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設防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5 06:22: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抗震設防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減震建筑砌體結構管理論文
摘要:地震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震災是通過房屋的倒塌產生。砌體結構抗震性能較差,但只要用滑移減震技術改造徹體結構,此類房屋亦能在特大地震中不倒塌。此種建筑在遼寧省經一年試點推廣,受到各方面的普遍歡迎。
關鍵詞:滑移減震石墨助滑劑錯動位移砌體結構
1滑移減震建筑適應工程抗震技術的發展
1.1震災的嚴重性
本世紀世界陸地7級以上地震,中國有66次占1/3,人口死亡200多萬,中國有115萬占1/2。在最近期的1978年唐山大地震中死24萬,死傷40萬,經濟損失100億人民幣。在國內的各種災害中,屬災死人占54%。經濟損失占6%。
1.2震災預報的艱難性
滑移減震建筑分析論文
【提要】地震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震災是通過房屋的倒塌產生。砌體結構抗震性能較差,但只要用滑移減震技術改造徹體結構,此類房屋亦能在特大地震中不倒塌。此種建筑在遼寧省經一年試點推廣,受到各方面的普遍歡迎。
【關鍵詞】滑移減震、石墨助滑劑、錯動位移。
1滑移減震建筑適應工程抗震技術的發展
1.1震災的嚴重性
本世紀世界陸地7級以上地震,中國有66次占1/3,人口死亡200多萬,中國有115萬占1/2。在最近期的1978年唐山大地震中死24萬,死傷40萬,經濟損失100億人民幣。在國內的各種災害中,屬災死人占54%。經濟損失占6%。
1.2震災預報的艱難性
砌體結構發展
1滑移減震建筑適應工程抗震技術的發展
1.1震災的嚴重性
本世紀世界陸地7級以上地震,中國有66次占1/3,人口死亡200多萬,中國有115萬占1/2。在最近期的1978年唐山大地震中死24萬,死傷40萬,經濟損失100億人民幣。在國內的各種災難中,屬災死人占54%。經濟損失占6%。
1.2震災預告的艱難性
至今世界上發生了無數次的大小地震,據資料介紹,只有海城與墨西哥兩次地震的臨震預告稍準,由于中長期預告不準,海城與墨西哥城的建筑物損壞與震災還是嚴重的。關于地震發生的機理目前總說紛壇,例如,斷裂帶錯動、地殼板塊插入、整板變形斷裂,學說越多說明可靠的學說尚未形成。日本是震災較多,研究地震機理及預告人員最多、水平最高的國家,可是1995年1月17日偏偏在其預告安全區西部的阪神發生大地震,死5oo0多人,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全國一遍震動。因此在1994年在西班牙召開的國際地震會議上有關專家指出,目前地震是不可預告的,因此各國應將重點放在建造耐震的建筑上。
1.3如何吸取唐山大震的經驗教訓
結構設計分析論文
1結構設計的概念及內容
結構設計簡而言之就是用結構語言來表達建筑師及其它專業工程師所要實現的東西。結構語言就是結構師從建筑及其它專業圖紙中所提煉簡化出來的結構元素。包括基礎,墻,柱,梁,板,樓梯,大樣細部等等。然后用這些結構元素來構成建筑物或構筑物的結構體系。把各種情況產生的荷載以最簡潔的方式傳遞至基礎。結構設計的內容可分為:基礎的設計,上部結構的設計和細部設計。
2結構設計的階段
結構設計的階段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結構方案階段,結構計算階段和施工圖設計階段。方案階段的內容為:根據建筑的重要性,建筑所在地的抗震設防烈度,工程地質勘查報告,建筑場地的類別及建筑的高度和層數來確定建筑的結構形式(例如,磚混結構,框架結構,框剪結構,剪力墻結構,筒體結構,混合結構等等以及由這些結構來組合而成的結構形式)。確定了結構的形式之后就要根據不同結構形式的特點和要求來布置結構的承重體系和受力構件。
結構計算階段的內容為:2.1荷載的計算。荷載包括外部荷載(例如,風荷載,雪荷載,施工荷載,地下水的荷載,地震荷載,人防荷載等等)和內部荷載(例如,結構的自重荷載,使用荷載,裝修荷載等等)上述荷載的計算要根據荷載規范的要求和規定采用不同的組合值系數和準永久值系數等來進行不同工況下的組合計算。2.2構件的試算。根據計算出的荷載值,構造措施要求,使用要求及各種計算手冊上推薦的試算方法來初步確定構件的截面。2.3內力的計算。根據確定的構件截面和荷載值來進行內力的計算,包括彎矩,剪力,扭矩,軸心壓力及拉力等等。2.4構件的計算。根據計算出的結構內力及規范對構件的要求和限制(比如,軸壓比,剪跨比,跨高比,裂縫和撓度等等)來復核結構試算的構件是否符合規范規定和要求。如不滿足要求則要調整構件的截面或布置直到滿足要求為止。
施工圖設計階段的內容為:根據上述計算結果,來最終確定構件布置和構件配筋以及根據規范的要求來確定結構構件的構造措施。
抗震設計理解管理論文
摘要:這是我們研二抗震課的論文,寫了一些上白紹良老師課的心得,老師的博學與人品讓我欽佩不已。這些都是從他的講義上摘錄的一些在一般的書籍中看不到的,最前沿的一些東西。
關鍵詞:抗震規范
1.R-μ-T關系及其應用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當美國的權威人士G.W.Houser導出了第一條地震反應譜和對地震激勵下的彈性反應規律的研究很快被學術界接受后,人們很快發現了一個與當時的抗震設計方法相矛盾的問題,那就是例如對一個第一振型周期為0.5s~1.5s,阻尼比為0.05的結構,結構地震反應加速度約為地面運動峰值加速度的1.5~2.5倍,比如賦予上述結構一個不大的地面運動加速度0.15g,則根據反應譜導出的結構反應加速度已達到0.23g~0.375g,而世界各國當時的設計規定中一般用來確定水平地震力大小的加速度只有0.04g~0.15g,但讓人不解是,震害表明,雖然設計用的反應加速度很小,但結構在地震中的損傷卻不太大。這么大的差距是不能用安全性或設計誤差來解釋的,于是,各國的學術界加緊了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大家通過對單自由度體系的屈服水準、自振周期(彈性)以及最大非彈性動力反應之間的關系;同時還研究了當地面運動特征(包含場地土特征)不同時,給這種關系帶來的變化,我們把這方面的研究工作關系其中R是指在一個地面運動下最大彈性反應力與非彈性反應屈服力之間的比值,稱為彈塑性反應地震力降低系數,簡稱地震力降低系數或者反應調節系數;µ為最大非彈性反應位移與屈服位移的比值,稱為位移延性系數;T則為按彈性剛度求得的結構自振周期。研究表明,對于長周期(指彈性周期且T>1.0s)的結構可以適用“等位移法則”,即彈性體系與彈塑性體系的最大位移反應總是基本相同的;而對于中周期(指彈性周期且0.12s<T<0.5s)的結構,則適用于“等能量法則”,即非彈性反應下的彈塑性變形能等于同一地震地面運動輸入下的彈性變形能。
之所以存在上訴規律,我們應該注意到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一些相關特性。首先,通過人為措施可以使結構具有一定的延性,即結構在外部作用下,可以發生足夠的非線性變形,而又維持承載力不會下降的屬性。這樣就可以保證結構在進入較大非線性變形時,不會出現因強度急劇下降而導致的嚴重破壞和倒塌,從而使結構在非線性變形狀態下耗能成為可能。其次,作為非線彈性材料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結構將從彈性進入非彈性狀態。在非彈性變形過程中,外力做功全部變為熱能,并傳入空氣中耗散掉。我們可以進一步以單質點體系的無阻尼振動來分析,在彈性范圍振動時,慣性力與彈性恢復力總處于動態平衡狀態,體系能量在動能、勢能間不停轉換,但總量保持不變。如果某次振動過大,體系進入屈服后狀態,則體系在平衡位置的動能將在最大位移處轉化為彈性勢能和塑性變形能兩部分,其中,塑性變性能將耗散掉,從而減小了體系總的能量。由此我們可以想到,在地震往復作用下,結構在振動過程中,如果進入屈服后狀態,將通過塑性變性能耗散掉部分地震輸給結構的累積能量,從而減小地震反應。同時,實際結構存在的阻尼也會進一步耗散能量,減小地震反應。此外,結構進入非彈性狀態后,其側向剛度將明顯小于彈性剛度,這將導致結構瞬時剛度的下降,自振周期加長,從而減小地震作用。
2我國現行抗震設計規范中的不足之處
高層房屋建筑結構設計結構設計探索
【摘要】為了改善高層房屋建筑結構設計方案,從提升結構抗震性能出發,以平面調整、剪力墻布置作為優化方向,對房屋建筑結構設計進行優化研究。論文闡述房屋建筑結構設計存在的問題,結合工程案例,闡述基于結構設計優化的房屋建筑結構抗震性能改進的具體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結構設計優化;位移比;位移角;剪力墻
1引言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房屋建筑實用性、功能性等要求越來越高[1],高層住宅成為當代人們關注的重點。為了提高住宅的品質,滿足當代人們對房屋建筑品質的追求,住宅結構設計的要求越來越高。如果結構布置不合理,尤其是作為關鍵構件的剪力墻,如果布置不當,受風荷載或者受到地震等自然災害影響時,結構位移很難達到標準要求[2]。地震災害對建筑結構的影響相對較大,在高烈度地區尤為明顯。所以,急需探究基于提升抗震性能的高層房屋結構優化設計方案。目前,針對高層房屋結構設計及優化的研究比較多,本文嘗試引入結構設計優化思想,從不同的視角提出新的房屋建筑結構設計方案優化思路。
2房屋建筑結構設計存在的問題
高層房屋建筑對抗震性能的要求更高,為了滿足此項要求,目前很多設計方案從墻體長度、厚度出發來提高結構整體支撐力及抗側力能力,以此改善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3]。然而這種設計方案在模擬分析和實踐操作中體現出的性能都較差,未能達到高層建筑抗震規范要求。所以,當前許多高層房屋建筑結構設計雖然布置了較多的剪力墻,但計算結果顯示仍存在嚴重的抗震性能不足的問題。
鋼結構建筑安裝技術管理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文對高層與超高層鋼結構建筑的發展,鋼結構設計國產化,鋼結構制作與安裝,框架梁的制作與安裝的全面分析。高層鋼結構建筑結構設計質量控制的關鍵性,高層鋼結構建筑的規范化。
論文關鍵詞:高層概況發展體系施工
論文摘要:本文簡要介紹了高層、超高層建筑的結構體系,通過對國內已建和在建的高層建筑鋼結構國產化問題的調研,分析了在鋼材、設計、施工和監理等方面國產化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為高層建筑鋼結構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高層鋼結構建筑在國外已有110多年的歷史,1883年最早一幢鋼結構高層建筑在美國芝加哥拔地而起,到了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地價的上漲和人口的迅速增長,以及對高層及超高層建筑的結構體系的研究日趨完善、計算技術的發展和施工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使高層和超高層建筑迅猛發展。鋼筋混凝土結構在超高層建筑中由于自重大,柱子所占的建筑面積比率越來越大,在超高層建筑中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受到質疑;同時高強度鋼材應運而生,在超高層建筑中采用部分鋼結構或全鋼結構的理論研究與設計建造可說是同步前進。
超高層建筑的發展體現了發達國家的建筑科技水平、材料工業水平和綜合技術水平,也是建設部門財力雄厚的象征。來源于/
一、我國的高層與超高層鋼結構建筑的發展
鋼筋混凝土建筑管理論文
摘要:該論文從1、抗震設計思路發展歷程;2、現代抗震設計思路及關系;3、保證結構延性能力的抗震措施;4、我國抗震設計思路中的部分不足;5、常用抗震分析方法這五個方面,結全重慶大學白紹良老師的教義來對鋼筋混凝土建筑結構現代抗震思路及我國設計規范抗震設計方法的理解和討論
關鍵詞:結構設計抗震
一.抗震設計思路發展歷程
隨著建筑結構抗震相關理論研究的不斷發展,結構抗震設計思路也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
最初,在未考慮結構彈性動力特征,也無詳細的地震作用記錄統計資料的條件下,經驗性的取一個地震水平作用(0.1倍自重)用于結構設計。到了60年代,隨著地面運動記錄的不斷豐富,人們通過單自由度體系的彈性反應譜,第一次從宏觀上看到地震對彈性結構引起的反應隨結構周期和阻尼比變化的總體趨勢,揭示了結構在地震地面運動的隨機激勵下的強迫振動動力特征。但同時也發現一個無法解釋的矛盾,當時規范所取的設計用地面運動加速度明顯小于按彈性反應譜得出的作用于結構上的地面運動加速度,這些結構大多數卻并未出現嚴重損壞和倒塌。后來隨著對結構非線性性能的不斷研究,人們發現設計結構時取的地震作用只是賦予結構一個基本屈服承載力,當發生更大地震時,結構將在一系列控制部位進入屈服后非彈性變形狀態,并靠其屈服后的非彈性變形能力來經受地震作用。由此,也逐漸形成了使結構在一定水平的地震作用下進入屈服,并達到足夠的屈服后非彈性變形狀態來耗散能量的現代抗震設計理論。
由以上可以看出,結構抗震設計思路經歷了從彈性到非線性,從基于經驗到基于非線性理論,從單純保證結構承載能力的“抗”到允許結構屈服,并賦予結構一定的非彈性變形性能力的“耗”的一系列轉變。
高層建筑結構特點論文
[論文摘要]文章分析高層建筑結構的六個特點,并介紹目前國內高層建筑的四大結構體系:框架結構、剪力墻結構、框架剪力墻結構和筒體結構。
[論文關鍵詞]高層建筑;結構特點;結構體系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建筑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近十幾年我國已建成高層建筑萬棟,建筑面積達到2億平方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如深圳地王大廈81層,高325米;廣州中天廣場80層,高322米;上海金茂大廈88層,高420.5米。另外在南寧市也建起第一高樓:地王國際商會中心即地王大廈共54層,高206.3米。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發展,全國各地的高層建筑不斷涌現,作為土建工作設計人員,必須充分了解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特點及其結構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設計達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適用、確保質量的基本原則。
一、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特點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與低層、多層建筑結構相比較,結構專業在各專業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不同結構體系的選擇,直接關系到建筑平面的布置、立面體形、樓層高度、機電管道的設置、施工技術的要求、施工工期長短和投資造價的高低等。其主要特點有:
(一)水平力是設計主要因素
高層建筑結構特點研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層建筑;結構特點;結構體系
[論文摘要]文章分析高層建筑結構的六個特點,并介紹目前國內高層建筑的四大結構體系:框架結構、剪力墻結構、框架剪力墻結構和筒體結構。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建筑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近十幾年我國已建成高層建筑萬棟,建筑面積達到2億平方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如深圳地王大廈81層,高325米;廣州中天廣場80層,高322米;上海金茂大廈88層,高420.5米。另外在南寧市也建起第一高樓:地王國際商會中心即地王大廈共54層,高206.3米。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發展,全國各地的高層建筑不斷涌現,作為土建工作設計人員,必須充分了解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特點及其結構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設計達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適用、確保質量的基本原則。
一、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特點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與低層、多層建筑結構相比較,結構專業在各專業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不同結構體系的選擇,直接關系到建筑平面的布置、立面體形、樓層高度、機電管道的設置、施工技術的要求、施工工期長短和投資造價的高低等。其主要特點有:
(一)水平力是設計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