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業經營風險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15 02:18:00

導語:壽險業經營風險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壽險業經營風險分析論文

1990年以來,我國壽險業以年均36%的速度快速發展。去年上半年,全國保費收入2154.3億元,壽險占比高達77.88%,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日益提高。但應對該行業積聚的風險、風險變遷方式及其成因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積極應對,防患于未然,無疑對確保我國壽險業穩步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壽險業經營風險與成因

1.資產負債較高。資本充足率較低以及償付額度缺口增大引致一定的潛在償付風險。1999—2001年期間,占國內壽險業95%以上市場份額最大5家壽險公司,保費收入快速增加。2001年各公司保費如中國人壽、平安、太平洋、泰康人壽和新華人壽分別增長7.27%、23.21%、22.04%,14.05%和42.21%,2002年各公司保費收入增長率大幅提高,增長率分別為24.78%、70.04%、124.67%和52.59%.與之相對,資產負債率不斷提高,資本充足率、所有者權益增長率和償付能力額度缺口日益增大。

2、利差損風險影響深遠。由于壽險業對利率風險認識不足、利率持續走低以及壽險產品以儲蓄型產品為主等,引致了較大的利差損風險,對壽險業經營風險產生長期影響。

1996—1999年我國共降息7次,2002年初第8次下調利率,壽險保單預定利率從1996年前的最高10.2%左右,下降為目前的2%左右。因第8次降息幅度較小,與上次降息間隔期較長,可以推斷壽險業利差損主要源于1999年以前的保單,加之1999年以前我國壽險公司銷售保單為傳統險,則引致利差損的保單主要是1999年前的傳統險保單。

3、資產負債匹配風險較高。資產負債不匹配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一是期限不匹配,二是數額不匹配,三是收益率不匹配。目前國內壽險公司資產負債不匹配現象較為嚴重,5年以內的資產:與負債不匹配程度較低,但中長期資產與負債不匹配程度較高,粗略估計,5年以上資產負債缺口占比超過50%.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缺乏對資產負債匹配重要性的認識,主觀上加大了這一風險。1996年前,國內利率水平較高,利率環境較為穩定,保險公司投資壓力較小,對精算、財務和投資均很精通的保險風險管理專才十分短缺,沒有認識到資產負債匹配對公司發展的重要意義,1996午后,隨著利率持續走低,利率波動幅度加入,壽險業務規模快速增加,資產負債匹配風險加人,資產負債匹配正逐步被提到“議事日程”。

其二,缺乏國際先進的資產負債匹配技術和方法。發展至今,國外發達國家已開發出行之有效的資產負債匹配技術和方法,如缺口分析、累積缺口分析、久期匹配、凸性匹配和現金流測試等,而國內壽險業對這些技術和方法仍然十分陌生,無從度量不匹配的風險大小。

其三,保險投資環境限制壽險公司實施期限和數額匹配策略。壽險資金的特點是長期性和收益的穩定性,傳統險負債大部分30年以后到期,截貼:2001年底,我國壽險資金52.4%投資于銀行協議存款,而協議存款期限普遍低于10年;債券投資比例占28.4%,而國債和金融債的期限主要集中于10年期以內,以5年期和7年期居多,截止2002年底,20年期的國債和金融債各發行了1只,30年期的國債發行了1只,客觀上限制了壽險公司負債與投資久期匹配,缺口很大。此外,我國對保險資金運用渠道限制嚴格,直到1998年才逐步放開,風險較高的投資品種仍受到較強的比例限制,這將長期制約壽險公司實施資產負債匹配策略。

其四,壽險資金運用渠道狹窄,限制了資產方與負債方產品收益率匹配。根據壽險負債來源和性質不同,其產品劃分為以下四類,一是由壽險公司擔保投資回報的傳統產品,二是由壽險公司和客戶共擔風險的分紅產品,三是完全由客戶承擔風險的投資連接型產品,四是客戶利益與金融指數和物價指數連接的指數連接型產品。這些負債品種性質不同、風險偏好不同、經風險調整的收益要求不同,其投資品種和方式應隨之進行調整。如傳統產品應主要投資于協議存款和國債等,風險較小。回報穩定的品種,分紅產品則需進行良好的資產配置,對股票、企業債等風險較高的產品進行一定比例的投資,保證較好的分紅水平,投連型產品更需加大對股票、企業債甚至垃圾債等的投資比例,實現高風險高回報。而國內壽險資金運用渠道并未開通股票投資,企業債發行量很小,垃圾債市場尚未建立,指數型產品屈指可數,很難保證收益率間的匹配。

4、投資風險將逐步加大。壽險業經過近些年的發展,已經積聚了一定的投資風險,具體體現為資金運用收益率波動性較大。從1999—2001年各壽險公司可運用資金平均余額收益率變化看,這5家保險公司振蕩幅度較大,平均值標準差高達1.3%.其中,波動性最大的是中國人壽和平安,2001年比1999年收益率分別下降2.44%和3.16%,波幅分別達39%和37%,說明壽險業投資風險較人。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資金運用規模快速提高,加大了投資風險。其二,資金利用率較低。其三,投資渠道狹窄,制約投資結構優化,增加了投資風險。根據修訂的《保險法》和有關規定,壽險公司目前只能投資于協議存款、債券、證券投資基金和回購交易,投資渠道受到較大限制,不利于投資多元化。其四,投資風險管理產品創新不足,減少了有效防范投資風險的手段。國外發達的資本市場為壽險公司防范投資風險提供了必要且行之有效的風險管理產品,如面對負債附加了嵌入式期權所帶來的投資風險,可在市場上購買可贖回的期權予以防范;又如截上2001年底,美國86%的壽險公司使用衍生產品控制利率和股市風險。而國內尚未推出這些風險管理產品,從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投資風險。其五,壽險產品創新提高了對投資收益的要求,加大了投資風險。在國際化進程的推動下,該行業產品創新步伐較快,分紅險和投連險等新產品促進了該市場的發展,提高了對投資收益的要求。此外,保險公司投資人員從業時間較短,壽險資金運用經驗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這一風險。

5、保險風險逐步提高,保險風險主要包括產品定價風險和產品設計風險。目前,我國壽險業開發的險種主要以儲蓄型險種為主,具有回報率高和手續費高的特點,同時賠付率不夠穩定。

在壽險產品設計方面,保險產品過于單一,“險種同構”現象嚴重,個性化服務不突出,難以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個人對保險全方位、多層次的需要,同時,許多壽險公司的大量保費收入來源于少數幾個產品,產品設計風險較高。

綜合分析引致我國壽險風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是外部監管薄弱,未形成委任精算師的監管機制。西方發達國家保險業發展經驗表明,保險監管機構面對眾多的監管對象和大量的經營信息,無法準確估量各個公司的保險風險,需要通過建立委任精算師機制進行保險風險評估,減少因監管者和被監管者之間信息不對稱,提高監管的有效性和及時性。我國目前尚未建立委任精算師機制,使該種風險疏于防范,風險加大。

其二是壽險公司缺乏具有豐富經驗的委任精算師和精算人才,負債評估頻率太低,風險揭示時滯過長。截止2002年底,通過中國精算師考試的不到100人,精算人才相對匱乏,我國壽險業發展時間較短,精算師積累的產品定價和設計經驗有限,加大了因精算水準和經驗不夠而引致的保險風險;我國壽險公司普遍只能實現負債的年度評估,個別公司能達到半年評估一次,這會導致風險揭示滯后,加大保險風險。

其三是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營銷質量不高。目前,我國監管部門對壽險公司信息披露規定較少,只對分紅產品的投資情況和分紅比率提出較為嚴格的信息披露要求,使眾多保戶無法通過正規渠道及時獲取保險公司經營信息,在投保,保單貸款和退保等選擇方面具有較大的盲目性,加上有的營銷人員片面夸大保險投資收益率,使保戶產生較高的收益預期,加大保險定價風險。

其四是保險精算數據缺乏,增加了精算難度。由于我國保險業發展時間較短,精算需要的各種基礎率數據的時間序列較短,尤其是創新產品,如健康保險等,數據搜集和整理起步更晚,符合測算要求的時間序列的基礎數據不足,影響了精算的準確性。

其五是投資環境變化較大,增加了保險定價風險。1996年以來利率波動性增大,保險公司投資渠道逐步放寬,不僅可以投資銀行協議存款和國債等低風險金融產品,還可以投資企業債和證券投資基金等高風險產品,客觀上增大了產品定價預定利率設計的難度,使保險定價風險加大。

其六是通過產品設計和定價從源頭防范風險意識薄弱,忽視產品開發的基礎工作。

6、營銷風險逐步降低。目前我國壽險個人制迅猛發展,個人人來自社會不同部門,不同行業,金融從業經驗較少,綜合素質不高。保險監管機關組織的保險人資格考試結果顯示,即使在綜合素質相對較高的浙江地區,自1996年以來平均合格率僅為61%,其他地區更低,這勢必帶來誤導、欺詐客戶以及違規操作等營銷風險。同時,在展業過程中,由于急功近利和缺乏必要的業務知識等原因,主動將一部分高危險人群的被保險人列入低危險人群投保范疇,出現了較大營銷風險。部分壽險公司為招攬客戶,不惜違規提高手續費、增加傭金支出,且不顧保險的經營原則和大數法則,降低費率標準,擴大保險責任范圍,亦加大了營銷風險。

防范化解壽險經營風險策略

1、政府監管機構應完善監管內容,建立風險預警體系,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系統性的監管模式。借鑒國際監管經驗,結合我國監管現狀,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人手,逐步形成保險公司自我監控為主、監管機構外部監管為輔的監管模式。一是監管內容應加入風險管理監控要求,盡快建立風險預警體系。二是建立健全監管機制,由監管部門督促建立委任精算師制度、壽險公司外部稽核制度以及壽險公司信用評級制度。三是監管方式應增加動態風險管理方式,在風險未達到預警值時就能找到化解風險的方法。四是加強信息披露要求,增強壽險公司經營透明度。為實施有效監管,加強風險控制,需要監管部門改善信息披露制度,著重研究解決披露什么、向誰披露和如何披露等基本問題。五是強調建立保險公司自身的風險防范約束機制,不僅需要監管機構實施有效的外部監管,更為重要的是保險公司必須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內部運行控制機制,形成自下而上的風險防范機制,提高保險公司防范經營風險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六是對跨國保險公司逐步實施全球統一監管。隨著我國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國內大型保險公司將快速發展成為國際化的跨國公司,越來越多的國外跨國公司也將在我國開業,需要對其實施全球統一監管。

2、行業協會應充分發揮自律和保護職能,加強風險控制,促進行業健康發展。2000年6月,我國已建立全國統一的壽險業協會,但未將風險控制納入行業自律范疇,今后,可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逐步在行業協會中增加風險控制內容,增強行業自律和保護力度。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人手:一是協會應充分發揮其溝通信息,促進交流的職能,通過設立壽險工作委員會和精算工作委員會等,防范保險風險和資產負債匹配風險。二是協會應充分發揮其約束和監督經營行為的職能,降低操作風險。行業協會可要求各個成員將在運做過程中操作風險的風險點、風險危害和風險控制措施進行多方交流和探討,集中分析國內外操作風險案例的特點和防范方法,形成防范操作風險的自律公約,并監督各公司的具體執行情況,切實降低操作風險。三是協會應充分發揮其自律職能,減低營銷風險。保險行業協會訂立了行業自律公約,反對保險業務員欺詐、誤導客戶及有損職業道德的行為,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各保險公司乃至行業的營銷風險。

3、壽險公司應盡快建立適合自身特點的風險管理體系。通過詳盡對比分析跨國銀行和跨國保險公司風險管理模式和特點,我國壽險公司風險管理可從以下三方面人手,使風險管理逐步發展成為壽險公司經營管理的核心,切實發揮風險管理防范和降低經營風險的作用。一是風險管理應具有較高的地位。國外許多大型金融機構和保險公司經過多年實踐,深刻認識到只有賦予風險管理足夠高的地位,才能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否則風險管理形同虛設。目前諸多大型保險公司已經將風險管理提升到公司發展戰略的高度。在人員組織方面,由公司董事會及類似人員組成的風險管理委員會直接負責風險管理事宜,在權限方面,風險管理委員會直接對公司董事會負責,必要時可以對公司重大決策行使否決權;在職能定位方面,風險管理委員會側重于公司整體業務風險的揭示與防范,為公司制定發展戰略和日常經營提供重要決策支持與依據。二是風險管理應具有健全的組織體系,以保證其較強的獨立性和權威性。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國際著名的保險公司AIG、美國寶信、大都會、宏利等均設立了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形成了卓有成效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充分發揮了風險管理作用。三是應盡快提升風險管理方法和技術水平。隨著70—80年代金融衍生技術和金融工程技術的發展,金融風險管理的量化指標和模型技術得到迅猛發展,極大增強了風險管理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盡快引入這些風險的度量、評價、控制的技術和方法,將極大提升我國壽險公司風險管理水平,有效降低經營風險。當然,諸如金融衍生產品等卓有成效的風險管理方法和手段,短期內在國內無法實現,但隨著國內QDII制度的推行以及保險資金運用體制改革的深入,這些方法和技術必將成為壽險公司重要的管理手段和利潤來源之一。

4、逐步推行全面風險管理模式。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以來,尤其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世界金融業風險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即損失并非由單一風險造成,而是由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管理風險等多種風險共同引致的,由此引入了全面風險管理(ERM)模式,將金融機構各個業務單位所面臨的各類風險納入風險管理體系,按統一標準進行測量、匯總、控制與管理。順應這一發展趨勢,保險業也逐步轉向全面風險管理,將保險產品經營過程中的設計、定價、核保、理賠等風險、及資金運用的投資風險、資產負債匹配風險等綜合到統一的風險管理體系中進行管理,通過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并實施相應的技術和方法如動態金融分析(DFA)和風險預算等予以實現。未來我國壽險業發展也將步入這一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