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問責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1 23:09: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行政問責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內的行政問責準則探索
摘要:責任是一種職責或任務。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出現,有社會就有責任,身處社會的個體成員必須遵守的規則和條文,帶有強制性。責任是人的一種精神品質。但是由于責任往往意味著負擔,承擔責任需要很大的勇氣,實際上,政府逃避責任、回避責任,甚至推卸責任的現象并不少見,這大大的損害了政府在公民心目中的形象,有損政府公信力。筆者主要從探討責任的重要性,以及行政問責制度的建設方面著手,希望能系統的闡述承認責任并不簡單這個議題,并尋求這一問題的解決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責任行政問責制度責任政府
做管理者不容易,做一個有效的管理者更是如此。因為權力跟責任是對等的,權力越大,責任就越大,而承認責任卻并不簡單。雖然我們國家一直都在強調責任,政府也朝責任政府的建設方向努力,但實際上,人們的責任意識并沒有明顯增強,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出現了倒退,因此對責任的探討就顯得更為迫切了
一、相關概念
在《現代漢語字典》中,責任有三層含義:一是使人擔當某種職務和職責;二是指分內應做的事;三是指沒有做好自己的工作,而應承擔的不利后果或強制性義務。
行政責任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法律上的行政責任,二是指普通的行政責任。法律上的行政責任,是指政府工作人員除了遵守一般公民必須遵守的法律法規外,還必須遵守有關政府工作人員的法律規范。普通的行政責任,則不涉及法律問題,主要包括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等。行政責任是人類社會制度一定發展階段的產物,有其生成和發展的必然性和條件。在現代社會中,行政責任愈來愈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從而使確立和確保行政責任產生了不同于以往的重要意義。
政府行政首長問責制
第一條為了強化責任制,促使行政領導恪盡職守、依法行政,確保政令暢通,提高行政效率,防止和減少行政過錯,建立勤政、廉潔、務實、高效、誠信和責任的人民政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行政首長問責制,是指縣人民政府對縣政府各組成部門、直屬機構、派出機構、直屬事業單位主要領導(包括主持工作的副職領導)和各鄉(鎮)人民政府的行政主要負責人在所管轄的部門和工作范圍內,由于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不履行法定職責(包括拒絕、放棄、推諉、不完全履行職責)或者不正確履行法定職責(包括無合法依據以及不依照規定程序、規定權限和規定時限履行職責),以致影響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貽誤行政工作,或者損害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給行政機關造成不良影響和后果的行為,進行內部監督和責任追究的制度。
第三條行政首長問責制依照行政機關行政首長負責制的工作規則執行,堅持實事求是,權責統一,有錯必究,過錯與責任相對應,教育與懲戒相結合的原則。
在追究行政責任的同時,被追究對象應當主動糾正錯誤,采取補救措施,避免或者盡量減少不良后果的發生。
第四條行政首長違反依法決策、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要求,發生決策失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問責:
(一)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事項和專業性較強的決策事項,不按照規定的權限、程序進行可行性研究論證造成重大失誤的;
新聞傳媒行政問責芻議
本文作者:李峰濤工作單位:中國地質大學
綜合近年來發生的媒體監督問責官員的典型事件發展過程會發現有共同的走勢和程式,網民曝光、輿論加熱話題、政府出面查處、問題官員下課。被媒體“問倒”的官員大都是發表錯誤言論或者有不當行為,引爆網絡和報紙、電視臺等媒體的關注,進而推動事態發展。網民推動事件輿論高峰,處于輿情高漲之際,學者、民眾、媒體、國家機關、官員等不斷發表各種意見,網絡成為匯集民意和具有導向性的觀點的平臺,傳統的報紙、電視臺等媒體跟進披露、追蹤報道,擴散該事件的關注度。有關機關成立調查組對事件進行全面調查或者承諾進行嚴肅查處,在官方做出調查和處理結果公布之后,輿情都慢慢平息,新聞媒體監督至此告一段落。輿論對政府及官員進行問責以其獨特的優勢,挖掘出一些貪官污吏和違規違法行為,為紀檢監察和司法機關提供了線索,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新聞媒體監督是以其公開性、傳播的廣泛性、意見表達的交互性、明顯的導向性等特性和優勢,特別是網絡新媒體上信息的及時便捷、低成本迅速聚焦公眾的注意力和關注度,形成強大的民意造成輿論壓力,促使政府高度關注事態的變化,推動問題得到解決。所謂“行政問責”意指特定的各種問責主體對政府機關及國家公務員履職情況或者個人所做的關涉社會公共利新聞傳媒監督行政問責問題的思考□李峰濤益的言行進行督責,對違規違法的要求其承擔處分責任的一種規制程序的綜合。媒體監督官員對于行政問責制實行起到了推動作用,通過消息、跟蹤報道熱點事件,引起公眾輿論對行政機關及官員不正當行為的關注,制造了輿論壓力上的民意合力。新聞媒體是社會公共利益問題的代言人、傳聲筒,通過熱線電話、讀者來信、網絡微博、博客、帖子等方式途徑了解、收集、傳播公眾的態度和看法,匯集成社會公共輿論,關注被問責的官員動向,監測行政問責的實施進程和效果。在查辦問責違規違紀官員的種種案件中,新聞傳媒的監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媒體作為問責主體仍然有許多困難。有關新聞傳播自由、記者或者信息咨詢者的權利保護,媒體人員采訪中的權利義務、違法事件披露者的人身安全等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保證,難以保障新聞傳媒的行政問責主體地位。在宣傳部門掌控傳媒體制下,政府機關及官員有充分手段干預鉗制新聞傳媒,有些政府機關往往以“影響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大局”為由阻撓信息傳播報道,個別官員甚至動用手中權力和國家機器對媒體監督進行打擊報復、橫加干涉,嚴重侵害了媒體和公眾監督、批評的權利,阻礙了公眾對涉及公共利益的問題的話語權。加強媒體監督問責有以下必要性:1.新聞媒體監督問責是建立責任政府、有限的必然要求。與行政體統的同體監督機制不同,新聞傳媒監督行政問責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異體監督制度。在傳媒引導匯聚形成的社會民意壓力的作用下,督促官員作決策時要遵守依法行政和比例原則。經常曝光披露官員失職瀆職、貪污受賄的不正當行為,可以促使官員更加注意個人生活、工作作風,增強責任心和敬畏感,注重個人言行舉止,建設開放透明、尊重民意的責任政府。2.媒體監督問責特別是網絡問責的使用,成為普通民眾行使話語權的重要途徑,具有拓展問責渠道、廣泛表達民意的作用。《憲法》規定公民有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批評、建議、控告的權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通過信訪表達訴求,卻被視為不穩定因素,此種途徑并不暢通。媒體特別是網絡監督問責使得普通公民對行政問責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得以保障。網絡的廣泛應用使普通百姓真正擁有了自己的話語權,打破了精英階層和官方機構對話語權的壟斷。3.新聞媒體是異體問責主體的社會力量,媒體問責是踐行異體多元行政問責的價值理念的有效途徑。行政問責的基本理念是由“向上負責”轉變為“對下負責”,這是現代責任政府的內涵,即政府的政策和行為必須符合人民的意志,對人民負責。多元主體問責的價值理念是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之思想的體現。這種理念有助于促進民主主體多元化,加強對政府的監督。同體問責中的偏袒、掩飾及變相復出復職消解了問責的效力和權威,極易損害政府的公信力,減損政府決策及行政行為的權威性,異體問責是防止行政權利濫用的客觀要求,可以彌補同體問責缺陷。
1.厘清媒體與行政的關系,防止行政權力侵害媒體監督自由各省市、地級市都制定了黨政干部問責實施辦法,有些地方的實施辦法還明確規定社會輿論監督納入到了問責機制中,把社會熱點問題用作問責線索。對于新聞傳媒披露和公眾檢舉、控告調查的案件線索來源,在查證屬實的情況下,有關機關可以啟動行政問責程序。這種規定尊重了新聞媒體監督問責的權利,但是應采取預防措施,禁止問責機關強迫新聞媒體提供有關采訪信息,禁止要求新聞媒體或信息人必須提供消息來源或出庭作證,以有效保護新聞媒體正常行使采訪、報道權利,厘清媒體與行政的平衡制約關系,劃分在問責中的各自權利義務,防止公權力侵害新聞媒體。2.強化政府信息公開及反饋機制在涉及地方違規違法行為或事件的新聞報道中通常是外地媒體先行披露、跟蹤報道,當地媒體總是遲滯無聲,傳統媒體受制于地方主管機關,不敢不能報道不利于本地政府的信息,產生異地監督的現象,消弱了媒體監督的獨立性。通過立法保障新聞媒體的獨立報道權,依法保障新聞自由,及時公開政府信息,對于隱瞞、阻礙公開及采訪的機關或人員予以處分問責。保障媒體正當的采訪權、報道權和批評權,特別是對違法事件的揭露權。有關機關對于新聞媒體和網絡披露、熱議的問題應當按程序及時公布對問題處理的階段過程、調查發現新問題、后續處理決定,有效回應社會輿論,對于重大的社會熱點事件還應召開有媒體和公眾代表參加的聽證會、座談會通報、反饋輿論監督的意見要求。3.健全官員復出機制,保障媒體的參與知情權政府問責透明度低,對處理后續結果公開不多,官員復出缺乏正常機制,任意性大,媒體監督跟蹤力度小,大都是在網絡媒體上網民先相關任職消息引起新聞媒體的跟進關注。官員被問責后,幾乎都不同程度的轉崗換位,復出過程和程序都不透明、不嚴格,嚴重地消解了問責制嚴肅性。完善被問責官員復出的具體操作程序,建立官員復出考評答辯制度和情況通報制度,對被問責的官員處理后的后續工作、生活情況及時通報新聞媒體和公眾,復出任命前召開原單位、組織部門、擬任職單位和媒體、公眾代表參加的答辯聽證會或者座談會聽取、考評被問責的官員是否有資格有能力再次復職,并且追究隨意欺瞞輿論決策任命的官員。4.完善媒體監督行政問責的制度法規,保護媒體人員的合法權益很多地方頒布相關法規,如珠海市頒布了《關于對媒體曝光問題的督辦和問責辦法》,強化輿論監督力度;昆明市出臺《昆明市行政效能監督制度》,明確對阻礙、拒絕、干擾監督,打擊報復新聞監督人員的國家工作人員視情況給予問責處理;甘肅省出臺了《甘肅省黨政領導干部問責實施辦法(試行)》,根據新的規定,對于報紙、電視、廣播電臺、網絡等媒體曝光的問題,可以啟動官員問責調查程序。重視媒體監督的同時,需制定制度法規明確對新聞媒體監督人員的人身保護,對于濫用權力迫害監督人員的部門及領導責任人予以嚴格的行政處分,完善對責任人處分的方式、范圍、程序的規定和對受迫害的媒體監督人員的保護內容。
市區行政問責章程
第一條為了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強化安全生產行政責任,促進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工業園區管委會)、區直有關部門依法履行職責,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安全生產領域違法違紀行為政紀處分暫行規定》(監察部、國家安監總局第11號令)及《省安全生產條例》、《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政府及有關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暫行規定〉的通知》(政文〔〕33號)等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暫行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所稱安全生產行政問責制,是指區政府按照本暫行規定,對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工業園區管委會)、區直有關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及有關分管領導和相關人員不認真履行安全生產工作職責,以致影響安全生產工作,造成不良社會影響和后果的行為,需要發出預警或提起行政問責,要求就安全生產有關問題作出解釋,并依法追究有關單位領導及其他相關人員安全生產責任的制度。
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后的行政問責工作,按照事故責任追究相關規定執行。
第三條區政府成立安全生產行政問責領導小組,組長由分管安全生產工作的副區長擔任,成員由區委組織部、區監察局、區人事局、區安監局等部門的領導組成。具體問責工作由區監察局負責組織實施,由相關職能部門按照干部管理權限負責實施落實到位。安全生產行政問責小組召開問責會議時,可以邀請人大、政協、總工會等單位列席,必要時可以聘請有關專家參加。安全生產行政問責工作接受社會監督。
第四條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工業園區管委會)、區直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及有關分管領導及其他相關人員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受到安全生產行政問責:
(一)對區委、區政府安全生產工作重大決策決議貫徹執行不力的,安全生產工作沒有及時部署和落實的;
國外行政問責制
1行政問責的內涵及其應用
行政問責是指行政人員有義務就與其工作職責有關的工作績效及社會效果接受責任授權人的質詢并承擔相應的處理結果。其內涵涵蓋三個方面:從功能和作用上看,行政問責是行政監控機制的一種表現,主要是為實現行政本身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從問責對象和主體來看,主要表現為一種由政治理念、法律、規章所規定的對應的責任關系,這種關系往往使得行政問責過程表現為強制性執行過程;從問責內容及實現機制上看,行政問責一般表現為法律問責、政治問責、等級管理問責和職業道德問責等方面。
“行政問責制”的重點是“問責”。在法治社會,權力意味著責任,職權意味著職責,有多少職權就要承擔相應的職責。從這個意義上講,政府職能部門有多大的權力就意味著對民眾應有多大的責任擔當,對權力的規范和約束就必須實現責任追究的程序化、制度化和日常化。這既是公權力本質屬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基本原則。
我國在行政問責制度建設方面起步較晚,在改革開放之前,行政問責基本上不存在于我國的政治制度當中。改革開放后,中央和地方陸續在行政問責方面展開了一些探索,在2003年非典事件之后,中央和地方政府陸續出臺了一些行政問責的制度性文件。
2003年5月12日,中央頒布《公共衛生突發條例》,明確了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社會有關組織和公民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及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2003年8月27日通過的《行政許可法》,規定了政府的行政許可行為,也明確規定了違反本法應承擔的法律責任;2004年2月18日,《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專門規定了對有失職、瀆職行為的黨員干部給予相應處分;2004年4月,《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明確提出“權責統一”是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則,對決策責任追究、行政執法責任制以及完善行政復議責任追究制度等作了明確的規定。2006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對公務員向上級承擔責任的條件和公務員辭職辭退作了明確規定,并進一步將行政問責法制化和規范化。
2當前行政問責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國外關于行政問責制
一、行政問責制的基本內涵。
行政問責制,又稱行政責任追究制度,主要是指特定的問責主體通過一定的程序,針對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應當履行而沒有履行相應的職責和義務的情況下,必須承擔否定性后果的一種追究制度。作為民主制度的組成部分,行政問責就是通過各種方式讓掌握公共權力的政府機關及其行政人員切實為其行為負起責任來,其實質在于防止和阻止政府機關及其行政人員濫用或誤用公共權力。
1、行政問責的主體
行政問責的主體即由誰來問責的問題。按主體的內涵劃分,行政問責一般包括同體問責主體和異體問責主體。同體問責主體是指能對本系統的領導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問責的內部機構,包括執政黨系統對其黨員干部的問責,或者行政系統對其行政干部的問責;異體問責主體主要是指能對外部系統的領導機關和領導進行問責的各種機構、團體及個人。在我國,異體問責主要是五大涉憲主體相互問責,其中包括:人大代表對政府的問責、派對執政黨的問責、派對政府的問責、新聞媒體對執政黨和政府的問責、人民法院對執政黨組織和政府的問責。
2、行政問責的客體
行政問責的客體即行政問責的對象、承擔行政責任的主體。從理論上說,行政問責就是對行政機關和行政人員的問責,根據責任行政的原則,任何一個行政主體或行政公務人員在被授予行政權力的同時,就意味著要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而且手里的權力越大,身上的責任也就越重。因此,目前我國行政問責的客體應包括行政機關、行政機關的領導人和公務員三類。
政府行政問責辦法
第一條為促進行政首長依法行政,防止和減少行政過錯,提高行政效能,保證政令暢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等法律、法規及《壽縣人民政府行政問責暫行辦法》,結合我鎮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鎮政府對各辦、站、所和村(居)委會、鎮直各單位行政主要負責人(以下統稱行政首長)的行政問責,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本辦法所稱行政問責,是指鎮政府各辦、站、所和村(居)委會、鎮直各單位行政首長,因故意或者過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法定職責,以致失職、影響行政秩序和效率,造成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或者產生不良社會影響的行為,依照本辦法規定追究其責任。
第四條行政問責應當按照行政首長負責制的要求,堅持有錯必糾,過錯與責任相適應,教育與懲戒相結合的原則。
第五條行政首長應當依法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自覺接受監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第六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行政首長有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法定職責的行為,有權向鎮政府檢舉或者控告。
我國行政問責制存在問題
一、行政問責制的基本內涵。
行政問責制,又稱行政責任追究制度,主要是指特定的問責主體通過一定的程序,針對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應當履行而沒有履行相應的職責和義務的情況下,必須承擔否定性后果的一種追究制度。作為民主制度的組成部分,行政問責就是通過各種方式讓掌握公共權力的政府機關及其行政人員切實為其行為負起責任來,其實質在于防止和阻止政府機關及其行政人員濫用或誤用公共權力。
1、行政問責的主體
行政問責的主體即由誰來問責的問題。按主體的內涵劃分,行政問責一般包括同體問責主體和異體問責主體。同體問責主體是指能對本系統的領導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問責的內部機構,包括執政黨系統對其黨員干部的問責,或者行政系統對其行政干部的問責;異體問責主體主要是指能對外部系統的領導機關和領導進行問責的各種機構、團體及個人。在我國,異體問責主要是五大涉憲主體相互問責,其中包括:人大代表對政府的問責、派對執政黨的問責、派對政府的問責、新聞媒體對執政黨和政府的問責、人民法院對執政黨組織和政府的問責。
2、行政問責的客體
行政問責的客體即行政問責的對象、承擔行政責任的主體。從理論上說,行政問責就是對行政機關和行政人員的問責,根據責任行政的原則,任何一個行政主體或行政公務人員在被授予行政權力的同時,就意味著要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而且手里的權力越大,身上的責任也就越重。因此,目前我國行政問責的客體應包括行政機關、行政機關的領導人和公務員三類。
行政問責制存在問題分析論文
摘要:行政問責制是現代政府強化和明確責任與改善政府管理的一種有效制度。目前我國行政問責制在理論和實踐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探討這些問題和對策的研究,對于完善和推行行政問責制,完成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政府"的目標,建設法治政府、責任政府和效能政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行政問責制;基本內涵;問題;對策。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同時還對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做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如"要抓緊制定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健全政府職責體系,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行電子政務,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
一、行政問責制的基本內涵。
行政問責制,又稱行政責任追究制度,主要是指特定的問責主體通過一定的程序,針對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應當履行而沒有履行相應的職責和義務的情況下,必須承擔否定性后果的一種追究制度。作為民主制度的組成部分,行政問責就是通過各種方式讓掌握公共權力的政府機關及其行政人員切實為其行為負起責任來,其實質在于防止和阻止政府機關及其行政人員濫用或誤用公共權力。
1、行政問責的主體
政府部門行政首長問責暫行制度
第一條為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防止和減少行政過錯,提高行政效能和工作效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和《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縣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政府部門行政首長問責,是指縣人民政府對所屬部門行政首長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法定職責,致使其領導的機關(系統)政令不暢、秩序混亂、效能低下,損害公共利益或行政管理相對人合法權益的行為,或行政首長舉止不端,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的行為,依法本辦法予以過問或追究責任的制度。
第三條本辦法適用于縣人民政府對縣政府部門行政首長(含主持工作的副職,下同)的問責。
本辦法所指縣政府部門包括縣政府組成部門、直屬機構、特設機構、縣政府部門管理機構、縣政府派出機構以及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縣政府直屬事業單位。
第四條縣政府各部門行政首長應當嚴格履行法律、法規規定的職責和縣人民政府依法賦予的各項職責,認真完成縣人民政府交辦的各項工作,嚴格依法行政,自覺接受監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第五條縣政府部門行政首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照本辦法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