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險發展實踐與認識

時間:2022-06-01 04:56:00

導語:農業險發展實踐與認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險發展實踐與認識

農業保險是指專為農業生產者在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生產過程中,對遭受火災、暴風、雷擊、冰雪等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保險合同內的損失,在保險金額范圍內提供經濟補償的一種保險。農業保險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柱,作為分散農業風險及經濟損失的一種機制,特別是作為一種對農業適度保護的國際慣例,農業保險不僅是農業生產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成為國際上最重要的非價格農業保護工具之一。《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抓緊在農村體制改革關鍵環節上突破,進一步放開搞活農村經濟、優化農村發展環境、強化農村發展制度保障、搞好農業政策性保險,在目前尤其是一項潛力巨大、效益宏偉、惠及長遠的艱巨工作。

一、南通市某區農業保險的實踐

該區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是從2008年開始的,當年主要種植業品種的承包面達到80%以上,能繁母豬和奶牛做到應保盡保,當年共收保費1669.42萬元,理賠140.9萬元。2009年該區在鞏固發展水稻、小麥、玉米、油菜、能繁母豬和奶牛6個種植、養殖業品種保險的基礎上,擴大農業保險保障范圍,全面啟動農業設施大棚保險試點。主要種植業品種的承保面達到90%以上,能繁母豬和奶牛做到應保盡保。高效設施農業的承保收入達到農業保險總保護費收入的1%以上。當年種植業參保面積139.13萬畝,爭取省以上扶持資金1501.16萬元,農戶繳納保險費共750.57萬元。新增設施農業保險1523畝,收保費30.06萬元。全年種植業受災面積51697.53畝,理賠411.27萬元。能繁母豬理賠1913頭計191.3萬元。全年共收保費2687.63萬元,是上年的1.56倍,理賠602.57萬元。2010年主要種植業品種的承保面達到了90%以上,種植業各品種面積按各鎮區良種補貼面積確定;對能繁母豬和奶牛做到了應保盡保;高效設施農業投保率達到了現有面積的80%以上,且保險額達到種植業保險保費收入(含上級財政補貼費)的7%以上。當年承保小麥40.15萬畝;油菜46.43萬畝;玉米8.12萬畝;水稻45.19萬畝。承保能繁母豬18588頭。全年查勘報險油菜共計4200畝,理賠32.96萬元;小麥共16600畝,理賠120.84萬元;全年查勘報險玉米共5700畝,理賠74.74萬元;水稻報險理賠96700畝,計348.6萬元。查勘報險設施大棚共330畝,理賠1.17萬元;另已理賠能繁母豬1800頭,計180萬元。全年共收保費2668.28萬元,理賠758.31萬元。2011年進一步全面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擴大保險保障范圍,進一步完善經營機制和發展模式,主要種植業品種的參保面達到了90%以上,能繁母豬和奶牛參保面達到100%,高效設施農業和能繁母豬的參保收入都達到了種植業總參保費的25%以上,總參保費比上年的2668萬元增加10%,達2900萬元多,加上2010年未結算小麥、油菜保費約830萬元,總參保費將達3830萬元左右。

二、當前農業保險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就農業保險補貼政策設計來說,仍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為:

1.農業保險補貼內容比較單一,體系不夠健全。目前我國農業保險補貼政策的主要集中在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農業保險管理費補貼和再保險補貼政策在我國仍處于空白階段,而在發達國家這兩項重要的農業保險補貼政策已普遍實施。

2.農業保險補貼政策與其他支農政策沒有有效銜接。從國外農業保險補貼政策實踐來看,多數國家采取其他補貼政策與農業保險補貼政策相配合的方式以保證農業保險的覆蓋面。就當前而言,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我國農業保險補貼政策并未與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支農政策相結合。

3.就種植業而言,保險的補貼品種覆蓋面仍較窄。目前,我國種植業保險的補貼品種主要集中在糧食作物,如玉米、水稻、大豆等;而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保險補貼品種則較少,農業保險的有效供給不足直接導致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不足,從而限制農業保險的覆蓋面。

(二)就農業保險具體工作而言,也暴露出不少問題,主要表現為:

1.各地農業保險工作開展不平衡。由于各地區對其重視力度不同,導致各地區農戶參保比例差距很大,沒有形成與地區農業均衡發展的態勢,在個別地方,此項工作甚至被視為可有可無。

2.宣傳發動的渠道不靈活。由于多數農民除了村里廣播外,沒有更多渠道和途徑獲知農業保險及保費補貼相關信息,對具體操作細則包括理賠情況等并不了解,從而影響農民做出購買決策。另外部分村將理賠款進行平均分配也不利于發揮農業保險的作用。雖然農戶在災害不嚴重的年份獲得略多于保費補貼的理賠款后會愿意繼續購買農業保險,但當遇到嚴重災害時農戶所得理賠款不足以用來恢復生產,會大大挫傷農民繼續購買農業保險的積極性。

3.理賠管理方法還不規范。尤其是在養殖業的理賠上,問題尤為突出。以能繁母豬為例,近年來理賠數上升很不正常,如在存欄量基本相同情況下,2008年全區能繁母豬僅理賠65頭,2009年出險率和理賠額高于上年十幾倍,2010年出險率和理賠額同樣很高。

4.種養兩業的保費發展不平衡。兩者保費收入比約為9∶2,這與大力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這一農村不相匹配,無法支持正在培育規模發展的養殖業,另外近年來保費收入規模成長不快,應對農業巨災風險保障不足。

三、建議

1.政府在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上應有所作為。首先,政府應該重視農業保險在未來農業風險防范中的作用,加大對農業保險的扶持力度,對經營農業保險的有關機構給予稅收優惠,或者合理利用WTO框架下的“綠箱政策”以及建立農業風險基金來補貼農業保險,在保險公司達到較高的總賠付比例后給予相應補助,以增強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的動力。其次,政府要積極推進農業再保險公司建立和開展再保險公司承保農業保險的再保險業務,開辦農業再保險業務能夠分散原保險公司的經營風險,也可以擴大農業保險的承保能力,提高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在農業保險經營機構較少的情況下,進一步擴大農業保險的業務容量。

2.積極創設有效益的保險品種。如在種植業上可把保險重點放在盈利性明顯的農作物火災、雹災保險、林木保險上;在養殖業上可把保險放在具有一定規模、進行科學管理的養殖項目上。目前先把這些項目做起來以打好基礎,積累經驗、循序漸進,以致逐步成熟和完善。

3.不斷創新保險工作的營銷方式。利用多種渠道發展農村業務,積極拓展農業產業化,加強與農村金融機構在生產、加工、儲藏、保鮮、運輸、銷售等環節的財產險、責任險項目上的溝通與合作,給農民發展生產增加融資渠道和投保能力;要緊密結合農村發展的新階段,緊緊圍繞農業現代化和城鄉統籌的新態勢,加快農險產品的設計和創新,要在合理調整保險公司風險承擔能力和農民繳費能力前提下,設計新品種,推出新項目,滿足農民保險的新需求,如三大合作組織業務保險、農村龍頭企業一攬子保險等。

4.規范農業保險業務流程風險管理。如種植業保險要堅持低保障、低保費、低保額;養殖業險種開辦要堅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防止貪大失誤,特別要嚴格保險流程監督管理。當前要大力發展農業保險中介市場,提高農業保險的服務質量。當前推廣農業保險業務,要充分發揮鄉鎮基層組織的作用,充分利用基層農技隊伍滲透到農村的網絡優勢和技術優勢,協同代辦農業保險承保理賠定損和防災防損預防等工作,有條件的地方依托鄉鎮,由保險公司和農技人員協會代表等組成建立專門的農險核損理賠專家小組,發展農業保險公估業務,共同做好責任界定、現場查勘和定損工作,提高農業保險的核賠質量和理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