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術患者術后鎮痛泵護理對策
時間:2022-05-07 04:10:56
導語:骨科手術患者術后鎮痛泵護理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研究骨科手術患者術后鎮痛泵應用風險分析及護理對策。方法隨機數表法將本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診治的60例骨科患者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0例,研究組患者術后給予鎮痛泵鎮痛,對照組給予一般鎮痛處理。觀察兩組患者的鎮痛效果,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并分析其護理對策。結果兩組患者術后回科以及術后1h、2hVAS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但研究組患者術后3h、4h、12h、24h、48h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尿潴留、壓瘡、低血壓、呼吸抑制的發生率高于對照組,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胃腸道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骨科手術患者術后應用鎮痛泵鎮痛效果好,但仍存在不良反應風險,護理人員應加強護理。
【關鍵詞】骨科;術后鎮痛;鎮痛泵;應用風險;護理對策
術后疼痛是骨科患者手術治療常見癥狀,主要與手術過程會對患肢周圍組織造成不同程度損傷,同時使組織細胞釋放致痛物質等有關[1]。若不及時采取有效緩解疼痛的方法,會對患者術后內環境穩定性以及術后康復進程產生嚴重影響。常規鎮痛方法,如口服、肌注、靜脈注射鎮痛類藥物,往往受個體差異、醫護人員等因素限制,無法有效緩解患者疼痛,且使用劑量的不確定性增加了患者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的風險[2]。鎮痛泵是目前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術后鎮痛方法,具有鎮痛效果好、用藥量少等優點[3],但患者在臨床使用過程中仍會出現一些并發癥。本研究選擇本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診治的60例骨科患者,分析鎮痛泵應用風險以及護理對策。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本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診治的骨科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行手術治療,排除嚴重器質性病變者、對本次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研究組30例與對照組30例。研究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0~87歲,平均(60.37±5.24)歲;其中上肢手術10例,腰椎手術8例,下肢手術12例。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41~90歲,平均(61.08±5.11)歲;其中上肢手術11例,腰椎手術9例,下肢手術10例。上述一般資料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根據患者具體疼痛程度給予口服、靜脈注射鎮痛類藥物等對癥處理。研究組:術后給予鎮痛泵鎮痛,鎮痛泵配方:0.2g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耐樂品,瑞典AstraZenecaAB,注冊證號H20140763)、5mg咪達唑侖(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037)、0.3mg芬太尼(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508)與0.9%氯化鈉溶液配至100ml,給藥速度為2ml/h,48h后撤除鎮痛泵裝置。1.3觀察指標。(1)采用VAS(視覺模擬疼痛)評分評估兩組患者術后回科、1h、2h、3h、4h、12h、24h、48h疼痛程度,評分高低與患者疼痛程度呈正相關。(2)統計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1.4統計學方法。SPSS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或連續性校正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不同時間點VAS評分。兩組患者術后回科以及術后1h、2hVAS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但研究組患者術后3h、4h、12h、24h、48h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2.2不良反應。研究組患者尿潴留、壓瘡、低血壓、呼吸抑制的發生率高于對照組,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胃腸道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3.1骨科手術患者術后鎮痛泵應用風險本研究。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分別采用鎮痛泵和常規鎮痛方法,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術后12h、24h、48h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同時尿潴留、壓瘡、低血壓、呼吸抑制的發生率高于對照組,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胃腸道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鎮痛泵對于骨科患者術后疼痛效果明顯,但仍存在尿潴留、壓瘡、低血壓、呼吸抑制、胃腸道反應等不良反應風險。分析原因:①尿潴留。患者在使用鎮痛泵鎮痛后,較好的鎮痛效果會降低患者尿急等不適感,容易引發尿潴留,同時嗎啡類藥物對于患者的膀胱括約肌具有擴張作用,也會增加尿潴留的風險。尿潴留會增加患者膀胱感染率,因此應加強護理。一般臨床常采用熱敷或按摩患者腹部誘導排尿的方法緩解尿潴留。②壓瘡。一般鎮痛泵使用時間為48h,增加了患者的臥床時間,翻身不及時、血液流通受阻等原因均會導致壓瘡的形成[4]。③低血壓。鎮痛泵藥物多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而手術創傷出血會導致患者術中血容量不足,兩者相互作用,部分患者術后易發生低血壓,特別是年老體弱的患者,術后低血壓會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風險。④呼吸抑制呼吸抑制的發生率不高,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呼吸抑制發生率僅為6.67%,患者多以意識障礙、嗜睡等為主要表現癥狀。該不良反應主要由阿片類藥物引起,會降低患者的呼吸頻率,而使用過程中藥物劑量過大、持續泵注射、術中血容量低等因素會增加呼吸抑制風險。⑤胃腸道反應。本研究中研究組有13例患者發生胃腸道反應,發生率為43.33%,其中7例患者表現為惡心嘔吐,6例患者表現為腹脹便秘。阿片類藥物可增加患者延髓中樞的興奮度,從而刺激催吐化學感應區,同時患者術前被要求禁飲禁食也會增加患者惡心嘔吐的感覺[5]。芬太尼等阿片類藥物對于患者術后胃腸蠕動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從而引發患者便秘[6]。⑥患者自身的心理因素,如恐懼、憂慮等不良心理情緒,容易導致局部血管的收縮或擴張,增加疼痛感,從而增加鎮痛藥物的使用量,間接增加不良反應。⑦鎮痛泵運作問題,如(1)電源開關未打開、電源不足等故障。(2)管道管理不善:關閉夾未打開、延長管折疊、連接管分離等。(3)病人未能正確使用“自控按鍵”,出現警報未能及時與醫護溝通等。3.2骨科手術患者術后鎮痛泵應用護理對策。針對以上骨科患者術后鎮痛泵的應用風險,本研究提出以下護理對策:①不良反應護理。部分患者術后易發生尿潴留,術前應留置尿管,術后在鎮痛泵的使用過程中應注意觀察患者尿液顏色以及容量,同時每日進行尿管護理。本研究中針對8例出現尿潴留癥狀的患者主要采取熱敷、膀胱按摩等方法緩解。為預防患者壓瘡發生,術后應指導患者家屬定時幫助患者更換體位、按摩受壓部位,同時保持患者病床的干凈、整潔。術后護理人員應嚴密監測患者血壓、呼吸情況,定時測量血氧飽和度,預防低血壓以及呼吸抑制發生,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聯合醫生,進行處理。針對惡心嘔吐患者,護理人員應協助其平躺,頭偏向一側嘔吐,嚴重者可給予止吐藥或者停止采用鎮痛泵鎮痛。腹脹便秘患者可協助其翻身或短時間站立,嚴重者給予藥物治療。②加強鎮痛泵治療者的管理護理人員應加強病房巡查,每小時巡視1次,每2~4小時應用VAS量表進行評估一次,并記錄,及時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患者不適以及需求,緩解患者心理狀態。鼓勵、協助以及指導患者早期康復活動。使用鎮痛泵前應告知患者可能不良反應,并強調藥物使用劑量應遵醫囑,不應以無痛作為標準。③加強血液循環護理術后患者感覺神經受麻醉藥物的影響恢復較慢,因此患者術后多會出現下肢麻木的癥狀,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原因,對于下肢骨折需進行外固定或者包扎處理的患者,護理人員應注意患肢顏色、是否腫脹、腫脹程度等,如有異常,應給予相應處理。④加強術后回室交接班管理,規范交接操作,交接者床邊共同確認鎮痛泵運行正常及管道通暢;床頭掛貼警示標識,“應用鎮痛泵,防脫管”;做好病人及陪護的使用鎮痛泵的宣教,教會病人應用鎮痛泵的方法、時機及注意事項等。
綜上所述,鎮痛泵在骨科患者的術后鎮痛中效果明顯,應用價值高,但護理人員加強鎮痛泵使用護理,嚴格掌握鎮痛泵藥物種類、劑量、注意事項以及不良反應,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率。
參考文獻
[1]宗美英,陳美環,侯桂玲.疼痛護理管理模式在創傷骨科病房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z2):68-69.
[2]顧永麗,謝菡,于鋒,等.骨科術后鎮痛方案效果及合理性分析[J].中國藥師,2014,17(3):463-465.
[3]米巍,李佳.骨科手術后鎮痛泵臨床使用護理體會[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22):158-159.
[4]周霞,廖化敏.光子治療儀聯合龍血竭與莫匹羅星軟膏治療骨科術后壓瘡的療效觀察與護理[J].激光雜志,2016,37(5):120-122.
[5]張茂銀,劉蘇,劉功儉.舒芬太尼復合氟比洛芬酯用于老年骨科手術術后鎮痛[J].徐州醫學院學報,2014,34(7):448-450.
[6]王慧萍,唐麗玫,王國芳,等.微量鎮痛泵在老年髖部骨折病人術后的應用及護理[J].護理研究,2015,29(5):587-589.
作者:馮鳳誼 陳雪麗 劉丹萍 梁美珍 單位:1.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第六人民醫院骨科 2.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第六人民醫院手術麻醉科
- 上一篇:家庭醫生社區高血壓患者護理分析
- 下一篇:骨科手術傷口感染預防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