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案:對戰后國際關系格局的新認識
時間:2022-07-30 11:53:00
導語:高中歷史教案:對戰后國際關系格局的新認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學術界一般公認,戰后國際關系格局是在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上確定的。當時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三位領導人通過討論交流,在重大國際問題上達成一致,通過建立雅爾塔體制來規范戰后的世界秩序。冷戰爆發以后,美蘇兩國戰時形成的合作同盟關系宣告破裂,從此世界進入了美蘇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和爭奪勢力范圍斗爭的兩極體制,所以雅爾塔體制是美蘇兩極爭霸體制一時成為共識。
隨著九十年代初蘇聯的分崩離析,許多國內學者斷定雅爾塔體制終結,國際關系格局實現了和平條件下的轉型,新的格局究竟是什么,眾說紛紜,但斷言雅爾塔體制終結,學術界的聲音是比較一致的。對此,筆者不敢茍同。筆者以為,從表面上看,美蘇兩極爭奪世界勢力范圍是雅爾塔體制的主要特征,但實質上,雅爾塔體制應該是美國倡導的、謀求美國在和平條件下實現對世界霸權的一種國際關系格局。正如,19世紀維也納體系表面上看來是均勢體系,但實質上是長達百年的英國霸權統治。事實上,雅爾塔體制自從1945年形成以來不斷地得到發展和加強,它不可能隨著蘇聯的垮臺而終結。準確地說,九十年代初結束的是蘇聯向美國世界霸權進行挑戰的這樣一種局面,美國少了一個阻礙它通向世界霸主的一個巨大絆腳石。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認識,那么就不會對冷戰后世界和平前景產生盲目樂觀,同時,對美國強化冷戰時期的兩大軍事組織北約和日美安全條約的做法,對美國不斷擠壓俄羅斯、妖魔化中國、武力干預巴爾干地區事務的戰略,也不會感到驚訝。這些全部是美國謀取世界霸權戰略的組成部分,同冷戰時期美國的全球戰略是一脈相承的。
歷史上每個時代都有霸權國家,各領風騷數十年。葡萄牙、荷蘭、英國都是各自時代的世界霸主。作為霸權國必須符合幾個條件:1)霸權國的地理位置應該是在具備充分安全保障的全島或半島和;2)擁有世界半數以上的海軍力量;3)具備經濟創新能力為主導的經濟實力;4)國內政治穩定和開放,國內問題不會干擾其外交領導作用。同其他國家相比,美國在本世紀初已經具備霸權國的客觀條件,但沒有得到國民的認同。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美國在國家力量增長的同時,充當世界霸主的意識也開始覺醒。從戰后初期世界力量的對比關系來看,美國的綜合國力空前地強大,它的經濟實力占整個世界的一半,它的國家利益幾乎包括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它的軍事力量和情報網絡遍及全球。當時幾個主要強國如蘇聯、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中國基本上處在維持溫飽階段,根本無法挑戰美國。然而,當時美國的霸權意識剛剛形成,霸權戰略不夠成熟,它對世界的控制主要通過外交、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多種手段實現,而不是赤裸裸地依賴武力征服。雅爾塔體制的實質是美國霸權統治下的世界和平,這是當時美國政治領導人的戰略構想。蘇聯并沒有構成在綜合國力上能夠同美國抗衡的另一個力量極,它至多扮演了挑戰國的角色。戰后四十多年來,蘇聯在幾次同美國發生軍事對抗時總是退避三舍,如朝鮮戰爭、柏林危機、古巴導彈危機,蘇聯在最后關頭總是尋求同美國的妥協。戰后使真正美國力量遭受重創的國家是中國、越南、朝鮮等亞洲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是為了保家衛國,在迫不得已的情況才與美國交戰的,并非向美國確立的國際體系進行挑戰。而美國的失敗在于它的高傲自大,對武力的盲目崇拜,以及對亞洲國家人民捍衛國家主權意志的低估。
另一點我們也必須注意,評價國際關系格局不能僅僅局限于政治軍事方面,應該把經濟金融和科技也應該包括進去。如果說戰后四十多年來,在政治軍事層面上特別在核力量方面,蘇聯尚能對美國表現出一定的威懾力量,那么在經濟科技領域幾乎是美國的天下,蘇聯根本沒有成為在經濟科技領域能夠抗衡的美國一個力量極。美國在戰后迅速確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貿總協定為核心的國際經濟秩序,并運用強大的軍事威懾力量迫使弱小國家接受不合理的國際規則制約,從而實現它的經濟霸權。每當弱小國家表現出對美國霸權不滿情緒時,美國動輒以經濟制裁進行威脅,或者使用經濟力量加以教訓。去年亞洲發生的金融危機正是美國行使經濟霸權,對具有獨立意志弱小國家進行報復的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那些斷言冷戰結束就是雅爾塔體制終結的學者,可以說是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當代經濟因素在國際關系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剝離了經濟關系抽象地談論國際關系格局的轉型,其結果無法解釋九十年代以后美國對外行為的林林種種。必須認識到,美國主宰的全球化進程同時也是剝奪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最終消滅它們國家主權、從而實現美國經濟霸權的過程。
最后,從歷史上來看,每次重大的國際關系格局轉變,每個霸權國家的出現,都是通過激烈的國家間戰爭完成的。歐洲三十年王朝戰爭鍛造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拿破侖戰爭造就了維也納體系;第一次世界大戰塑造了凡爾賽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錘煉了雅爾塔體系。正是充滿了腥風血雨的戰爭,徹底破壞了國際社會原有的政治經濟關系,打破了國際關系現有的力量平衡,導致舊式國際關系格局的破裂。經過戰爭后,主要大國、強國重新調整力量對比關系,有些列強衰落了、消亡了,有些列強崛起了,甚至成為霸主,新的國際關系格局由此形成。近代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在和平條件下完成國際關系格局轉型的先例。當然我們無法斷定21世紀是否可能出現和平交割世界霸主地位的局面,但我們至少可以指出,今天的國際關系格局仍然屬于戰后初期形成的雅爾塔體制框架,其實質是維護美國霸權下的世界安全秩序和國際經濟秩序。蘇聯曾經試圖在這一國際體制外建立另一個新的世界秩序,但從來沒有成功過,反而由于無法抗拒美國的強大政治經濟攻勢,最后不戰自亡。蘇聯的解體和冷戰的終結,僅僅是戰后國際關系格局一次重大的結構性調整,談不上整個戰后國際關系格局的改朝換代,我們仍然處在雅爾塔時代,這就是我們對戰后國際關系格局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