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學人才培養機制改革探討

時間:2022-11-27 02:48:21

導語:保險學人才培養機制改革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保險學人才培養機制改革探討

摘要:在互聯網保險快速發展,以及新“國十條”頒布的背景下,我國財經類院校保險專業人才的教育面臨著人才培養難以與社會需求良性對接,供需之間存在錯位矛盾的局面。本文以培養國際化、高素質、應用復合型的保險專業人才為目標,從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堂教學改革、強化實踐教學等方面,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的方法和模式進行了深度的發掘和積極的探索,構建個性化且具有鮮明學科特色的財經類院校保險專業人才培養機制。

關鍵詞:財經類院校;互聯網保險;保險專業;人才培養

一、引言

由于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和國內保險市場的全面開放,我國保險業發展開始呈現出國際化、自由化和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保險業的就業結構調整加快,人才流動更加頻繁,人才競爭更加激烈。我國保險業迫切需要通過大力發展保險領域的高等教育,迅速培養一批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國際化競爭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復合型人才,充實和壯大現有保險從業人員隊伍。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作為金融三大支柱之一的保險業將具有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迎來高速發展的階段。隨著互聯網保險的出現及快速發展,以及新“國十條”的頒布,使得原來的保險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已經不能適應新的需要,人才培養難以與社會需求形成良性對接,供需之間存在錯位矛盾。與此同時,保險學專業建設也是財經類院校長期發展的一項戰略性任務,更是財經類院校專業建設的核心內容,而且對于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更是關鍵因素所在。所以,保險學專業人才的培養關系到財經類院校人才培養的核心競爭力和整體競爭能力的構建。因此,本文著力于探討財經類院校保險學專業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內容。

二、合理設置保險專業課程結構

保險是一門涉及多個知識領域的學科,對每一險種的開發都不能脫離相關行業、專業而孤立進行。保險專業課程的這一特點決定了教學過程中往往需要穿插其他學科知識,應注意將這些知識與保險理論相融合,給學生傳授整體性的知識,合理設置課程結構。(―)科學設置專業課程。保險專業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科,所以專業的開設涉及廣泛,包含保險、營銷、管理、金融、會計、心理等。應多借鑒國內外其他院校保險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從專業角度出發,完善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框架。瞄準保險行業發展的新要求,根據學生的自我發展定位,與保險公司共同開發多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既有統一性、又有靈活性,難易有別、選擇多樣的核心課程模塊。(二)加強保險專業學生入學專業教育。在保險專業第一學期的課程設置中,增加專業導論,邀請保險實務部門精英和學校教師一起授課,在授課過程中采取多種形式,如保險歷史介紹、保險市場分析、職業前景規劃、保險公司參觀、畢業生經驗介紹等,為學生打開保險市場的大門,了解自己的專業特色,為以后的學習和規劃奠定基礎。(三)合理安排各類課程的課時配比度。課時配比度是指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重要性及其開課時量之間的比例。在課程體系中存在著基礎課與專業課、理論課與實踐課、必修課與選修課、講授課與自修課等課程關系。課時配比適“度”才能有效發揮該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應有作用。課程之間的課時配比度決定于該類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保險專業在構建課程體系時應加強本專業課程的地位,加一些相關專業的課程安排在選修課與自修課中,這樣既可以體現保險課程的主體地位,還可以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四)擴展課程的寬度。保險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與其他金融領域的內容交叉很多。因此,在課程設置上要明確建立一套保險專業課程的體系,使學生的專業學習具有一定的深度。另外,課程不僅要體現深度而且要有廣度。在課程設置上,除了開設專業課程加強學生的基礎外,還應該以靈活多樣的方式開設選修課,增設與學生就業方向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以及反映當前經濟發展趨勢和前沿問題的選修課程,豐富課程門類,增強課程設置的彈性和靈活性。(五)課程的設置要注重知識的連貫性和合理性每門學科看起來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實際上課程與課程之間具有很強的連貫性?8和邏輯關系。僅僅認識到課程的重要性而將它列入教學體系中的做法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到這門課程應該放在什么階段開設,掌握這門課程的內容需要準備哪些專業知識等問題。例如汽車保險、工程保險、農業保險、健康保險等專業性較強的險種需要學生對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而保險承保、保險理賠等專業服務流程則需要法律、理財、金融、醫學等相關領域的知識儲備。同時,要根據不同課程的內容安排教學順序,避免課程倒置和知識點的重復。

三、人才培養方案優化

隨著保險業的發展,社會對保險專業人才的質量要求也進一步提高,精通某一專業的專門型保險人才和復合型保險人才成為保險公司的新寵。我們應該保持保險學教育的優良傳統,大力培養新型保險人才,培養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外向型、復合型、應用型高級業務人才與管理人才。(一)描繪人才培養方案結構圖。根據保險市場的不斷變化情況,與保險公司協同進一步細化人才培養目標,設置對應細化目標的課程群,描繪人才培養方案結構圖。積極探索滿足行業標準人才需求的培養模式,建立由學校、學生和行業企業三方面參與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二)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學界與業界互動培養機制。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在于教育,保險教育包括高校培養和企業培訓,但無論高校教育還是企業培訓,都不能在質和量兩個方面同時滿足保險業快速發展的需要。高校教育理論性強,能使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儲蓄充足的發展后勁;企業培訓實務性強,能讓受訓者在短時間內快速熟悉業務,提高業務量。高校與公司在培養人才方面各有優勢和不足,但兩者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因此建立由企業參與的教學、科研和生產相結合的產學研一體化模式,無疑可以有效地整合學界和業界兩種資源,揚長避短,共同做好保險人才的培養工作,為行業的持續發展提供穩定的人才保證。(三)開發具有鮮明特色的保險專業人才培養核心課程模塊。課程體系是專業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它直接反映了人才培養的宗旨與目標,是教育的核心環節。現今,財經類院校應根據保險市場的不斷變化情況,尤其是在新“國十條”背景下,與保險公司協同進一步細化人才培養目標,設置對應細化目標的課程群,分析保險行業發展的新要求,根據學生的自我發展定位,開發多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既有統一性、又有靈活性,難易有別、選擇多樣的核心課程模塊。

四、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

(一)多媒體教學與網絡教學的有效結合擬實踐教學、與企業崗位實訓相配套的融案例材料、聲音、文字與圖片為一體的髙水平多媒體課件。并且需要建設一個教學素材豐富、人機界面友好、分類科學、能有效提升學習效能的集成化網絡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如BB平臺、精品課程體系等。(二)科研向教學的轉化在保險專業人才培養路徑實施中,應將教師的科研成果融人授課教材和教案。豐富第二課堂,創造更多的能讓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的機會,實現學生在“干中學”和在“合作中學”,不斷完善“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科研和教學互動機制。(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保險學專業的課程應不斷進行教學改革,打破老師在課堂上講授、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課外練習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探索“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外完成知識學習,課堂變成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識運用等,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五、大力推動和強化實踐教學

由于保險專業理論和職業走向,決定了保險專業本身是一門比較重視實踐的科目。面對當前大多數財經類院校保險專業課程設置的情況,應加大應用型教學的比重,增設實踐類技能的培訓課程,引進模擬試驗系統,根據學生職業傾向有計劃地進行培養,加快學生與社會融合的速度,緩解就業壓力。(一)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在課程體系中,增加實踐教學的課時數,甚至專門設置實訓課程,聘請企業人員兼任指導教師,使學生除了接受理論知識指導外,還有機會跟隨企業導師參與保險產品的營銷。這樣設計課程既保留了原來的理論教學,又增加了學生接觸客戶的機會,學生能夠真切體會到保險營銷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不僅增強了學生對保險專業的感性認識,將課堂理論用之實踐,而且營銷過程中遇到的拒絕問題對學生是一種挫折教育,激發了其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了學生在進人到社會時的適應性。(二)搭建金融保險綜合實驗平臺。根據實驗教學規律和學生對不同技術能力的需要,探索開發保險實驗體系,搭建保險綜合實驗平臺,將其嵌入“課堂一實驗一實習(訓)”的創新人才培養鏈條之中,強化學生技術應用能力。(三)拓展與業界合作,推動多樣化實習(訓)環節建設。探索“協同培養一實習(訓)一創(就)業”的實踐模式,創新與業界聯合培養人才的機制,體現“職業中人的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

六、結語

財經類院校保險學專業的國際化專業型人才培養導向是當前保險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尋求適合本國或本地區戰略發展目標的保險專業教育國際化措施與方法是實務界與教育界共同面臨的課題。法國教育家加斯東?米來拉雷曾說過:一個教育系統只有當它牢牢地扎根于本地的、地區的和民族的環境中,才能以它的經驗、思考能力尤其是它的判斷來豐富別國的遺產。保險學科是一門社會學科,因此,其學科內容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密切相關。但在進行國際化保險專業人才培養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如何將國際化與本地化相結合。保險學教育只有正視其自身的水平與國家對保險人才的需求,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保險教育的發展道路,才能在21世紀呈現出不盡的生機與活力。因此,國際化人才培養作為今后保險學本科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必須在培養方案、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師資力量、社會實踐等諸多方面實質性地推進國際化進程,不斷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才可能真正實現“國際化、高素質、復合型”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作者:林祥 錢藝平 單位:浙江工商大學金融學院

參考文獻

[1]張偉?保險學課堂教學改革方案的探討[J].開封大學學報,2008,22(3):82-83.

[2]李丞北.財經類院校保險專業課程設置的思考[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1(1):72-73.

[3]梁玉.基于過程評價的保險專業課程評價方法改革的探索[J]?時代教育,2012(19):149-150.

[4]劉應元,袁毅陽.轉變觀念?重新定位?特色培養——關于保險專業建設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2(29):39-40.

[5]王緒瑾?保險專業本科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國大學教育,2012(9):43-44.

[6]董嵐.基于就業視角的髙等院校保險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金融教育研究,2013,26⑴,78-83.

[7]李磊?保險專業人才就業競爭力培養分析[J].管理觀察.2014(22):147-148.

[8]劉永剛,李丞北.黑龍江省髙校保險專業課程設置、調整機制研究與實踐[J].經濟研究導刊,2014(11):26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