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保險體制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06 10:09:00

導語:農業保險體制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保險體制研究論文

一、西班牙農業、漁業和食品部門在發展農業保險中的作用

西班牙實行的是有關方面自愿參與的綜合農業保險體系。主要特點是:(1)農業生產者:以投保形式參與,從該體系確定的險種中選擇需要的險種投保。(2)保險機構:以加入農業保險有限公司(Agroseguro)的形式參與,形成農業保險共保體。(3)在預防農業災害損失方面普遍使用保險技術。(4)國家的公立機構及商業保險公司一起參與。(5)中央及地方政府給予保費補貼。

之所以實行這種體制,是基于生產者、保險公司和國家機構對保險的需求和能做的貢獻。作為生產者,有對風險進行保障的需求,也存在對商業性保險公司的不信任,希望投保時有一個適中且能承擔的保險費用,以及災后快速及客觀的定損和理賠。作為商業性保險公司,有獲取災害風險信息的需求,有通過再保險分散風險的需求,有災害風險管理及定損經驗。作為國家機構,擁有調控生產的工具,擁有信息及風險研究經驗,有對生產者進行補貼的能力,具備政策推廣能力,為農業生產者提供抵御自然風險保護的需要。三方結合是發展農業保險的理想組織架構。

西班牙發展農業保險有完善的農業保險法律體系。在發展農業保險方面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和規定、計劃等。1978年西班牙頒布了綜合農業保險法(87/1978),1979年以皇家法令2329/1979號公布了綜合農業保險法87/1978實施細則;為了將農業保險法和實施細則落到實處,西班牙農業、漁業及食品部還制定三年農業保險計劃和年度農業保險計劃,確定參加保險的作物和險種,確定國家對參保農民的保費補貼,由國家農業保險機構與農業保險有限公司(農業共保體)協商后,提交設在農業部的農業保險機構委員會(由農業部、財政經濟部、農業保險有限公司、農場主代表組成)討論通過,然后提交國家部長會議審定通過,并公布實行。

農業、漁業和食品部每年對劃撥的保費補貼預算進行審批,每年還制定一個農業保險補貼規定,確定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具體事項,保費補貼由農業部下屬的國家農業保險機構直接撥給農業保險有限公司(農業保險共保體)。通過自治州農業管理委員會對中央政府規定的應承擔的補貼部分進行補貼。

參與該體系的中央政府部門包括農業、漁業和食品部及下屬的國家農業保險機構。國家農業保險機構是直屬于國家農業部的自治機構,它的主要職能是:作為該體系中所有不同機構的協調機構,以推動農業保險體系的發展;為農業生產者提供對抗不可控自然風險的保護體系;擬定國家農業保險政策,對新風險及新農業產品加入農業保險體系進行精確的技術研究及分析,為保險合同制定農業方面的內容(農產品價格、產量、技術條件等),為農業生產者提供信息及咨詢;制定農業保險三年及年度計劃并將其提交中央政府審批。提交農業部審批的草案內容包括:向農業生產者推廣農業保險并提供保費補貼,確定與農業生產有關的農作物種植和農業生產活動的最低技術條件,每個區域或地區的可投保的最大收益及損失的價格;與承保有關的各個險種的承保期限;與保險范圍有關的保單的保障期限;農漁食品部每年審批對農業生產者的保費補貼預算,確定對農業企業的保費補貼,在整個體系中,平均保費補貼為保費的50%,2006年農漁食品部的保費補貼高達2.78億歐元。大約有47萬名農牧漁及林業生產者投保,總保額升至91億歐元,保費高達6.54億歐元,總賠付額約達4.4l億歐元。

參加該體系的另一個中央政府部門是經濟財政部及下屬的保險和養老基金總局(D.G.s.)和保險賠償集團(C.C.S.)。保險和養老基金總局的職能包括審批共保年度協議,參與制定事故(災害)定損規定,負責向經濟部提交關于保險賠償集團再保規定的條例。

保險賠償集團是強制再保險機構,主要職能包括:界定農業可保風險與試驗型風險;對試驗型險種提供再保險;對可保風險只參與部分再保險;對于商業保險機構未承保的部分,它作為直接保險機構進行承保;負責掌控事故(災害)的定損。

地方自治州政府通過自治州農業管理委員會對中央政府規定的應承擔的補貼部分進行補貼。

商業保險機構是農業保險有限公司,是所有愿意從事農業保險的保險機構的組合(農業風險共保體)。公司的法律性質是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股東是自愿加入的各商業保險公司,目前成員有31家保險機構以及保險賠償集團。它是一家管理機構,職能是通過其保險商業網絡進行承保;共同體各成員根據其在農業保險有限公司里的入股份額承擔相同比例的風險,參股比例與所承擔的風險責任比例相同。

建立綜合農業保險體系以來,西班牙農業生產者從國家農業保險機構得到保費補貼13.86億歐元,政府因此減少農業災害補助39.1億歐元,節省25.24億歐元。農業保險有限公司為農業生產者提供賠償19.55億歐元,其中又有3.52億歐元以稅收形式流回國家財政。

二、意大利農業部在發展農業保險中的作用

據意大利忠利(GeneraliGroup)保險集團公司介紹,意大利是在該國農業人口占80%、農業增加值占GDP的60%的發展階段開始發展農業保險的,基本與我國目前的城鄉結構相當,但工業化程度明顯低于我國目前水平。目前,意大利的農業保險業務主要是由GeneraliGroup下屬的專業農業保險公司FATA經營,已有80年的歷史。20世紀60年代末,意大利農業遭受到一系列嚴重的自然災害,政府農業部門對災害情況進行了認真研究分析,并決定要為農民和農業生產在預防災害減少損失方面提供財政支持,為此設立了全國支持基金,國家每年為這項基金提供資助,并于20世紀70年代專門出臺了法律。法律規定(當時的農業風險主要是冰雹災害)保險公司具有經營壟斷權,能經營冰雹險業務的公司必須是某個再保險集團的成員(這樣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分散農業風險)而又從事農業保險業務。保險公司擬訂應參加農業保險的作物、保險費率、保費補貼比例,全國統一的保險條款,提供優惠保單,并以農業部政令的方式向全國公布。一直到1996年,農業保險的費率由農業部與商業保險公司商定,由農業部以政令的方式公布。

設立全國支持基金,由農業部管理,財政預算有專門科目。主要考慮兩點:一是通過事后補償的方式減少農民的災害損失。當農業企業的災害損失大于30%時,政府為企業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農業生產是否出現災害是由農業部認定并公布的。認定的標準是,如果產量因災害損失減少30%就可認定出現了自然災害。農業企業報告出現自然災害,農業部要調查核實,核實后向全國災情公告。二是通過實現保險的方式幫助農民在災后及時救災和恢復生產。主要是鼓勵農民參加農作物投保,農業企業投保時政府給予保費30%~40%的補助。

1996年以后這些規定才有所改變。國家反壟斷局認為農業保險已發展成為成熟市場,不需要政府保護和監管,因為存在壟斷的公司的業務不會很好發展。為農業保險服務的再保險集團亦不存在。農業企業又成立了自己的機構--維權集團。農業企業的維權集團代表農業企業與保險公司商簽農業保險協議,在投保后政府將國家用于農業保險的補貼支付給維權集團,不是直接撥付給從事農業保險業務的公司。這時的農業保險費率是由農業企業的維權集團與商業保險公司商定,農業部只公布與農業保險費率有關的參數,如投保作物的成本、產量、市場價格等,不直接參與確定農業保險的費率。但是,維權集團與保險公司商定保險費率時農業部公布的有關參數是重要參考數據。

2004年,意大利改革全國支持基金,國家預算增加了全國支持基金的數量,政府對農業保險費率補貼的比例提高到80%。目的是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范圍,促進保險新產品開發,保持農業保險低費率。改革的結果是,保險公司農業保險的費率由7.5%降到6.9%,農業保險費率補貼的比例由2004年的43%增加到2006年的67%。目前,意大利政府一年用于農業保險的保費補貼在1億歐元,每年的保險標的額在30億歐元。

近三年畜牧業保險有了較快發展。在動物發生疫情時國家給予補貼,有專門的畜牧業保險產品,主要牲畜是奶牛。具體哪些牲畜、哪些疫病可以投保由農業部決定,對參保的牲畜政府補貼50%的保費。

2004年的改革又增設了再保險基金,以此管理農業風險。再保險基金規模為1億歐元,由農業部下屬的農戶市場開發局管理,主要是鼓勵保險公司開發新產品,在保險公司應對新的自然災害開發新的保險產品時提供補助,屬于保險產品創新基金。保險公司可把新開發產品成本的80%轉給再保險基金。

2004年前,農業企業可以投保也可以不投保,受災以后就等政府救濟。2004年以后,在政府公布的投保地區,農業企業生產應投保的作物需先參加投保,不投保在災后將得不到政府的救濟。而在政府公布的投保地區、投保作物以外,農業企業在災后受損失時主要靠政府救濟。

三、葡萄牙政府農業部門在發展農業保險中的作用

在葡萄牙,參加農業保險的農作物有國家法律規定,農民自愿參加保險,基本保險包括火災、雷擊、雹災等災害。對參加農業保險的農民,政府幫助交一部分保費,最高可達保費的75%。給予農民保費補貼的依據是政府制定的保費參考費率。話闈榭魷攏桃倒局貧ǖ姆崖矢哂謖棵胖貧ǖ牟慰擠崖剩謖庵智榭魷攏慰擠崖示褪欽耘┟癖7巡固囊讕藎叱霾慰擠崖實牟糠鐘膳┟褡約喝砍械?,政府不给?巡固壞鄙桃倒局貧ǖ姆崖實陀謖牟慰擠崖適?,政府秵T7訓牟固偷筒瘓透摺U嫉牟慰擠崖室虻厙煌脅鉅臁H綣嗆獻魃緙逋侗?,政府的费率补贴还可以高一些?BR>政府還設立了農業風險巨災基金,是對農戶的受災救助基金,當出現保單以外的意外巨大損失時,由保險公司申請巨災基金給農民賠償。啟動程序是,政府農業部和財政部宣布某一地區遭受巨災損失,同時確定受災的作物。農戶有基本保障的保單即參加農作物保險,申請巨災補助的作物必須是參保作物,以鼓勵農民盡早簽訂農作物保單。受災農戶自愿向巨災基金交納一定費用,目前是基本保費的0.2%,由保險公司在收取保費時代收代繳,計人巨災基金專戶。巨災基金是商業保險的補充機制,保險公司要申請巨災基金賠償,必須是在全國經營農業保險業務而不是只在一些地區經營農險業務,或者只經營一些農作物的保險業務。目前,葡萄牙的所有商業保險公司都參加這種運行機制,運轉良好。

農業保險巨災基金由農業部所領導的農業和漁業金融機構(IFAP)負責管理。該機構是獨立機構,有專門的理事會,設5名理事,對農業部長負責,理事會主席由農業部長提名,部長聯席會議任命。職能是金融管理,為農業保險提供技術支持。巨災基金的來源:一是政府預算,由國家農業和漁業金融機構提供,每年為700萬歐元;二是農民繳納保費0.2%的巨災金;三是保險公司的再保險費。

巨災的定義是:參保作物發生意外的災害,造成50%以上的損失,給農戶帶來較大損失。

農業保險的保單由葡萄牙預防氣候災害綜合機構(葡文縮寫為SIPAC)審批,該機構由農業部、科技部、保險協會和農場組織的四名代表組成。

四、南歐三國發展農業保險的共同點

一是都把發展農業保險作為管理農業風險的政策工具。通過發展農業保險,為增加農產品產量、改善農產品質量、提高農場主收入水平提供基本保障。

二是雖然所有農產品都可以參加農業保險,但是政府支持的重點則是對本國經濟和農場主收入影響較大的主要農產品,如葡萄牙突出葡萄、林木火災保險等。

三是在發展農業保險過程中都給參保農民以保費補貼,只是不同的國家補貼的標準不同,補貼的險種有所側重。

四是都把發展再保險作為分散農業風險的重要環節,由政府給予有力的財政支持。

五是發展農業保險都有明確的法律依據,為農業保險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六是政府農業部門在發展農業保險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政府部門分工明確、合理,即農業部門具體負責農業保險發展的政策設計、國家補貼資金的管理等主要工作;保險監管部門主要對保險公司經營活動、償付能力加以監管;財政部門主要為農業保險提供補貼資金。

五、啟示

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三國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實踐探索,找到了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為各自國家的農業建起了風險防范和保障體系的途徑,這就是建立國家支持下的農業保險制度。上述三國發展農業保險的實踐,對我國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完善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1.明確農業保險的經營性質。農業是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產業,但相對其他產業而言,農業生產面臨嚴重的自然災害風險,總體上是低效益的產業,經營者的收人水平較低。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不可能通過發展商業保險來分散和化解,一是經營者無力參加商業性保險,二是在沒有政府補貼的情況下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是虧損的。農業保險只能是政策性的,只有在國家財政支持下才能經營。

2.明確農業保險的承保范圍。原則上所有的農產品都可以參保,保險公司應為所有的農業風險承保。但不同國家農業生產面臨的自然風險不同,不同的農產品對經濟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不同,因此,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承保范圍主要限于對經濟發展影響較大的農產品,如主要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主要牲畜等;承保的風險主要是常見的危害較大的自然風險,如旱災、洪澇、臺風、霜凍、冰雹、重大動物疫病等。

3.明確國家支持農業保險的重點。商業性保險公司不愿經營農業保險業務是因為由于農業效益低和經營者不愿投保,經營農業保險存在較大的風險,而且監管成本很高。為農業保險厘定合理的費率并由政府對參保者給予保費補貼,保險公司是可以經營農業保險業務的。因此,國家支持農業保險的重點環節是給參保者保費補貼,不是給保險公司所謂的經營費用補貼。

4.明確農業保險的經營組織架構。經營農業保險遵循的是大數法則,參加農業保險的農戶越多,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越多,從而對參保農戶的風險保障能力越強。在我國以農戶小規模經營為主的體制下,發展合作制保險可以有效預防和降低道德風險,降低承保組織的管理、監督成本,提高風險保障和賠償能力?;ブkU加上政策性保費補貼貼就可以吸引更多的農民參保,增強農業風險的保障能力,若再加上再保險分散風險就可構成完整的農業風險保障體系。

5.明確政府相關部門的職責。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涉及政府多個職能部門,尤其是農業、保險監管和財政部門職能作用發揮得如何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的影響較大。農業行政部門負責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的政策設計和具體實施方案,國家補貼資金的使用和管理,災后勘查定損并協調受損理賠等工作;保險監管部門主要對保險公司經營活動、償付能力加以監管,設計農業保險的再保險制度,在更大范圍內分散農業風險;財政部門主要為農業保險提供補貼資金,對補貼資金的使用依法監管。

6.完善農業保險立法。完善的市場經濟是高度的法制經濟,農業保險政策性、操作性很強,存在的各種風險也很大,從一開始就必須加強法律制度建設,包括農業保險的業務性質、農業保險的承保范圍、國家對農業保險的支持重點和措施、農業保險的經營組織架構、農業保險各參與方的權利和義務,以及政府有關部門在發展農業保險過程中的職責等,都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確,依法約束相關參與方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