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痛藥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5 18:15: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鎮痛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解熱鎮痛藥的不良現象剖析

大病去醫院,小病去藥店,已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所認同,而解熱鎮痛藥和一些含有解熱鎮痛藥的感冒藥已成為許多家庭的必備藥,而且往往不止一種。但由于很多患者缺乏相應的醫藥知識,患了感冒以后急于治好,經常兩種或兩種以上感冒藥同時服用,(而大部分感冒藥的主要成分即是解熱鎮痛藥),錯誤的以為藥量加大能好得快些。孰不知最常用的藥也會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尤其是兩種以上的感冒藥同時服用等于是加大解熱鎮痛藥的劑量,更容易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

1阿斯匹林是屬于水楊酸類解熱鎮痛藥,主要抑制前列腺素及其它痛覺興奮物質的合成,抑制白細胞活力,并作用于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以產生鎮痛、消炎及解熱作用,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環氧酶,從而防止凝血栓素的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一般劑量是安全的,但過量服用可導致血液PH值下降,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同時可刺激呼吸中樞和嘔吐中樞,引起呼吸急促、惡心嘔吐,并因第8對腦神經受刺激而引起耳鳴、耳聾。尤其是兒童應慎用阿斯匹林,避免引起阿斯匹林肝臟毒性或藥物性肝炎。還可引起腎臟毒性、造血功能障礙等毒性反應。

2對乙酰氨基酚屬于乙酰苯胺類,解熱作用似阿司匹林,但鎮痛作用較弱,無消炎作用,也是常用的解熱藥,絕大部分感冒藥里都含有對乙酰氨基酚。過量或長期使用可引起急性腎炎或腎小球壞死等腎病病變,甚至還可導致腎功能衰竭。兒童可能引起支氣管痙攣、鼻炎和蕁麻癥等,因此濕熱兒童患者應禁用。

還有據文獻報道,過量使用對乙酰氨基酚(每日6g,或長期服用將引起嚴重的毒性反應,尤其以肝細胞壞死為常見,10g可導致死亡)。還有服用本品期間不得飲酒或含有酒精的飲料,可加重對肝臟的損害。而我們國家含有對乙酰氨基酚的復方感冒藥多達三十余種,將使臨床醫生不容易掌控患者服用對乙酰氨基酚的劑量,無意中會導致患者過量服用,尤其是感冒患者為了快些緩解癥狀,自行服用幾種均含對乙酰氨基酚的抗感冒藥,很可能造成嚴重的肝臟毒性。

3去痛片、APC含有氨基比林和非那西汀(此藥已被淘汰),據不完全統計,已有多例服用去痛片致死的藥源性事故。還有濫用此藥還可導致腎乳頭癌、腎盂癌和尿路癌癥。據報道,美國20%的慢性間質性腎炎中,5%~9%的終末期腎病是因為濫用解熱鎮痛藥引起的。

4吲哚美辛屬于芳基乙酸類解熱鎮痛藥,是對前列腺素合成有強烈抑制作用的非甾體類消炎,解熱鎮痛藥,也是常用的解熱鎮痛抗炎藥,本品不良反應更多,常見的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但有時正常劑量服用此類藥品都可能引起出現胃腸道出血、潰瘍和穿孔的不良反應,其風險可能是致命的。同時,本品對造血系統有抑制作用,對腎臟也有一定的毒性,臨床常見引起血尿、水腫和腎功能不全。同時還會加重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癥狀。

查看全文

人工合成鎮痛藥分析論文

關鍵詞:鎮痛藥

嗎啡易成癮,是其嚴重缺點。為了尋找更好的代用品,合成了哌替啶、安那度、芬太尼、美沙酮、噴他佐辛、二氫埃托啡等藥,它們的成癮性均較嗎啡輕。較常用的幾個藥物的化學結構見圖18-3

圖18-3常用的幾種人工合成鎮痛藥的化學結構

哌替啶

哌替啶(pethidine)又名度冷丁(dolantin),為苯基哌啶衍生物,是臨床常用的人工合成鎮痛藥,其結構雖與嗎啡不同,但它仍具有與嗎啡相同的基本結構,即哌啶環中的叔氮,與叔氮相隔兩個碳原子的季碳和與季碳相連的苯環(環A)。

【體內過程】口服易吸收,皮下或肌內注射后吸收更迅速,起效更快,故臨床常用注射給藥。血漿蛋白結合率約60%,主要在肝代謝為哌替啶酸及去甲哌替啶,再以結合型或游離型自尿排出。去甲哌替啶有中樞興奮作用,中毒時發生驚厥可能與此有關。哌替啶血漿t1/2約3小時。

查看全文

小議解熱鎮痛藥在兒科的運用

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指出,全球的患者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藥,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國現有<14周歲的兒童約4億,發熱是小兒疾病最常見的癥狀之一,所以解熱鎮痛藥的合理應用是兒科醫生面臨的一個重要的課題。現就解熱鎮痛藥的分類、兒童的生理特點、兒童解熱鎮痛藥的體內代謝特點、合理應用解熱鎮痛藥等問題闡述如下:

1解熱鎮痛藥的分類

本類藥物按結構可分為四大類,水楊酸類、乙酰苯胺類及吡唑酮類和其他有機酸類。作為非處方藥是以解熱或鎮痛為目的。僅限于口服與外用。其活性成分可分為兩類,一類可以單獨應用,另一類僅作為配制復方制劑,不能單獨應用。可單獨應用的活性成分包括:阿司匹林及其衍生物,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雙氯芬酸(僅限外用),吲哚美辛(僅限外用)。限用于復方,不可以單獨應用的活性成分包括:咖啡因,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異丙氨替比林[1]。

2兒童的生理特點

處于不同發育階段的兒童有不同的生理特點,根據小兒解剖生理特點,可將小兒分為6期:①胎兒期:此期從受精卵形成至小兒出生為止,共40周,此期是胎兒發育十分重要的階段,各組織器官處于形成階段,許多藥物可致胎兒的器官損害和胎兒死亡;例如阿司匹林,孕婦大劑量服用可致胎兒畸形,如腦積水、先天性心臟病、軟骨發育不全、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等,亦可引起胎兒動脈導管早期關閉,還可造成新生兒出血傾向如顱內出血、紫癜、便血,新生兒黃疸加重,低體重。②新生兒期:自胎兒娩出時開始至滿28天之前,此期患病率和死亡率高;吲哚美辛(消炎痛)對嬰兒的動脈導管有收縮作用,可導致出生后迅速關閉,產生肺動脈高壓,從而增加了分娩后嬰兒的死亡率,阿司匹林也有類似副作用。所以絕大多數新生兒發熱選用物理降溫。世界衛生組織建議2個月以內的嬰兒禁止使用任何退熱藥品。③嬰兒期:自胎兒娩出時開始至1周歲之前,此期生長發育最迅速,但容易患傳染病、感染性和營養性疾病;④幼兒期:自1周歲至滿3周歲之前;嬰幼期是解熱鎮痛藥應用最多的時期。⑤學齡前期:自3周歲至6~7周歲入小學前;⑥學齡期:自6~7周歲至青春期開始之前;⑦青春期[2]。

3兒童解熱鎮痛藥的體內代謝特點

查看全文

深究阿片類鎮痛藥護理認識

2009-2011年我科住院患者因疼痛而過量應用阿片類鎮痛藥9例,均經及時發現并應用納洛酮等藥物及時搶救成功,在此護理工作發揮了一定作用,現將體會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2009年6月-2011年6月,2年中我科病房共救治因癌性疼痛應用阿片類鎮痛藥過量9例。其中男6例,女3例,按階梯及VRS分級均達到重度疼痛級別,均為晚期腫瘤患者,其中肺癌骨轉移2例,肺癌肝轉移1例,結腸癌肝轉移1例,肝癌2例,乳腺癌骨轉移2例,胰腺癌1例。年齡56~86歲,中位年齡68歲。其中疼痛部位以骨性疼痛5例,肝區疼痛3例,腹痛1例。發生阿片類藥物中毒事例中,4例為新入院患者,鎮痛藥物為患者入院時由院外自行帶入,其中硫酸嗎啡控釋片3例,芬太尼透皮貼劑1例,患者未經醫護人員同意自行應用導致過量;3例為鎮痛藥加量后出現中毒表現,1例為在原有鎮痛藥基礎上新增加了鎮靜藥,1例為第1次用硫酸嗎啡控釋片。護士在巡視中發現患者有嗜睡、眩暈、呼吸淺慢、惡心、嘔吐等癥狀,及時報告醫生,經應用納洛酮搶救成功,無1例發生意外。

2護理操作

配合醫生及時應用納洛酮靜脈輸注,一般采用輸液泵,觀察輸液速度,按醫囑執行,多采用先快后慢的輸液速度。認真記錄滴數,床旁及時安放心電監護儀,及時記錄呼吸頻率、血壓等,并及時記錄患者疼痛程度,按疼痛VRS分級及時記錄以及密切觀察患者呼吸淺慢程度、瞳孔大小變化及對光反射靈敏度等。

3護理體會

查看全文

人工鎮痛藥合成管理論文

關鍵詞:鎮痛藥

嗎啡易成癮,是其嚴重缺點。為了尋找更好的代用品,合成了哌替啶、安那度、芬太尼、美沙酮、噴他佐辛、二氫埃托啡等藥,它們的成癮性均較嗎啡輕。較常用的幾個藥物的化學結構見圖18-3

圖18-3常用的幾種人工合成鎮痛藥的化學結構

哌替啶

哌替啶(pethidine)又名度冷丁(dolantin),為苯基哌啶衍生物,是臨床常用的人工合成鎮痛藥,其結構雖與嗎啡不同,但它仍具有與嗎啡相同的基本結構,即哌啶環中的叔氮,與叔氮相隔兩個碳原子的季碳和與季碳相連的苯環(環A)。

【體內過程】口服易吸收,皮下或肌內注射后吸收更迅速,起效更快,故臨床常用注射給藥。血漿蛋白結合率約60%,主要在肝代謝為哌替啶酸及去甲哌替啶,再以結合型或游離型自尿排出。去甲哌替啶有中樞興奮作用,中毒時發生驚厥可能與此有關。哌替啶血漿t1/2約3小時。

查看全文

醫學畢業論文:人工合成鎮痛藥

關鍵詞:鎮痛藥

嗎啡易成癮,是其嚴重缺點。為了尋找更好的代用品,合成了哌替啶、安那度、芬太尼、美沙酮、噴他佐辛、二氫埃托啡等藥,它們的成癮性均較嗎啡輕。較常用的幾個藥物的化學結構見圖18-3

圖18-3常用的幾種人工合成鎮痛藥的化學結構

哌替啶

哌替啶(pethidine)又名度冷丁(dolantin),為苯基哌啶衍生物,是臨床常用的人工合成鎮痛藥,其結構雖與嗎啡不同,但它仍具有與嗎啡相同的基本結構,即哌啶環中的叔氮,與叔氮相隔兩個碳原子的季碳和與季碳相連的苯環(環A)。

【體內過程】口服易吸收,皮下或肌內注射后吸收更迅速,起效更快,故臨床常用注射給藥。血漿蛋白結合率約60%,主要在肝代謝為哌替啶酸及去甲哌替啶,再以結合型或游離型自尿排出。去甲哌替啶有中樞興奮作用,中毒時發生驚厥可能與此有關。哌替啶血漿t1/2約3小時。

查看全文

解熱鎮痛藥的不良反應詮釋

摘要:解熱鎮痛藥的不良反應屬于藥學欄目范疇,屬于非處方用藥,好多感冒患者缺乏相應的醫藥知識,患了感冒以后急于治好,經常兩種或兩種以上感冒藥同時服用,(而大部分感冒藥的主要成分即是解熱鎮痛藥)。但常用的藥也會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尤其是兩種以上的感冒藥同時服用等于是加大解熱鎮痛藥的劑量,更容易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

關鍵詞:解熱鎮痛藥感冒藥不良反應

大病去醫院,小病去藥店,已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所認同,而解熱鎮痛藥和一些含有解熱鎮痛藥的感冒藥已成為許多家庭的必備藥,而且往往不止一種。但由于很多患者缺乏相應的醫藥知識,患了感冒以后急于治好,經常兩種或兩種以上感冒藥同時服用,(而大部分感冒藥的主要成分即是解熱鎮痛藥),錯誤的以為藥量加大能好得快些。

孰不知最常用的藥也會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尤其是兩種以上的感冒藥同時服用等于是加大解熱鎮痛藥的劑量,更容易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

1阿斯匹林是屬于水楊酸類解熱鎮痛藥,主要抑制前列腺素及其它痛覺興奮物質的合成,抑制白細胞活力,并作用于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以產生鎮痛、消炎及解熱作用,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環氧酶,從而防止凝血栓素的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一般劑量是安全的,但過量服用可導致血液PH值下降,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同時可刺激呼吸中樞和嘔吐中樞,引起呼吸急促、惡心嘔吐,并因第8對腦神經受刺激而引起耳鳴、耳聾。尤其是兒童應慎用阿斯匹林,避免引起阿斯匹林肝臟毒性或藥物性肝炎。還可引起腎臟毒性、造血功能障礙等毒性反應。

2對乙酰氨基酚屬于乙酰苯胺類,解熱作用似阿司匹林,但鎮痛作用較弱,無消炎作用,也是常用的解熱藥,絕大部分感冒藥里都含有對乙酰氨基酚。過量或長期使用可引起急性腎炎或腎小球壞死等腎病病變,甚至還可導致腎功能衰竭。兒童可能引起支氣管痙攣、鼻炎和蕁麻癥等,因此濕熱兒童患者應禁用。

查看全文

骨科手術患者術后鎮痛藥使用研究

骨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較為普遍,是手術創傷、術后切口牽拉、術后麻醉作用消失、患者不良心理等因素綜合作用所致[1],本研究分析了護理干預對骨科手術患者術后鎮痛藥使用的影響,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84例骨科手術患者并分組。護理干預組男29例,女13例;年齡21~72歲,平均(36.21±2.33)歲。對照組男28例,女14例;年齡22~72歲,平均(36.25±2.14)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1.2方法:對照組用常規護理,護理干預組強化護理干預。①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說明骨科手術術后疼痛發生機制,根據患者疼痛的程度對其進行針對性的處理和疏導,介紹術后鎮痛劑應用的目的、作用機制、藥物依賴的危害性等,并指導其正確對待術后疼痛和遵醫囑用藥。②體位護理,按照骨折患者手術的部位、手術類型等,在術后合理擺放體位,使得患者維持較為固定體位,減少移動,保持較為舒適的狀態,減輕疼痛感。另外,定時協助患者進行翻身,避免局部長時間受壓引起疼痛和不適,改善血液循環和放松肌肉緊張狀態。③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情況,實現對患者的個體化心理疏導,并給予患者鼓勵和安慰,以緩解其緊張和對疼痛的恐懼情緒,減輕心理負擔。第四,優化環境。為患者制造安靜及舒適的休養環境,減少噪音、光線對患者形成的不良刺激,以提高其舒適度,提高疼痛閾值,減輕疼痛。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骨科手術護理滿意度;骨科手術術后疼痛認知(得分100分滿分,越高越好)、術后疼痛持續時間、鎮痛藥物使用量、出院時間;干預前后患者術后疼痛程度(VAS表,越低越好)、焦慮情緒狀態(焦慮自評量表,越低越好)、睡眠質量(匹茲堡睡眠質量,越低越好[2]);術后鎮痛藥使用率。1.4統計學處理方法:采用SPSS21.0軟件統計,計量資料作t檢驗、計數資料作χ2檢驗,P<0.05差異顯著。

2結果

2.1兩組骨科手術護理滿意度相比較:護理干預組骨科手術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其中,對照組非常滿意19例,比較滿意有11例,不滿意12例,滿意度71.43%;護理干預組非常滿意35例,比較滿意有4例,不滿意3例,滿意度92.86%。見表1。2.2干預前后術后疼痛程度、焦慮情緒狀態、睡眠質量相比較:干預前兩組術后疼痛程度、焦慮情緒狀態、睡眠質量相近,P>0.05,其中,對照組疼痛程度、焦慮情緒狀態、睡眠質量分別為(6.02±2.21)分、(65.92±5.13)分、(26.38±0.25)分,護理干預組疼痛程度、焦慮情緒狀態、睡眠質量分別為(6.24±2.13)分、(65.03±5.55)分、(26.32±0.25)分;干預后護理干預組術后疼痛程度、焦慮情緒狀態、睡眠質量優于對照組,P<0.05。其中,對照組疼痛程度、焦慮情緒狀態、睡眠質量分別為(3.01±1.21)分、(45.92±2.13)分、(14.32±0.14)分,護理干預組疼痛程度、焦慮情緒狀態、睡眠質量分別為(1.24±0.13)分、(32.03±1.55)分、(7.32±0.21)分。2.3兩組骨科手術術后疼痛認知、術后疼痛持續時間、鎮痛藥物使用量、出院時間相比較:護理干預組骨科手術術后疼痛認知、術后疼痛持續時間、鎮痛藥物使用量、出院時間分別是(94.42±4.71)分、(3.42±1.52)d、(16.61±2.59)mg、(7.41±2.57)d,對照組分別是(82.51±1.41)分、(5.55±2.61)d、(32.62±1.22)mg、(5.51±1.61)d。2.4兩組術后鎮痛藥使用率相比較:護理干預組術后鎮痛藥使用率7.14%(術后鎮痛藥使用3例)低于對照組23.81%(術后鎮痛藥使用10例)P<0.05。

3討論

查看全文

解熱鎮痛藥的臨床藥理功能分析論文

【關鍵詞】米非司酮甲氨蝶呤異位妊娠

【摘要】在臨床上,解熱鎮痛藥是經常應用的。常用的解熱鎮痛藥有水楊酸鈉、阿司匹林、撲熱息痛、安乃近、消炎痛、地塞米松、板藍根等。由于解熱鎮痛藥的解熱和鎮痛作用不盡相同,在應用時注意合理選擇,正確應用。

一、解熱鎮痛藥的作用機理

要掌握和了解發熱、疼痛得發生機理以及各種解熱鎮痛藥物的作用特點,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正確合理選用解熱鎮痛藥。

1.1當細菌、病毒或某些炎性分泌物等致熱源作用于丘腦下部的體溫調節中樞時,使周圍血管收縮,散熱減少,組織氧化分解加速,產熱增加,使體溫上升。解熱鎮痛藥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通過血管擴張、出汗等增加散熱,于是使體溫下降。但正常體溫不受解熱鎮痛藥影響。

1.2疼痛的發生機理則是由于前列腺素、激肽、組織胺、5-羥色胺、乙酰膽堿、高滲和低滲溶液、酸性和堿性物質、鉀離子等物質刺激了末梢神經感受器所致。解熱鎮痛藥能對抗這些物質,從而起到止痛、消炎、抗風濕等作用。最近有研究證明,阿司匹林能抑制炎癥區的前列腺素合成,阻抑末梢神經受體對激肽等化學介質的敏感性,因此能緩解疼痛。它還能夠直接作用于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從而不僅使炎癥所致的疼痛得到緩解,還可以使高熱消退。

查看全文

術后鎮痛泵使用護理論文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06,1月~2008,10月使用鎮痛泵進行鎮痛的患者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齡16~72歲,平均44歲,其中子宮頸癌6例,乳腺癌4例,直腸癌5例,胃癌3例,前列腺增生14例,闌尾炎20例,腸梗阻15例,膽石癥13例。

1.2方法80例術后患者采用硬膜外鎮痛泵,由麻醉師完成整個藥物配制,鎮痛泵安裝及拔除等。藥泵以每小時2ml速度勻速給藥,停留48小時拔除,硬膜外導管及鎮痛泵術后觀察72小時,每4小時1次記錄患者疼痛緩解、血壓下降、呼吸抑制、惡心嘔吐、腸蠕動的情況。

2結果

全組病例,疼痛被有效控制,睡眠良好,術后恢復順利,發生不良反應7例,其中惡心嘔吐4例,尿潴留2例,腹脹1例,經采取適當治療護理措施后,均完全緩解,鎮痛效果為95%。

3護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