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保險業發展問題研究

時間:2022-03-05 04:11:09

導語:供給側改革保險業發展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供給側改革保險業發展問題研究

摘要:在分析供給改革保險業發展的關系基礎上,以皖江城市帶保險業發展為研究對象,通過引入保費收入、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三個指標,分析皖江城市帶保險業發展現狀,找出了其存在著非車險業務發展缺乏活力、人身險產品重儲蓄理財輕保障、保險服務能力尚顯薄弱以及缺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等問題,提出了抓住供給側改革的機遇,健全保險市場體系;順應形勢,注重保險產品創新;提升保險服務水平以及重視保險教育、加大保險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皖江城市帶;供給側改革;保險業

供給側改革能夠有效改善我國保險業中存在的供給端與需求端不平衡的問題。保險業作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服務業,既要充分體現供給側改革的基本要求,主動地做好自身的結構性改革和發展,又要為供給側改革提供優質服務。本文從皖江城市帶保險業發展現狀入手,討論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皖江城市帶保險業的發展路徑。

一、供給側改革與商業保險發展的關系分析

供給側改革是指從供給端、生產端入手,通過經濟結構中供給端的改革,使其更加適應當前新常態下需求結構改變的需要。供給側改革給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使我國出現了新經濟、新興產業,這些對保險行業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影響。一是供給側改革給保險業發展帶來了挑戰與壓力。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像煤炭、鋼鐵、水泥等傳統行業面臨著去產能,這樣就會導致這些企業對保險的需求縮減。例如,中煤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煤炭行業背景的保險公司,在去產能的過程中煤炭業有關保險的保費收入大大降低了。2014年由煤炭客戶帶來的保費收入為1.42億元,占該公司非車險業務的62.3%;其中僅煤礦安全責任險這一項保費收入就高達9378.49萬元;而2018年煤礦安全責任保險的保費收入卻明顯降低。可見,供給側改革會對企業財產保險、責任保險的發展帶來壓力與挑戰。二是供給側改革給商業保險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出現了新經濟、新興產業,這樣又給商業保險的發展帶來了新的需求。例如,隨著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以及房地產去庫存,為工程保險和人身保險中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相關險種發展帶來了需求;隨著科技型企業、互聯網、電子商務的發展,對科技保險、物流保險、互聯網保險的需求將提升;供給側改革的降成本戰略及其相關的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又為信用保證保險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供給側改革的資金需求還帶來了保險資金投資渠道拓寬和購買優質資產的新機遇;反之,有了保險行業提供的保障,可以讓供給側改革順利進行,減少風險帶來的損失。總之,供給側改革對保險業發展產生的影響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我們要意識到供給側改革在短期內會影響傳統險種特別是財產保險的需求,保費收入會下降;另一方面,這種影響對保險業來說也是動力,要求保險公司能夠順應形勢,加快保險行業自身供給側改革,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保險保障。

二、皖江城市帶保險業發展現狀

商業保險發展與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人民生活密切相關,保險業也是國民經濟中最為重要的行業之一。近五年來,皖江城市帶保險市場進一步完善,保險業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本文從保費收入、保險密度以及保險深度三個方面出發,以期對皖江城市帶保險業的發展現狀做出客觀的評價。(一)現狀描述。1.保費收入。2014—2018年皖江城市帶各市保費收入如表1所示。從總體上來看,皖江城市帶保費收入近五年來一直在穩定增長,保費收入從2014的304.38億元,增長到2018的668.56億元,成功實現翻番;安徽省總保費收入從2014年的572.30億元,增長到2018的1209.7億元,增長了2.11倍。從各市保費收入看,合肥市保費數量最大,銅陵市保費數量最小,各市保費收入數量差距較大。2018年合肥市保費304.45億元,是銅陵市保費收入的10.39倍,其保費收入占皖江城市帶總保費的45.54%。2.保險密度。2014—2018年皖江城市帶各市保險密度如表2所示。總體上看,各市保險密度近五年來都有所增長。2018年合肥市保險密度達到4016.7元/人,高出安徽省的保險密度2082.7元,高出全國的1292.7元。2014年有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四市保險密度高于安徽省保險密度;2015年除了安慶和滁州兩市保險密度低于安徽省保險密度,其他各市均高于安徽省的保險密度,而近兩年除了合肥市的保險密度高于安徽省的情況,其他各市的保險密度均低于全省的保險密度。3.保險深度。2014—2018年皖江城市帶各市保險深度如表3所示。總體上來看,皖江城市帶保險深度在逐年提升,說明其保險行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不斷增強。從各市情況來看,皖江城市帶各市中保險深度達到全國水平的城市較少,2018年有安慶市和池州市高于全國的保險深度。從各市保險深度變化趨勢中可以發現,蕪湖市、銅陵市和馬鞍山市排名倒數前三位,處在皖江城市帶中較低的水平,而安慶市和池州市位居前兩位。(二)主要問題。通過對皖江城市帶商業保險發展現狀的研究,可以看出,近五年來,皖江城市帶保險業無論是從保險規模還是發展水平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伴隨著我國供給側改革的推進,皖江城市帶保險業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表現在保費收入增長放緩,保險險種結構發生變化,企業財產保險需求大大減少,出現虧損。下面將結合現狀部分分析討論皖江城市帶保險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1.非車險業務發展缺乏活力。從2015年的財產保險發展情況來看,在財產保險產品中,占據統治地位的是車險,占據75.72%的份額。而相對于車險業務而言,非車險業務在近幾年的發展顯得缺乏活力。特別是2015年以來,企業財產保險和責任保險的市場份額下降較大,2017、2018年保費收入逐年下降,承保虧損嚴重。信用保證保險成為皖江城市帶財險市場第二大險種,2018年市場占比6.75%,進一步分析發現,這主要是受國家政策影響,但實際上各地市的情況差距很大,2018年信用保證保險保費收入主要歸功于合肥市,其保費收入占皖江城市帶信用保證保險保費收入的68.95%。說明該險種目前為皖江城市帶的企業能提供的保障和融資服務依然很有限。農業保險是皖江城市帶財險市場第三大險種,2018年皖江城市帶農業保險保費收入為10.87億元,占財產保險市場份額為4.37%,其中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是7.23億元,[1]并且90%以上的政策性農險業務都是由國元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壟斷。而隨著供給側改革的進行,皖江城市帶各市企業財產保險業務進一步萎縮,非車險市場發展情況不容樂觀。2.人身險產品重儲蓄理財輕保障。從皖江城市帶人身險各險種保費占比情況可知,在人身險中占比最高的是分紅壽險。原因是人身險費率市場化全面落地,央行年內五次降準、五次降息帶動貨幣基金、銀行理財等投資產品收益下行,壽險產品收益優勢凸顯。在上述因素的推動下,2016年壽險業務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普通壽險業務占壽險公司全部業務的比重達到42.62%,分紅壽險業務占比達到44.42%。健康險保費占比僅為10.67%,從該比例也可以看出,皖江城市帶人均健康保費、健康險保費在總保費中的占比、健康險賠付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都很低,健康險業務的發展與皖江城市帶居民的醫療保障需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3.保險服務能力尚顯薄弱。從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皖江城市帶財產險中車險業務占比非常高,自2015年6月車險費改試點啟動以來,無賠款優待系數被納入續期保費費率的厘定當中,小額賠付案件減少,造成車險綜合賠付率不斷下滑,但是各保險公司并沒有因為賠付率下降而實現盈利,相反各保險公司的銷售成本變高,競爭更加激烈,各保險公司在車險業務中為了爭奪客戶不惜虧本搶生意,而不是利用車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改良傳統的險種提升客戶的滿意度上做文章。部分人身險公司依然延續了多年來形成的“重銷售、輕服務”經營慣性,對保費規模、銷售業績過分看重,對后續回訪、理賠服務重視不足、投入不夠。這一經營模式帶來了諸多弊端:一方面,公司銷售的產品與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和心理預期存在較大的差距,導致銷售誤導行為屢禁不止、理賠糾紛不斷,不僅損害了保險消費者利益,也降低了客戶黏性、破壞了行業聲譽;另一方面,公司間競爭依然是拼收益、拼費用為主,無形中推高了經營成本,也容易引發違規經營、擾亂市場秩序。[2]在供給側改革的大環境下,各保險公司的服務能力仍尚顯薄弱,不能順應形勢,快速提升自身的服務水平。4.缺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保險是一個專業性極強的業務,保險公司需要的不僅僅是哪一方面的人才,而是復合型的人才,是全方位的人才。從目前我國保險行業大數據運用的現狀來看,已經建立專門的大數據研發團隊的公司占比僅為20%左右,2/3的研發團隊人數在10人以下,90%的團隊成員來自公司信息技術部門。跨學科、跨領域的復合型大數據人才嚴重不足。另一方面卻是對保險教育的不夠重視,從相關開設保險專業的高校了解到,選擇保險專業的學生非常少,畢業生選擇保險公司就業的比例不高,這也進一步制約了保險人才的供給水平。從皖江城市帶各保險公司的招聘要求來看,絕大多數是營銷類的崗位,對于專業限制少,導致保險專業畢業生沒有競爭優勢。

三、建議

(一)抓住供給側改革的機遇,健全保險市場體系。隨著供給側改革的進展,新的風險會出現,這樣保險需求就會增加,而我國保險業的發展長期以來靠經濟驅動,而非風險驅動,經濟增長對保險需求的促進作用遠遠大于風險增加對保險需求的促進作用。[3]仔細分析供給側改革的推進會給保險業帶來更多的需求,需要更多的專業性保險公司、保險中介為之服務。保險公司的數量越多,其營業網點相應越多,企業和個人購買保險產品越便利。同時,保險公司間的競爭也越激烈,促銷手段越多樣化,越能刺激保險消費。建立健全保險市場體系需要增加保險公司的數量,各地方政府要鼓勵國內外保險機構來本市設立分支機構或增設營業網點,支持民資成立區域性、專業性保險機構。同時也要大力發展保險中介市場,根據相關研究,專業中介機構和營銷服務部數量越多,保險市場的發展就越成熟,皖江城市帶目前專業中介機構數量較少,保費收入主要來自營銷員和兼業機構等渠道,下一步應努力擴大專業中介機構的規模,發揮保險中介的積極作用。(二)順應形勢,注重保險產品創新,提升保險服務水平。隨著國家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各保險公司應轉變觀念。例如,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保險需求個性化的發展趨勢,保險公司應注重產品的創新,主動適應消費者的需求。隨著互聯網金融創新模式的出現,保險公司要抓住機遇發展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保險與傳統保險相比,具有“線上化、個性化以及智能化”等優勢,可以滿足年輕的消費者需求。比如隨著人們對醫療的需求,很多公司看中了這個契機,推出了“百萬醫療”保險,但這類產品不能保證續保,且存在隨時下架停售的問題,這些還需要保險公司進一步研究。[4]其次,在企業財產保險業務受到影響的時候,要抓住機遇發展家庭財產保險,深入挖掘消費者的切實保障需求,減少供給側改革給保險業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后,保險公司還要深刻認識到依靠人海戰術推銷保險公司既定產品的時代已經結束,必須創新銷售模式,盡快改變各市保險產品銷售模式和銷售組織結構趨同的現狀,按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各市經濟和保險發展的層次建立起差異性的保險產品銷售模式。具體地說,應不斷深化保險市場的專業化分工,加快保險產品銷售模式由低層次向高層次轉化的進程,即由保險營銷員和兼業為主渠道的銷售模式,逐步轉向以保險公司和保險經紀公司等為主渠道的銷售模式,并積極擴展網絡直銷、電話銷售、微信營銷等新的銷售模式。(三)重視保險教育,加大保險人才隊伍建設。銀保監會原副主席周延禮在首屆保險業人才發展高峰會上明確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和以往相比,保險業越來越綜合了知識、技術、智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人才對于保險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5]。不管是保險產品設計還是銷售模式的創新以及保險公司的經營管理都離不開保險專業人才。皖江城市帶保險業的發展,必須重視人才隊伍建設,既要提升現有員工的素質,還要注重引進培養精算、法律、財務、營銷和管理等專業人才,不斷提升行業的經營管理和優質服務能力。[6]具體來說,皖江城市帶各大保險公司可以與開設有保險專業的高校進行密切合作,成立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為畢業生提供實習崗位,這樣可以提前了解畢業生的能力,擇優錄取,既降低了招聘成本,又可以物色到合適的人才。其次,還要不惜高薪引進經驗豐富、能力強的保險精算等專業人才,以及有創新專利背景的人才,利用其在保險精算、保險產品設計、保險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技術和經驗,為皖江城市帶保險產品設計、保險公司經營管理活動服務。最后,各保險公司應愛才惜才,在整個保險行業打造一種尊重和珍惜人才的良好氛圍,建立并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有效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為皖江城市帶保險業的轉型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丁少群,檀革宇.供給側改革給我國財產保險業發展帶來的挑戰與機遇[J].上海保險,2016(11):54-55.

[2]孫祁祥,鄭偉.2018年中國保險業發展報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80.

[3]宋凡平,祁毓,徐娟.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保險業發展模式檢驗:經濟驅動還是風險驅動———基于面板VAR模型的實證研究[J].保險研究,2017(10):16-17.

[4]闕川棋.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商業健康險產品創新困境研究[J].現代營銷,2019(9):194.

[5]唐金成,王露浠.中國保險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研究[J].浙江金融,2016(10):58-64.

[6]袁序成.人身險行業的供給側改革[J].中國金融,2016(12):61-63.

作者:劉瓊 雷冬嫦 單位:銅陵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