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4 11:17:5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金融業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金融業影響應對論文
歐洲貨幣聯盟的建立是迄今為止區域貨幣合作中最令人矚目的成果,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必然產物,特別是歐元的實施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和貨幣合作提供了典范。我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已經走向世界,與歐洲經濟、金融合作日益密切,歐元的實施必將給我國金融業帶來一定的挑戰。
一、歐元實施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
歐元的實施在使歐洲金融市場擴張與發展,對全球金融業產生較大影響的同時,也使我國的金融業面臨著新的國際環境的考驗和新的競爭壓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將直接導致新型歐洲金融機構的產生,為了效益和競爭,德國的全能型銀行制度將流行于歐洲市場,能夠全面提供銀行、保險、證券服務的金融機構將大大增強歐盟成員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而歐洲又是我國金融跨國經營的中心區域,這對我國稚幼的金融業的沖擊將在三層次展開:在歐盟內的經營,金融競爭日趨激烈;在歐盟外部,例如在東南亞、北美、東歐或中東,歐盟金融機構都將增強業務開拓的力度;在我國國內,必然進一步要求開放金融市場,外資金融機構將作為一個集合體,對我國金融業提出更大的挑戰。二是影響我國銀行業現有歐幣的資產和負債業務,外匯業務面臨著調整,銀行的貨幣兌換收益受到影響,各商業銀行不能再簡單地依賴貨幣兌換來賺取可觀的中間收入。三是使我國銀行業額外增加一筆技術、設施更換費用,原有的歐幣業務要轉換為以歐元計價的對應業務。因此我國銀行業必須支付因電腦程序、收付清算、會計系統的修改,統計、稅務等方面的變更以及員工培訓費用等。
二、我國金融業的應對策略
(一)增強我國銀行業國際競爭力。
1目前針對全能型銀行制度給我國金融業帶來的挑戰,我國應根據國家經濟、金融的發展情況,在條件成熟時,放松或解除銀行、保險和證券的分業經營限制。當前,出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等方面因素的考慮,我國嚴格實行銀行業、保險業和證券業的分業經營,并且通過設立相應的監管機構和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對上述行業實行分業管理。但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以及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程度和金融預警、監管水平的日益提高,擴大銀行的業務范圍,適當放松或解除銀行兼營證券、保險業務的限制,逐步實現銀行的全能化、綜合化經營是適應國際銀行業競爭的需要。
金融業影響應對論文
歐洲貨幣聯盟的建立是迄今為止區域貨幣合作中最令人矚目的成果,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必然產物,特別是歐元的實施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和貨幣合作提供了典范。我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已經走向世界,與歐洲經濟、金融合作日益密切,歐元的實施必將給我國金融業帶來一定的挑戰。
一、歐元實施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
歐元的實施在使歐洲金融市場擴張與發展,對全球金融業產生較大影響的同時,也使我國的金融業面臨著新的國際環境的考驗和新的競爭壓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將直接導致新型歐洲金融機構的產生,為了效益和競爭,德國的全能型銀行制度將流行于歐洲市場,能夠全面提供銀行、保險、證券服務的金融機構將大大增強歐盟成員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而歐洲又是我國金融跨國經營的中心區域,這對我國稚幼的金融業的沖擊將在三層次展開:在歐盟內的經營,金融競爭日趨激烈;在歐盟外部,例如在東南亞、北美、東歐或中東,歐盟金融機構都將增強業務開拓的力度;在我國國內,必然進一步要求開放金融市場,外資金融機構將作為一個集合體,對我國金融業提出更大的挑戰。二是影響我國銀行業現有歐幣的資產和負債業務,外匯業務面臨著調整,銀行的貨幣兌換收益受到影響,各商業銀行不能再簡單地依賴貨幣兌換來賺取可觀的中間收入。三是使我國銀行業額外增加一筆技術、設施更換費用,原有的歐幣業務要轉換為以歐元計價的對應業務。因此我國銀行業必須支付因電腦程序、收付清算、會計系統的修改,統計、稅務等方面的變更以及員工培訓費用等。
二、我國金融業的應對策略
(一)增強我國銀行業國際競爭力。
1目前針對全能型銀行制度給我國金融業帶來的挑戰,我國應根據國家經濟、金融的發展情況,在條件成熟時,放松或解除銀行、保險和證券的分業經營限制。當前,出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等方面因素的考慮,我國嚴格實行銀行業、保險業和證券業的分業經營,并且通過設立相應的監管機構和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對上述行業實行分業管理。但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以及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程度和金融預警、監管水平的日益提高,擴大銀行的業務范圍,適當放松或解除銀行兼營證券、保險業務的限制,逐步實現銀行的全能化、綜合化經營是適應國際銀行業競爭的需要。
中國金融業未來論文
摘要:西方國家金融體系可分為兩塊:一是大陸系國家,如德國、法國等,20世紀至今一直實行混業經營;另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包括英國、加拿大等,經歷了混業—分業—混業的轉變。中國金融業經營模式的轉變與美國有著相似的經歷。在1992年以前,我國實行的是混業經營體系。1992年前后,由于出現了房地產熱和證券投資熱,大量銀行資金通過同業拆借等方式紛紛涌入熱門行業,加大了泡沫的吹發程度。因此從1993年起,國務院明確了我國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的基本思路和框架。1995年以后陸續頒布的《商業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等法規,為我國實行分業經營的金融體系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據和準則。金融業分業經營由此確立,并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從未來發展趨勢看,混業經營將是大勢所趨。
關鍵詞:混業經營分業經營金融監管
一、美國金融業經營模式的轉變歷程
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美國的金融服務也是通過“全能銀行”即混業經營來提供的。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一場空前的經濟危機,期間美國共有11000多家金融機構宣布破產,信用體系遭到毀滅性的破壞[1]。當時,人們普遍認為,銀行、證券的“混業經營”是引發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為了防止危機的進一步發展對金融體系造成更大范圍的破壞,美國國會于1933年通過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將商業銀行業務與投資銀行業務嚴格分離。規定任何以吸收存款業務為主要資金來源的商業銀行,不得同時經營證券投資等長期性資產業務;任何經營證券業務的銀行即投資銀行,不得經營吸收存款等商業銀行業務。商業銀行不準經營證券發行、包銷、零售、經紀等業務,不得設立從事證券業務的分支機構。這一規定迫使絕大多數商業銀行退出了股市。接著,美國政府又先后頒布了《1934年證券交易法》、《投資公司法》以及《1968年威廉斯法》等一系列法案,進一步加強了對銀行業和證券業“分業經營”的管制。從20世紀3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美國金融業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階段。
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期,是美國金融業的逐步融合階段。大型金融機構在推動混業經營上積極性最高,它們推崇“金融超級市場”、“金融百貨公司”,認為這種超級復合體既能分散風險,又能增強金融競爭實力,提高市場效率,同時也能給消費者帶來實惠。金融專家則認為技術革命和金融市場全球一體化促進和推動了這種金融混業趨勢。至于金融監管當局迫于國際競爭壓力,也不斷改變對金融管制的態度,或明或暗來鼓勵金融機構的多元化經營,在嚴格限制商業銀行業務和投資銀行業務的同時,已開始允許商業銀行可以對美國政府及其他聯邦政府機構發行的債券進行投資或買賣,也可以動用一定比例的自有資金進行股票、證券的投資和買賣,還可以為客戶的證券投資進行活動。美國政府在1980年和1982年先后通過了《取消存款機構管制和貨幣控制法案》和《高恩——圣杰曼存款機構法案》等有關法律,放開了存款貨幣銀行的利率上限,從法律上允許銀行業和證券業的適當融合。因此,從實際情況來看,在當時的美國,金融混業經營取向已得到普遍的認同。
經過“80年代金融改革”,美國金融業“分業經營”的經濟基礎逐步消失,“分業經營”的制度也已經不斷被現實所突破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美國金融業開始進入完全意義上的“混業經營”時期。1999年底,美國國會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至此,在西方世界,由美國創立、而后被許多國家認可并效仿的金融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時代宣告終結,而混業經營則成為共識。
金融創新對金融業推動論文
摘要:金融創新為金融業注入了巨大活力,但也加大了金融業的風險。從整體看,金融創新的積極作用遠遠超過它的負面影響。應當積極的推進金融創新,并采取有效措施趨利避害。
關鍵詞:金融創新;金融風險;金融業影響
金融創新對金融業的正面影響,可分解為對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制度的影響三個方面。
一、金融創新對金融機構的影響
金融創新提高了金融機構的競爭能力
金融組織創新使金融機構體系陸續有新軍加入,造就了多元化金融機構并存的格局;金融工具創新、金融業務創新使傳統的金融措施對客戶的吸引力下降,帶來的利潤逐步遞減。所有這些,都強化了金融機構的競爭。
金融業面臨金融創新研究論文
摘要:金融創新為金融業注入了巨大活力,但也加大了金融業的風險。從整體看,金融創新的積極作用遠遠超過它的負面影響。應當積極的推進金融創新,并采取有效措施趨利避害。
關鍵詞:金融創新;金融風險;金融業影響
金融創新對金融業的正面影響,可分解為對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制度的影響三個方面。
一、金融創新對金融機構的影響
金融創新提高了金融機構的競爭能力
金融組織創新使金融機構體系陸續有新軍加入,造就了多元化金融機構并存的格局;金融工具創新、金融業務創新使傳統的金融措施對客戶的吸引力下降,帶來的利潤逐步遞減。所有這些,都強化了金融機構的競爭。
證券業與金融業混業監管研究論文
各國的金融管理體制分為分業經營、分業管理和混業經營、綜合管理兩種不同體制。每個國家根據本國的金融業發展狀況選擇適合本國的管理體制,同時也要考慮世界金融行業管理體制的發展趨勢,從而進一步與國際接軌。無論分業或是混業,都對證券業的監管體制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本文將對目前世界證券業與其它金融行業的混業經營、綜合管理的新趨向進行初步探討,從而尋找我國證券業與其它金融行業關系的新定位。
一、西方國家證券業與其它金融行業的關系
縱觀西方國家證券業與銀行業、信托業以及保險業之間的關系,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933年以前為第一階段。證券業的發展環境較為寬松,此時,就美國而言,證券交易主要受州的管理,現代的證券市場法規多未出臺,因此證券業務與銀行業務相互交叉,沒有嚴格的界限。這一狀況一方面對證券業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也由此滋生了大量的投機行為,嚴重影響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和金融秩序的穩定。1929年發生的股市大崩潰,迫使西方國家認識到銀證分業經營的必要性,從而改變銀證混業經營的狀況。
1933年,以美國頒布《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為標志,銀證關系進入了第二個階段-分業經營階段。“《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從制度上建立了杜絕風險的防火墻,要求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信托公司徹底分業經營和分業管理。《聯邦銀行法》管轄下的銀行與其證券子公司完全分離;商業銀行除國債和地方債以外,不得從事證券發行承銷業務;禁止私人銀行兼管存款業務和證券業務。由此,美國走了近70年的分業經營和分業管理道路。”1日本在二戰以后,作為戰敗國按美國的要求制定了日本證券法,也確立了銀證分業制度。英國、韓國也實行了這一制度。
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西方各國的證券界滋生了一股強大的自由化浪潮,商業銀行與證券業的傳統區分逐漸消失,銀證又出現再次融合的趨勢,成為第三個發展階段。首先體現在英國的“金融大爆炸”(BigBang)。1986年10月倫敦證券交易所實行了重大的金融改革,“1、允許商業銀行直接進入交易報從事證券交易;2、取消交易最低傭金的規定,公司與客戶可以直接談判決定傭金數額;3、準許非交易所成員收購交易所成員的股票;4、取消經紀商和營業商的界限,允許二者的業務交叉和統一;5、實行證券交易手段電子化和交易方式國際化。”2這一重大改革主要是允許銀行兼并證券公司,從而拆除了銀證之間的防火墻。這些措施吸引了許多外國銀行的大量資金,提高了英國證券市場的國際競爭力。美、日面對英國這一重大措施,也采取了相應的對策。美國從80年代以后,對銀證分業制度逐步松動。1987年,美聯儲授權部分銀行有限度地從事證券業務,并授權一些銀行的子公司進行公司債券和股票的募集資金活動。日本也在1998年提出金融改革方案。到目前為止,銀證融合的趨勢還在進一步加強,更多的國家對證券業自由化動作給予了配合和響應。可以這樣看,銀證分業經營是在1929-1933年大危機之后,政府為保護金融市場所采取的干預行為,但隨著經濟的發展,金融市場逐步強大,政府必然要逐步減少和放寬對這一領域的干預。這是證券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金融業合業經營趨勢論文
摘要:隨著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的頒布,金融業的合業經營趨勢也日益顯著.本文通過回顧美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詳細分析了分業經營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對金融業發展的利弊影響,繼而分析了金融業合業經營這一不可低檔的潮流的產生及影響,闡述了合業經營的發展趨勢及當前在此潮流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合業經營分業經營金融監管風險防范
金融業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持,其業務經營方式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過程.在目前世界經濟逐步趨于一體化,金融趨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金融業合業經營的趨勢也日益明朗。本文擬從美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出發,對全球金融業合業經營的趨勢略作分析。
一,美國金融業的發展歷史。
作為現代經濟金融的強國,美國金融業的發展趨勢對全球各國的金融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其中不乏值得借鑒的發展模式,當然也有許多發人深省的經驗教訓,為此,討論金融業的發展趨勢,我們有必要首先了解美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
首先,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美國的金融機構基本上都是混合經營,沒有嚴格的業務范圍的劃分,金融機構的種類也比較少,服務品種也不豐富。作為金融機構的主要代表-銀行幾乎承攬了社會上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務品種。銀行從傳統的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業務中解脫出來,開發了中間業務,但是這些業務還遠沒有形成規模效益,尚處于起步階段。
證券業與金融業監管探討論文
各國的金融管理體制分為分業經營、分業管理和混業經營、綜合管理兩種不同體制。每個國家根據本國的金融業發展狀況選擇適合本國的管理體制,同時也要考慮世界金融行業管理體制的發展趨勢,從而進一步與國際接軌。無論分業或是混業,都對證券業的監管體制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本文將對目前世界證券業與其它金融行業的混業經營、綜合管理的新趨向進行初步探討,從而尋找我國證券業與其它金融行業關系的新定位。
一、西方國家證券業與其它金融行業的關系
縱觀西方國家證券業與銀行業、信托業以及保險業之間的關系,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933年以前為第一階段。證券業的發展環境較為寬松,此時,就美國而言,證券交易主要受州的管理,現代的證券市場法規多未出臺,因此證券業務與銀行業務相互交叉,沒有嚴格的界限。這一狀況一方面對證券業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也由此滋生了大量的投機行為,嚴重影響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和金融秩序的穩定。1929年發生的股市大崩潰,迫使西方國家認識到銀證分業經營的必要性,從而改變銀證混業經營的狀況。
1933年,以美國頒布《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為標志,銀證關系進入了第二個階段-分業經營階段。“《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從制度上建立了杜絕風險的防火墻,要求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信托公司徹底分業經營和分業管理。《聯邦銀行法》管轄下的銀行與其證券子公司完全分離;商業銀行除國債和地方債以外,不得從事證券發行承銷業務;禁止私人銀行兼管存款業務和證券業務。由此,美國走了近70年的分業經營和分業管理道路。”1日本在二戰以后,作為戰敗國按美國的要求制定了日本證券法,也確立了銀證分業制度。英國、韓國也實行了這一制度。
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西方各國的證券界滋生了一股強大的自由化浪潮,商業銀行與證券業的傳統區分逐漸消失,銀證又出現再次融合的趨勢,成為第三個發展階段。首先體現在英國的“金融大爆炸”(BigBang)。1986年10月倫敦證券交易所實行了重大的金融改革,“1、允許商業銀行直接進入交易報從事證券交易;2、取消交易最低傭金的規定,公司與客戶可以直接談判決定傭金數額;3、準許非交易所成員收購交易所成員的股票;4、取消經紀商和營業商的界限,允許二者的業務交叉和統一;5、實行證券交易手段電子化和交易方式國際化。”2這一重大改革主要是允許銀行兼并證券公司,從而拆除了銀證之間的防火墻。這些措施吸引了許多外國銀行的大量資金,提高了英國證券市場的國際競爭力。美、日面對英國這一重大措施,也采取了相應的對策。美國從80年代以后,對銀證分業制度逐步松動。1987年,美聯儲授權部分銀行有限度地從事證券業務,并授權一些銀行的子公司進行公司債券和股票的募集資金活動。日本也在1998年提出金融改革方案。到目前為止,銀證融合的趨勢還在進一步加強,更多的國家對證券業自由化動作給予了配合和響應。
金融業合業經營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的頒布,金融業的合業經營趨勢也日益顯著.本文通過回顧美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詳細分析了分業經營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對金融業發展的利弊影響,繼而分析了金融業合業經營這一不可低檔的潮流的產生及影響,闡述了合業經營的發展趨勢及當前在此潮流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合業經營分業經營金融監管風險防范
金融業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持,其業務經營方式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過程.在目前世界經濟逐步趨于一體化,金融趨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金融業合業經營的趨勢也日益明朗。本文擬從美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出發,對全球金融業合業經營的趨勢略作分析。
一,美國金融業的發展歷史。
作為現代經濟金融的強國,美國金融業的發展趨勢對全球各國的金融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其中不乏值得借鑒的發展模式,當然也有許多發人深省的經驗教訓,為此,討論金融業的發展趨勢,我們有必要首先了解美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
首先,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美國的金融機構基本上都是混合經營,沒有嚴格的業務范圍的劃分,金融機構的種類也比較少,服務品種也不豐富。作為金融機構的主要代表-銀行幾乎承攬了社會上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務品種。銀行從傳統的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業務中解脫出來,開發了中間業務,但是這些業務還遠沒有形成規模效益,尚處于起步階段。
證券業與金融業監管研究論文
各國的金融管理體制分為分業經營、分業管理和混業經營、綜合管理兩種不同體制。每個國家根據本國的金融業發展狀況選擇適合本國的管理體制,同時也要考慮世界金融行業管理體制的發展趨勢,從而進一步與國際接軌。無論分業或是混業,都對證券業的監管體制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本文將對目前世界證券業與其它金融行業的混業經營、綜合管理的新趨向進行初步探討,從而尋找我國證券業與其它金融行業關系的新定位。
一、西方國家證券業與其它金融行業的關系
縱觀西方國家證券業與銀行業、信托業以及保險業之間的關系,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933年以前為第一階段。證券業的發展環境較為寬松,此時,就美國而言,證券交易主要受州的管理,現代的證券市場法規多未出臺,因此證券業務與銀行業務相互交叉,沒有嚴格的界限。這一狀況一方面對證券業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也由此滋生了大量的投機行為,嚴重影響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和金融秩序的穩定。1929年發生的股市大崩潰,迫使西方國家認識到銀證分業經營的必要性,從而改變銀證混業經營的狀況。
1933年,以美國頒布《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為標志,銀證關系進入了第二個階段-分業經營階段。“《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從制度上建立了杜絕風險的防火墻,要求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信托公司徹底分業經營和分業管理。《聯邦銀行法》管轄下的銀行與其證券子公司完全分離;商業銀行除國債和地方債以外,不得從事證券發行承銷業務;禁止私人銀行兼管存款業務和證券業務。由此,美國走了近70年的分業經營和分業管理道路。”1日本在二戰以后,作為戰敗國按美國的要求制定了日本證券法,也確立了銀證分業制度。英國、韓國也實行了這一制度。
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西方各國的證券界滋生了一股強大的自由化浪潮,商業銀行與證券業的傳統區分逐漸消失,銀證又出現再次融合的趨勢,成為第三個發展階段。首先體現在英國的“金融大爆炸”(BigBang)。1986年10月倫敦證券交易所實行了重大的金融改革,“1、允許商業銀行直接進入交易報從事證券交易;2、取消交易最低傭金的規定,公司與客戶可以直接談判決定傭金數額;3、準許非交易所成員收購交易所成員的股票;4、取消經紀商和營業商的界限,允許二者的業務交叉和統一;5、實行證券交易手段電子化和交易方式國際化。”2這一重大改革主要是允許銀行兼并證券公司,從而拆除了銀證之間的防火墻。這些措施吸引了許多外國銀行的大量資金,提高了英國證券市場的國際競爭力。美、日面對英國這一重大措施,也采取了相應的對策。美國從80年代以后,對銀證分業制度逐步松動。1987年,美聯儲授權部分銀行有限度地從事證券業務,并授權一些銀行的子公司進行公司債券和股票的募集資金活動。日本也在1998年提出金融改革方案。到目前為止,銀證融合的趨勢還在進一步加強,更多的國家對證券業自由化動作給予了配合和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