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業相互保險發展研究

時間:2022-11-13 11:08:14

導語: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業相互保險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業相互保險發展研究

「摘要」相互保險組織經營農業保險具有降低道德風險、降低逆選擇、賠付率較低、經營費用較低、有助于實現防災減災和經營目標更契合農業保險的政策目標等優勢,但由于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缺乏組織基礎、面臨較大風險、缺乏專業化人才、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等原因,農業相互保險在我國發展得非常艱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將使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村集體經濟有較大發展空間,這可能會為農業相互保險的發展提供組織基礎和諸多機遇。基于此,論文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加快農業相互保險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相互保險;鄉村振興戰略;農民專業合作社

農業相互保險是指具有同質風險保障需求的農業生產者,通過訂立合同成為會員,并繳納保費形成互助基金,由該基金對合同約定的事故發生所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的保險活動。農業相互保險組織的成員既是投保人又是保險人。農業保險是財產保險中經營難度最大的險種,系統性風險、道德風險和逆選擇問題都比較突出。理論上講,由于相互性保險組織的成員兼具投保人和保險人的雙重身份,經營不以盈利為目的,成員之間的監督機制可以有效降低道德風險和逆選擇,經營成本也低,具有其他保險組織無法比擬的優勢。但在我國2007年啟動中央財政保費補貼試點工作時,零星發展的相互性保險組織難當重任,因此這十幾年來一直以發展成熟、網絡健全的股份制保險公司作為農業保險的經營主體。2018年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等目標,可能給我國農業相互保險發展帶來一些機遇。

相互保險組織經營農業保險的獨特優勢

相互保險組織具有經營農業保險的獨特優勢。在日本和法國,農業保險體系均以相互性保險組織作為基礎結構;在美國,農業保險雖然由聯邦農業保險公司經營,但各個地區都有相互性保險組織。相互保險組織經營農業保險的優勢包括如下幾點。(一)有助于降低道德風險。長期以來,由于農業保險本身具有的復雜性、專業性和地域的廣闊性,導致農業保險活動中的道德風險很難控制。據統計,我國種植業保險中由于道德風險和逆選擇給保險公司造成的損失占保險賠款的20%以上,養殖險中則更嚴重。在相互保險組織中,每個成員既是投保人又是保險人,經營損益由全體成員承擔,成員之間具有信息對稱性和利益一致性,這種關系有利于形成相互監督機制,災害發生后會自發地互相聯動、搶險救災,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道德風險的發生。(二)有助于降低逆選擇。農業相互保險組織的成員都是精通農業技術的農戶,他們對相互保險組織及其他投保人面臨的風險能更清楚的認識和評價,有利于進行承保管理,可以有效避免逆選擇。例如,在英國,人們發現由合作性奶牛和豬保險俱樂部承保的家畜死亡率,比股份制保險公司承保的死亡率低得多。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一項調查表明,由奶牛俱樂部承保的奶牛和小牛的死亡率大概是2.5%,而大公司承保的奶牛和小牛的死亡率則是6%,豬的死亡率大概也是如此。(三)賠付率較低。相互保險組織經營農業保險可以有效降低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從而使簡單賠付率隨之降低。以安信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信農保”)南美白對蝦保險為例,在2005~2009年“安信農保”經營南美白對蝦保險期間,由于承保、查勘、定損和理賠難度大,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很突出,南美白對蝦保險的簡單賠付率幾乎一直在100%以上。2010年,為了降低南美白對蝦保險的賠付率,保證該險種可持續經營,“安信農保”開始探索將相互保險元素植入南美白對蝦保險中,即以南美白對蝦合作社為基礎,成立南美白對蝦互助保險合作社,承保、查勘、定損和理賠等工作均由互助保險合作社的成員自己操作,“安信農保”對互助保險合作社提供保險技術援助和資金代管服務。2010年試點當年,互助保險組織因其所具有的降低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等優勢,使南美白對蝦保險的簡單賠付率首次由100%以上下降到55%左右。(四)經營費用較低。首先,相互保險組織是非盈利機構,給產品定價時不必考慮目標利潤因素,而且盈余以續期保費的形式返還給投保人,從而大大降低保險費率。其次,相互保險組織的成員都是本地農戶,統一投保可以降低成本;一方面成員輔助承保、定損、理賠和防災防損,可以降低理賠成本和抗災成本;另一方面成員之間利益一致,知根知底,可以降低監督管理成本。(五)有助于實現防災減災。農業相互保險組織中的農民,既是投保人,也兼具保險人的身份,災害發生后,如果不能進行有效的防災減災,不僅增加了保險組織的賠款負擔,同時也降低了農民從相互保險組織獲得分紅或降低保費的可能性。因此,身兼兩種身份的參保農民會主動采取措施,盡量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六)經營目標更契合農業保險政策目標。目前,農業保險的主體是國家為了實現農業產業和全社會的一些發展目標而設定的政策性保險。庹國柱和張峭(2018)認為農業保險的政策目標應該有:1.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維護國家糧食安全;2.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保障農戶收入穩定增長;3.控制農產品質量,保障國民廉價糧食供給;5.降低農產品價格,增強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6.讓農業保險在實現脫貧攻堅戰略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等。目前,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經營主體主要是股份制保險公司,其經營目標是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但是在實際運作中,一些公司把政策性農業保險當成商業性保險來考核,甚至要求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利潤率要按照一定比例逐年增長。基層保險公司為了達到政策性農業保險利潤率逐年增長的目標,只能通過控制賠款來實現,這就和政策性農業保險要充分發揮損失補償作用,穩定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產業化、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等政策目標的初衷背道而馳。我國《相互保險組織監管試行辦法》規定,相互保險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為參保單位代表組成的會員代表大會,重大事項由會員代表大會進行共同決議,說明相互保險組織的投保人和保險人是一體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這樣有利于實現保險人、投保人和社會利益的有機統一,確保在保險人和投保人追逐自身利益的同時,兼顧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以實現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社會目標。我國農業相互保險的發展歷程與現狀早在20世紀30年代,我國便開始了農業相互保險試點。1933年,上海銀行和金陵大學聯合在安徽和縣烏江鎮指導農民組織耕牛會和耕牛合作保險,被看作是我國近現代農業史上農民自發建立的最早的相互保險組織之一。改革開放后,因農業保險的再次試辦,農業相互保險也開始再次試點。1987年“中央5號”文件指出,要“發展農村社會保障事業,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試辦合作保險”。同年5月,山西太原北郊成立了我國第一個農業互助保險合作社。隨后,河北冀縣、天津靜海、山西太谷、黑龍江尚志、河南新鄭、吉林伊通等地區,紛紛開始對農業相互保險進行嘗試與探索。1994年,農業保險進入萎縮期,農業相互保險業務也大幅下降。近十幾年來,農業相互保險逐漸有了一些試點和發展,如2005年黑龍江墾區成立了我國第一家相互制保險公司——黑龍江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填補了我國相互制保險公司的空白,也標志著農業保險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2006年北京果樹產業協會與江泰保險經紀公司合作,承保果樹風險互助險;2010年上海養蝦合作社與“安信農保”合作,承辦南美白對蝦互助保險;2016年山西萬榮蘋果種植合作社與中煤財險合作,承保蘋果種植互助保險;2019年浙江慈溪農村保險互助社引入眾惠相互保險社,對農業互助保險進行更進一步的探索研究,等等。但總體來說,目前我國農業相互保險承保規模還很小,各地對農業相互保險的探索并不順利,持續經營至今的成功案例并不多。

我國農業相互保險發展落后的原因

(一)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相互保險機構與股份制保險公司在組織機構、資金來源、業務規則和監督管理方面有很大差異,需要有專門的法律法規來規范。但我國相互保險的法律法規建設一直比較滯后,國家對相互保險組織的資本金門檻、公司經營原則、公司盈余和風險基金的處置都沒有明確規定,導致農業相互保險的發展無章可循,在現實中頻頻碰壁。例如,20世紀90年代的河南農業相互保險社,在發展初期廣大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但由于缺乏完善的法規制度約束,實施過程中該市場被人為扭曲,最終以失敗告終;2007年,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與稅務機關就每年提取保費收入10%的“大災準備金”是否該交所得稅發生分歧;并且,該公司在工商局辦理年檢時,因把本該歸還給出資人的開業申報啟動資本,即被保險人的保費,歸入“負債”欄,導致“資本金”缺失,被拒絕通過年檢。直到2015年,保監會出臺了《相互保險組織監管試行辦法》,對相互保險組織的設立、組織機構、業務規則等做了規定,并提出涉農相互保險組織的相關標準可適當降低。(二)缺乏成立的組織基礎。農業相互保險機構是一種農民集合起來共同應對風險的特殊組織,成立要有兩個前提:第一,要有農民組織;第二,農民組織內的成員要面臨相同風險。從中外實踐探索來看,在農民組織發展比較好的國家或地區,農業生產規模比較大,組織內成員面臨共同的風險,就有共同應對風險的內在需求和探索相互保險的內在動力。例如,法國的農業相互保險組織比較發達,目前該國有3000多個基層相互保險組織從事農業保險承保、理賠和查勘等基礎工作,這與法國農民組織數量較多、覆蓋領域較廣、影響力較大有很大關系。法國的農民組織興起于二戰之后,當時法國農場多是小于50公頃的中小型家庭農場,農民為了提高議價和抵御風險等能力,紛紛組建各種合作社和工會組織,這使得農業生產更易于組織和管理,對農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國家為了提高農業競爭力,也通過立法和財政支持政策鼓勵農民加入相應組織。目前,法國的農民組織覆蓋了超過90%的農業從業人員。如果農業生產是農民一家一戶單打獨斗,那么成立農業相互保險機構就會因缺乏組織基礎而難以實現。2007年,我國絕大多數地方選擇商業性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就與當時農民專業合作社較少、成立相互保險機構缺乏組織基礎有很大關系。近十多年來,我國農民合作社在數量上出現了井噴式增長,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國注冊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220.3萬家。但目前我國農民合作社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大多數合作社組織較松散,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足,還有一些合作社空有其名,并未組織農民開展合作,而且開展合作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業務大多集中于生產和銷售環節,對生產、銷售以外的其他服務很少涉及,對農業保險則更少涉及。(三)發展面臨較大風險。相互保險組織經營農業保險雖然有很多優勢,但發展也有很大風險。第一,開展農業相互保險業務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在實際運行時困難重重,面臨較大的法律風險。第二,《相互保險組織監管試行辦法》規定,以農民或農村專業組織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涉農相互保險組織,初始運營資金不得低于100萬元。因此,農業相互保險組織不像股份制保險公司擁有充足的資本金,也不能利用股票等金融工具在資本市場籌資,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相互保險組織擴大規模和提高償付能力。第三,農業保險業務具有高賠付特征,在缺乏巨災風險基金和農業再保險機制的條件下,發生大范圍災害可能會使資金力量薄弱的農業相互保險組織出現難以承擔全部賠款的情況,從而影響農業保險的可持續發展。(四)缺乏發展所需的專業化人才。農業保險是經營難度最大的險種,農民專業合作社要想發展農業相互保險,需要具備大量的農業保險專業化人才,不僅要具備保險理論與實踐知識,懂得農業生產的基本規律,在“新財經”背景下,還要掌握“大智移云”等新技術,以解決農業相互保險經營中面臨的險種研發、費率測算、承保理賠、風險控制與分散及農業保險經營科技化等難題。我國農業保險也是近十幾年才高速發展起來的,農業保險專業化人才本身就很稀缺,一般都愿意去大城市、大公司就業,很少有人才愿意去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農業相互保險。(五)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相比于法國、日本等農業相互保險比較發達的國家,無論是財政補貼還是行政扶持,我國對農業相互保險的政策支持力度都略顯不足。在法國,政府對農業相互保險的政策支持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政府積極推進農業相互保險組織的設立、合并和規模化發展。在19世紀末法國農業相互保險社嶄露頭角之時,政府就及時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其發展。20世紀40年代,因為農業相互保險組織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政府開始成立中央互助保險機構,引導和推動農業相互保險組織合并、規模化發展。二是對農業相互保險組織提供比較優惠的財政支持政策。政府對相互制和非相互制農業保險的保費補貼政策都是一樣的,補貼比例達50%~80%。但由于相互保險不以盈利為目的,且費率可靈活調整,農民投保相互保險的比例較高。政府早期還對相互保險組織的資本、保費收入和固定資產實行稅收優惠政策,以鼓勵其快速發展。三是對農業相互保險組織提供巨災風險支持。政府組織成立大區級再保險公司和中央再保險公司,所以農業相互保險組織的巨災風險由地區、大區、國家三級分擔;并且,政府還對一般和重大農業災害,建立了專門的災害基金,用以抵御巨災風險。在我國,農業相互保險組織在政策支持方面并沒有獲得更優惠的條件,反而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根據《農業保險條例》和《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險費補貼管理辦法》,農業相互保險組織和其他農業保險經營機構適用同樣的稅收優惠和保費補貼標準。例如,在黑龍江省,墾區農業保險實行相互制形式,非墾區農業保險多實行公司制形式,兩種形式下農民承擔的能繁母豬和奶牛的保費都是20%,但對于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墾區內相互制保險的農民需要承擔25%的自繳保費,非墾區公司制保險的農民只需承擔20%的自繳保費,這使得相互制形式相比公司制形式,不僅沒有明顯優勢,還處于劣勢。再如,漁業互保協會與農機安全協會內的相互保險,一直享受不到《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險費補貼管理辦法》所規定的保費補貼,其他部門比如農業農村部對一些地區的漁業互助保險給予20%的保費補貼,但是由于補貼力度小,影響甚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業相互保險帶來的機遇如前文所述,農業相互保險的成立和發展要有一定的農民組織(如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社或村集體)基礎。例如,2008年以來,河北省石家莊市供銷合作社以其領辦的農業專業合作社為載體,先后在石家莊許多縣(市)區試點農業互助保險,開展林木、煙葉、大棗、葡萄、養貂、肉牛、肉羊、甘薯、西瓜和茶樹等險種,為專業合作社的農戶提供了一定的保險保障。這些年,我國農業相互保險組織發展不理想,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較少、村集體經濟力量薄弱、缺乏成立農業相互保險機構的組織基礎有關。《規劃》提出“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小農戶生產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和“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等發展目標,意味著未來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村集體經濟將有較大發展空間,可能會為農業相互保險發展提供組織基礎和一些機遇。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促進農業相互保險發展的建議

(一)加強農業相互保險的法律建設。在農業相互保險比較發達的國家,如法國,在發展之初就頒布了相應的法律進行規范和引導,并隨著發展和情況變化不斷修訂和完善法律,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相互保險的發展。1840年,法國第一個農業保險互助社成立后,各地開始紛紛建立。1900年,法國第一部農業相互保險專門法律《農業互助保險法》頒布,明確了相互保險的合法地位、承保范圍和大災風險分擔、稅收優惠等支持手段,為農業相互保險迅速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1938年和1964年,法國政府通過相關法規,分別允許農業相互保險公司運營車險業務和非農險業務,為其持續盈利提供了有力支持。1982年頒布的《農業災害救助法》,實行巨災風險強制保險制度,推動農業相互保險的健康穩定運行。2006年,新的農業指導法案出臺,取消相互保險機構的稅收優惠政策,以促進農業保險的市場化運作。目前,我國規范農業相互保險的法律法規只有《農業保險條例》和《相互保險組織監管試行辦法》,規定都比較籠統。農業相互保險組織不以盈利為目的,涉及千家萬戶農民的切身利益,如果破產會使農民利益受損,甚至還影響社會穩定。因此,政府應抓緊制定農業相互保險的法律法規或指導意見,對農業相互保險組織的法律地位、成立條件、經營原則、財政稅收支持政策、市場監管、巨災風險分散、清算和市場退出等具體問題進行明確的差異化規定,以法律強制力保證其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經營。(二)培育農業相互保險的組織基礎。農業相互保險的基層組織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村集體,一種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規劃》提出的“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和“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要求,都有助于農業相互保險主體的培育。需要注意的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村集體經濟與農業相互保險之間的邏輯關系是:前兩者是農業相互保險發展的組織基礎和前提,當前兩者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規模化將導致集體內農民面臨相同且規模較大的風險,從而自發產生在集體內部分散和轉嫁風險的需求,此時農業相互保險應運而生。因此,我國發展農業相互保險時,不能在法制環境和組織基礎等條件還不成熟的情況下急于求成、盲目推進,這樣會適得其反,應在制度環境和組織基礎比較成熟的領域和地區,有計劃、分層次地逐步推進。(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農業相互保險組織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農民互助性保險組織,經營目標更契合農業保險的政策目標,各級政府對其政策支持力度應比對商業性保險公司的更大。例如,相互保險組織開辦的特色農業保險險種,如果確實對農民增收有較大影響,財力許可的地方政府可以參考上海市政府對南美白對蝦互助保險提供60%保費補貼的做法進行適當保費補貼;相互保險組織本身不以盈利為目的,不產生增值,可以適當減免所得稅,減輕公司發展的負擔;對相互保險組織購買的再保險,有財力的地方也可以考慮提供再保險保費補貼等。(四)引入商業保險公司提供技術支持。對于農業相互保險組織專業人才匱乏的問題,比較可行的做法是農業相互保險組織引入商業性保險公司獲得技術支持,兩者發揮各自優勢,提高農業相互保險組織的經營穩定性。例如,上海南美白對蝦保險合作社引入“安信農保”,獲得技術支持。“安信農保”提供設計險種、技術援助、接受分保和資金代管等服務,投保理賠的具體事宜由養蝦合作社負責。在“安信農保”的技術支持下,南美白對蝦保險合作社發展良好,承保面積不斷擴大,2015年承保面積占養殖面積的比例突破了90%,賠付率一直維持在50%左右。(五)構建多層次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一般來說,農業相互保險組織的經營地域較小,風險比較集中,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概率較大。因此,需要多方共同協作,構建多層次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一是農業相互保險組織要留足大災準備金,向有能力的商業保險公司購買再保險,綜合利用資本市場的金融工具與現代科技,提高風險分散能力;二是政府要盡快建立有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基金,做農業相互保險的堅實后盾;三是保險機構及整個資本市場,要創新風險分散工具,為農業相互保險提供多種風險分散方案。(六)實現科技化發展。新興農業相互保險組織相比已有的股份制保險公司,可以利用后發優勢實現彎道超車,可在商業性保險公司的技術支持下,綜合利用3S、移動互聯網、物聯網、AI識別、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實現從投保承保到核損理賠的電子化、科技化、智能化、人性化,提高參與保險和保險服務的便捷度,降低時間成本與人工成本,提高保險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馮文麗.中國農業保險制度變遷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2]李越等.農業互助合作保險的國際經驗與借鑒[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6(2):25-30.

[3]孫曉楊,鄭軍.農業相互保險制度環境的“三重維度”——中國與法國的比較及啟示[J].中國農村經濟,2017(6):84-95.

[4]庹國柱,朱俊生.對相互保險公司的制度分析——基于對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的調研[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5):23-27,33.

[5]李鴻敏.石家莊市供銷合作社農業互助保險實踐與發展[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6(9):112-115.

[6]馮文麗,鄧云龍.“安信農保”南美白對蝦互助保險探索[J].中國保險,2016(3):46-50.

[7]庹國柱,張峭.論我國農業保險的政策目標[J].保險研究,2018(7):7-15.

[8]馮文麗,段亞東.河北省農業保險保障水平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農村金融研究,2019(2):50-53.

作者:馮文麗 蔣婷 單位:1.河北經貿大學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2.河北經貿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