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業保險發展的思考
時間:2022-01-27 02:38:42
導語:推進農業保險發展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現代農牧業在具有高投入、高產出優勢的同時,也伴隨著高風險,風險的發生有可能給農牧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損失,農牧業保險是轉移風險損失,并實現現代農牧業快速發展的好辦法。本文介紹了內蒙古農業保險發展概況,探析制約內蒙古農業保險發展的主要問題,結合相關理論和國內外農業保險發展現狀,提出推進內蒙古農業保險經營服務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內蒙古農業保險;政策性保險
內蒙古自治區位于祖國北部邊疆,是一個農牧業大省(區),農牧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的穩定對內蒙古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健康發展至關重要。當前,內蒙古正處于提升農牧業產業化水平,構建現代農牧業經營體系,建設現代農牧業的關鍵時期。農業保險推動農牧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手段之一,對于促進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農牧業產業升級所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內蒙古開展的農業保險以政策性保險為主。
一、推進內蒙古農牧業保險的必要性
首先,推進農牧業保險發展,是降低農牧業風險、促進農牧民增收的需要。內蒙古氣候受蒙古和西伯利亞冷空氣影響很大,西部地區是我國沙塵暴的發源地之一,十年九旱、風雹洪澇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頻發的自然災害對農牧業生產穩定和農牧民收入增加帶來嚴重影響,因此,構建完善的農牧業保險體系,建立自然風險和經濟風險的分散轉移分攤機制,是提高農牧民抗御風險能力、增加農牧民收入的重要舉措。其次,推進農牧業保險發展,是現代農牧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內蒙古的農牧業正處于向現代農牧業轉型的關鍵時期,通過政策引導帶動社會資本增加投入,將農牧業保險與金融信貸結合,可保障經營者合理的收益預期,促進信貸對農牧業的支持,保險的風險轉移機制和經濟損失分擔機制,有利于延伸農牧產業化鏈條,促進農牧業產業化發展。再次,推進農牧業保險發展,是完善政府調控手段的需要。2007年來,內蒙古充分利用保險機制,通過財政對主要糧食作物和重要畜牧產品的保險保費補貼比例,不斷提高主要糧食品種及重要畜牧產品覆蓋面和風險保障水平,鼓勵保險機構開發特色優勢農畜產品保險產品,對農牧業生產起到一定程度的保護作用。最后,推進農牧業保險發展,是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最近幾年,發達國家通過對從事農業保險的機構提供高額的保費補貼,對經營管理進行支持,不斷提高保險對農業的支持保護政策中的地位,來提高本國農牧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農業保險補貼是市場化的農業支持政策,屬于世貿組織認可的“綠箱”政策范圍,因此,應在此制度框架內予以充分利用。
二、內蒙古農牧業保險發展概況
2007年,內蒙古被列為全國首批6個試點省份之一,開辦政策性農業保險,由政府給予財政、稅收等支持政策,具體業務交由人保財險內蒙古分公司、中華聯合內蒙古分公司和安華農業內蒙古分公司三家公司承辦。承保范圍包括小麥、玉米、大豆3大類農作物保險和能繁母豬保險。當年3大類農作物承保面積占實際播種面積的40%。目前,內蒙古對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品種、保險責任范圍、保障水平確定原則、保險費率和保險補貼比率、經辦機構、業務區域劃分都做了詳細規定。內蒙古農業保險范圍,種植業涉及大豆、小麥、玉米、馬鈴薯等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養殖業涉及能繁母豬、奶牛和生豬。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內蒙古農業保險規模不斷擴大,承保農作物面積與參保農牧戶數量不斷增加,保費收入和補貼金額逐步提高,覆蓋面日益增加,摸索出“政府組織推動、商業模式運轉、公司自主經營、農牧場鄉村網絡支撐”的經營模式,成為農牧民防災減損,化解生產風險的重要渠道。
三、內蒙古農牧業保險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內蒙古農業保險的有效供給不足
1.系統性風險特征,使得市場主體太少
內蒙古地區自然條件差,大部分地區位于自然災害的高風險區,農牧業生產很難規避農牧業生產的系統性風險,導致保險機構潛在理賠率較高。農業保險具有利潤低、風險高等特性,使得保險公司缺乏進入農牧業保險市場領域的動力,造成農業保險供給乏力。目前,內蒙古只有4家保險公司承辦保險。并由政府機構進行了區域劃分經營,依靠行政力量進行市場的資源配置,制約了農業保險服務水平的提升。”
2.產品結構單一,承保率偏低
近幾年來,雖然內蒙古的農業保險有了較快發展,但農業保險市場真正為農牧民所普遍歡迎的險種并不多。特別是養殖業保障范圍較窄,沒有開發針對畜牧業主要飼養品種的保險產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農業保險利潤低,風險高,農業保險公司積極性不高,沒有拓展適合于地方性特色優勢畜牧業的險種,而是急于開發其他險種來分散農牧業生產風險。且目前也沒有一家保險公司提供農業巨災保險產品。
3.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限制著農業保險的供給
農牧業保險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特征,使得交易成本普遍比較高。內蒙古農牧地區地域分散,小戶經營的比例還比較高,再加上交通不便,通訊落后,因此保險公司進行風險判斷、保險核保難度較大,運營成本高,并且進行定損和理賠的難度較大。風險控制難度較大和業務管理成本較高,制約了農牧業保險大幅推廣的潛力。
(二)內蒙古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不足
1.農牧民收入低
農牧民收入水平與農牧業保險需求存在強相關性。相對于偏低的農牧民收入和消費水平,農業保險費率較高,參加保險時所需繳納的保費,相對于農牧民的收入仍然很高,相當一部分農牧民即使有參保的意愿,也缺乏購買的實力。特別是對于沒有政策性補貼的險種,農業保險的保險費率對農牧民來說仍然是很重的負擔。
2.農牧民保險意識淡薄
目前,內蒙古地區的農牧民的受教育水平較低,對需要提前提交保費以防備未知風險的農業保險還不能充分理解,保險意識淡薄。農牧民對政府救濟的依賴心理也很嚴重,政府提供的援助救濟補貼,使農民認為既然受災后有政府救濟,就沒必要參保。此外,個別保險公司無理拒賠、拖賠以及惜賠等問題造成的不良影響,也使得農牧民雖有需求,但投保的積極性并不高。
3.農村土地經營規模和方式的影響
目前,內蒙古農戶土地經營規模偏小,土地基本是按戶均分承包,且劃分零散,小規模生產格局特點使農業保險需求減小。并且由于農戶自給性需要和種植的多樣化產生了一種內在風險調節和分擔機制,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災害損失的經濟影響,在在客觀上弱化了農業保險的經濟保障功能。
(三)缺乏政策和法律法規支撐
1.財政補貼不及時、規模不大
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要靠政府的積極倡導和財力支持下才能開辦起來,目前,內蒙古政策性種植業保險,實行中央、自治區級、盟市及旗縣四級財政補貼90%保費,農戶自繳10%;養殖業保險中奶牛、能繁母豬、育肥豬保險由財政部補貼50%,自治區級財政補貼分別為35%、20%、20%,盟市、旗縣財政各補貼10%;受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負擔能力的影響,有些貧困地區政府部門的農業保險補貼資金不能及時到位,影響了保險公司的承保積極性。此外,內蒙古財政補貼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試點品種,種植業保險與養殖業保險品種不平衡。種植業保險占比重大,養殖業占比重小,而且養殖業保險補貼覆蓋范圍小,沒有將畜牧業主要飼養品種納入自治區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品種。
2.政府的意愿同保險機構的經營理念存在較多差異
當前,內蒙古農業保險的發展主要依靠各級政府的推動,這項工作的成效,主要是看參保繳費覆蓋面擴大程度、保險賠付款增加幅度等方面,這同保險公司作為商業性企業,以盈利性為目的開展業務是不一樣的。顯然,政府的意愿同保險公司的經營理念存在較多差異。
3.缺乏健全規范的法律體系
2013年,《農業保險條例》開始實施,但《農業保險條例》僅對農業保險進行一些原則性規定的制度安排,但內容還不夠細化,缺乏一些具體的規定,對于農業保險的準公共物品屬性的特征仍然有所回避。農業保險經營一直缺乏具體指導,不利于農業保險規范化、制度化。
四、推進內蒙古農牧業保險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宣傳農業保險消費意識,拓展農業保險銷售渠道
一方面加強保險知識宣傳和普及力度。針對農牧民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能力較差及存在僥幸心理的特點,基層政府和保險公司應通過宣傳欄、培訓班、會議、微信平臺等形式宣傳農業保險,樹立農牧民的風險意識和市場意識,鼓勵自愿參保。另一方面,采取強制保險和自愿保險相結合方式,以規避“逆向選擇”風險。特別是針對參保意愿不強的養殖業保險,更宜采取“強制與自愿相結合”原則。
(二)開發適合實際的農牧業保險產品,提高補貼力度
保險機構應根據內蒙古農牧業生產需求,特別是當前農牧業現代化時期的生產經營需求,研究制定農牧業保險保障標準,拓寬保險范圍,開發保險品種,創新保險服務,適應農牧民保障需求,滿足現代農牧業發展的多層次風險管理需求。還要根據農牧區實際,科學設定農牧業保險查勘、定損和理賠方式,例如引入無人機航空遙感技術,做到快速查勘、理賠,提高保險工作效率。此外,針對內蒙古廣大牧區季節性災害頻發,而養殖業保險保障范圍相對較小的情況,應鼓勵保險機構加強針對牧業、牧民的保險市場需求調研,積極開發適合地方特色牧業發展的需要的基礎母羊、肉牛、肉羊、馬、駱駝等保險產品,降低養殖業風險。針對內蒙古政策性養殖業保險承保率偏低的情況,積極擴大潛在保費規模,提高承保比例。在擴大種植業承保范圍的同時,要提高種植業保險的補貼水平,可以考慮實行各盟市、旗縣差異化的補貼政策。
(三)健全對保險機構的扶持與約束政策
《農業保險條例》確立將中國農業保險制度設計為政府與市場合作的模式,因此政府應為農業保險機構創造必要的經營環境與條件,研究和探索對農業保險提供各類服務和各種補貼的方式與方法,對保險機構適度提供一些管理費用補貼,降低保險機構的經營成本。適時引入市場機制,更好發揮農業保險的經濟社會效益。同時,在現代農牧業建設背景下,各級財政應為積極進行商業模式探索的保險機構及時提供基礎建設等投入的支持。此外,規范保險公司經營行為,防止保險公司造假套取財政補貼
(四)開展對農業保險提供再保險支持
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和黑龍江省的做法,研究探索建立合理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再保險制度。首先要增加再保險市場主體,可以將實力雄厚的再保險公司引入內蒙古,開發契合實際的再保險產品,然后引導經營農業保險的企業,向再保險公司進行分保,分散直保市場風險,降低保險公司經營壓力。政府應對再保險業務進行適度的政策性補貼。
(五)制定地區規章制度,改善政策法律環境
在國家農業保險法細則尚未出臺的情況下,內蒙古可以因地制宜,詳細制定本地區的規章制度。用法規形式確立政府、農戶、保險公司等農業保險市場主體在農業保險中的職能和作用,使進入農業保險就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參考文獻
[1]劉春艷,呂喜明.內蒙古農業保險的發展狀況分析[J].經濟論壇,2012(2)
[2]劉沖宇.內蒙古地區農業保險問題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7)
作者:豐華 單位:呼倫貝爾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教研室
- 上一篇:加快農業保險發展的對策建議
- 下一篇:社會保險待遇領取資格認證體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