并且不利于優秀領導人才施展才能,也不利于新老領導干部正常地交接更替。這種制度的后果,勢必使干部隊伍知識化、專業化程度偏低,領導班子老化現象嚴重。
我國長期以來一直采用23級干部等級制度,每個干部都享有一定的級別,這種級別是只升不降的,除非因犯錯誤而受降級處分。而且,國家干部的地位和待遇長期以來主要是由行政級別的高低來確定的。這種等級觀念已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實際也是一種鐵飯碗、大鍋飯。其后果是干部職責不清、賞罰不明、機構臃腫、人浮于事,官僚主義嚴重。
人事行政救濟制度分析論文
一、人事行政救濟制度的確立
公務員是國家行政機關的組成分子,他在執行公務時,代表所在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形成外部行政法律關系。在外部行政法律關系中,公務員并不是法律關系的主體,也沒有獨立的法律利益,當然也無需救濟制度的保護。但是,公務員在與所在行政機關或政府間的內部行政法律關系上,卻是獨立的主體,具有獨立的法律利益。這種法律關系與其他行政法律關系一樣具有不平等性,即公務員作為被管理者處于被支配的地位,行政機關以單方面意思表示所作的任何人事行政行為對公務員都具有拘束力、確定力和執行力,而這種人事行政行為并非都是合法、適當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人事行政救濟制度,公務員的合法權益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我國很早就認識到了人事行政救濟制度的重要性。1957年10月26日,國務院了《國務院關于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暫行規定》(以下簡稱《獎懲暫行規定》),確立了公務員不服行政處分的救濟制度。《獎懲暫行規定》第12條規定:“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對所受紀律處分不服的時候,應該在接到通知后一個月內,向處理機關要求復議,并且有權直接向上級機關申訴,國家行政機關對于受處分人的申訴,應該認真處理。對于受處分人給上級機關的申訴書,必須迅速轉遞,不得扣壓。但是在復議或者申訴期間,不停止處分的執行。”這個規定至今仍然有效。但是,《獎懲暫行規定》所確立的人事行政救濟的范圍是有限的,只是行政處分行為,不包括其他人事行政行為。并且,由于連綿不斷的政治運動對法制的踐踏和法律虛無主義的盛行,我國在人事行政管理領域的高壓政策和人治,使得我國僅有的人事行政處分救濟制度也缺乏必要的法制基礎和民主氛圍,功能得不到應有的發揮而形同虛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民主和法制建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黨的十三大政治報告,提出了制定行政訴訟法使行政管理逐漸納入法制化軌道和制定公務員法使人事行政管理逐漸從人治走向法治的努力目標。這就為我國人事行政救濟制度的發展創造了必不可少的條件。1990年1月1日《行政訴訟法》的施行和1991年1月1日《行政復議條例》的施行,終于確立了我國的行政救濟制度。過去,我國公民、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只能通過政治途徑,即依靠黨組織、國家權力機關和上級行政機關的監督來實現救濟,而現在就可以通過法律機制,即可以向復議機關申請復議和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的信訪、檢舉、控告和揭發等政治權利,正逐漸成為其切實可行的復議和訴訟的法律權利。盡管《行政訴訟法》和《行政復議條例》未把人事行政救濟納入到統一的行政救濟制度中來,卻促使國家將人事制度的完善問題及早提上議事日程,為人事行政救濟制度的確立提供了有益的經驗,推動了人事行政救濟制度的發展。
1990年12月9日,國務院了《行政監察條例》。該條例再次肯定了《獎懲暫行規定》所確立的對行政
處分的救濟制度,并有所發展,即規定了對監察決定和監察建議的行政救濟。1993年10月1日,《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施行。該條例第16章規定,涉及特定公務員權利義務的人事行政行為,都可受行政救濟;對公務員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予賠償。至此,我國的人事行政救濟制度才得以真正確立。
人事行政救濟制度探究論文
一、人事行政救濟制度的確立
公務員是國家行政機關的組成分子,他在執行公務時,代表所在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形成外部行政法律關系。在外部行政法律關系中,公務員并不是法律關系的主體,也沒有獨立的法律利益,當然也無需救濟制度的保護。但是,公務員在與所在行政機關或政府間的內部行政法律關系上,卻是獨立的主體,具有獨立的法律利益。這種法律關系與其他行政法律關系一樣具有不平等性,即公務員作為被管理者處于被支配的地位,行政機關以單方面意思表示所作的任何人事行政行為對公務員都具有拘束力、確定力和執行力,而這種人事行政行為并非都是合法、適當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人事行政救濟制度,公務員的合法權益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我國很早就認識到了人事行政救濟制度的重要性。1957年10月26日,國務院了《國務院關于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暫行規定》(以下簡稱《獎懲暫行規定》),確立了公務員不服行政處分的救濟制度。《獎懲暫行規定》第12條規定:“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對所受紀律處分不服的時候,應該在接到通知后一個月內,向處理機關要求復議,并且有權直接向上級機關申訴,國家行政機關對于受處分人的申訴,應該認真處理。對于受處分人給上級機關的申訴書,必須迅速轉遞,不得扣壓。但是在復議或者申訴期間,不停止處分的執行。”這個規定至今仍然有效。但是,《獎懲暫行規定》所確立的人事行政救濟的范圍是有限的,只是行政處分行為,不包括其他人事行政行為。并且,由于連綿不斷的政治運動對法制的踐踏和法律虛無主義的盛行,我國在人事行政管理領域的高壓政策和人治,使得我國僅有的人事行政處分救濟制度也缺乏必要的法制基礎和民主氛圍,功能得不到應有的發揮而形同虛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民主和法制建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黨的十三大政治報告,提出了制定行政訴訟法使行政管理逐漸納入法制化軌道和制定公務員法使人事行政管理逐漸從人治走向法治的努力目標。這就為我國人事行政救濟制度的發展創造了必不可少的條件。1990年1月1日《行政訴訟法》的施行和1991年1月1日《行政復議條例》的施行,終于確立了我國的行政救濟制度。過去,我國公民、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只能通過政治途徑,即依靠黨組織、國家權力機關和上級行政機關的監督來實現救濟,而現在就可以通過法律機制,即可以向復議機關申請復議和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的信訪、檢舉、控告和揭發等政治權利,正逐漸成為其切實可行的復議和訴訟的法律權利。盡管《行政訴訟法》和《行政復議條例》未把人事行政救濟納入到統一的行政救濟制度中來,卻促使國家將人事制度的完善問題及早提上議事日程,為人事行政救濟制度的確立提供了有益的經驗,推動了人事行政救濟制度的發展。
1990年12月9日,國務院了《行政監察條例》。該條例再次肯定了《獎懲暫行規定》所確立的對行政
處分的救濟制度,并有所發展,即規定了對監察決定和監察建議的行政救濟。1993年10月1日,《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施行。該條例第16章規定,涉及特定公務員權利義務的人事行政行為,都可受行政救濟;對公務員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予賠償。至此,我國的人事行政救濟制度才得以真正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