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保險人義務的履行標準

時間:2022-09-20 03:08:01

導語:論保險人義務的履行標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保險人義務的履行標準

摘要:依據《保險法》,保險人對免責條款不履行明確說明義務,將導致該條款無效。實踐中,法院則傾向于強化這種明確說明義務,以保護相對弱勢的被保險人。但這導致了保險人的操作困難,其不但要以各種方式使被保險人能夠知曉條款意涵,還要確保被保險人在主觀上完全理解免責條款的內容,即便其舉證了被保險人的簽章也不足以勝訴。對此,建議優化說明義務的標準,一方面要求保險人只需做到對免責條款予以強調說明、明確標識即可,另一方面通過指導案例重申投保人聲明的證明力,不宜使“實質標準”和“形式標準”并行。

關鍵詞:保險人明確說明義務;免責條款;投保人聲明

一、問題的提出

原告是一家木材公司,2016年,原告向被告投保財產保險。被告提供的投保單第二頁有免責條款約定,“簡易建筑僅在火災的情況下才進行理賠”。投保單末頁有“投保人聲明”一欄,內容為投保人已充分理解并同意投保。原告在“投保日期”處蓋章,但未在“投保人聲明”左下角的“投保人蓋章”處蓋章。2017年2月,原告工廠大棚因大風原因受損,被告主張該大棚屬簡易建筑,僅在火災情況下才予以理賠,因而拒絕賠償。一審法院認為,原告僅在免責條款聲明處加蓋了公章,且聲明未解釋免責條款,不足以證明保險人已經履行了明確說明義務。是以該免責條款無效,被告應當就原告受損大棚予以賠償。二審則判決原被告各承擔部分責任,認為原告加蓋公章行為表示其已知曉相關免責內容;但“簡易建筑”是保險專業術語,被告在核保過程中未對簡易建筑與其他財產向原告予以明示區分及充分告知,未充分盡到說明義務。①明確說明義務是《保險法》中保險人負擔的一項重要義務,根據《保險法》的規定,保險人未就免責條款履行該義務,將導致免責條款不生效力。案例中,一二審法院對于明確說明義務的具體履行標準認定思路不同,導向了不同的判決。那么,保險人合理應當承擔的明確說明義務應當如何?對此,有必要深究保險人明確說明義務的內在履行標準,從而合理指導實踐。

二、明確說明義務的法律基礎

(一)保險法。我國《保險法》及其司法解釋采取了多種手段保障保險合同的公平合理,其中,對保險人課以說明義務即為手法之一。《保險法》區分考慮了保險人的一般說明義務和明確說明義務,前者指向的對象是格式條款全部內容,而后者所指向的對象僅是保險合同中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而《保險法》第17條第2款創設了“明確說明義務”。作為保險合同的提供者,一方面,保險人要對免責條款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保險人不僅要在行文內容上(如在免責條款前書“請您重點關注以下內容”),還要在形式上(如將免責條款標粗標大)突出展示免責條款。另一方面,保險人須就全部的免責條款內容通過書面或口頭形式向投保人明確說明,縱投保人未就條款發問,保險人也要主動說明條款的意義。如若保險人就部分或全部免責條款,未能履行前述提示義務或說明義務,則該免責條款不發生效力。(二)《保險法》司法解釋二?!侗kU法》司法解釋二(以下簡稱為“解釋二”)用五個條文規定了“明確說明義務”的說明對象、說明程度、說明方式、舉證責任分配。其一,說明對象。解釋二指出,免責條款可以有多種形式,諸如“責任免除條款、免賠額、免賠率、比例賠付或者給付”等減輕或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均能認定為免責條款。但保險人享有解除合同權利的條款不構成前述免責條款,因而不屬于明確說明義務的對象。其二,說明程度。解釋二構建了兩種程度的說明義務。就一般的免責條款而言,保險人一方面要“以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文字、字體、符號或者其他明顯標志作出提示”,另一方面要以書面或口頭方式“向投保人作出常人能夠理解的解釋說明”;就以法律、行政法規中的禁止性規定作為免責事由的條款(如無證駕駛發生交通事故不予理賠)而言,保險人僅需“提示”該條款即可,此類免責條款即可生效。其三,說明方式。由于現實中的投保流程可表現為當面簽訂、電話投保、網上填寫保單等,故解釋二認可保險人可采取多種方式履行明確說明義務。其一,文字符號提示及書面或口頭解釋說明,適用于當面磋商訂立合同,業務員可將印有加粗突出標識免責條款的投保單交予投保人,并當面解釋之;其二,通過網頁、音頻、視頻等形式對免責條款予以提示和明確說明。在移動設備日漸發達的今天,線上投保頗為常見,只要保險人在相關頁面充分展示免責條款具體內容并作解釋,人民法院也認可其效力。其四,舉證責任分配。司法解釋二秉持保護投保人利益的立場,默認對履行明確說明義務的舉證責任歸于保險人②。保險人需證明其以前述方式進行了說明,且符合法定要求??紤]到投保人的主觀理解狀態難以證明,司法解釋允許保險人舉證有投保人簽章的“已理解免責條款內容”聲明,推定保險人已盡說明義務。但這種推定可被投保人的反證推翻。以上四方面外觀上似已形成穩定的規則體系,但從實務來看,仍存在以下兩個問題:其一,“明確說明”的內在標準不明,法官對此把握不一,實踐中法院觀點未必統一;其二,保險人可能逃避條文規定,變相制造免責條款,迷惑投保人。

三、明確說明義務的內在履行標準

“明確說明義務”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包含“提示”和“明確說明”義務在內的保險人義務,狹義則僅包括后者。但二者在實踐中如何判斷,還需進一步探討。(一)“提示”義務。就“提示”義務而言,《保險法》司法解釋二第11條規定為“足夠引起投保人注意”。但在不同情形下,“引起注意”所需采手段不同。目前的保險實踐中,訂立保險合同主要有如下形式:現場訂立保險合同;這在現場磋商訂立合同的情景下,表現為加粗、加大字體等,此已成為慣例。在通過網絡、電話等方式訂立的保險合同,司法解釋沒有規定提示義務的判斷標準,實踐中易產生分歧。③不妨比較以下情形:基本場景:投保人甲點擊進入保險人乙的官方網站投保。在投保頁面中,乙設置了投保人信息、保險險種、保險費用、保險賠償金額、免責條款等內容。情形一:在基本場景下,乙將免責條款做成鏈接,投保人需點擊進入才可詳細閱讀。其下有“我已完全閱讀并理解免責條款內容”選項供勾選,但投保人可不經閱讀,直接勾選后進入付款頁面。情形二:在基本場景下,乙將該免責條款全文置于投保頁面中,可直接觀看。投保人亦可不經閱讀,直接勾選前述選項。情形三:在基本場景下,乙將該免責條款全文置于投保頁面中,并通過技術手段,使投保人需要在該說明欄停留時間達15秒以上才可勾選前述選項。以上案例說明,互聯網提供了訂立保險合同的便捷途徑,但也易使投保人忽視涉及其權利的重要條款。那么,保險人需要將免責條款展示到何種尺度才算充分“提示”?對此,在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的一起判決中(該案例基本情況類同情形一)④,法官認為,保險公司的提示義務應是主動告知而非被動選擇,由于網上投保流程中投保人處于相對弱勢地位,保險人理應采取強制閱讀方式以履行告知義務,例如,頁面強制彈出具體條款并預留足夠的閱讀時間,在該段時間內不可點擊“已閱讀”按鈕。(二)狹義明確說明義務。狹義明確說明義務的內在標準,根據學術觀點,可以分為“實質標準”和“形式標準”⑤。“實質標準”是指,保險人的說明需使投保人達到理解保險條款含義的程度,才能認為保險人已經履行義務?!靶问綐藴省眲t指,只要保險人能證明其已進行了提示和明確說明,即認為已履行義務,投保人是否了解條款含義在所不問。由“實質標準”又可以延伸出“投保人理解標準”說和“理性外行人理解標準”說⑥。前者要求,保險人的說明要使具體的投保人能夠理解免責條款的內容,也就是要考慮特定投保人的知識水平、年齡狀態進行說明。后者要求,保險人的說明只要能使一個有一般知識水平和智力程度的外行人理解即可。兩標準對保險人所賦予的舉證責任有明顯的輕重差異,而《保險法》及其司法解釋在明確說明義務上規定了多個條款,這些條款所構建的明確說明義務判斷標準,并不一致。例如,《保險法》司法解釋二第13條第2款中,保險人如能提供投保人的聲明,表明投保人承認保險人已經履行說明義務并對此簽章確認,即可認為達到證明標準。這顯然屬于“形式標準”。而《保險法》司法解釋二第11條又通過“使常人能夠理解”的表述,表露出采用“理性外行人理解標準”的意旨。

四、對明確說明義務的優化

本文開頭的案例中,一審法院直接認定保險人未盡說明義務;二審法院認為,保險人即便舉證了投保人的聲明也不免責,還要具體向投保人就“簡易建筑”作出明示區分。兩審法院均偏向于維護缺少專業知識的投保人,否定免責條款效力。在這樣的立場下,保險人所承擔的說明義務未免過重。⑦就此,筆者認為應做如下優化。(一)提示義務。筆者認為,前文案例中,法官對提示義務應當包含“主動告知”的解讀實屬正確,但隨后的要求則顯然是對保險人過于苛刻。其一,如果保險人已經將免責條款的內容置于投保頁面,并使用了加粗、采用特殊字體作為提示,則不宜吹毛求疵,苛責保險人作技術手段使投保人必須閱讀后才能確認并付款。其二,作為投保人,其也負有充分關注合同內容的義務,其主動勾選選項前,應當認識到此種勾選可能產生的法律后果,此為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因此,無論是現場簽訂還是通過一定媒介簽訂合同,保險人應當主動履行提示義務,但只需達到強調說明、明確標識的要求即可,且投保人作出的其已閱讀的表示具有推定保險人已盡提示義務的效果。(二)狹義明確說明義務。筆者認為,“形式標準”,本是司法解釋避免保險人陷入對投保人主觀舉證不能的困境而提出的。倘若同時適用“實質標準”和“形式標準”,則意味著投保人在各種情況下都可以利用明確說明義務,否定免責條款效力,這將架空“形式標準”的作用。例如,本文開頭案例中,假定投保人確已在聲明欄處蓋章,則根據《保險法》司法解釋二第13條第2款,保險人提交的《投保人聲明》具有推定效力,不必進一步提供證據。相對地,應當由投保人舉證證明保險人未能履行說明義務,法官不能徑自適用“實質標準”。投保人如若未提出證據說明保險人的過錯,則要承受不利后果。再者,即便采用司法解釋二第11條的實質標準,保險人也不應負有向投保人指明具體財產特定情況不予賠償的義務,現實中免責條款種類多樣,要求保險人逐個指示并不合理。為此,應當在司法實踐中確定如下準則:保險人對其說明義務舉證時,通常應當舉證《保險法》司法解釋二第11條所規定的內容。但保險人可以通過提供投保人聲明免除前項證明責任。此時,投保人若有意反駁,則應向法庭說明,保險人所提供的口頭或書面說明不足以使一般理性人理解,且其簽字蓋章是作出訂立保險合同的意思表示,而非對該聲明予以確認。另外,某些保險合同中投保人聲明欄置于合同尾部,與同意締約的簽章處十分接近,甚至有意混淆,投保人容易陷入難以解釋其簽章含義的境地。對于后者,由于保險人是格式合同提供者,在對合同內容發生解釋困難的情況下,應當作出不利于保險人的解釋。此外,還可通過保監會或保險業協會對投保人聲明欄進行統一規范,明確區分兩簽章。

五、結語

保險司法實踐中,各地法院對明確說明義務判斷標準存在認知偏差。這種偏差一方面是因為《保險法》司法解釋二沒有闡明“實質標準”和“形式標準”的適用條件,另一方面則是法院對“實質標準”的過分解讀,導致課以保險人幾乎無限的說明義務。盡管投保人絕大多數情況下處于弱勢地位,但超出合理范圍的保護,可能會招致惡意利用行為。司法者應當在有事實和法律依據的前提下,對其提供保護。

作者:曾少坤 單位:武漢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