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7 05:41: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治未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開展治未病工作要素

“治未病”詞語見于《內經》多篇論文,是指采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是中醫治則學說的基本法則,是中醫藥學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醫預防保健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準則。國家提出了從“治療疾病”向“預防疾病”重點轉變的“前移戰略”,這種健康維護理念的變化與中醫治未病的主導思想息息相關。2011年共下鄉開展“治未病”工作64次,人群涉及教師、公司員工、退休人員、社區群眾等共5000余人次。

一、遇到困難

1對“治未病”觀念茫然:溝通存在問題。現代人難以理解“未病”這個詞。什么叫未病?是未來的病?是沒有發生的病?還是即將要發生的病?還是治“胃病”?為了讓更多的人重新認識中醫、使用中醫、享受中醫。我們用最近衛生部長陳竺在講話中強調:“長期以來中醫理論無法用現代語言描述,中醫的“未病”,可以用“亞疾病”來代替,這就是中醫的現代“話”。亞疾病就是,在健康和疾病之間,自我感覺到不舒服、難受,出現種種還不能確診為疾病的癥狀,這個階段就稱之為“亞疾病”。“亞疾病理論”是中醫的辨證施治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研究成果。通過在亞疾病階段人體的各種癥狀表現,進行定性定量的數據結果,確定出中醫的病名(證候名),然后用藥食同源的無毒副作用的中草藥進行個性化的對癥調理,達到消除癥狀、恢復健康的目的。

2社會上不良風氣對開展“治朱病”帶來不忘影響2010年一段時間非常出名的張悟本,在媒體上宣稱“所有的毛病都是吃出來的,把吃出來的毛病吃回去”陪同交流15分鐘,收費2000元,還要預約掛號排隊到2012年,一天要吃一斤綠豆等各種荒謬理論,經中央電視臺曝光后,民眾發現張悟本純屬招搖撞騙,騙取錢財,一度對我們專家下鄉開展“治未病”工作極力反感,但是我們發現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上當呢?這一現象說明群眾對自身健康的渴求,對保健知識的缺乏,也說明我們中醫醫療行業送醫下鄉力度不夠,中醫醫療行業應該把科學可信的健康信息定期下鄉科普教育應作為一項職責。

二、方法

1找準下鄉開展“治未病”工作的切入點確定目標人群:今年開展“治未病”工作的首批人群是到我院健康體檢的客戶,首要任務是宣傳“治未病”理念,每一單位員工健康體檢結束后,配置健康體檢報告解答這項工作,順其自然切入到講“治未病”理論,授課結束后開展辯識中醫中藥體質工作委派專家:我院委派一名在本區內有一定影響力的中醫正主任專家,持有上海市健康教育大講壇資格的專家之一,又有本區科委任命的健康教育專家證書。

查看全文

治未病思想在手術室骨科護理的應用

摘要:目的總結了骨科手術患者采用中醫“治未病”思想護理預防術后感冒、切口感染的應用情況。以2014年5月~2016年4月期間,由創傷護理組采用中醫“治未病”思想護理的骨科手術患者為觀察組。回顧性分析創傷護理組2012年5月~2014年4月采用常規護理手段的骨科手術患者為對照組,觀察分析2組患者術后感冒、切口感染的發生率。結果觀察組的術后感冒、切口感染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認為采用中醫“治未病”思想對骨科手術護理對防術后感冒和切口感染有明顯的效果。

關鍵詞:護理;治未病;手術室;術后并發癥

中醫中的感冒,是指感受風邪引起肺衛功能失調,出現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發熱、惡寒、周身不適等主要臨床表現[1]。術后切口感染,是術后切口淺部組織出現化膿性液體、從淺部組織體液或組織中培養出病原體,具有感染的癥狀或者體征,包括局部發紅、腫脹、發熱、疼痛及觸痛。治未病思想自古有之,《黃帝內經》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明確了防患于未然的治病方法,并將其作為區分醫療等級的標準[2]。有《素問•八正神明論》:“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又有《靈柩》:“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再者《淮南子》:“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圣人者,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也。”唐代孫思邈:“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自古以來,中醫就把“治未病”當作一項高超的醫療技術[3]。本院為骨科專科醫院,骨科手術數量極大,需特別注意手術室護理的質量。感冒、術后切口感染主要病因是感受外邪,而外邪又因風邪易得,故避免感受風邪是治未病護理思想運用的具體操作[4]。對骨科手術患者采用中醫“治未病”思想護理預防術后并發癥:“感冒”、術后切口感染,提高醫療質量及患者術后康復質量,提升患者滿意度。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觀察組2014年5月~2016年4月期間,由創傷護理小組采用中醫“治未病”思想護理的骨科手術患者,共2235例,其中男1657例,女578例,平均年齡(42.0±11.3)歲。對照組2012年5月~2014年4月期間,由創傷護理小組采用常規護理手段的骨科手術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共1934例,其中男1451例,女483例,平均年齡(41±12.6)歲。納入標準:(1)四肢閉合性損傷擇期手術患者。(2)四肢內固定取出術患者。排除標準:(1)急診手術患者。(2)開放性損傷患者。(3)合并顱腦、脊柱、胸腹損傷患者。(4)氣管插管麻醉患者。(5)術前1周內有感冒癥狀患者。(6)其他部位有感染灶患者。(7)合并腫瘤患者。(8)合并精神疾病患者。1.2方法。1.2.1避風寒溫度低于室溫(22℃)時,患者術前囑其注意保暖,注意添加衣物、被褥,避免受風。接患者時,囑病房提前30min打開病房空調,調節溫度在22~25℃,過床時動作迅速,減少患者暴露時間,護送患者至手術室途中,盡可能不暴露患者。手術室內溫度控制在26~28℃,濕度控制在40%~60%,吸入加溫加濕的氧氣,麻醉及消毒皮膚時要注意保暖,避免過多暴露導致體溫下降;術中注意手術部位以外的保暖,可適當增加蓋被厚度、雙下肢穿棉褲套、身蓋“T”形棉被等;盡可能縮短皮膚消毒時間;消毒后先給患者適當保暖后再降低室溫,增加患者舒適度。消毒后將室溫調至22~25℃。所有靜脈輸液均經電子恒溫水溫箱加溫至37℃;術野使用經溫鹽水浸泡過的0.9%氯化鈉注射液紗布。臨時暫停手術時也要用溫鹽水紗布覆蓋切口。對失血過多患者,因時刻注意患者體溫,避免體溫過低,如患者體溫過低(低于36℃),可用恒溫毯保溫。手術結束前30min通知病房做好病室環境和床單位的保暖。病房問題調節溫度在22~25℃。病床采用恒溫毯,提前將恒溫毯開啟,溫度調節到37℃,患者到達病床10min后方可關閉恒溫毯。術后囑患者注意保暖,防寒。1.2.2避風熱溫度高于32℃時使用。患者術前囑其避免過熱,避免大量汗出,避免使用電扇直吹,使用空調降溫,溫度控制在25℃左右。護送患者至手術室途中,盡可能不暴露患者,避免受風,避免陽光直照。開始手術室內溫度控制在28℃左右,避免溫差大,消毒后將室溫調至22~25℃,術中注意患者保暖。術后囑患者注意避免過熱。病房注意溫度調節。1.3評價指標感冒:術后1周內患者出現鼻塞、流涕、咳嗽、頭痛、發熱、周身不適其中一種、或幾種癥狀即可歸為陽性病例。術后切口感染:(1)術后切口淺部組織出現化膿性液體,(2)從淺部組織體液或組織中培養出病原體,(3)具有感染的癥狀或者體征,包括局部發紅、腫脹、發熱、疼痛及觸痛。符合其中一個條件即為陽性病例。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中醫治未病在預防醫學教學的應用

[摘要]中醫“治未病”與現代預防醫學均以維護健康和促進健康為終極目的,以預防勝于治療作為首要原則,兩者既重視內外環境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在防病促健康的基本策略上也很相似。“治未病”與三級預防策略、中醫邪氣理論與影響健康的環境因素、中醫七情理論與影響健康的心理因素、中醫養生與影響健康行為的生活方式、藥食同源與影響健康的飲食因素等,都是“治未病”融入到預防醫學教學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預防醫學;治未病;教學改革;醫學教育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為更好地維護健康和促進健康,宜在“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思想的指導下,將疾病防控的關口前移,充分發揮中西醫的優勢特色,重點做好預防工作[12]。中醫“治未病”與現代預防醫學雖不完全等同,但二者皆以維護健康和促進健康為終極目的,以預防勝于治療為首要原則,且有相似的防病促健康基本策略。可見,將中醫“治未病”融入預防醫學教學將有利于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的醫學人才[3]。安徽中醫藥大學預防醫學課程組對預防醫學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將中醫“治未病”融入其中,現報道如下。

1“治未病”融入預防醫學教學的可行性

1.1“治未病”融入預防醫學教學具有理論可行性預

防醫學是現代醫學的三大支柱學科之一,其以“健康”為中心,把維護和促進人群健康作為主要目的,重視包括自然環境、工作環境、社會環境、心理因素和行為生活方式等對人群健康的影響,強調采用“三級預防”的策略開展疾病的預防與控制,特別重視疾病的早防早治[4]。中醫學則以“治未病”的思維方式進行養生防病[5]。除防病促健康的終極目標相同之外,預防醫學與“治未病”在采取的策略和關注的健康影響因素上也極為相似[6]:如三級預防策略與“治未病”,環境影響因素與邪氣,心理因素與七情,行為生活方式與中醫養生,飲食因素與藥食同源等[7]。“治未病”是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變和瘥后防復,而中醫毒邪、七情、養生、藥食同源等理論則是實施“治未病”的主要理論依據。“治未病”和現代預防醫學各有特點:“治未病”在理論層面和綜合調理手段上優勢更為明顯,而現代預防醫學在應用流程與技術方法方面更為先進;在具體做法上“治未病”主要從個體出發增強自身的抗病能力,而預防醫學主要從群體出發削弱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

查看全文

治未病的內涵研究論文

【摘要】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今年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我特別請大家思考和研究一個問題,中醫學中有一個理念:‘上工治未病’,我理解就是重視預防和保健的醫學,也就是防患于未然。……”,這段講話立意高遠,寓意深廣。特別是在當前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新形勢下,進一步貫徹中醫學“治未病”思想的指導地位,有非常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如何正確理解“治未病”理論精髓和科學內涵,是確立和貫徹“治未病”思想的關健。

【關鍵詞】治未病;未病先防;早期治療

就“治未病”理論的醞釀、積累、領悟至誕生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是歷代醫家在歷史長河中實踐與理論的總結與升華。“治未病”思想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難經》,發展于秦漢時期的《傷寒論》、《金匱要略》。經過歷代醫家充實提高而漸成體系。并將其奉為醫工之最高境界。

1“治未病”理論的內涵

早在《周易》中,“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有人認為這是“預防”經典名詞的最早出處。“未病”一詞首見于《黃帝內經》中的《素問·四氣調神論》篇,原指沒有疾病的健康狀態。隨著醫學的發展,這一范圍不斷擴大,對其含義解釋不外三個方面的涵義:①未病先防,即“防患于未然”;②發現征兆和早期治療;③已病防變[1]。

未病先防:追求健康,擺脫疾病是人們生活的美好愿望,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這種欲望愈來愈強烈,健康亦不再是僅僅指軀體的無病與虛弱狀態,而是包括軀體、心理和社會的和諧狀態,這種和諧完美的狀態就是發育勻稱,功能健全,精力充沛,情緒穩定,社會關系和諧,社會公德修養友善,這些是未病的前提,而“未病先防”,是達到健康狀態的一種戰略思想,也是“治未病”理論的核心。首先應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樹立順應自然,強調四時養生對預防疾病發生的積極意義。在《內經》中強調四時養生的同時還提出外避邪氣,內養精神,節制飲食,注意起居,勞逸結合,控制色欲,調節情志等綜合養生原則,正如《內經》所言“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無疑對人在未病之先,對養生防病的一種高層次的理念和追求。二是要求一個高明的醫生應該把如何防病養生的道理貫穿于整個醫療過程的始終。北宋大醫學家龐安時是研究傷寒學說的大家,以善醫傷寒著稱,人謂:“龐安時能與傷寒對話”,他在《傷寒總病論·敘論》中指出:“君子善知攝生,當嚴寒之時,周密居室,而不犯寒毒。其有奔馳荷重勞力之人,皆辛苦之徒也,當陽氣閉藏,反擾動之,令郁發腠理,津液強清,為寒所搏,腠理反密,寒毒與榮衛相渾,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成病矣。”同時在“敘論”中提出藥物預防的觀點和方法,介紹了屠蘇酒、辟溫粉、研雄黃并嚏法等預防寒毒、溫毒等疫病的方藥,可見龐氏之論深合《內經》之旨。前賢在這方面有許多高論和寶貴經驗,如仲景用薯蕷丸預防營衛氣血俱虛,易感風邪而生百病的風氣百疾;葛洪用蛇莓根搗末服以避水毒;《圣濟總錄》用川椒煎湯外洗,預防漆瘡等至今仍在民間沿用。上海甲肝流行時,用板籃根、萱草根煎湯作為預防性服藥,也可有效地防患于未然;廣東涼茶、四時煲湯、藥粥、藥枕、熏蒸療法、香囊、針灸推拿等各種預防措施,均為“未病先防”的思想,是中醫“治未病”理論的一大特色。

查看全文

醫療管理中治未病理念的運用

1中醫藥“治未病”理念與后醫療管理概述

1.1中醫藥“治未病”理念

“未病”,《素問》解釋為“已疾之后、未病之先”。“治未病”理念是中醫理論中最具影響的學說之一,其預防學思想可概括為“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和“瘥后防復”三方面內容[1]。“未病先防”著眼于未雨綢繆,保身長全;“既病防變”注重于阻截傳變,遏制疾病的病理生理發展;“瘥后防復”著力于固本扶正,防止疾病復發。究其核心,中醫藥“治未病”理念就是一個“防”字[2]。

1.2后醫療管理的概念

后醫療管理的概念源自于企業客戶關系管理理論,時至2003年,國內學者才就維系醫院與出院病患間的醫療關系提出了這一概念。后醫療管理就是指患者出院后至再次就診前之間整個時段的醫療服務管理,它包含了醫患間各種醫療與服務關系,如隨訪呵護、咨詢預約、醫療監管等。

2中醫藥“治未病”理念在后醫療管理中的應用途徑與作用

查看全文

中醫藥糖尿病預防和治療應用論文

摘要:從糖尿病的發病原因、機制及病情進展、臨床診治等方面,概述了中醫學“治未病”理論在糖尿病預防和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并提出在中醫“治未病”理論指導下,運用中醫“四診”和辨證體系結合現代檢查對糖尿病早、中期進行干預,能夠在治療和預防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

關鍵詞:中醫藥;糖尿病;治未病

糖尿病(DM)是由胰島素缺乏和/或胰島素生物作用障礙導致的糖、蛋白質和脂肪代謝紊亂為特征的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它是一種非常常見的代謝性疾病,其心、腦、腎、眼、神經及周圍血管并發癥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預防各種并發癥的產生對于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尤為重要。糖尿病可參照中醫“消渴”病范疇進行預防和診治,中醫學防治消渴病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是“治未病”理論指導下的預防為主、既病防變等思想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本文就以下幾個方面對治未病思想在消渴病診治中的應用做一簡單探討。

一、中醫學的“治未病”理論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由此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一方面是強調養生,預防疾病的發生;另一方面是發病之后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或加重。即未病先防,已病防變。

中醫學認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疾病是陰陽失衡,人體正氣與致病邪氣相互作用、相互抗爭、運動變化的過程。“亞疾病”是相對于疾病標準而定義,其研究應從“未病”4種形態的潛病未病態向前病未病態深入發展。無病有證屬于“亞疾病”狀態,是“亞疾病”中可以運用中醫“四診”方法進行辨證論治的一部分。因此,將“治未病”理論指導無病有證的“亞疾病”狀態,運用中醫“四診”方法進行辨證論治,達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查看全文

亞健康研究論文

【摘要】闡述亞健康狀態及“未病學”的概念,以及防治亞健康狀態與中醫“治未病”思想的關系,體現出防治“亞健康”與中醫“治未病”的醫學思想不謀而合。進一步就亞健康思維與中醫“治未病”醫學思想的契合點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亞健康;未病學;養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觀的變化,醫療模式由單純的疾病治療轉變為預防、保健、治療、康復相結合的模式。20世紀末,全球醫學界大討論的最終結論是:最好的醫學不是治好病的醫學,而是使人不生病的醫學。人類的健康理念發生了轉變,健康被賦予新的內涵。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有關健康的概念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狀態。

1亞健康的基本概念

臨床上存在有一組以疲乏無力、精力不夠、肌肉關節痠痛、心悸胸悶、頭暈頭痛、記憶力下降、學習困難、睡眠異常、情緒低落、煩躁不安、人際關系緊張、社會交往困難等種種軀體或心理不適為主訴來就診的人群,通過運用現代的儀器或方法檢測卻未發現陽性指標,或者雖有部分指標的改變,但尚未達到西醫學疾病的診斷標準。這種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狀態,自80年代被前蘇聯學者稱為“第三狀態”這個新概念以來,得到國內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同與重視,并將其稱之為“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是指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出現各種不健康的問題,有可能向疾病發展的一種過渡狀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身體亞健康、心理亞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亞健康。亞健康狀態是一種人體生命活力和功能的低下狀態,不僅表現在生理功能或代謝功能的低下,也包含了心理狀態的不適應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低下,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尚無確切的病變的客觀指征,但卻有明顯的臨床癥狀。

查看全文

區委保健服務實施方案

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統一安排,我區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試點區。為確保試點工作順利開展,根據國家和省、市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現有工作基礎

近年來,我區按照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和中醫藥事業的要求,堅持將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作為根本目的,依托已建成的1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6個社區衛生服務站,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中醫服務內涵,設置了規范化的中醫館(區域),配備了中醫藥服務人才和中醫診療設備、常用中成藥及中藥飲片,開展了針灸、推拿、牽引、拔罐、刮痧、穴位注射等六種以上的中醫適宜技術,制作發放中醫健康教育及食療宣傳處方,為老年人、婦女兒童等重點人群建立了中醫特色的保健方案,開展了養生保健、食療藥膳、體制調養等保健項目,基本形成了融治療、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為一體的多元化中醫服務模式,使居民在社區就可享受到“簡、便、廉、驗”的中醫藥服務,深受群眾歡迎。2010年3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正式授予我區“全國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稱號。

二、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試點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中西醫并重”和“預防為主”的方針,探索完善“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方參與”的運行模式,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防治疾病、保健、康復中的作用,不斷拓展中醫藥服務領域,豐富服務內涵,構建有中醫特色的預防保健服務體系,提高群眾健康水平。

試點工作目標是:選擇部分條件成熟的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作為試點單位,到2012年,建成一批國家、省、市級中醫“治未病”示范機構。在此基礎上,再經過一年的普及推廣,初步形成中醫特色明顯、技術適宜、形式多樣、服務規范的“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體系,使我區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明顯提高,能基本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的預防保健服務需求。

查看全文

我國傳統醫學中的醫學倫理觀論文

2以人為本的醫道觀

中國傳統醫學以人為本,重視人的生命價值,認為天地萬物,莫貴于人,把保護人類健康、減少預防疾病、追求健康長壽作為中國傳統醫學倫理的核心。“醫乃仁術”更是以人為本的醫道觀的高度概括。

中國傳統醫學發展過程中,歷代醫家倡導以人為本,認為性命攸關為大,醫家應潛于醫道,濟世救人。《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靈樞·師傳》講:“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自序》中從“愛身知己”“愛人知人”出發,指出“精究方術”是為“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王叔和《脈經·序》中言“夫醫藥為用,性命所系”,“一言有疑,則考校以求驗”。皇甫謐《甲乙經·序》中說“若不精通于醫道,雖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圍困,赤子涂地,無以濟之”。葛洪《肘后備急方·序》中言選錄“率多易得之藥,其不獲已,須買之者,亦皆賤價草石,所在皆有”,以便“貧家野居所能立辦”,強調醫要“愍人之苦,惆人之急,救人之窮”[2]。禇澄在《禇氏遺書》提出“用藥如用兵”“當驗之藥未驗,切勿急投”。

以孫思邈為代表的一些醫家,更是把尊重人和愛護人的生命發展到極致,立“仁”為濟世救人的指導思想。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中有“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的著名論斷;在《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要求醫家心懷仁愛,不管“貴賤貧富,長幼妍媸,華夷愚智”,要“皆如至親之想”。明代龔廷賢《萬病回春》中教導醫家要“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濟眾,惠澤斯深”,“十勿重利,當存仁義,貧富雖殊,施藥無二”。清初喻昌在《醫門法律》中說:“醫,仁術也。仁人君子必篤于情。”“仁”還是評價醫生的重要標準。南齊楊泉的《物理論·論醫》指出良醫應是“仁愛之士”“聰明理達”“廉潔淳良”“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能宣暢曲解”。宋朝林逋在《省心錄·論醫》說“無恒德者,不可以作醫”。明代龔信在《古今醫鑒·明醫鑒》中也說:“今之明醫,心存仁義。”由此觀之,中國傳統醫學有著以人為本的仁愛傳統。

以人為本的醫道觀還體現在中國傳統醫學的預防倫理思想中。中國傳統醫學在治療上歷來防重于治。《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素問·刺熱篇》說:“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東漢張仲景進而闡述治未病思想,《金匱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葛洪提出:“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2]。”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養性序》中說:“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認為,“與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后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清代葉天士研究既病防變,在《溫熱論》中指出,“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

【摘要】中國傳統醫學對醫德、醫道、生命、健康等問題的深刻看法和認識,形成了傳統醫學倫理觀,鑄就了早期的醫學倫理大廈。它的精誠合一的醫德觀、以人為本的醫道觀、“三才”統一的整體觀以及樸素的生命質量觀為現代醫學倫理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資源,并給當今醫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頗多借鑒。

查看全文

新醫學模式與中醫研究論文

【關鍵詞】新醫學模式治未病中醫的發展

新醫學模式是在當代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相互作用下產生的。在現代化大工業文化背景下,疾病的解釋模式是生物醫學模式。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這種模式越來越不適應以生活方式病、老年病、慢性病為主的社會疾病譜背景[1]。同時,現代西方醫學在科學主義價值崇拜下,技術工具的盲目使用導致醫藥費持續攀高。醫生過分依賴昂貴的精密儀器來研究“病”,卻忽視了“人”這一主體,出現只見疾病不見人的狀況,導致醫學人文的危機和失落。針對上述狀況,美國的戴依在1977年主張:人類的健康應表現為生物-心理-社會的健康。其后,恩格爾在《科學》雜志上提出新的醫學模式——“一種文化上的至上命令下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所謂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辭海》中解釋為“人類的健康與疾病取決于生物、心理和社會等各種因素,保護與促進人類健康,要從人民的生活環境、行為、精神和衛生服務等多方面努力”[2]。《新生命倫理學》則認為新醫學模式是針對傳統生物醫學模式使現代醫學喪失人性、已成為“尸體醫學”的現實提出的,它從大衛生觀出發,重新認識到人的健康應包括機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上的良好等方面,強調醫學應是完整人的醫學和“活人”的醫學[3]。

新的醫學模式力圖改革單純生物醫學模式,遏止盲目技術至上主義帶來的危害,引導人們改變對疾病、健康、醫學任務的認識,醫生的職責將不僅局限于治療疾病,其重點會轉為預防疾病,開展保健服務,增進健康,從“以救治病人為中心”轉變為“以保障健康為中心”,從“技術服務”轉變為“社會服務”,從“醫療服務”轉變為“預防保健服務”。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醫學自身的發展和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滲透,新醫學模式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這種醫學模式的轉變為中醫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

1新醫學模式與中醫的契合

1.1近代以來中醫面臨的困境近代以來,自從德先生、賽先生進入中國,中國人就迷信于西方的堅船利炮造成的話語霸權。西醫快速的療效,一整套規范的醫學行為方式,很快就得到民眾的認可。在西醫快速發展的同時,中醫處于十分窘迫的境地。20世紀20年代末,國民黨政府通過“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之障礙案”,給中醫以致命的打擊;20世紀50年代對中醫的排斥和歧視盛行一時;20世紀六七十年代關于中醫陰陽五行存廢的問題爭論不休;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不停地追問中醫是不是科學以及中醫如何現代化的問題。在理論上中醫面臨一次次打擊,在實踐中也不例外。國家衛生主管部門最新公布的全國衛生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西醫從業人員558.39萬人,中醫40.72萬人,中醫占11.4%;西醫院1.68萬個,中醫院0.26萬個,中醫占15.47%。在一些發展得比較好的中醫醫院的盈利項目中,西醫項目卻占有相當大的比例[4]。經過長期碰撞,西醫已成為中國的主流醫學體系,中醫則逐漸邊緣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