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語文教案

時間:2022-06-03 11:12:00

導語:秋水語文教案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秋水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風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

通過誦讀,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使學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在小學階段就學過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句《登鸛鵲樓》。(指名學生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边@首詩的前兩句描繪出一幅壯闊遼遠的山河圖,氣勢宏大,筆意高遠。后兩句則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而現(xiàn)實生活也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已有所闡述,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莊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闡述這個道理的。

二、簡介《莊子》并解題

莊子名周,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或稍后。他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

《莊子》一書,漢代著錄為五十二篇,現(xiàn)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通常認為是莊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有莊周門人及后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的思想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在認識上走向相對主義。莊子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經(jīng)這樣評價他的文章:“其文則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p>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課文節(jié)選《秋水》開頭的一段,單看此文,寓意已經(jīng)有了新的理解。

三、課文誦讀

1.初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指名一位同學朗讀,其他學生糾正其讀音不準之處)

誦讀指導:“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蔽恼麻_頭的兩句話寫秋天的雨水按季節(jié)來到,小股水流無以計數(shù),灌入黃河,浩浩蕩蕩,暢通無阻,無比壯觀。作者在此僅用了22個字就把黃河的壯闊描寫得淋漓盡致。誦讀時語速要緩慢而有氣魄,注意各分句之間的停頓?!皟蓻邃狙轮g/不辯牛馬”句中的“間”,讀時聲調要適當拖長,略作停頓后,再緩緩讀出“不辯牛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句誦讀時語速要稍快,要將河伯的驕傲自滿之情讀出來。“于是焉”的“焉”在此是個語氣助詞,用在句中表停頓,“河伯欣然自喜”誦讀時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耙蕴煜轮罏楸M在己”,誦讀時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暫停頓,二要將重音放在“盡”字上。因為一個“盡”將河伯的躊躇滿志,飄飄然描寫得淋漓盡致。

(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句要用敘述的語氣讀出,語速適中。

“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边@是河伯“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面對大海的廣闊,然后向海神若發(fā)出的由衷慨嘆,是發(fā)自肺腑的自我批評。因此,誦讀時語速要稍慢,要讀出懇切的自悔之意,要處理好句子中的停頓,例如:“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句,讀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頓,然后接著讀“我嘗聞少仲尼之聞”。

(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2.再讀課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給學生5分鐘時間,反復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提問:河伯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確:“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焙硬鎸S河的廣闊,覺得天下之美盡在自己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問:河伯后來為何又望洋而嘆呢?

明確:河伯“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泵鎸Σ憠验?,無邊無際的大海,他深深地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嘆。

提問:河伯面對波瀾壯闊的大海,是如何自責的?

(小組討論,交流看法)

明確:河伯先引用俗語“聞道百,以為莫己若”來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繼而說自己曾經(jīng)不相信有“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現(xiàn)在親眼看到大海的無邊無際,才深深意識到自己目光的短淺;接著,發(fā)出慨嘆“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認識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寬廣,那自己的錯誤認識則永遠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淺陋將長久地被大方之家所恥笑。

(2)學生齊讀課文后,思考下列問題。

①全文可分為幾層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寫作上有何特點?

④結合實際,談談本文給你的啟示。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明確:①全文可分為兩層意思。第一層從“秋水時至”到“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第二層從“順流而東行”至“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寫河伯見到大海后自嘆不如。

②本文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通過開拓視野加以比較,就能感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驕傲自滿,就難免會貽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這篇文章通篇設喻,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過程中巧妙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黃河的寬闊與北海的壯觀的對比;河伯的“欣然自喜”與“望洋向若而嘆”的對比。在對比中情節(jié)得以推動,在對比中河伯大徹大悟,有了新的認識。

④學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認識到驕傲自滿會束縛我們前進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河伯就是順流而東行,望到了無邊無際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學生乙:學習《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識到,在限定的環(huán)境中,人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對黃河,覺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這里,見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嘆不如。這就告訴我們,必須不斷地超越自己,才會有所發(fā)展。

學生丙:學習了這篇文章,我覺得,作為學生更應該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為知識的海洋是無邊無際的,只有不斷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師小結:同學們的回答非常準確,認識也極為深刻。本文雖短小,卻寓有哲理,河伯面對海神的那番感嘆,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敖裎叶米又y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責與憂慮給予我們以深刻地啟示:為了祖國的騰飛,迎接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到來,我們更應該開拓視野,勇于創(chuàng)新,超越自我,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攀登高峰,創(chuàng)造輝煌。

3.三讀課文,結合板書,嘗試背誦。

(給學生5~8分鐘時間,背誦課文,然后指名學生背誦,學生齊背誦)

四、文言文知識積累

(1)通假字

涇流之大(“涇”通“徑”,徑直)

不辯牛馬(“辯”通“辨”,辨別,區(qū)別)

(2)古今異義詞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動詞“至”和介詞“于”的連用,意為“到達”。今僅用作另提一事的連詞)

東面而視(“東面”,臉朝東。今指東邊)

(3)詞類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時(季節(jié))”作動詞“至”的狀語:隨季節(jié),按季節(jié))

順流而東行(方位名詞“東”,作動詞“行”的狀語:朝東,向東)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形容詞“美”,作介詞“以”的賓語,用作名詞:美景)

(4)一詞多義

(5)句式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判斷句?!坝谩撸病北硎九袛啵?/p>

以為莫己若者(賓語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詞“己”作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句。助詞“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用“見……于……”表示被動)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以……為……”是古漢語常見的固定形式,可譯為“認為……是……”“覺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是副詞“非”和連詞“則”的配合格式,可譯為“(要)不是,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連詞。連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開頭,可譯為“再說”“況且”,表示意思推進一層)

(6)出自本文的成語

望洋興嘆: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看到人家的偉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視的樣子。

貽笑大方:留下笑柄給內行人,讓內行的人笑話。貽,遺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養(yǎng)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謙詞。

五、小結

《秋水》這篇課文僅節(jié)選了《莊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們同樣領略到了莊子散文的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設喻巧妙,妙趣橫生的特點。不僅如此,還使我們深刻的認識到:人的認識是很有限的,只有開拓視野,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有所提高,順應時代的潮流。

六、板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風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

通過誦讀,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使學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在小學階段就學過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句《登鸛鵲樓》。(指名學生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边@首詩的前兩句描繪出一幅壯闊遼遠的山河圖,氣勢宏大,筆意高遠。后兩句則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而現(xiàn)實生活也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已有所闡述,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莊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闡述這個道理的。

二、簡介《莊子》并解題

莊子名周,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或稍后。他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

《莊子》一書,漢代著錄為五十二篇,現(xiàn)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通常認為是莊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有莊周門人及后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的思想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在認識上走向相對主義。莊子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經(jīng)這樣評價他的文章:“其文則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p>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課文節(jié)選《秋水》開頭的一段,單看此文,寓意已經(jīng)有了新的理解。

三、課文誦讀

1.初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指名一位同學朗讀,其他學生糾正其讀音不準之處)

誦讀指導:“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蔽恼麻_頭的兩句話寫秋天的雨水按季節(jié)來到,小股水流無以計數(shù),灌入黃河,浩浩蕩蕩,暢通無阻,無比壯觀。作者在此僅用了22個字就把黃河的壯闊描寫得淋漓盡致。誦讀時語速要緩慢而有氣魄,注意各分句之間的停頓?!皟蓻邃狙轮g/不辯牛馬”句中的“間”,讀時聲調要適當拖長,略作停頓后,再緩緩讀出“不辯牛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本湔b讀時語速要稍快,要將河伯的驕傲自滿之情讀出來?!坝谑茄伞钡摹把伞痹诖耸莻€語氣助詞,用在句中表停頓,“河伯欣然自喜”誦讀時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誦讀時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暫停頓,二要將重音放在“盡”字上。因為一個“盡”將河伯的躊躇滿志,飄飄然描寫得淋漓盡致。

(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句要用敘述的語氣讀出,語速適中。

“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边@是河伯“順流而東行,至于北?!?,面對大海的廣闊,然后向海神若發(fā)出的由衷慨嘆,是發(fā)自肺腑的自我批評。因此,誦讀時語速要稍慢,要讀出懇切的自悔之意,要處理好句子中的停頓,例如:“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句,讀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頓,然后接著讀“我嘗聞少仲尼之聞”。

(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2.再讀課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給學生5分鐘時間,反復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提問:河伯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確:“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焙硬鎸S河的廣闊,覺得天下之美盡在自己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問:河伯后來為何又望洋而嘆呢?

明確:河伯“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泵鎸Σ憠验煟瑹o邊無際的大海,他深深地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嘆。

提問:河伯面對波瀾壯闊的大海,是如何自責的?

(小組討論,交流看法)

明確:河伯先引用俗語“聞道百,以為莫己若”來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繼而說自己曾經(jīng)不相信有“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現(xiàn)在親眼看到大海的無邊無際,才深深意識到自己目光的短淺;接著,發(fā)出慨嘆“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認識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寬廣,那自己的錯誤認識則永遠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淺陋將長久地被大方之家所恥笑。

(2)學生齊讀課文后,思考下列問題。

①全文可分為幾層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寫作上有何特點?

④結合實際,談談本文給你的啟示。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明確:①全文可分為兩層意思。第一層從“秋水時至”到“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第二層從“順流而東行”至“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寫河伯見到大海后自嘆不如。

②本文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通過開拓視野加以比較,就能感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驕傲自滿,就難免會貽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這篇文章通篇設喻,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過程中巧妙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黃河的寬闊與北海的壯觀的對比;河伯的“欣然自喜”與“望洋向若而嘆”的對比。在對比中情節(jié)得以推動,在對比中河伯大徹大悟,有了新的認識。

④學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認識到驕傲自滿會束縛我們前進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河伯就是順流而東行,望到了無邊無際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學生乙:學習《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識到,在限定的環(huán)境中,人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對黃河,覺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這里,見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嘆不如。這就告訴我們,必須不斷地超越自己,才會有所發(fā)展。

學生丙:學習了這篇文章,我覺得,作為學生更應該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為知識的海洋是無邊無際的,只有不斷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師小結:同學們的回答非常準確,認識也極為深刻。本文雖短小,卻寓有哲理,河伯面對海神的那番感嘆,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焙硬淖载熍c憂慮給予我們以深刻地啟示:為了祖國的騰飛,迎接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到來,我們更應該開拓視野,勇于創(chuàng)新,超越自我,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攀登高峰,創(chuàng)造輝煌。

3.三讀課文,結合板書,嘗試背誦。

(給學生5~8分鐘時間,背誦課文,然后指名學生背誦,學生齊背誦)

四、文言文知識積累

(1)通假字

涇流之大(“涇”通“徑”,徑直)

不辯牛馬(“辯”通“辨”,辨別,區(qū)別)

(2)古今異義詞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動詞“至”和介詞“于”的連用,意為“到達”。今僅用作另提一事的連詞)

東面而視(“東面”,臉朝東。今指東邊)

(3)詞類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時(季節(jié))”作動詞“至”的狀語:隨季節(jié),按季節(jié))

順流而東行(方位名詞“東”,作動詞“行”的狀語:朝東,向東)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形容詞“美”,作介詞“以”的賓語,用作名詞:美景)

(4)一詞多義

(5)句式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判斷句?!坝谩?,……也”表示判斷)

以為莫己若者(賓語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詞“己”作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句。助詞“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用“見……于……”表示被動)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以……為……”是古漢語常見的固定形式,可譯為“認為……是……”“覺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是副詞“非”和連詞“則”的配合格式,可譯為“(要)不是,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連詞。連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開頭,可譯為“再說”“況且”,表示意思推進一層)

(6)出自本文的成語

望洋興嘆: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看到人家的偉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視的樣子。

貽笑大方:留下笑柄給內行人,讓內行的人笑話。貽,遺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養(yǎng)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謙詞。

五、小結

《秋水》這篇課文僅節(jié)選了《莊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們同樣領略到了莊子散文的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設喻巧妙,妙趣橫生的特點。不僅如此,還使我們深刻的認識到:人的認識是很有限的,只有開拓視野,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有所提高,順應時代的潮流。

六、板書設計

秋水

教案示例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風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

通過誦讀,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使學生認識個人見識有限,若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經(jīng)這樣評價一位古人:“其文則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边@位作家是誰?成語“望洋興嘆”“貽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學生回答)

明確:莊子《秋水》板書課題引入課文

二、簡介《莊子》并解題

學生介紹后,教師點撥補充:

莊子名周,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或稍后。他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

《莊子》一書,漢代著錄為五十二篇,現(xiàn)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通常認為是莊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有莊周門人及后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的思想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在認識上走向相對主義。莊子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經(jīng)這樣評價他的文章:“其文則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課文節(jié)選《秋水》開頭的一段,單看此文,寓意已經(jīng)有了新的理解。

三、課文分析

1.教師范讀課文(提醒字詞讀音及斷句)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學生自讀課文,交流課前預習時制作的知識卡片

合作小組交流,互相補充、討論、明確,在此基礎上,小組推薦展示1-2名學生的卡片。教師提示重點知識點,師生共同討論,歸納其用法及意義。

(1)通假字

涇流之大(“涇”通“徑”,徑直)

不辯牛馬(“辯”通“辨”,辨別,區(qū)別)

(2)古今異義詞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動詞“至”和介詞“于”的連用,意為“到達”。今僅用作另提一事的連詞)

東面而視(“東面”,臉朝東。今指東邊)

(3)詞類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時(季節(jié))”作動詞“至”的狀語:隨季節(jié),按季節(jié))

順流而東行(方位名詞“東”,作動詞“行”的狀語:朝東,向東)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形容詞“美”,作介詞“以”的賓語,用作名詞:美景)

(4)一詞多義

(5)句式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判斷句?!坝谩?,……也”表示判斷)

以為莫己若者(賓語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詞“己”作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句。助詞“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用“見……于……”表示被動)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以……為……”是古漢語常見的固定形式,可譯為“認為……是……”“覺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是副詞“非”和連詞“則”的配合格式,可譯為“(要)不是,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連詞。連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開頭,可譯為“再說”“況且”,表示意思推進一層)

(6)出自本文的成語

望洋興嘆: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看到人家的偉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視的樣子。

貽笑大方:留下笑柄給內行人,讓內行的人笑話。貽,遺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養(yǎng)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謙詞

4.學生齊讀課文,研讀討論

(1)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下列問題

①河伯在什么情況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③河伯為什么認為自己“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2)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組內討論,分組承擔問題,班級交流)

①全文可分為幾個層次?層次間的關系是什么?

這篇課文選自《莊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它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jīng)過比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全文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秋水時至”至“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

第二層(“順流而東行”至“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寫河伯見到大海后自嘆不如。

②文中用兩個“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點撥:第一個“于是焉”,說明河伯是在“秋水時至,百川灌河”的情況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個“于是焉”呼應第一層,對比說明,情況不同,時間不同,認識也不同,透露出莊子的哲學思想。

③河伯引“聞道百,以為莫己若”的作用是們什么?

點撥: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河伯引“少仲尼之聞,輕伯夷之義”的作用是什么?

點撥:批評自己的盲目崇拜。

⑤這篇課文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點撥:個人的見識有限,經(jīng)過比較,就會顯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⑥通過這篇課文,你認為莊子的文章有什么特點?

點撥: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想像豐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創(chuàng)造性,善用對比。

四、小結

《秋水》我們學的只是開頭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神若對話的形式,討論“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莊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神若的對話來討論玄妙的哲學問題。課文這一段河、海的對比,實際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貴賤之類的看法,然后一層深一層地引到漫無邊際的認識的海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外閱讀《秋水》全文。

五、板書設計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本教案的學習重點落實在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通過誦讀,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上。本教案特色在于學生活動充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扮演主導者的角色。另外,本教案的討論問題設置的細致貼近課文文字,值得教師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