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保險制度模式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7 03:56:00
導語:農業保險制度模式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貨幣收入與農業保險需求高度相關,是制約農業保險需求大小的主要因素。在貨幣收入達到或超過其基本生活需要的臨界值后,才可能產生農業保險需求。農民收入和農業保險需求之間可以建立一種回歸關系。以X表示農業保險的需求量,Y表示農民的收入,r表示樣本的相關系數,可以建立以下回歸方程:
[1]
兩者的相關系數
該方程的數學解釋是:當r=0時,說明X與Y之間不存在線性相關關系;當0<|r|<1時,X與Y間存在著一定的線性關系;當|r|≥0.8時,X與Y間高度相關;當|r|=1時,X與Y間完全線性相關。
農業保險供給與需求嚴重不對稱的矛盾。商業性保險機構中真正涉足農業保險領域的只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等少數幾家,但也只是對部分風險相對比較小的農業項目開展了保險,而對重大災害性的農業保險還沒有真正地開展起來,造成了農業保險供給還遠遠不能夠滿足農業發展對保險需求的矛盾。
此外,法律法規建設缺位也是我國農業保險制度建設的瓶頸。我國《保險法》第一百五十五條規定:“國家支持發展為農業生產服務的保險事業,農業保險由法律、行政法規另行規定”。但是,我國至今也沒有制定專門的農業保險法律及相關的行政法規。法律法規建設的缺位,極大地影響了農業保險的規范化、制度化發展。
二、突破瓶頸的探索--制度模式的選擇
實踐表明,目前對于農業保險的多數險種來說,純商業化經營的路是走不通的。有的研究者提出了一種政府主辦、政府設立相關機構從事經營的模式[2]。從世界范圍來看,農村保障制度的建立大多出現在社會發展到以工養農的階段。我國以工業反哺農業才剛剛開始,由于農業人口比例巨大,國家財力無法獨自承擔反哺重任。
而有的學者則傾向于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保險公司經營的模式[3]。相互保險是指參加保險的成員之間相互提供保險,其最本質的特征在于將保險人和被保險人的身份合一,其優勢在于低成本、低價格,可以減少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等;但是承保范圍狹小、風險相對集中,由于保險基金規模有限,難于應付較大災害。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可以嘗試建立另一種較為可行的經營模式,即政府主導下的商業保險公司經營的模式。基本設想是:在中央設立“中國農業保險公司”,允許商業性保險公司申請經營政策性農業保險項目,中國農業保險公司提供農業保險再保險。這種模式,相對而言,比較適宜我國農村的分散經營現狀,而且在政府惠農政策傾斜下,商業性保險公司有興趣憑借人才和實力上的優勢,加快農業保險的研究和制度創新。
三、突破瓶頸的關鍵--制度建設中的政府職能
在探索農業保險發展的道路上應堅持立法先行的原則。許多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普遍通過立法來增加政府干預農業保險能力,如日本的《農業災害補償法》、美國的《聯邦作物保險法》等[4]。但長期以來,我國農業保險法一直缺位。國家應加緊農業保險立法,為保障農業保險的發展形成長期制度保證。
政府應盡快建立多層次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具體做法如下:①建立全國性體系;②完善區域性體系;③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體系應循序漸進、逐步擴大。應從最基本的農產品生產做起,逐步擴展到高成本的優質農產品的保障;從指定險的險種到一切險的險種;從保障成本再到保障收入;堅持積極穩妥的原則,由點到面,滾動發展。
政府還應建立農業保險的利益補償機制。一般分為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兩種。稅收優惠方面,對農業保險免征一切稅賦是許多發達國家的通行做法[5]。我國應借鑒國際經驗,在對所有農險業務免征營業稅的同時,進一步減免所得稅,;亦可以對投保人的保險費用減免稅賦。財政補貼方面,可以直接對投保人的保險費用進行補貼,也可以對保險公司提供管理費用補貼,對農業保險經營者的超額賠付和虧損給予補貼,體現國家的政策導向。
四、結論
盡快建立健全有中國特色的農業保險制度,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意義重大。應在政府的主導下,以政策推動為著力點,形成良性互動,盡快建立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全國性與區域性相結合的多層次政策性農業保險體制,切實為幫助農民、扶持生產、解決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三農”問題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高鐵梅.計量經濟學分析方法于建模[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52~58.
[2]李軍.農業保險[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67~109.
[3]馮文麗.我國農業保險市場失靈與制度供給[J],北京:金融研究,2004(4):129~134.
[4]孫立明.農業保險的發展實踐與理論反思-世界經驗的比較與啟示[J],北京:經濟科學,2003(4):53~64.
[5]MahulO.OptimumCropInsuranceunderJointYieldandPriceRisk[J],JournalofRiskInsurance,2000(3):109~122.
摘要農業保險是農民風險損失能得到及時彌補的有效手段,是國家對農業進行宏觀調控政策的一部分,是一項重要的經濟補償制度。本文結合外國農業保險發展的情況,針對我國農業保險制度的瓶頸問題,從制度模式和政府職能兩個方面,進行了適當分析,從而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農業保險理論的基本原理及其特點,指導并運用于實踐。
關鍵詞農業保險;瓶頸;制度模式;政府職能
- 上一篇:巨災保險體系探析論文
- 下一篇: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論文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