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風險管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3 14:34: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信用風險管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信用風險管理

信用風險管理應用論文

摘要信用風險是銀行貸款或投資債券中發生的借款者違約的風險。本文在分析信用風險的產生原因和影響對象之后,總結了傳統的信用風險的管理方法。然后,本文系統分析了信用衍生工具的基本原理、分類及其應用,并對信用衍生工具的監管問題和管理中國市場中的信用風險做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信用風險衍生金融工具信用衍生工具

1引言

信用風險(CreditRisk)是銀行貸款或投資債券中發生的一種風險,也即為借款者違約的風險。在過去的數年中,利用新的金融工具管理信用風險的信用衍生工具(CreditDerivatives)發展迅速。適當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可以減少投資者的信用風險。業內人士估計,信用衍生市場發展不過數年,在95年全球就有了200億美元的交易量。

本文系統分析了信用衍生工具的基本原理和分類應用。第一部分總結了如何測量信用風險,影響信用風險的各種因素及傳統的信用風險管理方法。第二部分介紹了如何利用信用衍生工具管理信用風險。第三部分對信用衍生工具產生的相應的風險的和其監管問題作了初步探討。第四部分對中國銀行業應用信用衍生工具思想管理信用風險的初步設想,第五部分是全文的總結。

2信用風險的測量與傳統的信用風險管理方法

查看全文

外貿客戶信用風險管理論文

外貿企業客戶信用風險特征

下面筆者結合美國鄧白氏公司中國代表對我國外貿企業大量逾期應收賬款問題的調查報告數據,對我國外貿企業客戶信用風險的特征進行結構分析,從更深層次上理解我國外貿企業客戶信用風險的現狀。

從來源結構看,我國對外貿易客戶信用風險的來源以海外華人公司為主。從我國國際貿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性質看,我國的外貿信用風險主要是由海外華人客戶帶來的。筆者認為這些為數不多的海外華人,包括港、澳、臺地區的華人以及少數原籍中國大陸后來移居海外的華人具有與中國同族同種和語言相通的優勢,他們對中國的國內經濟環境比較熟悉,了解到我國處于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過程中,各方面的管理仍不完善,存在著各種法律、管理漏洞,外貿企業內部的信用風險防范意識和信用風險管理能力薄弱。同時他們又抓住我國部分外貿企業領導存在著的一定急功近利和或多或少的崇洋媚外的心態,使得部分海外華人進口商可以肆意拖欠我國外貿企業貨款,或詐騙屢屢得手,詐騙成功率要高于一般外國進口商。

從起因結構看,我國對外貿易客戶信用風險的直接起因以惡意欺詐為主。具體結構為:有意欺詐的拖欠款占60%;產品質量、數量或交貨期有爭議的占25%;屬于我方外貿企業交易嚴重失當及管理失誤的占15%;交易人員私下默契臺底交易占2.5%;其他性質占2.5%。我國對外貿易的過半貨款拖欠是由客戶的惡意欺詐引起,而非人們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諸如產品質量或貨期等貿易糾紛引起。

從外貿企業性質結構看,我國對外貿易客戶信用風險導致的國際拖欠所涉及的企業以國內的全資中資企業為主體。具體結構為:80%來自國內的企業,其中的50%為國有外貿企業,30%為私營外貿企業;另外20%來自三資企業。從企業結構中,我們可以明顯了解到我國外資外貿企業的信用風險管理意識和水平相對要優于中資的外貿企業。

從客戶新舊特征看,過半數的國際貨款拖欠由老客戶造成。根據鄧白氏國際(上海)信息咨詢公司1997年度受理的我國398件國際應收賬款追討案件的統計顯示,其中的200個案件是由老客戶產生的,而非人們通常理解的國際貨款拖欠主要由資信不良的新客戶造成。

查看全文

外貿客戶信用風險管理論文

外貿企業客戶信用風險特征

下面筆者結合美國鄧白氏公司中國代表對我國外貿企業大量逾期應收賬款問題的調查報告數據,對我國外貿企業客戶信用風險的特征進行結構分析,從更深層次上理解我國外貿企業客戶信用風險的現狀。

從來源結構看,我國對外貿易客戶信用風險的來源以海外華人公司為主。從我國國際貿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性質看,我國的外貿信用風險主要是由海外華人客戶帶來的。筆者認為這些為數不多的海外華人,包括港、澳、臺地區的華人以及少數原籍中國大陸后來移居海外的華人具有與中國同族同種和語言相通的優勢,他們對中國的國內經濟環境比較熟悉,了解到我國處于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過程中,各方面的管理仍不完善,存在著各種法律、管理漏洞,外貿企業內部的信用風險防范意識和信用風險管理能力薄弱。同時他們又抓住我國部分外貿企業領導存在著的一定急功近利和或多或少的崇洋媚外的心態,使得部分海外華人進口商可以肆意拖欠我國外貿企業貨款,或詐騙屢屢得手,詐騙成功率要高于一般外國進口商。

從起因結構看,我國對外貿易客戶信用風險的直接起因以惡意欺詐為主。具體結構為:有意欺詐的拖欠款占60%;產品質量、數量或交貨期有爭議的占25%;屬于我方外貿企業交易嚴重失當及管理失誤的占15%;交易人員私下默契臺底交易占2.5%;其他性質占2.5%。我國對外貿易的過半貨款拖欠是由客戶的惡意欺詐引起,而非人們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諸如產品質量或貨期等貿易糾紛引起。

從外貿企業性質結構看,我國對外貿易客戶信用風險導致的國際拖欠所涉及的企業以國內的全資中資企業為主體。具體結構為:80%來自國內的企業,其中的50%為國有外貿企業,30%為私營外貿企業;另外20%來自三資企業。從企業結構中,我們可以明顯了解到我國外資外貿企業的信用風險管理意識和水平相對要優于中資的外貿企業。

從客戶新舊特征看,過半數的國際貨款拖欠由老客戶造成。根據鄧白氏國際(上海)信息咨詢公司1997年度受理的我國398件國際應收賬款追討案件的統計顯示,其中的200個案件是由老客戶產生的,而非人們通常理解的國際貨款拖欠主要由資信不良的新客戶造成。

查看全文

談外貿客戶信用風險管理及防范

內容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外貿出口的進一步加快發展,外貿客戶信用風險問題日益凸顯。我國外貿企業客戶信用風險管理上的欠缺造成的債務拖欠等問題已成為外貿企業發展的瓶頸。本文首先對我國外貿企業客戶信用風險的特征進行結構分析,然后剖析其成因,進而從新的視角為我國外貿企業防范客戶信用風險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外貿企業客戶信用風險應收賬款“外包”

加入WTO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給我國外經貿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之相伴隨的卻是,中國出口企業日益陷入海外應收賬款“黑洞”。相關統計資料顯示,中國出口企業的海外應收賬款累計至少超過1000億美元,相當于中國2004年總出口額的五分之一,而且這種海外呆壞賬正在以每年150億美元的速度增加。外貿企業的很多利潤被壞賬所吞噬,許多外貿企業不堪重負,甚至破產倒閉,有的即使能夠維持經營,在經營中也常常進退維谷,阻礙了企業的正常發展。另一種極端情況就是部分外貿企業由于懼怕壞賬風險采取非常謹慎的信用政策,甚至宣稱對非信用證業務一律不做,結果限制了業務的發展。

在與各國經貿往來中我國外貿企業并未充分重視客戶信用風險的管理,在對外貿易客戶信用風險管理上的欠缺造成的債務拖欠和應收賬款問題已成為外貿企業發展的瓶頸。

外貿企業客戶信用風險特征

下面筆者結合美國鄧白氏公司中國代表對我國外貿企業大量逾期應收賬款問題的調查報告數據,對我國外貿企業客戶信用風險的特征進行結構分析,從更深層次上理解我國外貿企業客戶信用風險的現狀。

查看全文

信用風險管理能力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面對經濟環境的變化、趨嚴的監管政策以及外資銀行的競爭壓力,我國商業銀行必須適應新的形勢,積極應對由此帶來的對信用風險管理的更高要求,加快授信管理方式創新步伐,迅速提升信用風險管理能力。國內商業銀行應借鑒國際商業銀行先進的信用風險管理方式,從更新授信管理理念、完善授信管理體制機制、構建先進的授信管理技術平臺等方面加快授信管理方式的創新。

關鍵詞:信用風險授信管理體制創新

進入21世紀,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環境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宏觀調控下經濟結構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周期性特征,利率市場化進程不斷推進,綜合經營漸行漸近,商業銀行面臨的信用風險出現了新的特征。外資銀行加快在境內布局,給中資銀行帶來明顯的競爭壓力。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付諸實施對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資商業銀行必須適應形勢的變化,加快授信管理方式創新步伐,迅速提升信用風險管理能力。

一、創新授信管理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創新授信管理方式是應對經營環境變化的必然選擇

查看全文

信用風險管理論文

1行為金融學的產生

20世紀50年代,馮·紐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Morgenstem)在公理化假設的基礎上建立了不確定條件下對理性人(rationalactor)選擇進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數理論。阿羅和德布魯(Arrow,Debreu)后來發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論,成為經濟學分析的基礎,從而建立了經濟學統一的分析范式。這個范式也成為金融學分析理性人決策的基礎。1952年馬克威茨(Markowi)發表了著名的論文“portfoliosdeefion”,建立了現代資產組合理論,標志著現代金融學的誕生。此后,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Miller)建立了MM定理,開創了公司金融學,成為現代金融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自上個世紀60年代夏普和林特納等(Sharp-Limner),建立并擴展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至布萊克、斯科爾斯和莫頓(Black-Scholes-Merton)建立了期權定價模型(OPM),至此,現代金融學,已經成為一門邏輯嚴密的具有統一分析框架的學科。

隨著金融市場上各種異?,F象的累積,模型和實際的背離使得傳統金融理論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尷尬境地。20世紀80年代,通過對傳統金融學的反思和修正,行為金融理論悄然興起,并開始動搖了CAMP和EMH的權威地位。行為金融理論在博弈論和實驗經濟學被主流經濟學接納之際,對人類個體和群體行為研究的日益重視,促成了傳統的力學研究范式向以生命為中心的非線性復雜范式的轉換,使得我們看到了金融理論與實際的溝壑有了彌合的可能。1999年克拉克獎得主馬修(MatthewRabin)和2002年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弗農·史密斯(VemonSmith),都是這個領域的代表人物,為這個領域的基礎理論作出了重要貢獻。國外將這一領域稱之為behaviorfinance,國內大多數的文獻和專著將其稱為“行為金融學”。

行為金融學發現,人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過程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會受到過度自信、代表性、可得性、錨定和調整、損失規避等信念影響,出現系統性認知偏差。而傳統金融學是基于理性人假設,認為理性人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是嚴格依照貝葉斯法則計算的期望效用函數進行決策的。即使有些人非理性,這種非理性也是非系統性的,會彼此抵消,從而在總體上是理性的;如果這種錯誤不能完全相互抵消,套利者的套利也會淘汰這些犯錯誤的決策者,使市場恢復到均衡狀態,達到總體理性。

2行為金融對信用風險管理的影響

2.1風險偏好

查看全文

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

現代金融業的競爭與其說是資產規模的競爭,不如說是金融風險管理的競爭。在我國目前的金融體系下,由于資本市場起步較晚,以商業銀行貸款為主的間接融資方式仍占主導地位。這就決定了我國的金融風險主要表現為信用風險,同時信用風險主要集中在商業銀行。因此,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其對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管理也有借鑒作用。

我國信用風險管理的現狀

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手段都是以定性分析、經驗分析為主,定量分析和各種財務工具的運用被放在次要的位置。目前,這種局面已經有很大的改進,我國商業銀行基本建立起由客戶評價體系——客戶信用評級法和債項評價體系——貸款風險分類法所構成的兩維評級體系。

客戶信用評級法的現狀

從2001年起,我國各商業銀行先后改革了信用等級分類方法,全面引入國際先進的綜合分析法,引入了量化評級手段,建立起信用等級評定的計算機系統,使信用等級分類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各商業銀行目前采用的信用等級評定方法基本上是參照1999年由國家經貿委、人事部和國家計委聯合的《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規則》中對競爭性工商企業的評定方法。在具體方法上,均采用定量分析為主,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定量分析的比重一般占70%以上,定性分析的比重一般不超過30%;定量分析采用功效系數法,定性分析采用綜合分析判斷法。以中國工商銀行的信用評級方法為例進行說明:其信用評級指標由基本指標、修正指標、評議指標三個層次構成?;局笜撕托拚笜诉\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利用財務比率對企業的償債能力、財務效益、資金營運、發展能力等進行評價。評議指標運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對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管理水平、發展前景等非定量因素進行分析。

查看全文

信用風險管理分析論文

1行為金融學的產生

20世紀50年代,馮·紐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Morgenstem)在公理化假設的基礎上建立了不確定條件下對理性人(rationalactor)選擇進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數理論。阿羅和德布魯(Arrow,Debreu)后來發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論,成為經濟學分析的基礎,從而建立了經濟學統一的分析范式。這個范式也成為金融學分析理性人決策的基礎。1952年馬克威茨(Markowi)發表了著名的論文“portfoliosdeefion”,建立了現代資產組合理論,標志著現代金融學的誕生。此后,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Miller)建立了MM定理,開創了公司金融學,成為現代金融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自上個世紀60年代夏普和林特納等(Sharp-Limner),建立并擴展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至布萊克、斯科爾斯和莫頓(Black-Scholes-Merton)建立了期權定價模型(OPM),至此,現代金融學,已經成為一門邏輯嚴密的具有統一分析框架的學科。

隨著金融市場上各種異?,F象的累積,模型和實際的背離使得傳統金融理論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尷尬境地。20世紀80年代,通過對傳統金融學的反思和修正,行為金融理論悄然興起,并開始動搖了CAMP和EMH的權威地位。行為金融理論在博弈論和實驗經濟學被主流經濟學接納之際,對人類個體和群體行為研究的日益重視,促成了傳統的力學研究范式向以生命為中心的非線性復雜范式的轉換,使得我們看到了金融理論與實際的溝壑有了彌合的可能。1999年克拉克獎得主馬修(MatthewRabin)和2002年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弗農·史密斯(VemonSmith),都是這個領域的代表人物,為這個領域的基礎理論作出了重要貢獻。國外將這一領域稱之為behaviorfinance,國內大多數的文獻和專著將其稱為“行為金融學”。

行為金融學發現,人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過程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會受到過度自信、代表性、可得性、錨定和調整、損失規避等信念影響,出現系統性認知偏差。而傳統金融學是基于理性人假設,認為理性人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是嚴格依照貝葉斯法則計算的期望效用函數進行決策的。即使有些人非理性,這種非理性也是非系統性的,會彼此抵消,從而在總體上是理性的;如果這種錯誤不能完全相互抵消,套利者的套利也會淘汰這些犯錯誤的決策者,使市場恢復到均衡狀態,達到總體理性。

2行為金融對信用風險管理的影響

2.1風險偏好

查看全文

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管理探究

摘要:提出將物聯網與供應鏈金融相結合,通過運用物聯網技術對供應鏈節點中小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狀況進行實時跟蹤,從而提高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授信能力,并對供應鏈融資過程中出現的信用風險進行管理和控制,使供應鏈金融更好地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

關鍵詞:物聯網;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管理;控制措施

1文獻綜述

楊冬梅將物聯網與企業信息系統相集成,在傳統的物流倉儲管理信息系統中增加風險評級模塊。董偉將物聯網技術用在物流活動的產品質量安全、智能追溯系統、物流過程可視化、智能管理網絡系統和配送中心方面,并幫助商業銀行擴大服務范圍。張寶佳等認為物聯網能對物流金融環節進行創新,并提高物流金融市場信息質量。段歡,胥麗莉研究國內外物聯網的動態情況,提出物聯網在金融物流活動進行安全監控方案。弓永章,劉逢等將物聯網與供應鏈管理和現代物流技術相結合實現質押物的監管,并將供應鏈金融物流監管系統與質押物金融借貸系統相互整合為供應鏈金融物流運作管理平臺。本文將物聯網與供應鏈金融相結合,通過物聯網對供應鏈金融中融資企業的相關業務環節出現的信用風險進行管理與控制,減少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出現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提高中小企業獲得銀行授信的能力,解決供應鏈中小企業融資門檻高的問題,并使銀行金融風險管理更加技術化和精確化,使供應鏈金融更好地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2物聯網與供應鏈金融

物聯網是信息化時代新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電信聯盟(ITU)定義物聯網是通過二維碼識讀設備、射頻識別(RFID)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和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因此物聯網使物與物、人與物的實現互聯互通。物聯網技術架構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同時物聯網包括傳感器技術、RFID標簽技術和嵌入式系統技術。深圳發展銀行認為供應鏈金融是指在對供應鏈內部交易結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運用自償性貿易融資的信貸模型,并引入核心企業、物流監管公司、資金流導引工具等新的風險控制變量,對供應鏈的不同節點提供封閉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結算、理財等綜合金融服務。信用風險是銀行等金融機構所面臨的主要風險,是指合約一方未履行合約義務而導致債權人發生經濟損失的可能性。我國經濟正處于快速增長時期,技術的發展使各行業面臨轉型升級壓力,中小企業作為特殊的企業群體,在供應鏈中明顯處于劣勢地位。供應鏈金融是銀行推出的以供應鏈上核心企業與中小企業的真實交易為基礎的一種綜合性金融服務,并為供應鏈的中小企業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彌補了中小企業8%-20%的融資成本。據有關數據顯示到2020年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將達到27萬億元,供應鏈金融這種創新融資模式發展前景廣闊。但中小企業經營規模小、管理水平低和信用評級歷史短,使得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信用審核較為嚴格,并且放貸過程會出現較大風險,不良貸款金額的增加也會使銀行投入較大的風險管理成本。因此中小企業在向銀行等金融機構申請融資時會面臨受信和貸款難問題,不利于自身的發展。物聯網作為新的實用技術,并且在“互聯網+金融”的背景下,能夠應用在金融領域并與供應鏈的核心企業、金融科技公司和第三方物流公司相結合,加強銀行與供應鏈中小企業的聯系,使銀行掌握中小企業生產和經營的實際情況,并切實根據企業的發展需要提供融資服務,很大程度上降低供應鏈融資的不確定性與高風險性,提高了供應鏈的整體運作效率。

查看全文

信用風險管理與信用衍生產品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首先介紹了信用風險管理的傳統方法和度量手段及影響,然后指出其不足之處,并引出信用衍生產品。信用衍生產品主要通過將信用風險從其他風險中剝離出來,轉嫁其他機構以達到降低自身的風險的暴露水平,然后再系統地分析各種主要的信用衍生產品的基本原理之上,分析了利用信用衍生產品管理信用風險并說明了意義所在,最后對如何在中國金融市場上應用它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信用風險市場風險信用衍生產品

一、引言

近些年,無論從微觀層面還是宏觀層面上在金融業和銀行業所出現的一系列事件暴露出的問題,使得我們將風險管理提上了議事日程。像上個世紀90年代的巴林銀行倒閉以及墨西哥金融危機和亞洲金融危機,這些都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默頓教授曾經說,資金的時間價值、資產定價和風險管理是現代金融理論的三大支柱。可見,風險管理在現代金融理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信用風險是金融風險之一,就是因借款人不能按期還本付息而給貸款人造成損失所產生的風險,它代表債權人承受損失潛在可能性。而在傳統意義上,只有當違約實際發生時,這種損失才會發生。所以,它又稱為違約風險。在互換中,信用風險由二個構成部分,即期風險----代表頭寸的即期逐日盯市價值,以及潛在風險----代表頭寸的逐日盯市價值的未來變化。與金融風險之一的市場風險相比,信用風險有其自身特點。(1)其概率分布偏離正態,具有自然偏斜和肥尾的收益。(2)具有很明顯的非系統性風險特征。(3)具有明顯的信息不對稱現象。(4)其衡量比市場風險困難的多。信用風險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對其管理的困難性。因此有著不同于市場風險管理的性質與特點,并隨著整個風險管理領域的迅速發展而不斷變化。隨之,信用衍生產品應運而生,它的出現為銀行和金融機構提供了一種更系統化的評估和轉移信用風險的方法,從而給它們帶來更多潛在收益。正如《歐洲貨幣》寫道:“信用衍生產品的潛在用途如此廣泛,它在規模和地位上最終將超過所有其它的衍生產品?!盜SDA給它的定義為一種使信用風險從其它風險類型中分離出來的各種工具和技術的統稱。它的主要形式有:總收益互換,信用違約互換,信用聯系票據和信用差價期權等。信用衍生產品的產生為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帶來了新工具,因而對金融風險管理有重要意義。

Sanjiv(1995)詳細介紹了信用衍生產品,Masters(1998)介紹信用衍生產品以及信用風險管理的方法。國內的一些學者如(吳建民,2003)和(劉宏峰楊曉光,2004)等都曾對信用衍生產品作過介紹,田玲(2002)則不但介紹了信用衍生產品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作用并以德國為例對信用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狀況作了分析。另外,陳忠陽(2001)在他的書中以金融風險分析和管理的總體視角對信用風險管理與衡量作了介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