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公司短期業務綜合成本包干政策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21 01:54:00

導語:壽險公司短期業務綜合成本包干政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壽險公司短期業務綜合成本包干政策分析論文

[摘要]部分人壽保險公司對當年可以產生損益的短期險業務采取綜合成本包干政策,這對基層機構樹立正確的效益觀,減少違規經營行為,增強風險管理意識等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從理論上講,綜合成本包干政策背離了保險費率厘定的精算原理,財務真實性難以得到保證,有可能誘發不正當交易行為發生,不利于全額預算管理的推行,法人機構放松了自己的管控責任。為此,保險經營主體應樹立理性的經營理念,保險監管機構要進一步完善保險法律體系,改革保險監管體制。

[關鍵詞]人身保險,短期業務,綜合成本包干,經營理念,監管體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一次修訂中對第92條“保險公司的業務范圍”作了調整,隨著中間業務領域短期健康保險業務和意外傷害保險業務產壽險公司均可經營的實施,短期業務作為當年可以產生損益的保險產品,更是各家壽險公司業務競爭的重點。為應對日趨激烈的同業競爭以及產險公司介入該領域后對業務發展所帶來的沖擊,部分壽險公司針對人身短期險業務出臺了綜合成本包干(捆綁)的費用政策,以期推動自身的短期險業務發展。對此,業內人士眾說紛紜,有褒有貶,值得研究探討。

一、綜合成本包干制的基本情況

目前,壽險公司經營短期險業務的費用政策主要有兩種,即全額預算制和綜合成本包干制。前者由總公司按統一的會計模式編制費用預算,年度預算一經審定下發,其執行與考核需嚴格按規定運作,并強調預算與會計核算在科目和信息以及預算時間進度的一致性。全額預算制有利于公司事前對業務收支情況有一個充分、全面的了解,進而對公司的資源進行有效的配置,但其滯后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公司業務的及時開展。而綜合成本包干制又稱捆綁制,即對短期險業務的綜合賠付率和費用率實行捆綁考核,而不再單純地考核利潤指標。目前,在湖南轄區內采取綜合成本包干制的分公司有太平洋人壽、新華人壽、中國人壽、合眾人壽等5家,占湖南壽險分公司總數的42%。

在實際操作中,綜合成本包干制先是由總公司根據不同的險種設定不同的捆綁率,對各級經營機構的可用費用進行逐月考核,如果綜合賠付率大于捆綁率,說明該業務虧損,則從其它險種的財務可用費用中扣除。如太平洋人壽總公司對湖南分公司短期意外險(含一年期和極短期)的捆綁率為80%,個人短期健康險捆綁率為84%,團體短期健康險捆綁率為91%。各省級分公司在總公司下達的固定短期險費用比例的基礎上,把費用再分解為預定賠付率、間接管理費用、直接銷售費用三部分,并根據當地市場賠付率水平、主體經營狀況及業務需要確定比例。其中預定賠付率用于短期險業務實際賠付的預留額度;間接管理費用用于保證經營主體的經營管理的費用需要;直接銷售費用用于業務的市場拓展,主要包括調劑基金、手續費和業務員提獎等。一般而言,在執行費用包干政策過程中,總公司都會出臺一系列相關的預算費用管理制度,如按要求提取充足的責任準備金,準確計算短期險的綜合賠付率,并按權責發生制的核算原則準確預提各項當期應承擔而未支付的費用等。

從了解的情況看,已實行綜合成本包干制的公司,如太平洋人壽從2003年開始,新華人壽從2005年開始就一直實行這一政策(見表1、表2)。太平洋人壽基本處于盈利狀態,新華人壽2005年由于保險標的發生兩起大事故,因而出現虧損。但不論經營是盈是虧,目前都沒有改為全額預算的想法,只是逐步完善,使之更符合市場實際,符合基層經營實際。而一些原來沒采用綜合成本包干制的公司,由于受到壽險同業和產險公司的雙重競爭壓力,有的也開始嘗試這一費用政策,如中國人壽和嘉禾人壽等,可見這一制度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和生命力。

二、綜合成本包干制的積極作用

(一)效益觀有所增強

從業務管理的角度看,綜合成本包干制無形中讓保險從業人員的頭腦中繃緊了“效益弦”,對遏制不良業務,保證公司永續穩健經營,提高公司服務品牌與綜合競爭力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通過賠付率和費用率捆綁考核,保險公司只有審慎核保,對風險進行正確的評估并對每一險種進行合理定價,才能降低賠付率并增加可用費用額度,同時改變了以往給每一個險種一定的費用所導致業務人員以及經營者只片面追求保費規模而不關心費率風險的現象。不論是盈是虧,最后都要自己兜底,也就是說盈利歸本單位和從業人員享有,虧損也要本單位和從業人員從其它費用渠道去填平。如太平洋人壽湖南分公司2006年短期意外險可用費用為3397.45萬元,個體健康險的可用費用為532.59萬元,而團體健康險的可用費用為-71.45萬元,也就是說團體健康險業務不僅沒有掙錢,而且需要從其他險種可用費用中貼費用。這樣,經營單位和業務員在以后承保團體健康險時,就不得不考慮可用費用這一問題,要么不做,要么提高承保條件或加強理賠管理(見表3)。

(二)違規行為有所減少

對短期險業務實行綜合成本包干制,在某些程度上可以減少“坐支坐扣保險費”、“編造虛假賠款”等套取費用的違規經營行為,從2006年現場檢查的情況看,學平險、建工險等短期險業務領域違規問題主要有坐支保費、虛假發票套取現金,賬外支付單位和個人高額手續費,以及向具有行政權利和職務便利的單位或個人支付回扣等,這些違規形式在實行綜合成本包干制的公司中相對較少發現,而在沒有實行包干制的公司中上述違規行為則較為突出,尤其是坐支保費和虛假發票套取現金現象比較普遍。究其原因是綜合成本包干后,無論是違規或變相違規,支付多少都是自己的包干費用,無須多此一舉。但沒有實行綜合成本包干制的公司就不同,一方面要應付非理性競爭,另一方面又不能突破年度費用預算,有的公司為搶奪業務,只好鋌而走險。

(三)風險意識有所提升

如前所述,采用綜合成本包干制的費用政策,對于風險較高的業務,經營管理者會主動考慮展業成本,并根據賠付情況適時調整險種結構或承保條件。各級保險經營主體必然加強本機構的預算費用管理,確保各項費用支出的合理性及總費用支出不超過費用率控制標準,以實現年底收支平衡。例如新華人壽湘潭中心支公司于2005年8月25日,承保了文花枝(全國勞動模范)等26人次出省的旅游意外險,8月28日下午,該團所乘座的大巴因超速與一貨車相撞,當場導致6人死亡(其中兩人為當地導游,未投保),22人不同程度受傷。事故發生后,新華人壽保險公司共賠付68.8萬元,遠遠超出此單40%的賠付率考核指標(總費用是80%包干)。因殘疾鑒定需要6個月后進行,此事故中的另外20多萬元放在2006年進行賠付,使2005年旅游意外險的賠付率在預定的40%賠付率范圍之內,實現了當年收支平衡,但事故誘發的結果是2006年該單位不得不對所承保的同類業務進行重新核保,調整承保條件,以控制賠付率指標。

三、綜合成本包干制的弊端

(一)背離了保險費率厘定的精算原理

眾所周知,凡商品皆有價值,保險作為一種特殊的保障性商品,其價值的貨幣表現是保險費,也就是保險產品的市場價格。根據大數法則及收支相抵原則,保險費由純保費與附加保費兩部分構成,其中純保費主要支付保險賠款,不含利潤因素,而附加保費主要反映保險經營主體的營業費用及認可的合理利潤。按保險精算原理,每份保單的保險費就是其價值的真實反映,也是經營機構償付能力和合理利潤的充分體現。從理論上講,在綜合成本包干制下,一方面是模糊了純保費率與附加保費率的界定,在實際運作中用賠付率和費用率取而代之,經營主體的利潤從兩者之和與捆綁率的節余部分產生,背離了保險費率厘定的精算原理;另一方面,短意險的費率計算基礎和準備金的提取原理與非壽險類似,都是通過嚴謹的精算得出的,而捆綁率的設定缺乏相應的經驗數據和精算技術,更多的是建立在主觀判斷及近期假設的基礎之上,其科學合理性還有待檢驗,一旦發生費用率超過附加費率以及出現異常賠付件時,就會危及保險經營主體的償付能力。從經營實踐來看,如確有較大利潤空間,在新產品開發時,應合理降低價格,增加保障額度,以增強產品的吸引力,而不是一“包”了之,最終損害被保險人的利益。此外,在我國保險業發展處于初級階段的現實背景下,一些保險經營主體的業務發展模式仍以外延式擴張為主,許多經營者經營管理思路比較粗放,片面強調保費規模,內控管理不到位,實行綜合成本包干制并不能完全杜絕坐支保費、保費收入不入賬及拒賠、拖賠、惜賠等現象發生。

(二)財務真實性難以得到保證

實施綜合成本費用包干政策的可用費用率都在40%左右,而隨著規模的不斷做大,優質業務的增加和整體賠付率的降低,可用費用率還有可能進一步提高,可用費用額也將增加。從財務的角度來看,任何一筆開支都要有真實的發票報賬,都要符合會計準則和國家的法律法規。為將40%-48%的可用費用從財務上套取出來,有的經營單位和個人往往找大量的假油料發票、電話費發票、餐費發票、住宿費發票做賬,經營數據失真,違背了財務的真實性原則,客觀上助長了財務業務中的虛假行為,為可能產生商業賄賂提供了資金來源。

(三)有可能誘發不正當交易行為

綜合成本包干制使經營單位有可能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競爭優勢,達到排擠其它競爭對手的目的。其一,手續費支付可能蛻變為“商業賄賂”。由于實行賠付率和費用率捆綁考核,有的從業人員在展業過程中,自然會優先考慮歷史賠付率較低的險種,以獲得較大的可用費用空間,為高額支付手續費或支付回扣創造了客觀條件,進而導致“商業賄賂”行為的發生。以學平險為例,包干政策都為80%-88%,預定賠付率為40%,可用費用率40%-48%,經營單位和業務員自由支配的空間較大。其二,經營單位往往借“費率市場化”之名行“降費”之實,并美其名曰“隨行就市”。由于在該制度下,各險種之間的可用費用可進行調劑,從而為經營單位進行非理性競爭,以低于成本價格的費率銷售保單的手段來獲取別的業務提供了機會,但對未實行包干制的經營單位卻有失公平,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正常的保險市場秩序,影響了保險業的健康發展。

(四)不利于全額預算管理的推行

部分保險經營主體采用的費用包干政策是一種典型的粗放式經營,違背了現代企業科學管理的原則,與現代企業推行的全額預算管理相悖,這種費用管理模式在上世紀90年代比較盛行,但已經不能適應當今保險業快速發展的需要,更不能適應保險業全面開放的需要。費用管理政策的制定不僅要考慮到產品條款擬定的費率,而且要考慮到經營成本和費用,強調收支情況的真實性、有效性,費用包干政策則達不到上述要求。

(五)法人機構放松了自己的管控責任

在現行的經營管理體制下,保險公司總公司對其分支機構無論是在內控制度,還是在產品、費率上,均賦予嚴格的管理職責,實行綜合成本包干制就意味著在短期業務發展上,只要分支機構不突破費用包干率,總公司就可以放任自流,僅以一個“包”字替代了其管理職責,至于分支機構是否合規經營,是否違法,是否搞不正當交易,總公司一概不管,這樣總公司不僅放棄了自己對分支機構的管理職責,而且推翻了原先報備的條款和費率,也違背了壽險的精算規定,必將帶來較大的經營風險,給行業的聲譽帶來負面影響和損害。

四、相關建議和對策

(一)保險經營主體應樹立理性的經營理念

首先,應進一步完善以效益為主的考核機制。各經營主體要牢固樹立“效益第一”的經營理念,正確處理好效益與規模的辯證關系,通過完善考核機制,引導從業人員樹立正確的效益觀,杜絕各種違法違規經營行為。其次,注重精算技術在保險費率厘定中的科學應用。各經營主體應按照保險精算原則,依靠詳實的基礎數據、縝密的精算技術,在充分保證賠付的基礎上,加上合理的管理費用和利潤來確定費率,并真正形成參與市場公平競爭的價格機制。第三,加大產品服務創新力度。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各經營主體應摒棄各種非法競爭及低水平的價格競爭手段,轉到注重提升非價格競爭因素的品質上來,并結合保險需求和自身實際,加大產品服務創新力度,積極培養核心競爭力。

(二)進一步完善保險法律體系

我國自1995年頒布《保險法》以來,經過10年建設,初步建立了以《保險法》為核心的保險法律體系,在規范保險市場秩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保險法律體系的發展仍滯后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保險同業競爭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據。如關于手續費比例,《保險法》并未作規定,主要依據是財政部1999年1月13日公布的《保險公司財務制度》。該制度第47條規定,“保險公司可以根據業務經營情況確定某一險種、某一條款或不同形式人手續費的支付標準,但手續費的支付總額不得突破實收保險費的8%”。而目前法學界和保險業界人士對8%的固定比例限制多持異議,認為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國際保險市場的通行做法。因此,在盡快完善現有《保險法》的基礎上,形成以《保險法》為核心,以《保險法》實施細則和各種保險法規相配套的保險法律法規體系,充分發揮保險法律的引導和保障作用,使保險監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改革保險監管體制

費率市場化是保險市場的大勢所趨,其根本目的是建立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即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形成保險商品的價格。在費率市場化的初期,由于監管制度、手段和體系尚不能適應新的環境,監管機構難免會出現監管的困難和盲點,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監管職能,導致監管有效性不足。因此,保險監管機構要從更高層面提高引領發展、防范風險的能力,就必須通過完善市場競爭環境和規則來強化監管,進一步確立以監管機構為主,其它相關機構為輔的多重監管體系,明確各職能部門的分工和職責;從法律責任的高度來界定與保險經營主體市場行為相適應的內容和標準,重點監管潛在風險點;制定公平競爭的前提條件、手段和規則,嚴懲各種擾亂市場秩序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同時建立良好的保險市場進入和退出機制,促進保險市場的良性競爭。

此外,還應充分發揮保險行業協會的溝通協調作用,由行業協會出臺相關自律公約并嚴格執行,真正形成監管機構、行業協會、經營主體三位一體的風險防范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