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解讀關于“無必要”不捕

時間:2022-07-27 03:43:00

導語:刑事訴訟法解讀關于“無必要”不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刑事訴訟法解讀關于“無必要”不捕

刑事訴訟法

轉變觀念拓展“無必要不捕適用空間

(一)轉變構罪即捕觀念,樹立“三條件”兼備意識。正如前文所述,刑訴法規定采取逮捕的強制措施必須“三個條件”齊備。而在以往側重于“嚴”的刑事司法政策下,在檢察干警,特別是在偵監干警的頭腦中構罪即捕的觀念根深蒂固。即認為案件符合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及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這兩個條件即可逮捕,忽視了對有無逮捕必要的審查認定,一般不去過多地考慮其他法定、酌定的從輕情節,忽視事實上的隱性超期羈押的存在和對犯罪嫌疑人合法權益的保障,漠視增加了更多交叉感染的機會和對社會的扭曲心理,認為那樣會貽誤嚴打戰擊,怕承擔打擊不力的后果。而在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下必須綜合、全面的審查案卷,準確認定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法定、酌定從輕情節,對犯罪嫌疑人的認罪態度、能否保證訴訟等進行考查,而后依法做出決定,不符合逮捕三個條件的堅決不捕、可捕可不捕堅決不捕。

(二)轉變逮捕為懲罰手段觀念,確立逮捕為強制措施意識。逮捕是法定的四種強制措施之一,而且是為了防止被采取其它強制措施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社會危險性的強制措施,而并非每一案件所必經之訴訟階段,更不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懲罰的手段。司法實踐中,有些干警認為只有將犯罪嫌疑人捕了,才是嚴格執法、公正執法,社會上對法律不太了解的一些公民也是這樣的想法,這些觀念都嚴重影響了“無必要”不捕的依法適用。

(三)轉變“緩沖地帶”觀念,進一步堅定嚴格執法信念。由于逮捕是一種最為嚴厲的強制措施,而且表明檢察機關對案件的有罪認定,一旦錯捕就會造成不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加之審查逮捕的工作期限較短,要求辦案人短時間內就要做出準確判斷和決定,所以當遇到疑難案件,把握不準案件性質之時,往往采用“無必要”不捕,一方面表明檢察機關已認為涉案人員的行為已構成犯罪,一方面又不捕,防止可能的錯案發生和對涉案人員的現實權利的損害。這樣處理對案件的下一階段訴訟有回旋余地,是一個“緩沖地

帶”。但是這無疑是對“無必要”不捕的不正確適用,在以往強調不捕率的情況下,會對一些本應作“無必要”不捕的案件造成事實的擠壓,造成沒有逮捕必要的卻捕了,不應當做“無必要”不捕的而做了。

“無必要”不捕的內含與外延

本文題中所稱的“無必要”不捕實際是無必要不予批準逮捕和無必要不予逮捕這兩種不捕決定的合稱。前者是檢察機關對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等偵查機關提請批準逮捕的案件根據法定或者酌定情節做出的“無必要”不予批準逮捕的決定,而后者是檢察機關對自偵案件根據法定或者酌定情節做出的“無必要”不予逮捕的決定。

那么何為“無必要”不捕,實際上刑訴法并無明確規定,但顧名思義所謂“無必要”就是沒有采取逮捕這種強制措施的必要,那么其具體內含是什么,我們可以通過對兩個法條的分析找出答案。一是刑訴法第六十條規定:“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的,應即依法逮捕。”,分析刑訴法本條規定,筆者認為法律已隱含規定所謂“無必要”實質上是指:采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足以發生社會危險性。二是刑訴法第五十一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

(一)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刑罰,采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分析刑訴法本條規定我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一是是否采取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這兩種強制措施不是由可能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判處的刑種決定的,即無論存在判處何種刑罰的可能包括死刑、無期徒刑也可能做“無必要”不捕,這是法定的,二是是否具備社會危險性是實質條件和標準。

所以通過分析上述兩個法條,筆者認為有無社會危險性是能否做出“無必要”不捕的核心和實質要件,理論上與判處何種刑罰無關。但是必須說明的是可能判處較重刑罰的犯罪嫌疑人,其社會危險性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必然要遠遠大于可能判處較輕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考慮到目前中國社會發展階段、人們對法律、對犯罪的認知程度及司法實踐,以“三年有期徒刑”為分水嶺是比較合適的。綜上,筆者認為,所謂無逮捕必要不捕是指檢察機關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但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情節較輕,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或者患有嚴重疾病、正在懷孕、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且具備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條件的犯罪嫌疑人,做出的不捕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