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我國農業保險演進現狀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31 11:26:00

導語:剖析我國農業保險演進現狀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我國農業保險演進現狀研究論文

摘要:通過對農業保險激勵機制新的研究視角,從政府、保險公司、農戶等三個層面對農業保險的組織激勵、供給激勵、需求激勵、減災激勵等進行分析。同時,從供給約束(包括公司追求目標的約束)、政策需求約束、管理約束等若干方面進行研究。進而探索構建現實背景下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激勵約束機制,為緩解農業保險市場供給乏力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導向。

關鍵詞:農業保險;激勵機制;約束機制;框架設計

農業保險是農村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和“助推器”。一直以來,我國主要采取政府補貼、救濟和救助等方式給農業以保障,而人世后政府對農產品的補貼受到種種限制,農業保險則是為世貿規則所允許的“綠箱”政策。基于此,發展農業保險就成為一條必然要行的農業保障途徑。農業生產自身的弱質性和弱勢性,以及生產過程的特殊性,使得農業保險的開展尤為重要和迫切。目前看來,經濟學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研究激勵問題的學科,如何設計機制給經濟主體提供適當的激勵和約束已成為當代經濟學的一個核心問題。由此,農業保險激勵約束機制的設計也就成為農業保險機制設計的核心內容,是研究農業保險的一個極為重要視角職稱論文

一、文獻回顧及問題的提出

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業保險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都已經相當成熟,而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歷史較短,農業保險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還相當薄弱。

(一)國內農業保險理論研究的文獻回顧

國內對農業保險理論研究起始于1935年,以王世穎(1935)、黃公安(1936)為代表的農業經濟學者對當時國外農業保險的運作制度進行了探索,并結合當時中國的具體情況,對農業保險在國內實施的意義及模式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闡釋,開創了我國農業保險理論研究的先河。然而,農業保險在1980年代以前的研究由于各種原因而進展緩慢。直到1982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重新開辦農業保險業務后,學界對各種農業保險理論問題重新進行了深入探索,主要以郭曉航(1984)、庹國柱等(2002)、李軍(1996)、劉京生(2000)為代表的學者開始對農業保險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分析。國內學者對農業保險的討論主要集中于農業風險以及理賠的復雜性,農業發展水平低下以及保險費率高昂與農民收入低下的矛盾,農業保險具有準公共產品性質(李軍,1996;馮文麗,2004;黃英君,2007)。農業保險的外部性以及農業保險過程中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庹國柱,2002;龍文軍,2004)。農業保險的二重性(劉京生,2000)。以及由此導致的政策性保險(郭曉航,1986;庹國柱,2002;黃英君,2007)。總之,大多數研究文獻仍是將農業保險界定在“政策性”保險范疇,對農業保險機制設計的研究較為淺顯。

(二)研究問題的提出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2004-2010年連續七年中央“涉農”一號文件和《國務院關于保險業發展改革若干意見》等的指引下,我國農業保險試點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各種組織形式的農業保險經營主體逐步凸現,但農業保險機制依然沒有得到很好構建。現有文獻大多從農業保險發展模式的角度對農業保險進行探討,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研究。基于此,本文有必要對這方面的研究進行拓展,并作為農業保險機制設計的核心內容之一,同時為緩解農業保險市場供給乏力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導向。

二、我國農業保險激勵約束機制的內涵及政府的作用

農業保險發展最難解決的問題是供給不足,需求有限,出現了“供需雙冷”的窘境,導致農業保險發展缺乏足夠的動力。因此,推動農業保險的發展必須十分重視激勵機制的建設問題。農業保險的激勵應該貫穿于農業保險活動的全過程。然而,保險業的穩健運行有賴于建立科學的約束機制,農業保險作為一項特殊的保險業務,更有必要健全經營行為和風險管理全過程的約束機制。

(一)農業保險激勵與約束機制的內涵與外延

“激勵”這一概念用于管理,就是通常所說的調動人的積極性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講,激勵本身也是一種約束,某種因素的激勵作用越大,約束作用亦大。“激勵相容”約束表達了激勵機制的作用機理,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必須通過調動員工追求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積極性實現。經濟機制的“激勵”和“約束”作用是不可分的連續統一體。顯然,上述關于激勵約束機制的研究是基于公司內部的職工行為主體的研究。

而我們對農業保險激勵與約束機制的分析是基于農業保險行為主體的激勵與約束的研究,與一般意義上的經濟機制的“激勵”和“約束”問題存在一定差異。這里我們有必要對農業保險的激勵與約束機制進行界定和規范。所謂農業保險激勵約束機制,是指通過激勵約束因素,農業保險供給主體提供農業保險產品與需求主體購買產品相互作用的形式。農業保險激勵約束機制應該貫穿于農業保險活動的全過程,對于農業保險險種設計及其經營技術創新都應貫穿于農業保險發展始終。

(二)政府在農業保險激勵與約束機制申的作用

農業保險激勵約束機制的構建離不開政府政策、制度供給的支持。而我們的研究將農業保險界定為政策性保險,就必然要發揮政府應有的作用,方可規避我國農業保險市場的“雙重失靈”現象,但政府仍要以“有限政府”的角色參與農業保險市場作用的發揮。這是政府角色在農業保險發展機制層面的共性要求,具體到農業保險激勵約束機制的構建,政府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則更為明顯和具體。

多數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認為政府的任務不僅是保證市場自由化和減少扭曲,而且還應采取積極干預的措施,在市場機制無法發揮作用的地方行使職能,用政府的干預來彌補市場的缺陷以規避“市場失靈”。農業保險具有準公共物品屬性,國家的強制性屬性和特征決定了其在農業保險發展中的特定地位和作用。世界上開展農業保險的國家普遍實施政府干預,市場經濟國家政府干預農業保險的理論來源于保險市場存在著失靈、壟斷性或有限競爭性。我國保險市場同樣存在市場失靈,農業保險市場更是如此。政府干預農業保險成為一種必要和必須,政府規制將會更多地作用農業保險激勵約束機制的構建。我們認為,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應更多地傾向于選擇政府規制加以規范,對農業保險實施科學的激勵約束機制,同時應充分認識到農業保險行為主體的內在聯系。

三、我國農業保險激勵約束機制的主體內容構建

一般地,“激勵”是通過獎勵等相關手段激發行為主體采取某種行為的內在積極性,誘導某種所期望的行為發生;“約束”是指不允許某種行為發生,一旦發生則對行為主體進行懲罰。激勵和約束農業保險主體行為的目標、條件和程度,構成了農業保險激勵約束機制的整體,也成為農業保險激勵約束機制的主體內容。

(一)農業保險的激勵機制

農業保險的激勵應該貫穿于農業保險活動的全過程。基于此,謝家智、黃英君等(2006)曾將農業保險的激勵機制分為組織激勵、供給激勵、需求激勵、減災激勵等四個方面,并分而述之。IIQ在此基礎上,本文從農業保險主體行為的目標、條件和程度這一新的研究視角,對經營主體、投保農戶和政府三個層面就農業保險激勵機制的組織激勵、供給激勵、需求激勵、減災激勵等進行探討。

1對農業保險經營主體的激勵

世界保險發展史說明了保險經營范圍伴隨保險經營技術的創新而不斷拓展,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農業保險而言,可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對農業風險的識別、計量以及損失控制的水平。這樣有利于保險公司對風險事故的發生,進行積極的防災防損,降低甚至規避損失。此外,具有相關性的農業風險同時也具有局部性,基于保險的“大數法則”,可通過大范圍的承保來分散風險。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保險公司具有充當農業保險制度變遷初級行動團體的技術優勢。但現實情況是:農業保險長期以來虧損嚴重,保險公司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下都不愿主動經營,甚至視農險為負擔,不會主動充當制度變遷的初級行動團體。但在政府提供的優惠條件下,保險公司則有可能充當初級行動團體,配合政府的制度變遷并獲得相應收益,甚至可能只會充當農業保險制度變遷中“免費搭車者”,享受制度變遷的成果。同時由于農業保險的準公共物品屬性,政府必須對保險公司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財政補貼,激勵保險公司農業保險供給的規模和范圍。同時,國家應主動投資農業保險,建立起保險公司和農業經營者互擔風險的機制,并積極籌建農業再保險保障體系,逐步擴大農業保險的基礎設施投入,進一步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范圍。

2對投保農戶的激勵

近年來,一些省份的農村經濟在實施戰略性結構調整中穩步發展,走出了一條獨特的農村工業化道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快了農民致富的進程。這個進程一方面增加了農民對農業保險的需求;另一方面,它也提升了農民對農業保險產品的購買力。但就農村經濟發展現實來看,農戶購買能力依然極為有限,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這就要求對投保農戶給予適當的財政補貼,激勵農戶擴大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

從國外實踐和立法來看,農業保險的補貼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由政府提供一定比例保費補貼;二是由政府對農業保險經營者提供業務費用補貼,即經營費用補貼。從我國現實情況來看,為解決農民支付能力低這一農業保險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強化保險公司的經營責任,應主要采用保費補貼方式為主,經營費用補貼為輔,兼顧二者的比例額度。對于保費補貼水平,可以選擇按保險標的單位給予固定額度的保費補貼。如按農民參加保險的種植面積給予每畝地固定額度的保費補貼。此方法不受保險機構保費價格水平差異和變動的影響,較容易防止保費補貼的失控。

3對政府的激勵

基于農業保險的準公共物品屬性,農業保險存在很強的外部性,最終受益者是全社會的終端消費者,農業保險的開展無疑會擴大整體社會福利,這也是政府產生激勵的基礎條件。政府必須充當農業保險制度變遷的初級行動團體,為農業保險發展提供技術、研究資料和防災減損扶持。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的國家,主要有洪水、干旱、地震、臺風、泥石流等,這些災害事故的發生大多有一定的氣象或地質征兆。政府應集中必要的財力和人力進行深入研究,從而提供準確的預測信息。提前做好防災準備。同時政府還應該積極修建防洪抗旱工程,為商業保險公司提供防災減損扶持。這樣可以減輕和緩解我國一直以來對農村采取單一的救助救濟方式帶來的財政壓力,成為一種變相激勵。

(二)農業保險的約束機制

Hay和Morris(1991)對企業增長理論進行了拓展,表述了決定企業增長的四個主要因素:需求約束、管理約束、財務約束,以及經理所追求的目標。基于此,我們將對農業保險約束機制做出如下細分:農業保險的供給約束(含公司追求目標的約束)、政策需求約束、管理約束。

1農業保險的供給約束

農業保險的供給約束,亦即對農業保險經營主體的約束。農業保險經營主體承擔農業保險的具體業務經營,在農業保險的有效供給和發展中擔當重要角色。在當前農業保險市場主體缺位的情況下,扶持培育一定數量的農業保險經營主體對增強農業保險供給和促進農業保險市場發育具有積極意義。毫無疑問,農業保險經營主體有別于其他保險經營主體,它一般是在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成立,必然會享受許多其他保險經營主體難以獲得的政府資源優勢。為有效激勵農業保險經營主體的經營積極性和責任感、充分發揮政府的效能、促使農業保險市場機制的發育,在制度設計和政策供給上,應該對農業保險經營主體進行必要的約束。

首先,應對農業保險經營主體的經營行為及其追求的目標進行約束。就農業保險制度供給本身而言,農業保險的核心問題是解決農業風險問題。但在實踐中,在保險市場準人較為嚴格的情況下,投資人易于以經營農業保險為由,獲取政府的保險經營許可。進入保險行業以后,弱化農業保險而主要經營其他保險業務。更為嚴重的是,這部分農業保險公司同樣會獲得政府的各種直接和間接補貼,占用公共資源。因此。應從市場的準入到經營的業務范圍都做出較嚴格的約束。當然,商業性保險公司進行涉農業務的經營則不應受到任何制約,而應對其進行鼓勵和支持,并可享受農險業務應有的補貼支持。

其次,應對農業保險經營主體進行財務約束。國際上許多農業保險研究的權威專家在考證世界農業保險發展實踐的基礎上,告誡發展中國家政府應謹慎考慮發展農業保險問題。對各種組織形式的經營主體,必須規范其內控經營機制。建立良好的風險控制和財務約束機制。對于公司型的農業保險公司。還應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同時應處理好與政府的關系。

2農業保險的政策需求約束

國內外農業保險發展實踐表明。農業保險相關法律、法規等政策的制定與完善,保證農業保險具有一定的補貼支持,并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構成了農業保險發展的基礎。首先是法律支持。農業保險的產生和發展作為一種誘導性的制度變遷,其立法意義比一般商業保險制度變遷要重要。從國內農業保險試點看,由于各地情況差異很大,目前國家立法的條件尚不成熟,應先由各地根據轄區內的農業保險試點情況。制定相應的農業保險地方性法規。國務院根據中國保監會等部委擬定的《條例》草案,盡快出臺《農業保險條例》,對農業保險進行權威性規范。立法部門要盡快研究,待條件成熟后,適時制定和頒布《農業保險法》。其次是經濟支持。具有準公共物品屬性的農業保險帶有明顯的正的外部性(即公益性),是國家農業和農村發展政策的有機組成部分,國家應該給予足夠的經濟支持。同時,由于農業保險經營風險高、費用高、賠付率高,沒有政府經濟上的支持是不可能持續經營的。第三是行政支持。農業是一個準公共部門,農業保險的發展具有極強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因此,建立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需要探索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并實施對農業保險的一定程度的行政保護。

3農業保險的管理約束

迄今為止最為著名的管理約束方面的檢驗工作是由彭羅斯(E.PeImsc)完成的。而我們所述農業保險的管理約束則主要體現在對農業風險保障范圍和保障程度控制的約束。

首先,就農業風險保障范圍的約束而言,農業保險作為一種專業化和社會化的風險管理手段,保險產品的開發設計應加以選擇。在一定的保險經營和管理技術條件下,必須對風險進行分類、識別。這一過程在保險產品的設計、開發、承保等環節尤為重要。現代保險經營技術在不斷突破可保風險的界限,傳統的不可保風險條件在弱化,但許多保險產品經營的失敗,在相當程度上是由于風險保障范圍界定不科學所致。能導致農業保險標的損失的風險復雜多樣,僅涵蓋單一風險的保險方案是不完全的,必須對風險保障范圍加以規范。理論上,農業保險的風險保障范圍與保險費率、保險人與被保險人的利益緊密相關。風險保障范圍越寬,保險人承擔的責任越大,投保對象的保障程度越充分,但保險費率就越高,投保人的保費負擔越重。從促進我國農業保險可持續發展角度,應對農業保險的風險保障范圍作必要的約束。

其次,就農業風險保障程度控制的約束而言。農業保險中普遍存在的道德風險和逆選擇嚴重影響其經濟效益和市場的培育。但由于農業風險保障程度的約束,使農業投保人無法將全部風險責任轉嫁給保險公司,這一風險缺口要求投保人不得不進行“自保”。正是因為“自保”風險的存在,使農戶與保險公司在保險標的的農業風險管理中形成利益共同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道德風險及逆選擇發生。而在農業保險實踐中,農業風險保障的程度可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規定和調整。在存在道德風險的條件下,部分保險(不足額保險)將是最優的均衡結果。此外,最優保險合約應明確規定把保障程度作為損失發生額的非遞增函數,即小的損失可以足額保險,當損失超過一定限度后則實行部分保險。這些為保障程度的約束提供了理論支持。此外,農業風險保障程度的約束也很容易得到投保人的支持。

四、研究結論

一個經濟機制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調動人們積極性的問題,激勵機制能夠把人們的自利和互利有機地結合起來。激勵和約束是科學激勵機制內在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僅有激勵沒有約束的激勵手段是缺乏效率的。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既能有效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又能防止其不顧風險盲目追求利益的不負責任行為。激勵與約束已成為現代市場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問題,農業保險激勵約束機制是農業保險機制的核心組成部分。農業保險激勵約束機制理論所研究的問題是:對于給定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目標,在自由選擇、自愿交換的分散化決策條件下,能否并且怎樣設計一個經濟機制對農業保險三方行為主體的目標進行激勵和約束,使其個人或群體利益和設計者既定的目標一致。它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調動政府、保險公司、投保農戶等行為主體積極性的問題,即如何通過某種制度或規則的安排來誘導他們參與其中,激勵機制能夠把人們的自利和互利有機地結合起來。另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規范農業保險行為主體的行為目標,約束機制則可以把人們的行為目標與農業保險經濟福利的最大化目標進行有效地規范。基于此,同時根據前文對農業保險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較為深入的分析及其聯系的綜合考察,我們可以嘗試構建我國農業保險激勵約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