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村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9 11:29: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專業村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專業村

打井專業村的調研與思考

村位于縣大街鄉東北部,四周群山圍繞,村民居住分散,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全村有13個村民小組,17個自然村,255戶,876人。十多年來,這個村涌現出72個打井隊,從業人員340人。年該村外出打井總收入達560多萬元,成為農民增收的一項優勢產業。由于成績顯著,該村先后被衢州市評為勞務輸出專業村,縣打井專業村。村支部書記、鄉打井協會會長張在年被省評為“雙帶”好黨員。

村農民打井隊,始于年月,當時該村徐建軍、賴根生、鄭瑞躍三青年農民利用在地質隊打工時學到的地下水勘探開采技術,合伙投資1.2萬元,買來一臺舊鉆機,開始經營打井業務,不到個月,就收入3.5萬元,不僅收回全部投資,而且每人還賺了7000多元。良好的經濟效益,大大地刺激了該村農民的打井熱情。年下半年,村民賴買來鉆機跟著干,接著現任支部書記張也拉起隊伍干了起來,年收入均在10萬元以上。在這些先遣創業者的啟發和帶領下,全村打井隊伍日趨壯大,到目前為止,打井隊發展到72個,鉆機72臺,固定資產達335萬元,足跡遍及北京、河北、遼寧、廣東、浙江等全國大部分省份,年打井凈收入近500萬元,人均1.6萬多元,負責的工頭年收入5-6萬元,甚至10多萬元。山民們風趣地說:“我們掘出來是‘水’,可捧回來是‘金’呀”!

通過對打井專業村的調查,給我們有以下幾點思考:

[思考之一]培育新興產業,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職責和任務。一項新興產業的形成,決不是偶然的,有其發生、發展、壯大的過程和規律,就看我們各級黨委政府是否有“伯樂”識馬的洞察力和對事物發展的前瞻性,并善于總結、扶持和培育。大街鄉打井專業村從最初3人開始,從小到大,發展到全村乃至全鄉1100多人的一支打井隊伍,固然有其自身努力的因素,但也不乏與其所在鄉黨委政府的精心培育和支持幫助。前幾年,隨著打井隊伍的不斷壯大,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起來,打井隊之間為招攬生意互相壓價,加之市場運行中遇到的種種困難,經濟效益每況愈下,部分外出打井人員漸漸承受不住,陸續返鄉歇業,一時造成打井產業的萎縮和蕭條。面對如此境地,村所在鄉黨委政府根據“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及時規范行業行為,于年月成立了以村為基礎的大街鄉打井行業協會,由村支部書記張出任會長,制定了章程,對領導機構的確立及其權利、協會正常運作的經費來源、會員的權利和義務、何時開展業務交流等都作了明確規定。同時,針對外出打井人員作業流動性大、工種危險、合法權益難以保障及家庭牽累等實際,鄉黨委政府還著重為他們提供信息、參保投保、照顧家庭、調解矛盾等多種配套服務,有效地穩定了這支隊伍,解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今年春節剛過,鄉黨委政府按照慣例召開外出打井人員代表座談會,鄉領導不僅問寒問暖,關心外出打井人員的生活和家庭情況,而且還勉勵他們要大膽走出去,多多賺錢,做大做強打井新興產業,帶動更多勞動力外出轉移就業。緊接著,鄉黨委政府又專門聘請專業人員為鉆井機械操作人員舉辦了打井專業技術培訓班,培訓內容除深井鉆探技術外,還有經濟合同法、勞法、安全生產技術及人身財產保險等,通過培訓,既增強了他們的操作技能,又使他們懂得了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大街鄉黨委政府這種追蹤管理和服務,被外出打井人員稱之為“新興產業的保護傘”。

[思考之二]培育新興產業,是轉移勞力、解決“三農”難題的有力舉措。要解決“三農”難題,核心是減少農民、富裕農民。而要使農民真正富起來,最關鍵的是要轉移農村勞動力,幫助農民解決就業問題。村有男女勞動力596個,以前,因無轉移門路,大批勞動力被困守在山區,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艱辛生活。自村里發展外出打井這項新興產業后,全村就有310多個勞動力外出轉移,占全村總勞力的52%,加上因打井業帶動的其它外出轉移勞力,勞動力轉移達80%以上,現在當你進入該村時,看到的大多是老人、小孩和村干部,且這些人都有事干,勞動力就業率達到100%。由于農村勞動力大批轉移,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逐年提高,到年底,僅打井純收入就達468萬元,人均5318元,占全村收入的80%以上。加上山林、竹筍等收入,農民人均收入已超過未開展打井業時的年近10倍。隨著村民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該村的各項公共社會事業也快速發展起來,先后修建了總長5.8公里的進村公路,安裝了有線電視,裝上了程控電話,還整改了低壓電網等。同時,農戶的住房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幾年,全村80%以上的農戶翻建了新房,其中40多戶建造了別墅型洋房。不僅如此,不少村民還跳出山門,到城鎮建造新房。據調查,大街鄉政府所在地的生活小區,50%以上的新房是由村農戶建造的。另外,全村還有各種汽車10多輛,電腦、摩托車已進入一般農戶家庭。村在自身勞動力轉移的同時,還帶動周邊地方打井業的發展和勞動力的轉移。現在,大街鄉打井隊發展到140多個,鉆機280多臺,從業人員達1100多人,僅打井一項,就為全鄉增加收入1200多萬元。

[思考之三]培育新興產業,是轉變觀念、促進下山脫貧的有效途徑。要實現下山脫貧,除了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外,更重要的是要轉變思想觀念。世居深山的農民,因為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加上經濟條件和世俗觀念的影響,動員他們下山脫貧,如同老佛一樣——難請,特別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更是連勸說都難。村形成打井這門優勢產業后,掘出來是水,捧回來是金,山民們不僅拓展了視野,更新了觀念,而且把外面看到的精彩世界情況和下山脫貧優惠政策帶回山區,以現身說法講給家里人聽,激發村民仿效。于是,一部分先富起來的農民開始下山脫貧,近的到大街鄉,遠的到城里。該村為迎合農民下山脫貧的需要,在山腳下征地10畝,建立了一個下山脫貧小區。村里對下山脫貧農戶原則上保持“三個不變”,即:享受原所在地村級集體資產的權益和集體可分配收益不變;保留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變;保留原自留山和山林的承包經營權不變。并規定在五年內享受下山脫貧優惠政策和扶持待遇。由于政策優惠和觀念轉變,至今,全村已有10戶搬遷到下山脫貧小區居住,還有12戶到城鎮下山脫貧。

查看全文

發揮四大優勢建設旅游專業村

*鄉*村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鳴沙山·*的所在地,也是全市名副其實的李廣杏專業村和旅游專業村。全村3個村民小組,223戶,845人,1887畝耕地,*年人均純收入5006元。現有黨員49人,其中60歲以上的黨員10人,35歲以下的黨員6人。近年來,*村黨支部結合本村實際,以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扎扎實實為群眾辦實事、謀發展,使全村連續多年保持了班子穩、人心齊、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

一、發揮能人優勢,健全管理制度,探索黨建促發展新路子。人常說:“火車跑得快,全靠頭來帶。”近年來,*村黨支部針對本村帶頭致富的能人較多的實際,在使用干部上突出了“支部引好路、能人當干部”的工作特點,尤其在發展黨員時把致富能人作為重點對象進行培養。在村兩委會換屆選舉中,實行了村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在村級管理體制改革上走出了一條新路子。村支部在健全完善黨員教育管理各項制度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黨建工作促進經濟發展的新路子,認真開展了以“選好一條富民路子、發展好一個集體經濟項目、培育好一名種養大戶、幫扶一名貧困黨員和群眾”為主要內容的“四個一”活動,以“帶頭學會一門種養技術、帶頭成為一名科技示范戶、帶頭落實一個增收項目、帶頭興辦一個加工企業、帶頭幫扶一戶貧困群眾”為主要內容的“五帶頭”活動,進一步激發了全村黨員帶頭致富、帶領致富的積極性。通過積極為黨員發揮作用搭建平臺,全村涌現出了秦作倉、吳建忠、丁孝、馬建兵等一批帶動群眾致富的明星黨員。

二、發揮自然優勢,做強特色產業,打造敦煌特產新品牌。思路決定出路,優勢產生效益。村支部在客觀審視村情的基礎上,大膽提出“立足優勢,做大做強李廣杏產業”的發展思路。為了擴大李廣杏產業規模,支部要求黨員和干部帶頭栽植的同時,采取政策激勵、典型帶動等方式,動員近200戶村民擴大李廣杏面積。近年來,全村新定植李廣杏1700多畝,戶均8畝,占到全村耕地面積的94%,人均純收入中有1700多元來自李廣杏,占到人均純收入的35%。為了把李廣杏打造成能代表敦煌的特色品牌,村支部牽頭成立了李廣杏協會,并指導協會開展日常工作。協會積極推廣了無公害生產技術,完成千畝無公害李廣杏示范片建設任務,提高了李廣杏品質,還對李廣杏進行了統一包裝。每年通過舉辦杏花節、李廣杏質量品嘗會等節會,挖掘宣傳李廣杏的文化內涵,讓李廣杏真正成為敦煌的特色產品,并在每年李廣杏的銷售高峰期,協會以市場保護價收購李廣杏,組織協會會員銷售到拉薩、蘭州等城市。協會成功注冊了“飛將軍”李廣杏商標,去年開辦了航空貨運李廣杏業務,安全快捷的貨運渠道實現了當天采摘當天送達目的地,成功了北京、蘭州等地一些客戶的李廣杏貨運業務。協會每年組織銷售的李廣杏都在30噸以上,占到李廣杏總產量的60%以上。

三、發揮地理優勢,壯大集體經濟,開拓農民增收新途徑。*村靠景、沿路,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村黨支部本著集體投資占大股、村民出資占小股的原則,組建了*旅游綜合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先后建成了沙療所、工藝廠、停車場、*沙生植物園等村辦企業,每年為村集體創收30多萬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黨員干部的典型引路,*村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認識到“揪了柿子打豆豆,日子過在人后頭;賣包包拉羔羔,生活水平天天高”。一個家家參與旅游服務業的濃厚氛圍已在*村興起,全村90%以上的農戶從事拉駱駝、滑沙、攝影、餐飲、娛樂、工藝品銷售等二三產業,從業人員達490多元,占到全村勞動力總數的75%以上。村集體有了積蓄后,村黨支部先后投資完成了*停車場和沙生植物園的擴建工程,組織群眾投工投勞進行了水渠襯砌、村組道路硬化、農電線路改造、高標準小康住宅等基礎設施建設,還免費為群眾配發農用三輪摩托車134輛、手機82部,安裝太陽能熱水器82臺。

四、發揮政策優勢,加大投資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近年來,*村新農村建設以“二十字”方針為目標,按照分步實施、梯次推進的總體要求,確立了基礎設施立村、林果產業強村、旅游產業富村、綠色生態建村、和諧發展穩村的“五村建設”工作思路,并積極爭取上級補助,制定發展規劃,重點實施了五改(改房、改路、改廚、改廁、改水)、五治(治理柴草亂堆、畜棚亂建、垃圾亂倒、糞土亂堆、污水亂流)、五化(綠化、美化、凈化、亮化、硬化)工程。同時,搶抓敦月公路拓寬和山門廣場征地拆遷的有利時機,按照“漢唐風格、中式建筑、清水墻面、青瓦蓋頂”的建設理念,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放線施工,統一硬化街道,統一安裝上下水,投資374萬元建成2個高標準小康住宅示范點。通過示范點的輻射帶動,全村已建成示范戶34戶,散建樣板戶96戶,占全村總戶數的58%。*村連續3年被酒泉市確定為小康住宅建設示范村,*年先后被確定為酒泉市和全省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查看全文

專業村農業發展經驗交流

近年來,全市各級黨委、當局依據《中共中心、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鄉村建立的若干定見》和《新鄉村建立科技示范工程施行方案》擺設,把施行“一村一品”工程作為推進農業構造計謀性調整、添加農人收入的主要路子,把鼎力開展專業村作為推進新鄉村建立的主要抓手,想方設法加大推進力度。當前,全市專業村財產化格式已初步構成,各地的專業村在帶動農業出產開展、促進農人增收方面發揚的效應不時展現,推進新鄉村建立的打破性成效日益凸起。為調查全市專業村開展有關狀況,為黨政指導研討制訂政策供應科學根據,近日,市農調隊在全市局限內對77個專業村展開了疾速查詢。

一、專業村的概念及在推進鄉村經濟開展中的主要效果

(一)專業村的概念

所謂的專業村,是指在市場的指導下,村民自覺或有組織地加工統一類型的產物,一村一品、互相協作,搞專業化出產,構成了規劃優勢、特征優勢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行政村或天然村。

專業村普通應具有以下根本前提:專業村主導財產或產物收入占全村各業總收入的比重到達50%以上;專業村60%以上的農戶從事主導財產或產物出產運營運動;專業村農戶從事主導財產或產物運營運動的收入占農戶家庭運營收入的比重到達70%以上。A、運營方式:從事糧、棉、油等大宗農產物出產的,必需是優質專用種類,并與財產化組織樹立相對不變的關系。B、主導財產的規劃:從事栽種、水產養殖的,栽種面積或水產養殖面積要到達本村農用地上積(指耕地、林地、場地、牧地、灘涂或水面等)的70%以上;從事家畜、禽類養殖的,要有規劃化的養殖小區,養殖小區的養殖量要到達總養殖量的50%以上。C、主導財產或產物收入占全村各業總收入的比重到達50%以上。D、60%以上的農戶從事主導財產或產物出產運營運動。E、農戶從事主導財產或產物運營運動的收入占農戶家庭運營收入的比重到達70%以上。

(二)專業村在推進鄉村經濟開展中的主要效果

查看全文

蠶桑局上半年業務工作總結

一、上半年工作總結

(一)規模發展,科學推進蠶桑專業村建設

建設蠶桑專業村,走成片栽植,集約發展,是立足我縣“三農”工作實際,加速蠶桑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措施。在去年建設雙廟鄉九賢寺蠶桑專業村的基礎上,今年全縣又從浙江調回“農桑14號”嫁接良桑苗82.5萬株,在雙廟鄉九賢寺村、南岳寺村、芝麻溝村、福善鎮牌坊村等蠶桑專業村,栽植成片密植桑園817.5畝,使專業村新發展良桑面積**到了1200畝。蠶桑專業村桑樹基礎和桑樹質量的進一步鞏固和提高,激發了農民栽桑養蠶積極性,專業村今年春季發種量在全縣發種數量減少的情況下,普遍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長,基本實現了我縣蠶桑生產發展模式,由分散發展向重點突破,由分散種養向規模發展的轉變,并逐步形成了支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優勢特色產業。

(二)集中共育,科學推進蠶桑生產技術更新

“養好小蠶七成收”。養好小蠶是突破我縣養蠶單產不高,經濟效益偏低的瓶頸的關鍵措施。今年在鞏固福善小蠶共育的基礎上,又在雙廟鄉九賢寺村、南岳寺村、三合寨村、芝麻溝村、科技園新增小蠶共育室9個,共育小蠶515張,使全縣小蠶共育室**到了13個,共育量**到了755張,實現了專業村村村有共育,重點社小蠶共育化。嚴格操作技規,共育蠶發育整齊,體質強健,齡期經過縮短,解決了蠶農年齡偏大、技術缺乏、養小蠶難,養蠶與農活打斗等問題,降低了養蠶成本,深受農民歡迎。

(三)改良簇具,科學提高蠶繭質量

查看全文

黨員興辦專業意見

**鎮黨委在實施固本強基工程建設工作中,積極引導黨員投入興辦專業村,發展農村經濟,增加收入,初步形成了以編織、蔬菜、水產為主的一村一品經濟。至目前為止,該鎮有編織專業村7個,蔬菜種植專業村4個,水產養殖專業村2個。預計全年稅收可達280萬元,占全年稅收任務179萬元的156.4%,其中,工業稅收一項可達180萬元。

一、抓觀念更新,鼓勵黨員興辦廠場

在發展農村經濟中,該鎮黨委不斷幫助和引導農村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樹立敢于爭當致富帶頭人、干大事創大業、敢于冒尖不怕困難的觀念。鼓勵黨員樹雄心,大膽創業、帶頭致富,使全鎮黨員信心倍增,積極投入,興辦專業村,以自身的先鋒模范作用影響帶動群眾勤勞致富。目前,該鎮擁有工藝企業7家,其中4家工藝企業老板是黨員,2003年新上的3家工藝企業,老板都是黨員,18家工藝作坊,有7家是黨員創辦。如共產黨員廖建新同志通過創新思想觀念,在辦好工藝作坊的基礎上,今年下半年與兄弟廖文新引資創辦了擁有20名固定職工的新祥工藝品制作有限公司,有1000多種產品發至水聲、**、居委、安和、安尾、先鋒等村農戶進行編織,既當致富帶頭人,又讓群眾致富。共產黨員何遠青通過更新觀念,把原有企業做強做大,工藝產值在去年1000萬元的基礎上,增至今年的1500萬元,稅收可達80萬元。該鎮在黨員的帶動下,工藝編織業得到迅速發展,從事編織工藝的農戶有609戶,從業人員1180人,其中黨員120人,既解決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又增加了農民收入和財稅收入。

二、抓技術培訓,提高黨員致富技能

該鎮黨委還把提高黨員素質作為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緊抓好。今年以來,該鎮聘請了市、縣有關專家、農技人員,舉辦了編織工藝技術、水產養殖、蔬菜種植技術培訓班,接受培訓的黨員群眾共500多人次。通過培訓,增強了黨員群眾的信心和致富技能。如通過工藝編織技術培訓,黨員群眾的工藝編織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每人每天編織收入由原來的7—8元增加到現在的30多元。據統計,今年工藝產值可達4500萬元,比上年增加1500萬元,增長42.8%。

三、抓優質服務,解決群眾后顧之憂

查看全文

專業示范村認定制度

根據《農業部關于加快發展一村一品的指導意見》(農經發〔20*〕2號)精神,結合我省各地實際,特制定本標準。

第一條本標準所指“一村一品”(鄉、鎮),主要是指以村為基本單元的農業和農村經濟專業化、規模化發展經營的專業村。鄉(鎮)要以專業中心村為載體,形成專業鄉(鎮)。

第二條開展“一村一品”示范村(鄉、鎮)認定,旨在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支持、示范帶動,推進“一村一品”更好更快發展,提高“一村一品”的覆蓋面,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第三條推薦范圍

凡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主營農業產業、涉農產業和非農產業的專業村(鄉、鎮)均可申報。產業或產品主要為特種種植業、養殖業、園藝業、農產品加工和鄉村旅游業,以及其它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的特色產業或產品。

第四條評選原則

查看全文

加強農業基礎地位 加快農村經濟發展

我國以農立國,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農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農業不舉,百業不興。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甘泉縣委書記雷增高認為,甘泉是農業縣,要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著力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最大限度地發展農村生產力,關鍵在于落實黨中央的方針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中央一號文件,突出強調了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明確了做好農民增收工作的總體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對于指導我們搞好農業及農村工作,促進農民增收,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有著現實而深遠的意義,是我們搞好“三農”工作的一個法寶。我縣農村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75%以上,經濟的快速發展難點和重點都在農村。去年,城市居民人均純收入5000多元,而農民人均純收入僅有2018元,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對全縣當前來說是一個十分突出的經濟、政治問題。只有農民收入增長,農村經濟發展才能推動全縣經濟騰飛,才能實現富民強縣目標。因此,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是我們今后農業農村工作的頭等大事。全縣各級干部都要認真學習貫徹中央1號文件精神,深刻領會文件精神實質,并要深入村、戶進行宣講,讓廣大農民群眾理解和掌握文件精神,把全縣上下的思想和認識統一到文件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力做好“三農”工作上來,要圍繞增加農民收入目標,進村入戶調查研究,幫助群眾調整思路,制訂產業發展規劃,籌措產業發展所需資金,解決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各類困難和問題,堅定不移地搞好專業鄉、專業村、專業戶建設,努力實現農民增收新突破。通過切實增加收入,調動和煥發農民群眾的熱情和干勁,充分發揮他們增收的主體作用,全面推進農村小康社會建設步伐。

二、切實轉變思想觀念,夯實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思想基礎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觀念解放的程度決定著改革開放的力度和發展的速度。要全面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就必須把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放在首位。一是要樹立新的發展觀。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一切困難、矛盾和問題的關鍵。近年來,在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縣經濟社會得到了快速發展,城鄉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但與“三個代表”的要求相比、與十六大精神要求相比、與建設延安經濟強縣和小康社會的目標相比、與農民群眾致富的愿望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我們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正確分析形勢、審視縣情、尋找差距,切實增強加快發展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以敢于想大事、謀大事、干大事、成大事的勇氣和膽略,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二是要樹立新的條件觀。甘泉是一個自然條件相對較差的縣份,近年來全縣干部群眾努力轉變觀念,順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使蔬菜、畜牧、林果三大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這一事實教育和鼓舞了全縣的干部群眾,使大家認識到,只要轉變思想觀念發揮比較優勢,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就能走出加快發展的新路。因此,一定要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客觀條件,發揮比較優勢、后發優勢,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三是要樹立市場觀念。市場是農業實現產業化經營必不可少的鏈條。當前,隨著農產品供求關系的變化,農民收入對市場的依賴性越來越大。因此必須牢固樹立市場觀念,把開拓市場、搞活流通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戰略措施來抓。具體講,就是要做到抓思想轉變,發動農民尋找市場;抓優勢項目,依靠效益引入市場;抓科技投入,依靠質量贏得市場;抓行政推動,依靠服務開拓市場。從而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四是要樹立把農業農村工作放在經濟工作首位的思想觀念。動員全社會一切力量,關心農業、重視農業、支持農業、參與農業。形成加強農業農村工作的合力,努力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求突破,在增加農民收入上見實效,推動農業農村工作再上新臺階。

三、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查看全文

加強農業基礎地位 加快農村經濟發展

我國以農立國,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農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農業不舉,百業不興。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甘泉縣委書記雷增高認為,甘泉是農業縣,要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著力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最大限度地發展農村生產力,關鍵在于落實黨中央的方針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中央一號文件,突出強調了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明確了做好農民增收工作的總體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對于指導我們搞好農業及農村工作,促進農民增收,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有著現實而深遠的意義,是我們搞好“三農”工作的一個法寶。我縣農村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75%以上,經濟的快速發展難點和重點都在農村。去年,城市居民人均純收入5000多元,而農民人均純收入僅有2018元,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對全縣當前來說是一個十分突出的經濟、政治問題。只有農民收入增長,農村經濟發展才能推動全縣經濟騰飛,才能實現富民強縣目標。因此,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是我們今后農業農村工作的頭等大事。全縣各級干部都要認真學習貫徹中央1號文件精神,深刻領會文件精神實質,并要深入村、戶進行宣講,讓廣大農民群眾理解和掌握文件精神,把全縣上下的思想和認識統一到文件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力做好“三農”工作上來,要圍繞增加農民收入目標,進村入戶調查研究,幫助群眾調整思路,制訂產業發展規劃,籌措產業發展所需資金,解決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各類困難和問題,堅定不移地搞好專業鄉、專業村、專業戶建設,努力實現農民增收新突破。通過切實增加收入,調動和煥發農民群眾的熱情和干勁,充分發揮他們增收的主體作用,全面推進農村小康社會建設步伐。

二、切實轉變思想觀念,夯實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思想基礎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觀念解放的程度決定著改革開放的力度和發展的速度。要全面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就必須把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放在首位。一是要樹立新的發展觀。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一切困難、矛盾和問題的關鍵。近年來,在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縣經濟社會得到了快速發展,城鄉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但與“三個代表”的要求相比、與十六大精神要求相比、與建設延安經濟強縣和小康社會的目標相比、與農民群眾致富的愿望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我們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正確分析形勢、審視縣情、尋找差距,切實增強加快發展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以敢于想大事、謀大事、干大事、成大事的勇氣和膽略,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二是要樹立新的條件觀。甘泉是一個自然條件相對較差的縣份,近年來全縣干部群眾努力轉變觀念,順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使蔬菜、畜牧、林果三大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這一事實教育和鼓舞了全縣的干部群眾,使大家認識到,只要轉變思想觀念發揮比較優勢,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就能走出加快發展的新路。因此,一定要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客觀條件,發揮比較優勢、后發優勢,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三是要樹立市場觀念。市場是農業實現產業化經營必不可少的鏈條。當前,隨著農產品供求關系的變化,農民收入對市場的依賴性越來越大。因此必須牢固樹立市場觀念,把開拓市場、搞活流通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戰略措施來抓。具體講,就是要做到抓思想轉變,發動農民尋找市場;抓優勢項目,依靠效益引入市場;抓科技投入,依靠質量贏得市場;抓行政推動,依靠服務開拓市場。從而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四是要樹立把農業農村工作放在經濟工作首位的思想觀念。動員全社會一切力量,關心農業、重視農業、支持農業、參與農業。形成加強農業農村工作的合力,努力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求突破,在增加農民收入上見實效,推動農業農村工作再上新臺階。

三、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查看全文

加強農業基礎地位 加快農村經濟發展

我國以農立國,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農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農業不舉,百業不興。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甘泉縣委書記雷增高認為,甘泉是農業縣,要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著力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最大限度地發展農村生產力,關鍵在于落實黨中央的方針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中央一號文件,突出強調了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明確了做好農民增收工作的總體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對于指導我們搞好農業及農村工作,促進農民增收,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有著現實而深遠的意義,是我們搞好“三農”工作的一個法寶。我縣農村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75%以上,經濟的快速發展難點和重點都在農村。去年,城市居民人均純收入5000多元,而農民人均純收入僅有2018元,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對全縣當前來說是一個十分突出的經濟、政治問題。只有農民收入增長,農村經濟發展才能推動全縣經濟騰飛,才能實現富民強縣目標。因此,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是我們今后農業農村工作的頭等大事。全縣各級干部都要認真學習貫徹中央1號文件精神,深刻領會文件精神實質,并要深入村、戶進行宣講,讓廣大農民群眾理解和掌握文件精神,把全縣上下的思想和認識統一到文件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力做好“三農”工作上來,要圍繞增加農民收入目標,進村入戶調查研究,幫助群眾調整思路,制訂產業發展規劃,籌措產業發展所需資金,解決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各類困難和問題,堅定不移地搞好專業鄉、專業村、專業戶建設,努力實現農民增收新突破。通過切實增加收入,調動和煥發農民群眾的熱情和干勁,充分發揮他們增收的主體作用,全面推進農村小康社會建設步伐。

二、切實轉變思想觀念,夯實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思想基礎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觀念解放的程度決定著改革開放的力度和發展的速度。要全面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就必須把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放在首位。一是要樹立新的發展觀。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一切困難、矛盾和問題的關鍵。近年來,在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縣經濟社會得到了快速發展,城鄉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但與“三個代表”的要求相比、與十六大精神要求相比、與建設延安經濟強縣和小康社會的目標相比、與農民群眾致富的愿望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我們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正確分析形勢、審視縣情、尋找差距,切實增強加快發展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以敢于想大事、謀大事、干大事、成大事的勇氣和膽略,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二是要樹立新的條件觀。甘泉是一個自然條件相對較差的縣份,近年來全縣干部群眾努力轉變觀念,順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使蔬菜、畜牧、林果三大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這一事實教育和鼓舞了全縣的干部群眾,使大家認識到,只要轉變思想觀念發揮比較優勢,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就能走出加快發展的新路。因此,一定要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客觀條件,發揮比較優勢、后發優勢,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三是要樹立市場觀念。市場是農業實現產業化經營必不可少的鏈條。當前,隨著農產品供求關系的變化,農民收入對市場的依賴性越來越大。因此必須牢固樹立市場觀念,把開拓市場、搞活流通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戰略措施來抓。具體講,就是要做到抓思想轉變,發動農民尋找市場;抓優勢項目,依靠效益引入市場;抓科技投入,依靠質量贏得市場;抓行政推動,依靠服務開拓市場。從而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四是要樹立把農業農村工作放在經濟工作首位的思想觀念。動員全社會一切力量,關心農業、重視農業、支持農業、參與農業。形成加強農業農村工作的合力,努力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求突破,在增加農民收入上見實效,推動農業農村工作再上新臺階。

三、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經驗介紹材料

到會的各位領導、同志們:

我匯報的題目是:加速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我們XX鎮位于九河下梢,多年來水成為制約我鎮農業經濟發展的瓶頸。特別是近四年來,我鎮連續遭到旱災,全鎮3.5萬畝水田基本上絕產、半絕產。鎮黨委、政府面對這一嚴峻的現實,痛下決心,跳出“靠天吃飯”的思維模式,改變老祖宗留下的種田方法,積極引導農民發展工程農業、轉型農業、精品農業,走特色農業之路。從而使我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全鎮3.5萬畝水田基本上實現了三改,其中水改旱2萬畝、水改園7,500畝、水改水7,500畝。隨著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不斷加快,我們又確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新思路是: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業,加快發展畜禽養殖業,穩定發展水產養殖業,從而形成了XX特色“三大主導產業”。經過一年來的實踐,充分證明我們的思路是正確的,基本上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具體體現是:

蔬菜生產實現新突破。全鎮蔬菜面積達8,000畝,其中蔬菜保護地面積達4,800畝,蔬菜產量實現3,600萬斤,比上年增長10%,產值實現3,400萬元,比上年增長21.4%。建立蔬菜專業村7個分別是:-----------村。臺田面積完成8,000畝,主要分布在------------------等村。

畜禽養殖實現新突破。借助XX集團和xxx兩大龍頭企業的帶動輻射,全鎮養殖合同雞達160萬只、養奶牛310頭、生豬2萬頭、養黃牛3,500頭、養羊8,500只、養鴨6,000只、養鵝3,000只,已建立養殖專業村二個,一是xx村黃牛專業村,二是XX奶牛專業村。全鎮畜禽產值占全鎮農業總產值的27.5%。

農業園區建設有新突破。三個農業園區進一步完善,建成高標準的示范園區。XX農業現代千畝示范園中新建10棟高標準“四位一體”的日光溫室(沼氣、養豬、種植、滴灌四位一體),現在已申報國家級農業園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