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合作組織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6 01:50: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研發合作組織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研發合作組織

研發合作組織發展動力分析

【摘要】研發合作組織可以實現聯合技術創新并共同承擔成本和風險,共享技術和知識資源,提高技術進步的速度和效率。本文研究了研發合作組織的共生競合動力、自組織強化合作機制及分工協作機制。

【關鍵詞】研發合作組織競合動力強化機制協作機制

研發合作組織是一種研發模式,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立經濟行為主體為了實現技術創新進行優勢和資源整合,共擔成本和風險,共享技術和知識資源,實現提高技術進步效率的目的。狹義上,研發合作就是單純指企業與科研機構進行的臨時性質的項目合作,以實現科研機構創利、企業技術進步的目的。廣義上,研發合作泛指企業為了實現技術進步所參與的各種性質和形式的合作,這種合作既包括企業與科研機構間的項目合作,也包括企業與企業間的開發合作。

一、研發合作組織的共生競合動力

“共生”的概念最早由德國生物學家德貝里于1879年提出,它是指由于生存的需要,兩種或多種生物之間必然按照某種模式相互作用和互相依存地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協同進化的共生關系。研發合作組織實質是一個企業共生組織,是以專業化分工與社會化協作為基礎的共生互補的生態化組織體。研發合作組織作為企業間的一種特殊聯合方式,依靠比較穩定的分工協作,通過能力互補使各方都獲得更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組織作為一個彈性生態系統,組織內企業普遍存在著競爭,這種競爭使企業能保持較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研發合作組織內企業間的競爭并不是“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競爭,更多的是合作關系,競爭對手在某種程度上是合作伙伴。研發合作組織內形成了一種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競合機制,這種競合機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動互助的集體行動。競合行為是組織個體行為的一個顯著特點,企業對于組織整體競爭優勢的依賴以及尋求自身發展的壓力使得組織內企業處于不斷的競合之中,個體企業在競爭中能夠從中取利,組織整體競爭優勢也在組織內企業的良性競爭中得以提升。組織共生競合機制的存在,對于研發合作組織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如圖1所示。

研發合作組織共生競合機制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有利于組織內企業建立戰略聯盟關系。在當前商業環境不斷動態化與復雜化的情況下,靠單兵作戰的方式已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共生競合機制有利于實現高效的網絡化互動和合作,克服單個成員企業的規模劣勢,形成合縱聯橫的網絡關系,緩和經濟利益的沖突。二是有利于促進企業的科技創新。組織內獨特的競合關系會形成一種獨特的激勵機制,從而成為組織內企業科技創新的動力。如果企業不能提高研發能力,不能持續進行科技創新,那么這類企業就有可能在組織中處于弱勢甚至退出。持續競爭產生了不斷的激勵,使得企業之間在更高的層次上展開技術創新競爭。組織內企業在許多方面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進行技術開發和推廣,從而在既競爭又合作的環境中推進科技創新。三是有利于組織內企業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企業的競爭優勢體現在“鏈”的各環節上,通過在“鏈”的優勢環節展開合作,可以充分發揮企業在該環節擁有的競爭優勢,實現企業之間的優勢互補并創造新的價值。四是有利于研發合作組織內部產生協同效應。協同效應有利于企業間實現縱向合作,降低成本,實現生產協同和技術協同。企業間可以互相學習經營管理經驗,促進成功的管理經驗在組織內傳播。五是有利于形成組織持續競爭優勢。由于共生性,組織內企業還可與本地知識生產機構形成共生體,實現組織的良性發展,獲取優先擴散的技術與知識,從而營造優勢。

查看全文

研發合作組織發展論文

一、研發合作組織的共生競合動力

“共生”的概念最早由德國生物學家德貝里于1879年提出,它是指由于生存的需要,兩種或多種生物之間必然按照某種模式相互作用和互相依存地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協同進化的共生關系。研發合作組織實質是一個企業共生組織,是以專業化分工與社會化協作為基礎的共生互補的生態化組織體。研發合作組織作為企業間的一種特殊聯合方式,依靠比較穩定的分工協作,通過能力互補使各方都獲得更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組織作為一個彈性生態系統,組織內企業普遍存在著競爭,這種競爭使企業能保持較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研發合作組織內企業間的競爭并不是“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競爭,更多的是合作關系,競爭對手在某種程度上是合作伙伴。研發合作組織內形成了一種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競合機制,這種競合機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動互助的集體行動。競合行為是組織個體行為的一個顯著特點,企業對于組織整體競爭優勢的依賴以及尋求自身發展的壓力使得組織內企業處于不斷的競合之中,個體企業在競爭中能夠從中取利,組織整體競爭優勢也在組織內企業的良性競爭中得以提升。組織共生競合機制的存在,對于研發合作組織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如圖1所示。

研發合作組織共生競合機制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有利于組織內企業建立戰略聯盟關系。在當前商業環境不斷動態化與復雜化的情況下,靠單兵作戰的方式已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共生競合機制有利于實現高效的網絡化互動和合作,克服單個成員企業的規模劣勢,形成合縱聯橫的網絡關系,緩和經濟利益的沖突。二是有利于促進企業的科技創新。組織內獨特的競合關系會形成一種獨特的激勵機制,從而成為組織內企業科技創新的動力。如果企業不能提高研發能力,不能持續進行科技創新,那么這類企業就有可能在組織中處于弱勢甚至退出。持續競爭產生了不斷的激勵,使得企業之間在更高的層次上展開技術創新競爭。組織內企業在許多方面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進行技術開發和推廣,從而在既競爭又合作的環境中推進科技創新。三是有利于組織內企業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企業的競爭優勢體現在“鏈”的各環節上,通過在“鏈”的優勢環節展開合作,可以充分發揮企業在該環節擁有的競爭優勢,實現企業之間的優勢互補并創造新的價值。四是有利于研發合作組織內部產生協同效應。協同效應有利于企業間實現縱向合作,降低成本,實現生產協同和技術協同。企業間可以互相學習經營管理經驗,促進成功的管理經驗在組織內傳播。五是有利于形成組織持續競爭優勢。由于共生性,組織內企業還可與本地知識生產機構形成共生體,實現組織的良性發展,獲取優先擴散的技術與知識,從而營造優勢。

二、研發合作組織的自組織強化機制

自組織強化理論來源于人類對復雜性適應系統的認識,從宇宙的演化到生命的進化都可以看成復雜性適應系統。復雜性適應系統的重要特征就是自組織性和自強化性,即它具有自我形成、自我發展、自我調整和自我進化的特征。研發合作組織是一個自組織系統,因為研發合作組織不是一個人用自組織作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加以設計的技術和計算裝置,它本身就是一個自組織的產物,組織處理復雜性的游戲規則也是自發形成的,并且這些游戲規則在遵循著組織體模式下通過共同學習的動態過程得以更新,而非由更高級的力量預先設定和安排。研發合作組織能借助網絡關系獲得單個企業無法獲得的各種優勢及競爭資源,對外能夠不斷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實現規模報酬遞增,具有局部的正反饋,是一個具有自增強或自催化的動態系統,具有明顯的自強化性。從這些意義上說,研發合作組織之所以具有自組織性和自強化性,原因之一就是內生動力——自組織能力和自強化能力的存在。研發合作組織內部的自我組織強化機制、促進研發合作組織的形成機制如圖2所示。組織強化機制對研發合作組織將產生四方面的效應。

1、組織強化機制有利于組織整合要素資源。研發合作組織一旦形成,就會出現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組織成員擁有的資源和結構方式將影響組織的競爭優勢,在組織結構中形成資源整合的協同效應。相對于單個企業資源的有限性而言,研發合作組織整合資源的能力更強,能夠按照一種近似最佳的方式將各種資源要素有效地組織起來,增強相互之間的關聯,產生整體聚合能動效應。

查看全文

研發合作組織發展分析論文

一、研發合作組織的共生競合動力

“共生”的概念最早由德國生物學家德貝里于1879年提出,它是指由于生存的需要,兩種或多種生物之間必然按照某種模式相互作用和互相依存地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協同進化的共生關系。研發合作組織實質是一個企業共生組織,是以專業化分工與社會化協作為基礎的共生互補的生態化組織體。研發合作組織作為企業間的一種特殊聯合方式,依靠比較穩定的分工協作,通過能力互補使各方都獲得更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組織作為一個彈性生態系統,組織內企業普遍存在著競爭,這種競爭使企業能保持較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研發合作組織內企業間的競爭并不是“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競爭,更多的是合作關系,競爭對手在某種程度上是合作伙伴。研發合作組織內形成了一種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競合機制,這種競合機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動互助的集體行動。競合行為是組織個體行為的一個顯著特點,企業對于組織整體競爭優勢的依賴以及尋求自身發展的壓力使得組織內企業處于不斷的競合之中,個體企業在競爭中能夠從中取利,組織整體競爭優勢也在組織內企業的良性競爭中得以提升。組織共生競合機制的存在,對于研發合作組織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如圖1所示。

研發合作組織共生競合機制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有利于組織內企業建立戰略聯盟關系。在當前商業環境不斷動態化與復雜化的情況下,靠單兵作戰的方式已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共生競合機制有利于實現高效的網絡化互動和合作,克服單個成員企業的規模劣勢,形成合縱聯橫的網絡關系,緩和經濟利益的沖突。二是有利于促進企業的科技創新。組織內獨特的競合關系會形成一種獨特的激勵機制,從而成為組織內企業科技創新的動力。如果企業不能提高研發能力,不能持續進行科技創新,那么這類企業就有可能在組織中處于弱勢甚至退出。持續競爭產生了不斷的激勵,使得企業之間在更高的層次上展開技術創新競爭。組織內企業在許多方面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進行技術開發和推廣,從而在既競爭又合作的環境中推進科技創新。三是有利于組織內企業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企業的競爭優勢體現在“鏈”的各環節上,通過在“鏈”的優勢環節展開合作,可以充分發揮企業在該環節擁有的競爭優勢,實現企業之間的優勢互補并創造新的價值。四是有利于研發合作組織內部產生協同效應。協同效應有利于企業間實現縱向合作,降低成本,實現生產協同和技術協同。企業間可以互相學習經營管理經驗,促進成功的管理經驗在組織內傳播。五是有利于形成組織持續競爭優勢。由于共生性,組織內企業還可與本地知識生產機構形成共生體,實現組織的良性發展,獲取優先擴散的技術與知識,從而營造優勢。

二、研發合作組織的自組織強化機制

自組織強化理論來源于人類對復雜性適應系統的認識,從宇宙的演化到生命的進化都可以看成復雜性適應系統。復雜性適應系統的重要特征就是自組織性和自強化性,即它具有自我形成、自我發展、自我調整和自我進化的特征。研發合作組織是一個自組織系統,因為研發合作組織不是一個人用自組織作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加以設計的技術和計算裝置,它本身就是一個自組織的產物,組織處理復雜性的游戲規則也是自發形成的,并且這些游戲規則在遵循著組織體模式下通過共同學習的動態過程得以更新,而非由更高級的力量預先設定和安排。研發合作組織能借助網絡關系獲得單個企業無法獲得的各種優勢及競爭資源,對外能夠不斷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實現規模報酬遞增,具有局部的正反饋,是一個具有自增強或自催化的動態系統,具有明顯的自強化性。從這些意義上說,研發合作組織之所以具有自組織性和自強化性,原因之一就是內生動力——自組織能力和自強化能力的存在。研發合作組織內部的自我組織強化機制、促進研發合作組織的形成機制如圖2所示。組織強化機制對研發合作組織將產生四方面的效應。

1、組織強化機制有利于組織整合要素資源。研發合作組織一旦形成,就會出現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組織成員擁有的資源和結構方式將影響組織的競爭優勢,在組織結構中形成資源整合的協同效應。相對于單個企業資源的有限性而言,研發合作組織整合資源的能力更強,能夠按照一種近似最佳的方式將各種資源要素有效地組織起來,增強相互之間的關聯,產生整體聚合能動效應。

查看全文

合作研發研究論文

1合作研發的涵義

合作研發是指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業基金會和政府等組織機構,為了克服研發中的高額投入和不確定性、規避風險、縮短產品的研發周期,應對緊急事件的威脅,節約交易成本而組成的伙伴關系,它以合作創新為目的,以組織成員的共同利益為基礎,以優勢資源互補為前提,通過契約或者隱形契約的約束聯合行動而自愿形成的研發組織體。該組織體在形成之后,有明確的合作目標和合作期限,共同遵守契約規定的合作行為規則、成果分配規則、風險承擔規則。

合作研發是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社會進步、交流更多的情況下產生的研發模式。隨著科學技術研究的不斷發展,各個領域的知識與技術的難度與深度都日益加劇,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不斷的復雜化,而跨部門的特征也日益明顯,各個技術學科和領域之間的相互補充日益重要。在這一背景中,一般的企業,尤其是高科技產業中的企業,很難依靠自身的資源(包括資金、具有專門技能的員工、暗默性的知識和生產能力)來實現所有的創新目標。實施合作研發可以使合作各方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完成技術創新和推向新市場,共同分享利益。合作研發的形式多種多樣,既可以以資金、人才、成果形式合作,也可以以資金入股形式合作,還可以技術供方、技術中介和技術需方進行合作等等。

2合作研發的動機

2.1合作研發有助于獲取互補資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是稀缺的,其在不同企業間的配置是不均衡的,通過合作,共同開發技術項目可以發揮各自的資源能力優勢。資源依賴的觀點認為組織必須與周圍的環境進行交換以獲取資源。Mitchell和Singh認為與別的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以獲取所需資源是比普通的市場交易更為有效而且更具操作性的方式。合作研發的優勢不僅僅在于能夠將更多符合需要的研發資源聚集在一起,更重要的是這些互補性的資源之間還能夠產生協同效應,創造出別的資源,而后者既具有稀缺性又具有難以模仿性,能夠幫助聯盟的成員在市場上更好的獲得并保持競爭優勢。因而,許多企業開始尋求獲取外部技術(即技術資源外向)。

查看全文

不同發展階段研發聯盟運行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R&D聯盟價值創造特點分析;R&D聯盟穩定性發展曲線與階段劃分;R&D聯盟不同運行階段穩定性分析與緩解機制;研究結論與討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企業的研發環節越來越體現出專業化、市場化和外包化的發展趨勢、R&D聯盟價值創造方式與規模型戰略聯盟獲得低成本優勢不同、R&D聯盟以技術創新為主要內容,以知識、技能的開發、創造與利用為主要目標、R&D聯盟的創新成果多以技術發明與創新專利、科技論文等形式體現、R&D聯盟探索階段穩定性因素分析與緩解機制、R&D聯盟振蕩階段穩定性分析與緩解機制、R&D聯盟融合階段穩定性分析與緩解機制、R&D聯盟調整階段穩定性分析與緩解機制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背景下,隨著國際產業分工的發展,企業的研發環節越來越體現出專業化、市場化的發展趨勢。企業為了適應技術創新快速發展的要求,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下,紛紛建立研發聯盟。文章首先研究了R&D聯盟價值創造的特點,描繪出聯盟穩定性隨聯盟發展的變化曲線。接著將R&D聯盟劃分為探索、振蕩、融合和調節四個階段,并對聯盟不同發展階段的穩定性影響因素和緩解機制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R&D聯盟;運行階段;穩定性;緩解機制

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與全球產業分工的深化,企業的研發環節越來越體現出專業化、市場化和外包化的發展趨勢。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和在極具不確定性的經營環境下,中小企業無法單獨承擔研發的高成本與高風險,單個大型企業也不再可能壟斷先進技術和強制推行行業技術標準。因此建立R&D聯盟不僅適合于中小企業也更廣泛被應用于大型企業之間。然而與其它聯盟類型不同的,R&D聯盟以技術開發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創造為重點,其價值創造方式具有長期性、滯后性和隱性化的發展特點,因此R&D聯盟的發展更具不確定性,聯盟效益具有模糊性和難以測量性,合作關系的發展更具不穩定性,而在R&D聯盟的發展中如何識別到這種不確定性和保持聯盟的穩定性非常必要。

盡管已有學者對聯盟穩定性的理論依據與緩解機制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在某些方面還存在著不足,其中李垣等指出主要是研究思維的線性化和靜態化。雖然Gulati指出聯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聯盟各方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聯盟也存在生命周期,Boddy將聯盟過程劃分為初創、建成、成熟和衰退四個階段,Robert等人建立了包括預期、評價、協作、投資、標準建立和決策等七個階段的聯盟周期模型,Ring等從聯盟中的活動入手將聯盟過程劃分為談判、承諾和實施三個階段,但是在聯盟發展的各個階段中,影響聯盟穩定性的因素有那些,以及應采取怎樣的緩解機制問題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本文首先分析了R&D聯盟價值創造的特點,據此將聯盟發展分為探索、振蕩、融合和調整四個階段,并對各個發展階段穩定性影響因素和緩解機制問題進行了探討。

一、R&D聯盟價值創造特點分析

查看全文

產業聯盟的實踐分析論文

由于技術進步的加快和全球競爭的加劇,產業聯盟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興起。日本、美國和歐洲國家是產業聯盟的先行者,早期的實踐形式主要表現為企業在研發環節的合作,80年代之后企業在技術標準環節的合作開始大量涌現。發展中國家也在學習發達國家發展產業聯盟的經驗,并在實踐形式上表現出新的特點。發展中國家的產業聯盟更加重視共同學習境外的先進技術,更多在市場環節進行合作,如中國臺灣地區自80年代開始發展的產業聯盟和中國大陸地區近期興起的產業聯盟。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實踐形式上的差異有深刻的原因,二者的產業發展水平不同,國家法律環境也不同。

國外學術界對在研發環節進行合作的產業聯盟(國外稱為研發聯盟,即R&DConsortium)進行了大量研究(如VinodKumar&SunderMargun,1995;Hagedoorn&[BFB]Narula,1996;Chatterji,1996;Dutta&Weiss,1997;Sakakibara,1997,Odagirietal,1997等等),這與發達國家產業聯盟的實踐特點有密切關系。個別學者對發展中國家(地區)的產業聯盟進行了研究(如JohnAMathews,2001),研究的視角也是技術研發合作。最近幾年,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催生了大量的在技術標準環節進行合作的產業聯盟,國外對此類產業聯盟(國外稱為StandardConsortium,或Standard-SettingOrganization)的研究也大量出現(如CarlShapiro,2000,2001;MarkALemley,2002;AndrewUpdegrove,2006等等)。國內一些學者介紹了國外研發聯盟的理論(如李東紅,2002;鐘書華,2004等),但是未見到對國內產業聯盟實踐的調查研究報告。

本課題組對中關村二十余家產業聯盟進行了調查研究,同時收集了部分國外的典型案例。本報告在綜合國內外實踐形式的基礎上,對產業聯盟的內涵進行了界定,并歸納出產業聯盟的五類實踐形式。

一、產業聯盟的概念、特征和理論

(一)產業聯盟的概念

根據國內外產業聯盟的實踐,我們認為產業聯盟是市場經濟中的企業間組織,為解決特定的產業共性問題而設立。產業聯盟具有四個基本特征:

查看全文

企業科技創新需求調查分析

摘要:掌握企業科技創新需求,是針對性制定科技經濟政策、推動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依托山西省科技廳調查系統,呂梁市深入開展了“企業科技創新需求調查”活動,2017年全市共征集回1448戶企業的1519項科技創新需求。介紹了呂梁市企業科技創新需求的調查情況,分析了此次調查表現出的特點。

關鍵詞:企業科技創新需求;調查工作;呂梁市

1呂梁市企業科技創新需求調查情況

根據山西省科技廳《關于開展企業科技創新需求調查的通知(晉科函〔2017〕44號)》工作安排,呂梁市科技局對呂梁市轄區內的13個縣市區企業進行了科技創新需求情況調查,截止到2017年6月26日,共征集回1448戶企業的1519項科技創新需求,并全部網上申報成功,在全省排第二位。1.1呂梁市企業科技創新需求情況。呂梁市共征集回1519項企業科技創新需求,其中自主研發193項,占比12.71%;技術合作699項,占比46.02%;委托其他單位研發68項,占比4.48%;技術轉讓26項,占比1.71%;其他方式533項,占比35.09%。1.2呂梁市企業基本情況。呂梁市這次向1448戶企業征集了科技創新需求調查表,其中第一產業787戶,第二產業459戶,第三產業202戶,合作社530戶,規模以上企業213戶,中小微企業507戶,高新技術企業42戶,民營科技企業155戶,中央駐晉企業7戶,醫院35戶。1.3呂梁市企業所屬產業基本情況第一產業787戶,其中合作社502戶,規模以上企業51戶,中小微企業211戶,高新技術企業15戶,民營科技企業83戶,中央駐晉企業0戶,醫院1戶;第二產業459戶,其中合作社2戶,規模以上企業147戶,中小微企業187戶,高新技術企業21戶,民營科技企業47戶,中央駐晉企業5戶,醫院1戶;第三產業202戶,其中合作社26戶,規模以上企業15戶,中小微企業109戶,高新技術企業6戶,民營科技企業25戶,中央駐晉企業2戶,醫院33戶。1.4各技術領域需求情況。現代農業609項,其中自主研發63項,占比10.34%;技術合作355項,占比58.29%;委托其他單位研發11項,占比1.81%;技術轉讓10項,占比1.64%;其他方式170項,占比27.96%。煤炭102項,其中自主研發11項,占比10.78%;技術合作29項,占比28.43%;委托其他單位研發10項,占比9.8%;其他方式52項,占比50.98%。焦化16項,其中自主研發1項,占比6.25%;技術合作3項,占比18.75%;委托其他單位研發2項,占比12.5%;其他方式10項,占比62.5%。冶金29項,其中自主研發3項,占比10.34%;技術合作8項,占比27.59%;委托其他單位研發8項,占比27.59%;技術轉讓1項,占比3.45%;其他方式9項,占比31.03%。電力7項,其中自主研發1項,占比14.29%;技術合作3項,占比42.86%;技術轉讓1項,占比14.29%;其他方式2項,占比28.57%。化工29項,其中自主研發4項,占比13.79%;技術合作13項,占比44.83%;委托其他單位研發5項,占比17.24%;其他方式7項,占比24.14%。現代煤化工16項,其中自主研發1項,占比6.25%;技術合作9項,占比56.25%;委托其他單位研發1項,占比6.25%;其他方式5項,占比31.25%。煤層氣2項,其中技術合作1項,占比50%;其他方式1項,占比50%。新能源8項,其中自主研發1項,占比12.5%;技術合作1項,占比12.5%;委托其他單位研發4項,占比50%;其他方式2項,占比25%。新能源汽車2項,其中技術合作2項,占比100%。新材料31項,其中自主研發9項,占比29.03%;技術合作19項,占比61.29%;委托其他單位研發1項,占比3.23%;其他方式2項,占比6.45%。節能環保70項,其中自主研發12項,占比17.14%;技術合作32項,占比45.71%;委托其他單位研發13項,占比18.57%;技術轉讓2項,占比2.86%;其他方式11項,占比15.71%。裝備制造37項,其中自主研發14項,占比37.84%;技術合作17項,占比45.95%;委托其他單位研發1項,占比2.7%;技術轉讓1項,占比2.7%;其他方式4項,占比10.81%。交通運輸3項,其中自主研發1項,占比33.33%;其他方式2項,占比66.67%。電子信息21項,其中自主研發2項,占比6.52%;技術合作9項,占比42.86%;委托其他單位研發1項,占比4.76%;其他方式9項,占比42.86%。新一代信息技術27項,其中自主研發4項,占比14.81%;技術合作18項,占比66.67%;委托其他單位研發1項,占比3.7%;其他方式4項,占比14.81%。生物技術32項,其中自主研發2項,占比6.52%;技術合作25項,占比78.13%;委托其他單位研發2項,占比6.25%;技術轉讓1項,占比3.13%;其他方式2項,占比6.25%。醫藥衛生44項,其中自主研發8項,占比18.18%;技術合作24項,占比54.55%;技術轉讓4項,占比9.09%;其他方式8項,占比18.18%。食品加工140項,其中自主研發38項,占比27.14%;技術合作64項,占比45.71%;委托其他單位研發7項,占比5%;技術轉讓1項,占比0.71%;其他方式30項,占比21.43%。現代服務業53項,其中自主研發1項,占比1.89%;技術合作23項,占比43.4%;技術轉讓2項,占比3.77%;其他方式27項,占比50.94%。其他241項,其中自主研發17項,占比7.05%;技術合作44項,占比18.26%;委托其他單位研發1項,占比0.41%;技術轉讓3項,占比1.24%;其他方式176項,占比73.03%。

2此次調查表現出的特點

2.1組織得力,培訓到位。為了全力配合山西省科技廳完成“企業科技創新需求調查”活動,也為了摸清呂梁市企業的科技創新需求,建立呂梁市企業科技需求項目庫,呂梁市科技局黨組研究后出臺了《呂梁市科技局關于開展山西省企業科技創新需求調查實施方案(呂科函〔2017〕6號)》,成立了領導組,組長為牛鵬飛,副組長為劉寶國、侯光裕、樊紀生;組員由市科技局所有科室人員組成,包括知識產權辦、工業科、計劃科、監察室、情報所、交流中心、人事科、辦公室、農業科、市場辦、法規科以及煤化中心所有人員,并將這些人員進行了分組,深入基層進行督促指導。為做好這項工作,呂梁市科技局對本市13個縣市區開展了技術培訓,培訓人員為各縣市區科技負責人及主要技術人員,培訓形式多種多樣,除了會議集中培訓外,還采用微信交流以及電話咨詢等培訓形式,確保各縣市區的技術人員都可以熟練操作并成功注冊和錄入。為了讓各縣市區有明確的統計范圍,在會議培訓前,呂梁市科技局計劃成果科把各縣市區所屬規模以上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民營科技企業以及各縣市區承擔過的省、市科技項目企業等名單發放給了每個縣市區科技局。2.2上下聯動,明確任務。各縣市區科技局為了完成任務,在分管科技副縣長的支持與主持下,或組織轄區內各鄉鎮分管科技副職參加會議,或組織縣工商局、農業局、畜牧局、農經局等職能部門參加會議,或通過統計局對第三產業進行統計,或對電商、紅棗企業以及合作社進行統計,或在當地電視臺以飄字廣告形式在全縣范圍內進行宣傳,通過多種形式的組織,使每個縣市區區域內的企業都能準確了解企業科技創新需求調查情況,積極主動地按要求填報調查表,從而確保各縣市區全面完成統計任務。2.3督促檢查,責任到人。為了更好地督促各縣市區完成好企業科技創新需求調查這項工作,呂梁市科技局長每周召開4~5次會議研究部署此項工作,并根據山西省科技廳任務的不斷變化,給各縣市區規定的任務數也在不斷調整中。建立了各縣市區科技系統微信群,各縣市區將每天的完成情況在科技系統微信群進行一日一通報,并將每個縣市區的完成情況電話告知負責人,做好上下溝通,共同完成好目標任務。根據各縣市區情況及呂梁市科技局科室情況,進行了任務分解。知識產權辦負責交城縣,工業科負責文水縣和汾陽市,計劃科負責孝義市,監察室負責交口縣,情報所負責石樓縣,交流中心負責中陽縣,人事科負責柳林縣,辦公室負責離石區,農業科負責嵐縣和臨縣,市場辦負責興縣,法規科、煤化中心負責方山縣。2.4獎懲兌現,精準統計。為了調動各縣市區企業科技創新需求調查的積極性,呂梁市科技局決定這項工作與年底的責任制考核掛鉤,完成好的要獎勵,完成較差的在責任制考核時要體現。通過一系列的獎懲結合激勵措施,呂梁市共征集回1448戶企業的1519項科技創新需求,位列全省第二。

查看全文

研究國外成功經驗指導我國政府技術采購模式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引言;政府技術采購的模式;對我國政府技術采購模式的啟示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國正處在政府技術采購制度的構建階段、招標采購模式、政府技術采購不同于一般政府采購、團隊需要根據需求說明書發放標書,選擇合適的供應商、合作伙伴模式、政府的行政部門并非實際的采購者、采購方與供應商之間常通過各種形式的合作來推動研發的進行、政府引導模式、政府憑借對企業的影響力將各企業組織起來、政府的角色是引導而非控制、我國可按先易后難的順序對政府技術采購進行嘗試、招標采購模式適用于我國公共事業部門的政府技術采購、合作伙伴模式可運用在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技術采購上、政府引導模式適用于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技術研發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引言

政府技術采購是指政府對當時尚不存在,但可能在一定時期內研發出來的某種技術、產品或服務提出需求意向,通過采購的方式將新的產品引入市場的方法。歐美一些國家已經在政府技術采購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采購了很多對增強國民經濟和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的技術,并且為企業加速發展創造機會。

我國正處在政府技術采購制度的構建階段,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政府對于需要研究開發的重大創新產品或技術,應當通過政府采購招標方式,面向全社會確定研究開發機構,簽訂政府訂購合同”。這表明我國政府已經將政府技術采購列入了推動技術創新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研究國外成功的政府技術采購模式來指導我國的政府技術采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對國外政府技術采購的諸多案例進行分析后,發現可以歸結為3個模式,即招標采購模式、合作伙伴模式和政府引導模式,下面將對這3種模式分別進行討論。

1政府技術采購的模式

1.1招標采購模式

查看全文

政府創新人才戰略分析論文

[摘要]自主創新,已成為我國當務之急。人才是自主創新的關鍵。政府要積極主動地充當自主創新的戰略規劃者、推動者,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有力地去創造真正能體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客觀環境,以吸引為實行自主創新戰略所需的有用之才,通過招商引資與引才借智緊密結合、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多途徑廣泛聚集人才。

[關鍵詞]自主創新;研發性投資;高科技俱樂部;人才戰略

目前我國科技人才的資源總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創新人才匱乏。人才是具有高增值性和惟一具有能動性的資源,是創新之本。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就要想方設法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吸引人才和穩定人才,讓人才的創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一、政府要鼓勵跨國公司研發性投資,重視學習吸收創新型人才培養

在強調自主創新的今天,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固然重要,但消化吸收創新更不可忽視。我國自主創新人才數量不足,素質不高,創新意識不強,創新能力有限。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資金雄厚,匯集全球的頂尖人才,鼓勵創新,在幾百年的發展歷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創新經驗。我們鼓勵研發性投資企業在我國投資,學習他們成功的經驗,拿來為我所用,同時在學習的基礎上注重消化吸收。惟有如此,才能尋求捷徑,少走彎路,才能盡快培養我國的自主創新研發人才。

我國政府要鼓勵和吸引跨國公司的研發性投資。為其進行研發投資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和政策環境。加快與跨國公司研發性投資有關的法律規章的修訂與完善工作,取消外商投資中對研發性投資等方面不合理的要求與規定,降低跨國公司進入的各種交易成本,加大對跨國公司的政策宣傳力度,增強對跨國公司研發性投資的吸引力。以此來把握研發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例如,日本堅持以消化吸收創新為主的技術政策,在戰后30年實現了產業結構不間斷的優化升級,成為經濟大國。韓國走的也是消化吸收創新的道路,同樣取得了成功。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很大程度上走的也是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創新的路線。我們要總結我們自己的成功經驗,完善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機制,把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消化和吸收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在引進基礎上的創新,促進我國產業結構持久性優化升級。

查看全文

高科技人才資源優勢論文

[摘要]自主創新,已成為我國當務之急。人才是自主創新的關鍵。政府要積極主動地充當自主創新的戰略規劃者、推動者,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有力地去創造真正能體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客觀環境,以吸引為實行自主創新戰略所需的有用之才,通過招商引資與引才借智緊密結合、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多途徑廣泛聚集人才。

[關鍵詞]自主創新;研發性投資;高科技俱樂部;人才戰略

目前我國科技人才的資源總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創新人才匱乏。人才是具有高增值性和惟一具有能動性的資源,是創新之本。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就要想方設法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吸引人才和穩定人才,讓人才的創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一、政府要鼓勵跨國公司研發性投資,重視學習吸收創新型人才培養

在強調自主創新的今天,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固然重要,但消化吸收創新更不可忽視。我國自主創新人才數量不足,素質不高,創新意識不強,創新能力有限。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資金雄厚,匯集全球的頂尖人才,鼓勵創新,在幾百年的發展歷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創新經驗。我們鼓勵研發性投資企業在我國投資,學習他們成功的經驗,拿來為我所用,同時在學習的基礎上注重消化吸收。惟有如此,才能尋求捷徑,少走彎路,才能盡快培養我國的自主創新研發人才。

我國政府要鼓勵和吸引跨國公司的研發性投資。為其進行研發投資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和政策環境。加快與跨國公司研發性投資有關的法律規章的修訂與完善工作,取消外商投資中對研發性投資等方面不合理的要求與規定,降低跨國公司進入的各種交易成本,加大對跨國公司的政策宣傳力度,增強對跨國公司研發性投資的吸引力。以此來把握研發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例如,日本堅持以消化吸收創新為主的技術政策,在戰后30年實現了產業結構不間斷的優化升級,成為經濟大國。韓國走的也是消化吸收創新的道路,同樣取得了成功。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很大程度上走的也是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創新的路線。我們要總結我們自己的成功經驗,完善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機制,把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消化和吸收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在引進基礎上的創新,促進我國產業結構持久性優化升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