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案:我國的宗教政策
時間:2022-10-12 04:29:00
導語:高中政治教案:我國的宗教政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宗教的性質和社會作用、社會主義條件下宗教存在的長期性、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內容、正常的宗教活動和封建迷信活動的區別。
二、過程與方法:
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宗教的基本觀點,分析說明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正確性,說明加強對宗教事務管理的必要性,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能夠從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的要求,分析說明樹立科學世界觀的重要性,培養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和懂得馬克思主義關于宗教的基本觀點和基本知識、我國宗教的基本概況,正確認識我國宗教政策,擁護和執行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增強民族團結觀念,努力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我國的宗教政策,增強維護各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觀念,并能夠積極學習科學理論,自覺抵制和反對各種迷信,努力樹立科學世界觀。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一、本節結構:
第二節:我國的宗教政策,共設四個框題。民族和宗教是既互相區別又相互聯系的兩種社會現象,在第一節講完民族后講宗教,這既和國家問題有機結合起來,又和民族問題有機結合起來。
教材第一框《宗教及其社會作用》,首先講了宗教的一些基本知識,用馬克思主義觀點說明宗教的性質,產生的根源及復雜的社會作用。第二框《我國的宗教概況》分析了我國的宗教概況,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時期的根本變化。第三框《我國的宗教政策》在第一、二框題的基礎上,講了我國宗教政策,對于宗教存在的長期性,為什么實行宗教自由政策就比較好理解了。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因此要用正確的世界觀來武裝人的頭腦,必須堅持無神論,反對封建迷信,這是第四框《樹立科學世界觀單隊封建迷信》的內容。
二、具體內容:
第一個框題"宗教及其社會作用"。講了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宗教的本質。主要講了兩點,一是關于宗教的本質。主要是從意識形態和社會力量兩方面來理解。從社會意識形態來說,宗教是唯心主義世界觀,但宗教不同于一般社會意識形態,它還是一種不容忽視的社會力量。這樣,就把宗教和國家緊密聯系起來,和哲學上講宗教問題有所區別,哲學上主要是從意識形態來講的。二是宗教產生的根源,教材未區分什么是認識根源,什么是社會根源,而是從自然壓迫和社會壓迫的角度說明宗教產生和存在的根源,這樣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難度,便于理解和認識。教學中讓學生明確?quot;從宗教產生來說,它是自然壓迫的產物,從宗教存在和發展來說,則主要是社會壓迫的存在,即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的存在。
第二個問題,當代世界主要宗教。教材對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都作了簡要介紹,這是屬于一般性知識,讓學生有所了解即可。這也是為了解我國宗教狀況打下知識基礎。
第三個問題,宗教的社會作用。這是本節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教材全面地講了宗教的社會作用,既講了消極作用的一面,也講了積極作用的一面。遵循歷史事實,教材重點分析了消極作用的一面,主要是從對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社會及科學發展方面,比較全面地分析了消極作用的表現。對其某些積極作用也是從社會發展、文化藝術、道德規范方面作了介紹。宗教無小事,對宗教社會作用的全面介紹,有利于消除人們認識上的某些偏頗,強調一面而否定另一面,將不利于全面貫徹宗教政策。''''教材在講其作用的正文下面,均輔以指體字,通過具體事例或事實加以說明,以便使學生對其作用有更具體更深入的理解。
本框中引用了思格斯和列寧的兩段話,這兩段話言簡意賅。思格斯這段話對宗教本質作了深刻的揭示,說明了宗教存在的歷史根源。列寧這段話深刻揭示了宗教產生的社會根源,說明自階級產生后,剝削階級的壓迫是宗教存在和發展的深刻社會根源。教學中,在講述宗教的本質和宗教產生的根源時,可讓學生學習這段話。
本框設了一個小欄目:
“議一議:宗教對社會發展的主要影響是什么?”主要是通過課堂議論,使學生從對宗教的本質中分析說明宗教對社會發展主要是起消極作用,可引導學生從宗教宣揚的宿命觀點,從宗教與科學的對立中,來認識和分析宗教的消極作用,使學生從中進一步受到無神論和科學世界觀的教育。
第二個框題“我國的宗教概況”。講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主要講我國有多種宗教并行流傳。這部分是屬于一般情況和知識性的介紹,由于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在世界三大宗教中已作了介紹,所以在楷體字中主要對我國土生土長的道教作了介紹。教學中可對我國信教人口的絕對數字作一介紹(約有1億人口),讓學生從中認識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必要性,還要讓學生了解,宗教不是孤立的社會現象,在我國,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宗教界的國際交往已成為對外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了解這點也是為貫徹執行宗教政策打下基礎。
第二個問題,我國宗教狀況的變化。我國宗教狀況的變化主要是從宗教存在的階級根源、宗教的辦教方針、宗教組織的性質、教徒的政治思想狀況這幾個方面加以說明的。最后,得出結論,信教與不信教群眾在政治、經濟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宗教問題上的矛盾屬于人民內部矛盾。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宗教狀況已發生根本變化。教學中要強調和明確我國宗教狀況發生根本變化,而不是宗教本質發生根本變化,宗教本質并未改變。
本框設的小欄目是:“想一想:我國宗教狀況的變化,是否意味著宗教本質發生了變化?”主要是讓學生明確,我國宗教狀況的變化是指哪些方面,明確宗教狀況的根本變化并不是宗教本質發生了改變。宗教本質是宗教的內在屬性,宗教只要存在,其唯心主義世界觀不會改變,其相信神靈存在并支配人間世界的思想體系不會改變。
第三個框題“我國的宗教政策”。講了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社會主義條件下宗教還將長期存在。宗教的長期性是宗教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對宗教的基本認識。宗教在社會主義社會還將長期存在,這是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依據,因此,有必要作為一個觀點,從多視角進行分析,說明社會主義條件下宗教長期存在的原因。
第二個問題,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主要講了四點:
首先,要全面理解宗教信仰自由的含義,包括四層含義,這是理解和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礎;
其次,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多方面內容,從公民信仰來說,有宗教信仰自由,這是公民的自由權利,因此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從宗教組織和教徒的活動來說,必須控守憲法和法律,包括不得損害國家利益,不得干預政治、教育,不得恢復剝削壓迫制度;從辦教方針來說,要堅持宗教的獨立自主、自辦方針,等等;
再次,必須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為了保障宗教基本政策的貫徹執行,國家還有具體的政策和規定,以便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教學中,要讓學生懂得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是一致的,而非對立的;
最后,指出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目的是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做到了四個維護,就做到了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總起來說,這個問題實際是講中央提出的三句話:全面貫徹黨的宗教政策,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第三個問題,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必要性。必要性也是講它的意義,也包含了正確性的意思。教材從三個方面作了說明,第一點是從宗教自身發展規律講的,這是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客觀依據,辦一切事情都要從客觀事物本身的規律出發,正確的方針政策都反映了客觀實際和客觀規律。這里可以聯系宗教存在的長期性加以分析說明。第二、三點是從國家利益、人民利益出發說明的,教學中可對宗教與民族的區別、聯系作些具體介紹(參閱"教學參考資料"部分)。在我國,信教群眾約有1億多人,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正確對待宗教的問題,也是正確對待群眾的問題,全面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才有利于團結群眾。本框引了在《關于我國民族政策》一文中的一段話,說明按照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事物發展有自己的客觀規律這一唯物主義觀點,來認識宗教長期存在的必然性,引導學生用科學觀點來認識宗教,才能正確貫徹宗教政策。本框里設一小欄目:"議一議: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與宣傳無神論是否矛盾?"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分析、判斷,正確的、全面的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宣傳馬克思主義、宣傳無神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還要讓學生明確,要按法律、法規辦事,宣傳無神論不能到宗教場所宣傳,宣傳有神論不能到宗教場所以外宣傳。
第四個框題“樹立科學世界觀,反對封建迷信”。講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反對封建迷信活動。主要是讓學生學會區分正常的宗教活動和封建迷信活動。教材未從宗教和封建迷信的聯系區別講,而是直接從兩種性質不同的活動講,這樣講一方面有利于正確理解和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方面也降低了難度,因為宗教和封建迷信的關系是個復雜問題。講宗教政策,知道正常的宗教活動和封建迷信活動的區別就可以了。教學中還要注意讓學生區分封建迷信活動和群眾中一般迷信思想和迷信行為的區別,前者是違法犯罪活動,必須取締,后者(如朝山進香、燒錢化紙、婚喪禁忌等)則主要靠教育,宣傳普及科學知識,逐步解決。
在我國長期的封建社會里,封建統治者大力宣傳、提倡迷信,使各種迷信活動得以發展、盛行,以便更好地為封建統治者服務,所以,我國把迷信習慣地稱為封建迷信。教材用一段楷體字以具體材料說明封建迷信已成為社會一大公害,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封建迷信活動的危害性。也可以讓學生就自己耳聞目睹的事實談其危害,以便加深對破除封建迷信的認識。
第二個問題,樹立科學世界觀。教材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科教興國、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三個方面說明必須樹立科學世界觀,反對封建迷信。一教學中,可著重從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需要角度進行分析說明,讓學生能做到不僅自己不迷信,而且還要宣傳科學理論知識。
教材用了一段我國東漢偉大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和無神論者王充(公元27-100年)在《訂鬼篇》中講的一段話。他否定了人死為鬼的說法,認為人與物在其自然本質上是相同的,說"物死不為鬼,人死何能獨為鬼?"鬼神觀念的產生,是人們思念引起的。二千年前,王充就用唯物主義觀點對鬼神觀念作了批判,可使學生從中悟出科學道理,有助于樹立無神論思想。
本框題設了一個小欄目:“試一試;用具體事例說明科學和迷信的對立?”這是啟發學生不僅能從理論上明確科學與迷信的對立,而且能聯系具體事例、實際,說明科學和迷信的對立,從而進一步認識樹立科學世界觀和反對各種迷信的必要性。學生舉例的范圍不僅是各種封建迷信活動,還可包括各種迷信思想、迷信行為,用學生已學習過的各種科學理論(人們對自然界對社會的科學認識)加以比較、說明。
教法建議
1、對于我國的宗教政策的講解,可以把握以下幾點:
(1)明確我國的宗教政策是什么→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搞清楚宗教信仰自由的含義
①"有信不信的自由"→即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②"有信這信那的自由"→即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那種宗教自由。
③"有信這派信那派的自由"→即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個的自由是。
④"有過去現在信不信的自由"→即有過去不信教而現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而現在不信教的自由。
⑤“有參加與不參加宗教儀式的自”→即有按宗教信仰參加宗教儀式的自由,也有不參加宗教儀式的自由。
(3)認識到宗教信仰自由的實質:宗教信仰是公民個人的私事。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教或不信教。
(4)理解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必要性: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制定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確政策。
①符合宗教自身規律
②有利于民族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③有利于團結信教群眾
2、正確對待和處理宗教問題,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每年的高考中"宗教問題"分值不大,但較穩定并且集中在以下四個問題上。
①我國的宗教狀況和宗教本質的關系。
狀況和本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狀況是指事物所處的情形,而本質是指事物的內部聯系,它由事物的內在矛盾所規定,是事物比較深刻的一貫和穩定方面。狀況具有表面性和易變性,本質具有深刻性和穩定性。現階段我國宗教狀況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具體表現在:隨著剝削制度和剝削的消滅、宗教存在和發展的階級根源已經基本消失。宗教從被剝削階級控制和利用轉變為教徒獨立自主自辦的事業。我國的七大全國性宗教組織和3000多個地方性宗教組織已成為聯系各自信教群眾的愛國組織。宗教徒的政治思想狀況已發生根本變化。他們是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的。從宗教狀況看,現階段我國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在政治上,經濟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宗教問題上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內部矛盾。但宗教狀況發生了根本變化,并不意味著我國宗教的本質也發生了變化。宗教的本質是指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對人們現實生活的虛幻的反映,是一種唯心主義世界觀。同時,在現實生活中,宗教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只要宗教客觀存在,其本質是不會由于其狀況發生變化而變化的。兩者沒有本質必然的聯系。
②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的關系。
這兩者是一個問題的兩個不可缺少的方面,兩者是統一的。全面理解宗教信仰自由的含義,必須明確: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不同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不信教而現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而現在不信教的自由。其中最重要的是有信教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因為在我國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在經濟上、政治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具有共同的政治基礎。信教公民與不信教公民享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所以,我們既要尊重和保障人們信教的自由又要尊重和保障人們不信教的自由。
③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與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管理的關系。
這兩者是一致的。公民具有信教或不信教的自由。但并不意味著可以不受任何約束。自由是相對的,宗教信仰自由也不例外。世界上沒有脫離法律的絕對自由,法律是自由的體現和保障、自由和法律是統一的。所以,公民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行使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對宗教事務也必須進行依法管理,政府要對有關宗教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貫徹實施進行行政管理和監督。依法管理的目的是為了使宗教活動納入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范圍內,使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權利和宗教界的合法權益有效地受到法律的保障。同時,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可見,這兩者是統一的。
④黨主張宗教信仰自由與黨主張的辯證唯物論的關系。
這兩者并不沖突,而是一致的。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她以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她一貫主張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唯心論(包括有神論),堅持不懈地向廣大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年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教育,加強科學文化知識的宣傳,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但辯證唯物論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正是基于這一辯證唯物論的認識,我黨同時強調,宗教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宗教還將長期存在,有其自身產生、發展、滅亡的規律。黨主張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正是尊重這一客觀規律而采取的謹慎、客觀、科學的選擇。正如所說的:"按照唯物論的觀點,當社會還沒有發展到使宗教賴以存在的條件還沒有完全消失的時候,宗教是存在的。現在應該擔心的不是宗教能不能存在,而是民族能不能繁榮。"教學重點難點
1、我國的宗教政策
[原因分析]學習有關宗教的知識,了解我國的宗教概況,都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執行我國的宗教政策,這在當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因此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
[理論剖析]
宗教無小事,正確理解和執行宗教政策對社會主義建設有重要意義,學習該部分知識,要緊緊抓住中央再三強調的三句話:
1)全面正確貫徹宗教政策。可分為以下三點:
第一,全面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含義,主要是掌握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宗教信仰問題是一個人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屬于公民個人的私事,因此,國家對公民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第二,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主要是明確合法活動和非活動的界限。正常的宗教活動,是指在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的范圍內,教徒表達宗教感情,舉行宗教儀式,共度宗教節日的行為和活動。超出憲法、法律和政策規定的范圍的活動,就是非法活動。
第三,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支配。要堅持宗教事務獨立、自主、自辦原則,這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尊嚴的問題,在這個前提下開展國際間宗教團體和宗教界人士的友好往來。
2)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
第一,要懂得,現代社會的基本保證就是依法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管理,這也是國家擁有的權力,因而,對宗教也不例外。
第二,要懂得,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和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矛盾。依法加強管理正是為了全面地正確地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和宗教界的合法權益。
3)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要弄清兩點:
第一,要明確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并不是要求教徒放棄宗教信仰和有神論思想,而是要求他們在政治上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把愛教與愛國結合起來,做到宗教活動有利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第二,宗教能夠做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是因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宗教狀況發生了根本變化,廣大教徒是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的,同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黨和國家全面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條件下,能夠做到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要注意,不是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面是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種提法是科學的,符合實際的和可以做到的。
2、社會主義條件下,宗教的本質沒有改變
宗教是一種社會形態,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宗教在本質上是對客觀世界虛幻的歪曲的反映。
在社會主義條件的宗教組織及成員的政治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但宗教的性質沒有改變。這是一個易錯點,講課過程必須提醒學生注意。
3、在社會主義社會,宗教是個人的私事
在社會主義社會,宗教對國家而言是私人事情,也就是說,是就公民的信仰而言的。因為:
(1)在社會主義社會,宗教存在的階級根源已被消滅。宗教不再是統治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而是變為屬于公民思想信仰問題。
(2)國家實行政教分離原則,宗教組織是與國家政權無關的,信仰宗教的公民的聯合組織,是一種社會團體。
(3)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把宗教信仰作為公民的民主自由權利,宗教組織的合法宗教活動是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表達方式。
(4)宗教信仰不同,不影響公民享有平等的權利。
4、共產黨不得信仰與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矛盾
共產黨員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堅持唯物主義,而宗教在本質上是唯心主義世界觀,著與共產黨員的信仰是根本對立的。所以,共產黨員不得信教,如果共產黨員信教,就不符合共產黨員的條件,這與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矛盾。
5、宗教信仰與封建迷信
(1)聯系;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都是有神論,都是相信有超自然的神靈的存在,都是唯心主義世界觀,都不符合科學。
(2)區別:
①從概念上看,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虛幻歪曲的反映,是唯物主義世界觀。封建迷信活動是指神漢,巫婆,算命先生,風水先生等通過裝神弄鬼,占卜算命等手段。愚弄群眾,妖言惑眾,騙錢害人的活動。
②從組織狀況看,宗教有整套的宗教經典,教文和教規,有他的信仰和哲理,有正式的組織和神職人員,有教徒和活動場所。而封建迷活動沒有教義,教規和戒律,沒有正式的組織,沒有固定的組織和場所。
③從活動方式看,宗教有一定的宗教制度、祈禱形式,有一定的節目活動。而封建迷信活動沒有制度,其活動方式荒誕無稽,粗俗低級,甚至野蠻殘忍。
④從活動目的看,宗教活動是為了宣揚神的威力,使信仰者信仰神,按神的意志辦事,教徒參加宗教活動是為了行善積德和修身養性。而封建迷信活動是迷信職業者騙錢謀財的一種手段。
⑤從作用上看,宗教主要起消極作用,但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和一定范圍內,他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而封建迷信活動,則騙錢害人,破壞社會秩序,破壞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⑥從國家政策上看,國家保護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正常的宗教活動。而對封建迷信活動,則堅決制止和取締。
6、邪教和宗教
邪教不是宗教,在我國特指冒充宗教的一種邪惡勢力。邪教往往冒用宗教的名義或打著宗教的旗幟,歪曲宗教經典、,摻雜大量迷信內容,拼湊所謂"教義",神化首要分子,以傳教方式發展成員,常常以犯罪群眾的形式出現,非法建立相對固定、十分詭秘的組織體系、詐騙錢財、盤剝群眾、致人傷殘或死亡、破壞家庭、制造和傳播謠言。邪教從本質上來說是違反傳統的教義、教程,是反社會、反政府、反人類的邪惡勢力,具有極大的社會危害性。
因此,我們必須把宗教和邪教組織嚴格區別開來,認識邪教的本質及其危害性。
關于"宗教及其社會作用"的教學設計示例
復習提問
(投影)
資料一:1992年12月6日,狂熱的印度教徒搗毀了印度北方邦的一座具有460多年歷史的古清真寺,引發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一場嚴重的教派沖突,導致了持續5天的教派騷亂,造成1100多人喪生,4000多人受傷。這場騷亂波及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等穆斯林國家。
資料二:在我國各民族中,都有宗教流傳,有10多個民族基本全民信教。
問:以上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教師歸納:民族和宗教的聯系非常密切。印度教徒的騷亂事件充分說明,宗教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
導入新課
在人類的歷史當中,許多國家和民族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是保“政教合一”的社會體制,在這樣的社會當中,宗教信仰支配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可見,宗教和民族的聯系非常密切,那么什么是宗教?宗教是怎樣產生的?宗教有哪些社會作用?現在我們開始學習宗教的本質及其社會作用。
(一)、宗教及其社會作用(板書)
講授新課
盡管很多人信奉各種各樣的宗教,人類思想的眾多杰出代表都研究過宗教,為了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什么是宗教,我們先來看看宗教是怎么出現的。
一、宗教的本質(板書)
1、宗教的起源(板書)
最初的宗教是怎樣出現的?宗教產生的根源是什么?
(學生閱讀、討論)
宗教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和認識根源。學生閱讀課本,自學宗教產身的社會根源和認識根源,然后發表自己的意見。
教師:宗教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原始人為了生存,必須同大自然打交道,在與自然界打交道的過程中,風雨嚴寒、干旱酷熱、地震火災、海嘯水淹、山崩石裂,以及毒蛇猛獸的襲擊,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甚至危及人的生命,使人感到沉重的壓抑。而自然神奇莫測,千變萬化,又叫人迷惑不解。太陽升起又落下;天空既可以晴空萬里,又可以雷鳴閃電;山川大地,當它高興的時候,草豐林茂,賜給人們豐盛的食物,當它發怒的時候,或寸草不生,或山崩地陷,容顏巨變。它們隱伏兇險,變化無常,我行我素,全不受人支配,仿佛背后有一只神秘的大手在左右著。面對深奧莫測,變化萬千,危機四伏的大自然,人們感到恐懼、壓迫、疑惑、迷茫、誠惶……由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人們無法解釋這些自然現象的原因,就以當時人們自己的心理去度測、設想、幻想自然界。他們把能給人帶來好處的自然現象或自然物當作善意物,能保護他們的神,而把給人類帶來危害的自然現象或自然物視為惡魔。人們采取各種方式,向種種自然現象或自然物膜拜、祈禱。對善神,祈禱它賜福;對惡魔,祈求它不要降禍。原始的自然宗教觀念就這樣在自然界對人的壓迫和原始人對自然的迷茫崇拜中悄悄地產生了。
同學們思考一下,這說明原始宗教產生的根源是什么:(學生答略)
師:是自然壓迫的結果,這是原始宗教得以產生的最直接、最基本的根源--認識根源。
1)自然壓迫一認識根源(板書)
師:人們不知道事物運動變化的真正動因,用幻想的方式尋求變化的動因,把世界的變化,歸為外在的、超自然虛幻的神秘物,人們對這種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就是最初的宗教觀念。由此可見,宗教并非是從來就有的,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在原始社會本期人類思維發展到一定水平后產生的。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板書)
進入階級社會后,除了自然壓迫的原因以外,宗教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深刻和社會根源是階級的壓迫和剝削。
第二,階級的壓迫和剝削一一社會根源(板書)
為什么說階級壓迫和剝削是宗教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最深刻的社會根源呢?請同學們打開教材121頁閱讀第5自然段后回答老師提出的這一問題。
學生議論后教師歸納:一方面人們無法擺脫剝削階級所造成的貧困與苦難,對于人們來講,這沉重的社會壓迫和剝削較之原始時代的洪水、地震、猛獸吞噬等自然壓迫更重,只好把命運寄托在"來世"、"天國",寄希望得到神靈的保佑。另一方面統治階級也需要宗教,作為麻醉人們的精神手段,使人們相信一切皆命中注定,不可抗拒。
不管是認識根源,還是社會根源,那個超乎自然的力量一旦被創造出來,它的地位和作用就逐漸無遏制地擴大了,力大無比,不可阻擋,仿佛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它創造的、指揮的,它是自然社會變化的根本動因。
(媒體顯示)
材料一:基督教宣稱,上帝創造了人類始祖,亞當、夏娃被蛇誘惑,吃了能分辨善惡的禁果犯了罪,于是整個人類便都有了"原?quot;。人類對原罪無法自救,只有自甘屈辱,馴服順從,遵守所謂的十字誡,才能贖罪被上帝拯救。
材料二:《古蘭經》上說,真主兩天之內創造了大地,他在地上造出了山岳,并在那里降了幸福和吉利。接著又在4天內為需求者規定了生活必需品,他遂往滿是煙霧的蒼天,對天地說:"你們倆不管是自愿還是被迫都前來聽令",天地說:"我們自愿前來"。真主登上寶座,他役使日月按一定的時辰運行,造了眾天使、子孫們……
材料三:佛教宣揚人生"苦海無邊",提出"生死輪回","善人轉生人神,惡人墮入地獄"。只有信仰佛教,去追求不生不滅的涅槃世界,才能擺脫苦難,求得解脫。
同學們,想想看,這三組材料共同說明了什么道理?
學生:這三組材料共同說明了一切宗教部宣稱世界是由神創造的,并且主宰著人類的命運。
教師:科學的發展已經揭示,茫茫宇宙,無邊無際,宇宙間的一切物質,無論是太陽、地球,還是生命,都不是神造的,而是自然界運動變化的結果。人和人類社會也是自然界長期發展變化的結果,一切關于神創造和主宰世界的說教都是極其荒謬的。從世界觀來講宗教所宣稱的神創論是一種什么樣的世界觀?
2、宗教的本質(板書)
學生答、教師板書:
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板書)
是一種唯心主義世界觀(板書)
教師:所有的宗教都盲目地信仰和崇拜鬼神。其實,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鬼神,宗教的神鬼觀念只不過是人們自己編造想象出來的東西。那么這是否意味著宗教的神鬼觀念是無中生有呢?
(媒體顯示)議一議:
如果鳥有上帝的話,鳥的上帝一定是有羽毛的
--恩格斯
(學生議論)
教師:公元2至3世紀之間,在新疆的拜城修建的克孜爾千佛洞,當時沸的形象是雅利安人的特征:高鼻、細眼、薄唇。傳入內地后,佛的形象漸漸淡化了:梁低了,耳輪越來越大,完全是漢人心目中“福相”。唐代洛陽龍門石窟的奉先寺盧舍那大佛是以武則天為原型的,青海的塔爾寺中的釋迦牟尼像,又完全是藏族人的臉型。說明宗教的神鬼觀念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對現實的一種反映,是教徒和民間的雕塑家、畫家們完全按照人間的模型經過想像描繪和塑造出來的,是人創造了神,而不是神創造了人。所謂"神靈"、"天堂"、"地獄"都是客觀世界在人們頭腦中的歪曲反映。是對人們現實生活的虛幻的反映(板書)
3、當代世界主要宗教(板書)
(媒體顯示)世界三大宗教的內容
這段內容只要求學生了解當代世界上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宗教有哪些、它們產生的時間以及當前在世界流行的情況。
教師補充講解:宗教是一種世界性的普遍現象。但由于社會條件、政治條件、經濟、地理和民族特點以至歷史傳統的不同,各種宗教的形成和特點也不相同。在當代世界上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宗教主要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稱為世界三大宗教。
通過圖表我們可以看到,宗教在原始社會產生后,在階級社會中得到了廣泛的發展,擁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在當代世界中,約有60%的人口信仰宗教;宗教有自己信奉的神,有基本的教義、教規和組織形式,國際間的交往非常密切,宗教已經成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
(媒體顯示)議一議:
宗教是自然壓迫、社會壓迫的產物,現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為什么信教的人還有那么多?甚至一些專家、學者也信仰宗教?
(學生討論)
二、宗教的社會作用(板書)
宗教是一種神化的社會意識,它有其獨特的社會作用。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它同其他的社會意識一樣,從它產生起,就以一定的方式對社會生活各方面產生了深遠和復雜的影響。只要宗教存在,它的社會作用就存在,只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宗教對社會的作用程度不同。那么它有哪些消極作用呢?請同學們來說一說。
學生議論后
(媒體顯示)伊朗宗教與國家權力的沖突
這段視頻說明了什么問題?
教師進一步分析:
歷史上一切統治階級都利用宗教麻痹、削弱人民群眾的斗爭意識。古代東方和中世紀的歐洲,許多奴隸制封建國家都強制人們信仰宗教。國王常稱自己是神的兒子和后裔,貴族也被認為有神的血統,是按神的意志和命令行事。古埃及的法老自稱為王國的保護神--太陽神之子,統治權來自太陽神,巴比倫烏魯克國王吉爾迦美什宣稱是女神寧桑所生。日本神道教自稱日本民族是"天皇民族",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并且是它在人間的代表,皇統即神統。中世紀的歐洲,以羅馬教皇為中心的天主教會和封建國家相互勾結,以維護其封建統治,教會在國家支持下成為歐洲最大的封建主。馬丁·路德稱它為“巨大的吸血鬼”、“無底的罪惡深淵”。中國沒有國教,但佛教和道教曾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在長達2000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宗教對勞苦大眾宣傳“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人們只能逆來順受,不要反抗斗爭,等待來生才能解脫苦難。在帝國主義時代,壟斷資產階級利用宗教發動戰爭,宗教成為帝國主義對外侵略擴張的工具。“一個傳教士抵得上一個營的軍隊”,就是這種“工具”作用的生動寫照。請問這時宗教對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起了什么作用?
1)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阻礙作用(板書)
宗教還宣揚自然界和人的命運由神來主宰,人在自然界面前無能為力,只能祈求神的保佑與恩賜。天旱、洪水、颶風、地震向人們襲來時,只好聽天由命。這又說明了宗教的什么作用?
2)對認識和改造自然有著阻礙作用(板書)
自古以來,宗教與科學是根本對立的,在歷史上,特別是在中世紀的歐洲,科學被宗教視為異端邪說,許多科學家遭迫害,妄圖用神學堵住科學前進的道路。這說明宗教對科學的發展起什么作用?
3)對科學的發展起著阻礙作用(板書)
以上講的是宗教所起的消極作用,宗教也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有哪些積極的作用呢?
2.宗教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板書)
講這個問題之前,要求學生根據所了解的情況舉一個事例說明宗教曾在歷史上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
(學生發言)
中世紀歐洲一切社會意識形態都囊括在神學之中,所以,歐洲中世紀所有農民運動都以宗教作為聯系的紐帶和反抗的旗幟,這是因為在對天國的憧憬中,寄托著群眾的社會理想。16世紀德國農民閔采爾利用宗教來作為反對諸侯、貴族和僧侶的旗幟。我國東漢黃巾起義造反,根本原因是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已達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農民起義利用宗教,正說明他們不是新的生產關系的代表者,提不出超越其時代和階級局限性的思想理論和革命綱領,建立起自己獨立的政治組織,只得利用宗教教義和宗教組織形式。這正是農民階級局限性的表現,這本身就包含著消極作用,到后來還成為農民起義失敗的重要思想根源。如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吸取了早期基督教的平等思想,創立了"拜上帝會",宣傳"天父上帝人人共","普天之下皆兄弟",反對封建專制制度,是起了好的作用。可是后來封建迷信成分越來越濃,洪秀全"天父的代表"自居,脫離群眾。到后期,喪失了求這和進取的精神,心中只依賴茫茫太空的那位"上帝",困坐天京,無所作為。在各民族的歷史中,宗教曾對民族的精神、文化、科學、道德、風俗以及生活方式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可見,宗教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和范圍內,也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
1)對社會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媒體展示圖片)
2)對文化藝術的發展起過積極作用;
(媒體展示)
佛教教義之"十戒"①不殺生②不偷盜③不淫欲④不妄語⑤不飲酒⑥不涂香鬟⑦不聽視歌舞⑧不坐高廣大床⑨不食非時食(過午不事)⑩不蓄金銀財寶
3)一些教義、教規、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積極因素,起著調節人際關系的作用。
師:宗教既具有積極作用,又具有消極作用,這兩個方面哪個是最主要的呢?為什么呢?
請同學們思考回答。
學生回答略
師:它的消極作用是主要的,是主流。這是由宗教的本質所決定的。宗教是一種唯心主義世界觀,用這種世界觀指導人們的行動,決定了它主要起消極作用,而不是積極作用。
小結:
學生歸納:這堂課我們學習了宗教的一些基本知識。首先分析了宗教產生的認識根源和社會根源,宗教的本質是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在介紹了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世界三大宗教基礎上,對宗教的社會作用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宗教在歷史上主要起著消極的作用,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掌握這些基本知識,有利于我們正確觀察和分析宗教現象。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宗教是一種()
A.唯物主義世界觀B.唯心主義世界觀C.社會意識形態D.社會力量
2.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宗教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最深刻的社會根源是()
A.統治階級的壓迫和欺騙
B.被統治階級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
C.階級和階級斗爭
D.人們對剝削制度的恐懼
3.當代世界上流行最廣、影響最深的宗教主要是()
A.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
B.伊斯蘭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
C.東正教、佛教、基督教
D.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
選擇題
1.BCD2.A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