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型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1 02:10: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資源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資源型

資源型企業資源特征

1、資源是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基于資源的企業理論逐漸替代了傳統的基于產品的企業理論或者說競爭優勢,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基于資源的企業理論認為持續競爭優勢來自于企業資源的四個經驗特征:即價值、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一般企業資源包括企業所能控制的、能使之形成并實施提高其效率與效益戰略的所有的資產、能力、組織流程、稟賦、信息、知識等。用傳統戰略分析的話來講,就是企業用來形成并實施其戰略的力量。它可以分為物質資本資源、人力資本資源、組織資本資源。當企業在企業充分利用了自身資源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并在此基礎上在實施一個能創造價值的戰略的同時沒有任何現有的或潛在的競爭者實施相同的戰略,那么企業就具有了競爭優勢。如果這種戰略不能被競爭者所模仿,它就具有持續競爭優勢。

2、帶來持續競爭優勢的資源的特性

(1)價值:資源要有價值,必須能促使公司形成并實施提高其效率與效益的戰略。

(2)稀缺性:只有當一個公司實施的價值創造戰略不能同時被其大量競爭者所實施時,它才能帶來競爭優勢,而這種價值創造戰略的基礎正是稀缺資源。

(3)不可模仿性:資源的不可模仿性可能出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企業獲取資源的能力有獨特的歷史背景;因果關系的模糊性;社會復雜性。

查看全文

資源型景區研究論文

【作者簡介】黨寧張歆梅謝志華,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

1引言

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文化多樣,眾多的名山大川、古都名城、鄉村古鎮、文物古跡都是海內外游客爭相造訪的旅游勝地。雖然近年來以主題公園為代表的人造景區為游客提供了新的選擇,但以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歷史底蘊為依托的景區依然是旅游目的地的熱點。本文將這類景區稱為“資源型景區”。

中國旅游業發展正在發生著新的變化,產業結構和新的增長點有所轉變,新的投資熱點正在形成。加入WTO以來,中國旅游業對外開放的力度加大,要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旅游目的地,就要將豐富的旅游資源轉化為一流的旅游產品,因此景區開發成為中國旅游業下一步發展的重點。隨著我國主題景區近年來發展的趨緩和滯長[1],旅游投資商又重新將選擇的目光投向了資源型景區。大家意識到,人造景區容易被模仿,而資源型景區卻具備資源的壟斷性。因而,借助名山秀水和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的產品憑借著其對資源的壟斷控制成為目前中國旅游投資回報最高的領域①。來自旅游界的信息顯示,近年來,中國旅游業利用外資和社會資金的熱點,已由旅游飯店轉向旅游景區建設,旅游景區正成為旅游產業的亮點和社會關注的熱點。

鑒于此,本文選擇資源型景區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在市場影響下與市場(城市)的空間關系。

2資源型景區概念與分類

查看全文

資源型城市衡均型知識效益策略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引言;文獻回顧;模型、數據與方法;實證;結語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不少資源型城市出現了經濟危機、資源危機、環境危機、資源型城市是以資源開采為主體,依托當地自然資源“因礦而生”、國內外對資源型城市概念、資源型城市是城市職能分類中的一個重要類別、資源型城市人力資源績效管理的研究卻很少、各階段的資源型城市人力資源結構和產業結構有不同的特征、人力資源結構趨于平衡狀態、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ANOVA)可用于分析兩個因素對因變量的影響情形、資源型城市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人力資源績效管理戰略分為知識效益戰略和經濟效益戰略,回顧資源型城市及其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以黑龍江省13個資源型城市為研究對象,利用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驗證知識效益戰略和經濟效益戰略的交互效應,在此基礎上得出資源型城市應采用均衡型知識效益戰略,輔以持續型經濟效益戰略的結論。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人力資源;績效管理;戰略;實證

一、引言

資源型城市是以資源開采為主體,依托當地自然資源“因礦而生”。我國資源型城市大多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目前擁有礦業城鎮426座,承載的人口達3億多。在我國現有的礦業城市中,礦業經濟處在成長期的有82座,處在鼎盛期的有292座,處在衰退期的有54座,分別占19.25%、68.07%和12.68%[1]。

美國地質學家胡貝特把資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分為:預備期、成長期、成熟期、轉型期,我國處在衰退期的資源型城市大多位于東北老工業基地。東北老工業基地曾經為共和國的建立和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然而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不少資源型城市出現了經濟危機、資源危機、環境危機。不少城市由于資源儲量不足,生產規模下降,城市的GDP急劇下跌。這些城市在成長和成熟期沒有抽出財力和物力把替代產業發展起來,沒有實現城市的轉型,這就造成了目前地區經濟復蘇乏力,人才匱乏問題突出的局面。黑龍江省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中的重要省份,這種問題尤為突出。因此,研究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人力資源績效管理戰略的制定與實施狀況,有利于分析資源型城市的人力資源戰略與經濟增長和人才持續性之間的關系,為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戰略定位和政策規劃提供決策借鑒。

查看全文

資源型城市經濟增長的轉換

本文作者:常婕工作單位:湖北師范學院

資源型城市是隨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的開發而興起,并以資源開采為主導產業的城市。一般來說,資源型城市以自然資源優勢為產業布局指向,隨之形成城市。這種區位優勢所決定的產業分工強化了以資源開采為主導產業的資源型城市單一產業結構,也使城市的發展直接受制于自然資源的約束和影響。資源型產業盛,城市盛;資源型產業衰,城市衰。由于新材料新能源廣泛利用、自然資源逐漸枯竭和市場體制的確立及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的影響,我國目前已有51個資源型城市成為資源枯竭型城市,未來20年還將有近百個城市成為資源型枯竭型城市。在社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曾為國家提供了主要生產資料、巨額利潤和稅金的資源型城市面對世紀之交資源短缺狀況進一步加劇的新態勢,其生存與發展不僅面臨新挑戰,而且直接關系到城市體系乃至區域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大局。因此,及時研討資源型城市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問題不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我國資源型城市的特點分析

我國資源型城市大多數是建國以后建立的,一般都具有如下特點:1.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受計劃經濟影響很大我國資源型城市大多數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因而計劃經濟的色彩極為濃厚。我國有名的資源型城市,基本都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的,從規劃、建設、投產到銷售都是國家一統到底。因此計劃經濟對資源型城市的影響和滲透遠遠超過綜合型城市。計劃經濟體制下,資源枯竭了,國家會安排新建設項目,以使城市繼續發展。正因為國家統一計劃安排,我國的資源型城市發展積累了許多問題。在工業化初期,我國資源型城市與農業一樣,承擔起社會經濟建設原始積累的任務,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僅以湖北省黃石市為例:截至到2001年,累計上繳國家利稅3165億元,此外,國家還拿走了礦產差價4000多億元。由此可見,我國資源型城市從產生到發展都深深地打上了計劃經濟的烙印。正是由于計劃經濟的影響,國有經濟占主導地位,目前除了鄉鎮以下的一些小煤窯,縣級以上的煤礦,都歸國家所有。2.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不合理首先,由于計劃經濟,完全靠國家指令,因此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基本上等于采掘業的發展。產業結構單一,初級產品占有很大的比重,以湖北黃石市為例,在煤炭發展鼎盛時期,采礦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84%;其他大多是圍繞礦業服務的產業。其次,經濟結構低效化。建國以來,我國資源產品和加工產品之間實行價格剪刀差,造成礦業資源型城市比較利益下降、利益流失,在計劃價格向市場化轉變的過程中,國家首先放開了加工產品的價格,而煤炭、電力等能源產品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由國家計劃控制。價格體系扭曲和價格改革的不同步,不僅維持了原來的剪刀差,還導致了加工產品按市場形成的高價值向工礦城市返銷的局面。3.低層次產業結構之下的城市布局建設城市布局與建設受到城市產業發展及城市建設政策的影響,以資源開采為主的產業結構使資源型城市布局呈現過于分散的特征,并對城市建設造成很大因難,城市布局迫切需要進一步更新和優化組合。(1)過于分散的城市布局造成了聚集經濟的效益較差資源型城市的布局一般存在“點多、線長、面廣”的不利局面。即使是相對集中的地域也由于條塊分割等原因存在各單位劃地為牢,各自為政的問題,使相對集中區域也形成松散的結構。這不僅增加了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的費用,而且浪費了土地,增加了經營費用,無論從現實還是從長遠看,均是弊大于利、無生命力的。(2)城鎮體系建設尚未形成具有強大吸引力與輻射力的地域中心當前資源型城市市域尚未形成具有較高綜合功能和綜合效益的核心地域,尤其是作為生活服務中心生產科研商服的生長點和輻射源的“技工貿”中心尚未形成,嚴重影響著礦區向城市過度的進程。(3)綜合經濟發展缺乏必要的優化組合空間資源型城市建設的封閉性、高度指令性、內向性仍很突出;條塊分割現象仍很突出;綜合經濟的起步和發展仍然很分散,未能形成較好的聚集效益和規模經濟;城市現代化建設還缺乏發展綜合經濟的人才及其引入的良好環境;城市發展格局還不適應資源型城市戰略轉變的迫切需要。(4)城市基礎設施有待進一步更新、完善和提高資源型城市長期以來是遵循“先生產、后生活”的方針和受到基本建設“三邊”政策的影響,各類建設普遍存在千樓一面、標準低、投資大、效果差的問題,城市整體風貌缺乏建筑、綠化、道路、色彩的整體搭配和協調整合比例,更缺乏特色和文化口味,這與資源型城市的進一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方式的現代化極不相適應。因此,及時轉變資源型城市經濟增長方式是資源型城市的出路之一。

二、黃石市實現資源型城市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舉措

黨的十六屆五全會提出“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并把它作為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基本原則。湖北省黃石市作為一個資源型工礦城市,“老、重、粗”一直是困擾該市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近年來,黃石市在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路徑依賴”的影響,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因此,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是擺在黃石市目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黃石市要切實轉變資源型城市的經濟增長方式,必須著力推進“三個創新”:1.必須著力推進“體制創新”體制創新就是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和機制環境。體制創新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體制創新要做到“三個轉變”:一是轉變發展觀念。轉變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始終把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為出發點和歸宿,以有利于而不是有損于人的全面發展為最高標準;轉變把經濟增長簡單地等同于經濟發展的觀念,樹立科學發展是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四位一體”的科學發展觀念;轉變單純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觀念,學會尊重、愛護和建設自然,充分考慮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二是轉變政府職能。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和市場在發展經濟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其各自邊界約束。政府行為超過這個邊界,就意味著“越位、錯位、缺位”。這些年來,我國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探究其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各級地方政府受某種利益驅動,盲目上項目、鋪攤子,低水平重復建設不能說不是禍端之一。轉變政府職能,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就是政府要徹底改變過去那種過分關注經濟增長速度的慣性,將注意力轉到經濟發展、經濟協調、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特別要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政府要徹底改變過分關注微觀基礎的構造,將注意力轉到宏觀產業規劃和政策指導上來;徹底改變過去過分關注有形市場硬件建設,將注意力轉到優化發展環境上來。三是轉變考核體系。徹底轉變政府以GDP為中心、以企業利潤為中心的考核和核算體系,建立一套符合政府和企業績效的考核和核算體系。政府績效考核應體現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和諧社會“四位一體”目標的統一;企業績效的核算應體現經濟目標、要素配置效率目標和環保目標,實現企業內部經濟性和外部經濟的有機統一。2.必須著力推進“結構創新”結構創新就是以自主創新為支撐,推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產業、要素的最優配置。結構創新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本質上來講,就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推進結構優化,一是要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步伐,實現傳統產業由“大”變“強”。冶金、建材、能源、機械等傳統產業既是黃石市經濟發展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也是該市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笆晃濉逼陂g,要搶抓國家振興老工業基地和促進中部崛起的戰略機遇,以增強企業整體競爭力為目標,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進行調整和改造,全面提高企業裝備水平和生產能力,實現傳統產業升級換代。二是加快發展接續產業,實現接續產業由“弱”變“大”。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接續產業既是黃石市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培植新的經濟增長極的必然選擇。從總體看,黃石市接續產業塊頭不大、競爭力比較弱?!笆晃濉逼陂g,要加大對紡織服裝、輕工業食品、醫藥化工、電子信息等接續產業的扶持和培植力度,實現接續產業由弱變大、使之成為黃石市重要經濟增長極。三是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實現服務業由“慢”變“快”。3.必須著力推進“模式創新”發展模式創新就是徹底改變經濟增長過程中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問題,堅持走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的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推進發展模式創新,就黃石市來講,必須致力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構建節約型生產方式。是構建節約型生產方式要實現兩個轉變,即,要素資源投入要實現由主要依靠資金和自然資源支撐增長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支撐轉變;資源利用方式要由“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式直線過程向“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過程轉變。二是構建節約型產業結構。在鞏固農業、壯大工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同時,根據黃石市資源條件和環境承受能力,確定不同區域的發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優化區域發展布局。在區域產業布局中要把打造產業競爭優勢,延伸產業價值鏈條,發展產業集群作為區域產業布局的主攻方向。三是構建節約型城鎮化模式。城鎮化發展必須充分考慮資源條件和環境承受能力,嚴格建設用地規劃管理,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等重要資源。四是構建節約型消費模式。在全市形成崇尚節儉、合理消費、適度消費的理念,用節約資源的消費理念引導消費方式的變革,逐步形成文明、節約的行為模式。

查看全文

打造資源型消耗城市測度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資源型城市;區域創新體系;效能測度;指標體系

論文摘要:對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效能的測度就是對城市的知識創造的能力、創新資源流動的狀況、創新環境的狀況,以及創新體系對城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貢獻四方面進行評價。由于目前國內外對如何測度區域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沒有一個完整、標準的指標體系,通過指標體系總體框架的設計、指標的理論預選,構建了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效能測度指標體系。

1效能測度的含義

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的效能包括資源型城市的創新能力、創新效率及其對城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貢獻。從創新行為主體要素構成的角度,它表現為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創新能力,科技中介機構的創新服務能力,政府對創新的引導、管理和組織協調能力;從運行角度,它取決于對現有創新資源配置的績效,是資源狀況與配置力相綜合以及創新環境對創新支持的結果??梢?,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的效能取決于資源型城市創新行為主體和創新資源的創新能力(知識創造的能力)、創新資源流動配置的狀況、創新環境的狀況,以及創新體系對城市經濟社會的影響。因此,對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效能的測度就是對城市的知識創造的能力、創新資源流動的狀況、創新環境的狀況,以及創新體系對城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貢獻四方面進行評價。

2對國內外相關指標體系的評述

2.1國外對國家創新體系效能測度的指標體系

查看全文

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政府管理透析

摘要:資源型城市向綜合型城市的轉變需要:在城市定位與功能上,實現由生產中心向經濟中心的轉變;在經濟基礎與結構上,實現由單一經濟向多元發展的轉變;在經濟體制與政策上,實現由重取輕予向適度援助的轉變;在主體意識與行為上,實現由工礦社區向現代城區的轉變。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和諧社會建設,要求在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過程中完善協調機制,整合發展規劃;實施財政援助,重建轉移支付;推進制度創新,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城市功能,實施城市經營;挖掘產業文化要素。構建特色城市文化。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城市轉型政府管理創新

資源型城市通常指依托資源開發而興建或者發展起來的城市,它們在推進工業化建設、繁榮國民經濟、改善經濟結構與布局、創造社會財富等方面為國家和地區做出過重要貢獻,但受其發展背景與成長模式的影響,也積累了自身難以解決的大量矛盾。隨著資源開采期逐步終結,城市單一資源經濟的不可持續性不僅將引發一系列社會經濟間題,同時也必然激發諸多歷史矛盾。因此資源型城市迫切需要實現向綜合型城市轉變,以實現經濟結構上的和諧與發展上的可持續。本文擬從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內在要求出發,探討轉型過程中的政府管理創新。

一資勻咬裂城市轉刃巴的內刁七要求

資源型城市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其支柱產業往往只是對資源進行采選和初加工的資源型產業,其主要功能是向社會提供礦產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資源型產品,城市經濟高度依賴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經濟基礎相對脆弱。由于資源賦存的有限性和支柱產業的單一性,多年的高強度開發使這些城市的資源賦存逐漸萎縮,開采成本不斷上升,造成主導產業的停滯甚至衰退,危及城市整體的競爭力和持續發展。一些情況嚴重的城市甚至陷人了舉步維艱的困境,面臨著經濟發展衰退、就業壓力巨大、基礎設施落后、生態環境惡化、發展資金匾乏等一系列棘手問題。在可持續發展成為主流的時代背景下,“礦竭城衰”和資源開發已進人中后期的資源型城市均面臨著巨大的經濟重建和轉型壓力。因而,實現資源型城市向綜合型城市的轉變,有著比發展接續或替代產業、完成支柱或主導產業的轉換更為豐富的內涵。它要求:

1.在城市定位與功能上.實現由生產中心向經濟中心的轉變。我國的資源型城市大多興

查看全文

資源型城市發展戰略

一、資源型城市的發展特點與問題

資源型城市是伴隨著資源開發,礦區經濟的發展而壯大起來的,在其發展的不同時期,均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僅以黑龍江省為例,伴隨著煤炭、森林、油田的開發而崛起的雞西、鶴崗、雙鴨山、七臺河、伊春、大慶等6個煤城、林城、油城,其城市人口、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省城市體系的近1/3,占全省的1/4,在全省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

但是,資源型城市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了城市產業結構偏重,城市增長方式比較粗放,城市布局隨資源開發就近建設而過于分散等特點。

(一)資源短缺條件下資源型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

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增長過分依賴自然資源的產出是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中最重要的特征,而且資源型城市產品結構中初級產品都占絕對優勢。以黑龍江省為例,1990年6個資源型城市主要資源型產品占鄉以上工業產值之比平均62.6%,其中最高為92.6%(七臺河),最低為32.6%(伊春);加上資源加工型產品,平均占鄉以上工業產值之比為75.9%,最高為96.5%(大慶),最低為為58.4%(雞西)。從中可見自然資源在資源型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性。近年來,由于可采資源日益減少,資源開采難度越來越大,缺乏足夠彈性的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日益顯示出其不合理性,資源危機進一步引發了經濟危困和生態危機(表1)。資源型城市“三?!爆F象的產生是長期積累的結果。長期以來,我國自然資源的產、供、銷幾乎完全在計劃體制的控制下運行,資源產品的絕大部分被國家幾十年一貫制地以指令性計劃調撥的方式拿走,進入市場的自主權極小。資源無價、原料低價、制品高價的價格體系使資源型城市缺乏足夠的再生產及產品結構更新換代能力,同時也迫使資源型城市加大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強度,所以一旦自資源開采進入后期,資源型城市必然出現“三危”現象??梢?,資源型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所走的是一條既“不持續”也“難發展”的粗放式的發展之路。

表1資源型城市發展問題分析問題/三危>總體表現具體表現油城煤城森林城資源危機資源存量狀況惡化,石油資源剩余可采儲量明顯減少,森林蓄積量銳減,煤炭資源面臨枯竭后續夫資源嚴重不足,老油田進入高含水期,開采措施增油效果變差,穩產難度逐年增加煤炭資源枯竭或瀕臨枯竭可開采森林資源數量急劇下降,面臨著嚴重的森林資源缺乏危機問題,森林質量也爭劇下降,蓄積量樹齡比極不合理經濟危困原有單一的城市產業結構適應不了資源漸于枯竭的局面,經濟增長和效益大滑坡,資源生產量難以維系甚至大幅度下調,銷售收入銳減,留利減少,但固定成本逐年增加,后續產業與多元經濟脆弱,就業崗位不足,待業青年和部分老職工退休,逐年增加社會負擔城市人口增加迅速,工業就業壓力沉重,產業單一化,增長緩慢就業壓力過重,城市產業結構過重,經濟發展滯后產業總體發展仍然停留在計劃產品經濟階段上,產業產品結構單一,企業產品結構單一,企業素質差,經濟效益差生態危機空氣污染嚴重,廢棄物污染嚴重,植被破壞,噪音污染也較嚴重,某些疾病發病率死亡率偏高,地表層損壞嚴重,林地、草地退化、沙化、堿化大氣污染、水體污染、生物污染加重,草原退化、堿化、沙化加劇煤炭開采后,水源受損,建筑物構筑遭到破壞,城市環境受煤礦石、粉煤灰污染,郊區農田大面積塌陷森林過度采伐,年降水日數減少,平均氣溫升高,相對濕度降低,大風天數增加,火險等級上升,旱、水災年份增多,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附近地區農業失去了綠色屏障

查看全文

談論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策略

資源型城市是隨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的開發而興起,并以資源開采為主導產業的城市。在社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曾為國家提供了主要生產資料、巨額利潤和稅金的資源型城市面對世紀之交資源短缺狀況進一步加劇的新態勢,其生存與發展不僅面臨新挑戰,而且直接關系到城市體系乃至區域和國家的持續發展大局。因此,及時研討資源型城市要持續發展問題不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資源型城市的發展特點與問題

資源型城市是伴隨著資源開發,礦區經濟的發展而壯大起來的,在其發展的不同時期,均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僅以黑龍江省為例,伴隨著煤炭、森林、油田的開發而崛起的雞西、鶴崗、雙鴨山、七臺河、伊春、大慶等6個煤城、林城、油城,其城市人口、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省城市體系的近1/3,占全省的1/4,在全省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

但是,資源型城市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了城市產業結構偏重,城市增長方式比較粗放,城市布局隨資源開發就近建設而過于分散等特點。

(一)資源短缺條件下資源型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

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增長過分依賴自然資源的產出是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中最重要的特征,而且資源型城市產品結構中初級產品都占絕對優勢。以黑龍江省為例,1990年6個資源型城市主要資源型產品占鄉以上工業產值之比平均62.6%,其中最高為92.6%(七臺河),最低為32.6%(伊春);加上資源加工型產品,平均占鄉以上工業產值之比為75.9%,最高為96.5%(大慶),最低為為58.4%(雞西)。從中可見自然資源在資源型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性。近年來,由于可采資源日益減少,資源開采難度越來越大,缺乏足夠彈性的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日益顯示出其不合理性,資源危機進一步引發了經濟危困和生態危機(表1)。資源型城市“三?!爆F象的產生是長期積累的結果。長期以來,我國自然資源的產、供、銷幾乎完全在計劃體制的控制下運行,資源產品的絕大部分被國家幾十年一貫制地以指令性計劃調撥的方式拿走,進入市場的自主權極校資源無價、原料低價、制品高價的價格體系使資源型城市缺乏足夠的再生產及產品結構更新換代能力,同時也迫使資源型城市加大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強度,所以一旦自資源開采進入后期,資源型城市必然出現“三?!爆F象。可見,資源型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所走的是一條既“不持續”也“難發展”的粗放式的發展之路。

查看全文

資源型城市持續發展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資源型城市(包括資源型地區)是以本地區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開采、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類型。長期以來,作為基礎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應地,資源型城市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是,由于缺乏統籌規劃和資源衰減等原因,這些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結構失衡、失業和貧困人口較多、接續替代產業發展乏力、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維護社會穩定壓力較大等。加大對資源型城市尤其是資源枯竭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支持力度,盡快建立有利于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也是當前保障能源資源供給、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為此,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標

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以增加就業、消除貧困、改善人居條件、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維護社會穩定為基本目標,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自主創新為根本動力,制定強有力的政策措施,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資源型城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基本原則:一是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立健全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積極引進外部資金、技術和人才,拓展資源型城市發展空間。二是堅持以人為本,統籌規劃。努力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實現資源產業與非資源產業、城區與礦(林)區、農村與城市、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三是堅持遠近結合,標本兼治。著眼于解決資源型城市存在的共性問題和深層次矛盾,抓緊構建長效發展機制,同時加快資源枯竭城市經濟轉型,解決好民生問題。四是堅持政府調控,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內在活力;政府要制定并完善政策,積極進行引導和支持。

工作目標:**年前,資源枯竭城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大多數資源型城市基本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2015年前,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建立健全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使資源型城市經濟社會步入可持續發展軌道。

查看全文

十二五時期資源型城市援助思考

論文關鍵詞:資源型城市,問題區域,援助政策,接替產業

論文摘要:本文探討了國家對資源型城市實行援助的科學基礎、標準和重點領域,提出根據資源枯竭、相對衰退、接替產業發展難度、社會負擔、生態環境壓力、地方財力等標準,綜合確定今后國家支持或重點支持的資源型城市,國家援助政策的重點應集中在產業轉型、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等領域。最后,作者提出了“十二五”時期國家對資源型城市援助政策的調整方向。

目前,中國共有各類資源型城市118座,約占全國城市總數的18%,涉及總人口1.5億人。在當前新的形勢下,深入探討國家對資源型城市實行援助的科學基礎和標準,確定國家援助的對象和重點領域,提出未來國家援助政策的調整方向,對于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國家對資源型城市實行援助的科學基礎

從發展轉型面臨的問題看,資源型城市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處于成長期的資源型城市,其資源儲量仍較豐富,面臨的問題較少,完全有能力依靠自身力量解決發展限制;二是處于成熟或衰退期的資源型城市,雖然其資源性產業出現了衰退跡象,但是其接替產業發展基礎較好,發展潛力大,或者已經順利實現了發展轉型,這些城市也不需要國家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進行援助;三是那些資源型產業出現衰退,或者資源面臨枯竭,其發展遭受到瓶頸制約,而依靠自身力量又無法走出困境的問題型資源型城市,這些城市應該成為國家援助的重點對象。

目前,有關部門和一些學者僅僅從資源枯竭角度來探討國家對資源型城市的援助問題,將國家對資源型城市的援助視為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援助,而資源枯竭只是衡量是否給予援助的主要標準之一,不能作為是否給予援助的全部內容。從理論上講,并非所有的資源型城市國家都需要給予支持,也并非只要資源枯竭就必須對其進行援助,國家援助的只能是那些處于相對衰退或者面臨資源枯竭和諸多困難、自身無力持續發展下去、確實需要國家幫助的問題型資源型城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