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策略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5 11:11: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整治策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整治策略

黨員保先整治策略

根據《市委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分析評議整改階段安排意見》,在分析評議階段,通過自己找,組織幫,同志提,群眾評,概括了我在思想、政治、工作、作風和紀律方面存在著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大都很小,但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如果不能防微杜漸,未雨綢繆,小恙必成疽癰。為此,提出如下整改措施。

一、指導思想和原則

整改方案的指導思想和原則: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原則;堅持提高素養,錘煉黨性的原則。

二、目的和任務

整改的目的和任務旨在于提高自身理論素養、宗旨意識、執法意識和大局意識,按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和規范自身言行,為實現公安機關的三大政治責任,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而奮斗終身。

三、整改措施

查看全文

短命建筑成因與整治策略

1引言

使用期限未達到設計使用年限或使用期限未達到建筑物本身的耐久期限就被拆除的建筑被戲稱為短命建筑。自2010年11月1日《人民日報》登出題為“中國為何缺少‘百年建筑’?”的文章后,“短命建筑”成為焦點。談論中有人似乎把建筑物的設計使用年限與建筑壽命兩個不同的概念混淆了,有些誤讀,有必要澄清。為此,我提出幾點粗淺的看法,便于大家商榷。

2“短命建筑”的危害性

“短命建筑”所產生的危害,既有直接危害,又有潛在危害。

2.1直接危害浪費資源。一是“短命建筑”導致不必要的拆舊建新,而拆舊建新三個過程工程耗資巨大。當初建設花錢、拆遷花錢,重建更是花錢。二是“短命建筑”造成建房材料更加緊張。我國煉鋼原料的鐵礦石、燒制水泥的優質礦料以及配置混凝土的砂石等嚴重不足,有些鐵礦石需要進口,“短命建筑”會加重社會資源的缺乏。環境污染。一是“短命建筑”在拆除過程中產生大量粉塵、廢棄物和噪聲等,增加環境負荷,污染環境。二是由于“短命建筑”造成房源緊張,會加大鐵礦石、砂石、木材等開采量,因此導致毀損河床、破壞植被等,帶來重大隱患。

2.2潛在危害社會問題。由于現在商品房的土地使用權是70年,若商品房是短命建筑,使用壽命小于70年的話,則兩者之差,會造成“權證在、物業亡”的脫節現象,引發一連串的社會隱憂。文化影響。“短命建筑”不僅與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精神相悖,而且削弱了城市文化傳承,造成城市記憶的缺失。后遺癥。由于“短命建筑”會造成房源緊張,促使城市房屋開發擴張,無序開發,因此會給城市的水、電、氣再配置增加壓力等后遺癥。由于“短命建筑”存在諸多危害,因此預防和減少“短命建筑”顯得十分必要。

查看全文

畜禽養殖污染狀況及整治策略

經過多年的發展,寶雞市陳倉區畜牧業得到快速穩定發展,逐漸形成產業區域化、養殖規?;陌l展模式,已成為農民收入中重要的一部分。與此同時,畜禽養殖業產生的大量廢棄物不能充分利用并隨意排放,對區域環境和農村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畜禽養殖業產生的污染日趨嚴重。因此,加強畜禽養殖業的污染防治和管理已成為現階段陳倉區農村環境保護工作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1畜禽養殖業發展現狀

陳倉區畜牧業生產穩定發展,畜牧業總產值達14.03億元。畜牧業產值占到全區農業總產值27.07億元的51.8%和寶雞市畜牧業產值69.38億元的20.2%。畜牧業已成為寶雞市陳倉區農業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2陳倉區畜禽養殖業污染現狀

2.1畜禽廢棄物產生量根據2010年全區畜禽的飼養量,參照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畜禽糞便排泄系數,可以計算出,2010年全區畜禽糞便的產生總量為177.34萬t,污染物COD為31957t,BOD為27068t,NH3-N為3097t,TP為1650t,TN為7708t,廢水為1038萬t。畜禽養殖糞便產生量是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的4.3倍(陳倉區工業固廢產生量為41.42萬t),畜禽廢棄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僅COD產生量就是工業和生活廢水COD排放量之和的7.3倍(陳倉區工業和生活廢水COD排放量之和為4356t),成為不可忽視的重大污染源。

2.2畜禽養殖業主要環境問題

查看全文

鄉村整治的難點與策略研究

關于農民上訪的既有學術梳理

農民上訪成為影響農村穩定的重要因素,而在現有維穩思維下處理農民上訪事件不但激化了基層政府與農民的矛盾,而且也催生了以上訪為生的新的上訪群體。而學界對農民上訪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權利”、“抗爭”、“利益”等標簽下,將農民上訪看做是農民權利意識的覺醒,通常將政府置于農民的對立面。通過對當前學界對農民上訪問題研究的梳理,發現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維權抗爭的研究范式及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上。李連江、歐博文認為農民上訪作為一種“依法抗爭”行為,是“以政策為依據的抗爭”,在這種政治活動中,農民運用國家法律和中央政策來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不受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員侵害。通過對農民上訪行為的分析,他們還進一步推論出,以上訪為主的維權行為可能有助于農民權利意識的形成,從而實現從農民到公民的轉變,推動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4]。他們將農民上訪看做是農民對中央政府的信任,并借助中央的權威來維護自身的利益。于建嶸通過對湖南農民上訪活動的考察,認為抗爭者將包括自己在內的農民作為解決問題的主體,將基層政府作為訴求對象,是一種旨在宣示和確立農民這一社會群體抽象的“合法權益”和“公民權利”的政治性抗爭[5]。他在“依法抗爭”的基礎上提出了“以法抗爭”的解釋框架[6]。斯科特在對東南亞農民起義的研究中指出,農民對剝削的定義不是在意剝削者從自己手中拿走了多少,而是以給自己留下多少來作為評判標準,并根據農民的習俗而提出了“生存倫理”這一概念,只要不對農民的生產構成實質性的威脅,他們將不會起來反抗[7]。在“依法抗爭”的范式引導下,不少學者提出了“以身抗爭”、“以理抗爭”、“以利抗爭”等新的研究觀點。董海軍通過對塘鎮幾個案例的研究,提出了“依勢博弈”的解釋框架,試圖整合學界流行的關于農民上訪的“日常抵抗、依法抗爭、以法抗爭”等關于農民利益博弈和維權抗爭的抗爭理論,突破傳統的研究中關于利益博弈主體強勢與弱勢的簡單兩分法定義,并進一步提出了“作為武器的弱者”等新概念用于解釋農民上訪行為[8]。維權抗爭者在“依法抗爭”失效時,會使用其他策略和利用其他資源進行抗爭,不少農民抓住基層政府怕出事的心態而不斷進行上訪,試圖通過社會壓力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9]。在當前的農村,盡管維權型上訪依然存在,但已經不再占據主導地位,長期的上訪產生了一些以上訪為生的農民;謀利型上訪的凸顯,不僅改變離開農民上訪的行為結構,而且極為深刻的影響著基層上訪治理的狀況和邏輯[10]。不論是“依法抗爭”還是“以法抗爭”,農民上訪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兩者均以國家法律政策作為抗爭的手段,只是后者更加強調上訪的組織性,特別是行動中的政治性。應星從草根動員的角度出發,他發現草根行動者所進行的草根動員,使農民群體利益表達機制在表達方式的選擇上具有權宜性,在組織上具有雙重性,在政治上具有模糊性,而造成這一狀況的重要原因就是農民維權行動中的“合法性困境”的障礙[11]。吳毅從學理性方面來分析農民上訪,利用“權力—利益結構網”來解讀農民維權的困境,他認為農民利益表達機制難以形成,從場域而非結構的角度看,可能更加直接來源于鄉村社會生活中既存的各種“權力—利益結構網”的阻礙[12]。稅費改革后,基層政府的控制力下降,國家為了達到控制治理鄉村基層人、消滅“贏利性經紀人”的目的,同步推行鄉鎮機構改革,試圖推動基層政府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13]。鄉鎮機構改革后,鄉鎮政權由原來的汲取型政權向“懸浮型政權”的轉變,出現了鄉鎮財政的“空殼化”和鄉鎮政府的“空殼化”,基層政權成為有名無權也無錢的“懸浮”政府[14]。基層政府權威弱化使得國家對鄉村控制減弱,使得治理資源喪失,農民上訪的出現即是鄉村治理弱化的一種結果,同時,農民缺乏政治參與的渠道,不能夠很好的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隨著社會發展,農村也經歷了極大的變化,并且產生新的利益主體,鄉村社會結構也出現新態勢。張厚安、徐勇從農民的習慣出發,指出農民缺乏制度化參與的習慣,進而導致非制度化參與大量增多[15]。農民上訪問題是社會轉型所帶來的一種后果,它不同于西方意義上的社會運動,更不是西方理論下的民主政治參與,而是在社會轉型中農民由于利益受損所引起的,在制度化表達無效的情況下的政治參與。

陽鎮的上訪事件及其影響

陽鎮位于四川北部地區,距離縣城僅有15公里路程,蘭渝線從該鎮穿過,在修建鐵路時,因為拆遷等遺留問題,致使該鎮近年來的上訪事件上升。陽鎮屬于傳統農業區,糧食產量不高,水田的產量在900斤水稻/畝,旱地作物(如玉米)大都在800斤/畝,鄉鎮的財政收入較少,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上級撥款。在沒有財政的情況下,陽鎮在治理鄉村中大多數時候起著“上傳下達”的中間作用。蘭渝鐵路規劃時,當地村民試圖從中得到經濟實惠,但在拆遷過程中,因為處理不當,村民的利益受到損失。在2011年,陽鎮全年發生的上訪事件達到17件(表1),其中包括一起長期上訪事件,在這些上訪事件中,農民上訪都是因為利益受到損失。陽鎮民政所劉所長談到,“現在農民已不再像以前那樣忍氣吞聲,電視里每天都在放那些事情,他們都學會了。而實際上,這些都不是我們的錯,我們自身也很想解決那些問題,但能力有限,不能滿足農民的要求,上級又只看結果,弄得我們基層干部的壓力很大?!雹僭诨鶎痈刹靠磥?,上面要求穩定的任務導致一些民眾將上訪看做是自己獲得利益的一種途徑,基層政府由于自身財力有限,又不能很好的處理,導致基層出現了一種“群眾告基層、上級壓基層”的上訪怪圈。從陽鎮的上訪登記表中看出,當前影響陽鎮社會穩定的首要因素是土地問題。中國人千百年的土地情結,使得他們對土地的依賴性較重,即使是外出務工,土地也被看做是回鄉后的生活保障,土地能夠給予農民一種生活安全感。盡管養老保險制度在農村已經實行,但與土地給農民的安全程度相比,國家的生活保障制度反而較低。陽鎮2011年的上訪事件中,土地問題有6起,占全年上訪數量的35.29%,而與土地問題相關的拆遷問題有3起,占全年上訪數量的17.66%,總的來說,因土地問題而上訪的就占到陽鎮全年總上訪52.92%,而村務問題有2起,占到11.76%,因其他問題而上訪的有6起,占上訪數量的35.29%(表2)。可見,土地問題成為影響陽鎮治理的主要問題。陽鎮的上訪案件中,處理了9件,占上訪總數量的52.94%,未處理的8件,占上訪總數量的47.06%(表3)。農民采取上訪的途徑來解決問題,是農民的權利意識覺醒的一種表現,但這不是西方社會的那種權利觀,而是農民對自己利益的重視以及對政府的信任上所產生的一種“責任型”權利觀,其依靠對象是比訴求對象高一級的政府。在上訪的過程中,如果農民的利益能夠得到合理解決,那么上訪將會成為息訪;一旦沒有解決,上訪將會演變成纏訪甚至是鬧訪。近年來,纏鬧式的上訪屢次出現就與農民上訪未能解決相關。所謂上訪,就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通過各種合法途徑向上級政府反映情況和提出意見、建議,尋求問題達到解決的一種行為。從陽鎮的上訪材料可以看出,當前農村的上訪主要是由農民的利益受損與基層政權治理能力弱化相關,在陽鎮的上訪事件中,82.35%是與農民利益受損引起的。農民缺乏必要的政治參與途徑,以至于只能通過上訪等非制度參與,而這種參與形式與我國現有政體的制度化程度相關?!袄妗S利”的邏輯。稅費改革前,農民的抗稅斗爭被一些學者看做是民眾權利意識的覺醒,甚至還認為這是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結果,還將推動我國民主制度的發展。在轉型之中的農村,利益分化也日趨嚴重,人們的反抗形式也由以前的維權抗爭向維利抗爭轉化。在陽鎮的上訪事例中,農民受到損失,通過向鄉鎮干部反映情況,試圖引起重視,進而得到解決;在基層干部不能解決的情況下,便會采取上訪的形式,向更高一級政府尋求幫助;在利益受損的情況下,農民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在有效途徑不能解決的情況下,便走上上訪的維利道路。“治權弱化—權利受損”的邏輯。在陽鎮的上訪案例,有兩個比較特殊的案例:一是為了查詢居委會的歷年賬目———農民的知情權;二是對村委會的換屆選舉不滿,認為不合規定———農民的選舉權。這兩起案例反映的正是農民權利意識的覺醒,而這和西方的民主權利一致,都是個人的政治權利。村一級在法律上是自治機構,但在現實的情況下卻等同于行政機關,不然也不會叫做行政村,同時,像因為水利問題的上訪是鄉鎮財政空虛不能滿足農民農業生產需要,這正是鄉鎮治權弱化的表現。農民上訪是農民維護自身利益或權利的表現,但上訪給鄉村治理也帶來一些影響,在這些上訪事件中,超過一半的是因為土地問題;上訪事件增多表明當前鄉村治理出現了諸多困境,也帶來了不少影響,包括對鄉村治理、干群關系、鄉村關系之間等。對鄉村治理的影響。農民上訪主要對鄉村治理資源造成影響,也是對村干部能力的一種懷疑和不信任;村干部以前依靠干部權威、血緣關系等傳統資源管理現被法治代替,在這樣的情況下,依靠村干部權威進行鄉村治理已經不可能,在面對農民多樣化、多元化的利益訴求前,村干部喪失應對能力。對干群關系的影響。在村莊內部,村干部是村民利益的代表,是村莊管理的當家人,同時,村干部拿著國家的津貼,又是國家在村莊的人;村干部的雙重角色使他們在處理涉及村民自身利益的時候面臨兩難的處境,如果是農民單個的利益,村干部可能會注重人的角色;如果是村民的共同利益,村干部將會發揮其當家人的角色,畢竟,他們是生活在村莊這個具有一定“封閉性”的圈子里。農民上訪,例如涉及因修建鐵路涉及的土地問題以及墳地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村莊的共同事情,村干部在此時便面臨著兩難的處境,因此,農民上訪對干群關系也產生一定的影響。對鄉村關系的影響。農民上訪在很多時候不是將矛盾指向村干部,而是自身的利益。對村干部而言,維持社會穩定本來就是在他們能力之外的事情,村干部的作用就是上傳下達,政府工作要求的“一票否決制”、“穩定壓倒一切”的政策給基層政府帶來極大的壓力。鄉鎮作為國家權力的末梢,既要承擔來自上級政府的政績壓力,又要面對村莊的維穩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鄉鎮只能將壓力下移到村,本來作為指導與被指導的鄉村關系就變成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以前的自愿合作現在成為壓力合作,村干部在面對鄉鎮的壓力下,不得不從事維穩的工作,而其當家人的角色使得他們又抵觸鄉鎮政府的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以前良好的鄉村關系將會進一步惡化。

對策和建議

社會階層多層化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然,經濟發展并不是各地區同等發展,隨著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我國也成了一個多元社會,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如果對社會矛盾處理不當會影響社會的穩定。農村的社會沖突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階級斗爭或社會革命,而是在目前中國農村出現的政權失范、政治權威喪失的基礎上,農民基于法定權利而進行的以地方公共權力機構為直接抗爭目標的政治行為[16]。亨廷頓指出:“制度化是組織和程序獲得價值和穩定的一種進程”,“社會動員與政治動蕩的關系是直接的;在缺少強有力的和靈活的政治制度情況下,這種參與的增加意味著動亂和暴力”[17]。在政治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農民被動員起來,而國家在面臨大面積農民上訪疲于處理時,只能將矛盾轉移到地方,加深了基層矛盾,引發了再次上訪。減少農民上訪不但要從根源上消除,也要在制度上避免纏鬧式的上訪行為出現。首先,加強民主制度建設,建立農民利益表達的渠道。村民自治是發源于基層民眾的智慧,是村民實現自我管理與自我服務的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加強村民自治,保障村民的參與權、知情權等政治權利,建立村民的利益表達機制;完善政務、財務公開制度,讓村民參與到村莊管理中。其次,加大對鄉鎮政府的財政支持。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特別是農業基礎設施,減少“求援型”上訪的數量;同時,國家應當加大對農村的財政投入,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減少農民因為生活保障的問題而產生的上訪行為。國家對農民而言既有保護的義務也有照顧的責任,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得到了農民群眾的擁護,近年來國家推行的一系列惠農政策更加強化了在鄉村社會中的權威。最后,建立合理化的績效考核制度?;鶎诱嗵貏e是鄉鎮政府,處于與國家政權與農民的結點地帶,行使對民眾的直接管轄權。隨著國家鄉鎮機構的完成,鄉鎮一級政權的權力被削弱,而承接上面的任務并沒有相應減少,處于權力和責任不對等的地位。國家推行的鄉鎮機構改革使鄉鎮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在對農村公共服務提供上顯得力不從心,國家正在試圖通過削弱基層政權的權力減少農民上訪的數量,緩解干群關系,推動基層政權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注:本文得到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百村十年觀察”項目的資助。

查看全文

規模養殖污染及整治策略

隨著畜牧業的發展,養殖業從分散飼養到規模生產方式的轉變,帶來的最嚴重問題就是養殖場污物排放導致的環境污染。為此,應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1畜禽污物對環境的污染

1頭家畜就是1個污染源,1個養殖場就是1個環境污染物的生產場。據有關資料顯示,1個飼養10萬羽雞的工廠化養雞場,每天排放的雞糞及污物約達10t,1年可達3600t;若處理不當,就是一個相當大的環境污染源;1頭豬日排泄糞尿6kg左右,年產糞尿達2.16t。如果采用水沖式清糞,1頭豬日污水排放量約20kg。1個萬頭豬場日排泄糞尿就達200t,年排糞尿7.2萬噸。

(1)污染空氣。碳水化合物和含氮有機物,在有氧條件下分解為CO2、水和無機鹽類,不會有臭氣產生。當這些物質在厭氧條件下,可分解釋放出帶刺激性的特殊臭味,糞便的惡臭是污染空氣的最大問題,養殖場惡臭主要來源于糞尿在堆放過程中有機物的腐敗分解。同時畜禽場廢棄物中可以攜帶100余種細菌、病毒,這些病原體可隨灰塵進入空氣,污染環境。

(2)污染水體。畜禽飼養場的污水任意排放極易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養殖場每天排污物如不經處理直接排入水流緩慢的水體(如水庫、稻田等水域),水中的水生生物(如藻類)得到豐富的營養后立即大量繁殖,使水中的溶氧大幅度降低,水中生物因缺氧而難于生存;在稻田使稻谷晚熟或不熟,水變淺,溶解氧耗盡,生物死亡導致其死亡、腐敗等,污染水體;在水底產生H2S、NH3等惡臭物質,使水體呈黑色,富營養化。

(3)傳播疾病。至今已知有人畜共患傳染病90種以上,加上寄生蟲病等已達幾百種之多。這些人畜共患疾病的主要載體之一就是畜禽排泄物。為此,畜禽糞尿的污染將嚴重影響動物防疫工作,也給人類健康帶來嚴重威脅。

查看全文

外墻滲漏形成原因及整治策略

隨著我國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廣大人民群眾質量意識的不斷加強,對住房質量問題的投訴也不斷增加,投訴中較為突出的住宅質量問題之一就是關于外墻滲水問題,在南方雨水多的地區尤為明顯。建筑物外墻滲水通病由來已久,給住戶正常生活和使用造成極大不便,甚至產生嚴重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給住戶心理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此類問題的嚴重性同樣也引起了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并把外墻滲水問題列為當前質量通病的重點來抓。筆者根據幾年來的監理工作,就此問題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同行共同探討。

一、外墻滲漏成因分析

1、目前的住宅工程,框架結構中起圍護作用的外墻砌體使用的基本上為非承重空心磚或加氣混凝土砌塊??招拇u由于壁薄,中間多為大孔洞,空心率大(最大達48%),在運輸與施工過程中易產生破損,缺棱掉角等缺陷;而加砌混凝土塊孔隙率大,吸水率強,滲透性強。若在外墻施工中用了上述破損磚或由于設備管暗裝的需要對已砌外墻砌體進行鑿打,人為地造成外墻磚砌體破損,較易在外墻形成滲水處,且一旦有水滲入外墻砌體,空心磚內孔洞又形成積水槽或水的通道,讓人們無法正確判斷滲水處(因為水在外墻某處滲入,可能在內墻面另一處滲出),一旦發生滲漏,整改起來極其不易,易形成頑癥。

2、工人在砌體施工中未嚴格按施工規范操作,砌筑砂漿不飽滿,特別是豎縫砂漿不飽滿,甚至產生密縫、透縫。此外,干磚上墻,砂漿中的水份被磚吸收,造成砂漿強度偏低,磚與砂漿分離,使砌體整體剛度下降,灰縫砂漿產生裂縫,水就易從磚縫間滲入,這也是造成外墻滲漏的原因之一。

3、各種原因造成的外墻墻體裂縫,使雨水直接從裂縫處滲入室內,也是造成滲水的重要原因。裂縫可以是由結構變形引起的或溫度應力應變產生的。特別是在窗邊、頂層墻體窗下和不同結構材料接觸界面處,如墻體與梁底、墻體與柱邊等薄弱部位都是我們應重點防范的關鍵。

4、外墻裝飾基層一次性打底太厚或為保證全高垂直度而使局部打底偏厚,又未采取適當加強措施而產生基層裂縫;結構層表面太光滑,如未采取措施,使基層空鼓、龜裂、結合不良;外墻大面積打底而基層又未設置分格線,使基層產生不規則收縮裂縫。綜上一些原因均可能造成基層質量不過關,直接影響了面層與結構層的結合,從而造成面層、基層空鼓、龜裂、離析、脫落等質量問題,也是產生外墻滲漏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查看全文

地方畜禽養殖污染整治策略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對肉蛋奶的需求量逐漸增大。因此,畜禽業開始迅猛發展。畜禽養殖業也越來越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規?;B殖業蓬勃發展,由此產生的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使人們的生活環境日趨惡化。畜禽養殖造成的污染已成為我國農村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據統計,全國豬糞、牛糞、羊糞和禽糞的產生量分別為12.9億噸、11.4億噸、2.0億噸、1.2億噸[1](P155-157)。糞便的隨意排放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對此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畜牧業持續穩定發展已成為現階段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迫在眉睫的任務。

一海南省畜禽養殖基本情況及布局

自1988年海南建省以來,畜禽養殖業發展迅速,肉類產量平均以每年11%的速度遞增,禽類產量平均以17%的速度遞增[2](P156-232)。畜禽養殖業目前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表1,2006年海南全省牛的存欄數為149萬頭,豬334萬頭,羊94萬頭,禽類3370萬只。海南省北部和西部豬、牛、羊的存欄量比其他三個地區多,兩地區之和超過全省總量的50%以上;東部雞的存欄量遠遠超過其他四個地區,占全省總量的52%(表1)[3](P92)。根據國家環??偩纸y計的全國畜禽養殖排污指數[4](P55,77,78)和海南省畜禽養殖量估算,2006年海南省畜禽糞便產生量約為1400萬噸,是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總量(1.14萬噸)的1228倍。畜禽養殖COD產生總量為50萬噸,遠超過工業廢水與生活廢水COD排放量(9.9萬噸)[5](P5-7)。

二畜禽養殖業對環境污染的類別

(一)大氣污染

畜禽排泄物發酵后會產生具有揮發性的惡臭氣體,對環境和大氣產生嚴重污染,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下,會使人心情浮躁,食欲不振,精神不振,惡心嘔吐,甚至形成疾病,嚴重影響養殖場周圍居民的身體健康。

查看全文

建筑裝飾外墻滲漏成因及整治策略

近年來,隨著圜民經濟建設對建筑業的需求不斷增長,我岡的建筑業得到了快速地發展,但兇各種因素房屋滲漏仍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影響到房屋建筑的使用功能、使用壽命及結構安全。有關部門對防水工程出現滲漏現象分析結果顯示,滲漏原因中由于材料不良造成的占20%~30%,由于施工粗糙造成的約占45%~48%,由于設計存在問題造成的占l8%一26%。外墻是建筑物最外層起圍護和承重作用的結構.隨著框架結構的普遍應用。其圍護作用越來越突出,但是外墻的防水問題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重視,近幾年來,我國建筑物外墻滲漏問題呈上升趨勢,造成了多方面的影響。外墻滲漏治理也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

一、常見滲漏部位

1、框架梁下與砌體交接處的開裂、滲漏。填充墻砌至接近粱、板底時,未能嚴格按規范要求操作,砌體一次砌筑到頂,因重力作用,砂漿擠壓下沉,砌體產生一定變形,結合部位出現水平裂縫。

2、外墻找平層空鼓、開裂、滲漏。找平層抹灰施工不規范,造成局部找平層空鼓、開裂、引起滲水。

3、腳手眼滲漏。外墻抹灰時,腳手眼堵抹不嚴或堵抹的方法不正確,造成腳手眼部位抹灰層空鼓、裂縫。

4、陽臺根部滲漏?,F澆砼陽臺板與墻體連接部位由于溫度變形影響,造成該處抹灰層出現裂紋.雨水滲入。

查看全文

建筑施工軟地基整治策略

1軟弱地基的簡單介紹

軟弱地基是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質土、沖填土、雜填土或其它土層構成的地基。

1.1軟土

在《公路工程名詞術語》中,軟土定義為“由天然含水量大、壓縮性高、承載能力低的淤泥沉積物及少量腐殖質所組成的土,主要有淤泥、淤泥質土及泥炭”。軟土按沉積環境分為下列四類:濱海沉積、湖泊沉積、河灘沉積和沼澤沉積。軟土的基本特性是:

(1)具有高含水量、低密度、低強度、高壓縮性、低透水性和中等靈敏度的特點,一般含水量高達45~50%,大于液限,孔隙比大于1.0,塑性指數為20左右,強度為1030kPa,壓縮系數為0.5~1.0MP~1,固結系數為(O.11.0)×10cm2/s,靈敏度為48。因此,該類土壓縮沉降量大,排水固結緩慢,地基穩定性差。

(2)具有一定的結構性。結構性的形成隨土的礦物成分、沉積環境、孔隙水的成分及沉積年代而不同。除南方湛江一帶有高結構性土外,軟土均具有一定的結構性。結構性的強弱可以用視超固結比來表示,結構性的主要作用是增大了土骨架的剛度,因此其力學特性與應力水平密切相關。應力水平較低時,土會呈現較好的力學特性;應力水平超過某臨界值后,土的結構性破壞,使力學性質明顯惡化,而且這種惡化是不可逆的,短期內很難恢復。此外,結構性粘土還具有剪脹性。

查看全文

水產養殖污染狀況及整治策略

繁昌縣位于皖南北部,長江南岸,地處北緯30°37′~31°17′,東經117°58′~118°22′,面積590km2,人口28萬人,轄6個鎮93個村(社區)。繁昌縣地勢西南高面東北低,地貌類型多樣,山、圩、洲、灘兼有,丘陵、山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南部和東南部,海拔一般在400m以下;北部和東部為平原,海拔7~30m。位于北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區南緣,全年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雨量適中,無霜期較長,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5.3℃,年平均降水量1244.1mm,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068.3h,年均無霜期231d。魚類有62類,隸屬11目20科,其中鯉科魚類占59.7%,江海洄游性魚類有刀魚、鰣魚、河豚等5種,半洄游性魚以青、草、鰱、鳙四大家魚為主的有7種,其余50種為定居性魚類。其中刀魚、河蟹、鰣魚號稱“長江三鮮”。此次普查涉及規?;B殖場1個、養殖專業戶90戶,養殖模式均為池塘養殖,養殖面積556.13hm2,占全縣養殖總面積的18%,主要分布于漳河、黃滸河流域,以“人放天養”的粗放方式為主,集約化程度不高,少有池塘精養和特種水產養殖,四大家魚仍為主要養殖品種,特種養殖以河蟹為主。

1水產養殖業污染現狀

1.1農業環境污染日益突出

近年來,水產養殖已成為農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隨著繁昌縣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漁藥、飼料等農業投入品不斷增加,以及生產方式不合理,不能循環利用水資源,導致漁業污染加重,特別是河蚌育珠對水體污染加劇,直接影響農村飲用水安全,農業環境問題日益突出[1]。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全縣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

1.2自染程度較輕

據普查,當年種苗投放量318.95t,養殖總產量1401.98t。漁藥使用量168.72t,主要為清塘消毒藥物,占70%;防治魚病藥物占30%左右,流失量15%~20%,約25.3t。漁藥使用以漳河流域的平鋪鎮、黃滸河流域的孫村鎮居多。飼料使用量1745.11t,以青飼料為主,占85%,輔以少量配合飼料(只有15%)。養殖廢水排入外部水體量達6234575.73t,無循環利用及排入農田。根據繁昌縣水產養殖特點,總體上投入品不多,配合飼料使用較少,水產養殖自染程度輕[2]。極少數集約化養殖水平高的養殖水域存在極其輕度的污染,隨廢水排入外部流域,對人民生活影響不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