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司人壽保險政策爭議思考

時間:2022-11-27 11:26:47

導語:美國公司人壽保險政策爭議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國公司人壽保險政策爭議思考

摘要:在西方發達國家,例如美國,有一項飽受爭議的保險政策叫做公司人壽保險政策。在此政策下,企業往往會在未告知員工的情況下為其購買保險,并利用員工的死亡獲得保險公司高額的理賠。因而在美國社會引起了強烈的爭議。本文針對這一政策爭議,利用公共經濟學的相關理論進行研究。例如,根據邁爾斯的公共政策論述,得出有效政策的有效實施是解決這一爭議的關鍵。又如根據政府干預理論,得出利用行政手段保證政策的有效性,利用法律手段監督政策的有效實施這一結果。最終得出這一爭議性的保險政策也可以變成企業和員工的雙贏互動這一結論。

關鍵詞:公共政策;福利保障;政府干預;公共經濟學

在西方發達國家,例如美國,有一項飽受爭議的保險政策叫做公司人壽保險政策(Corporate-OwnedLifeInsurancePolicies,COLI)。很多人也將此項保險政策戲謔地稱之為“死亡農民”保險政策("DeadPeasant"InsurancePolicies)或者“看門人”政策("Janitors"Policies)。通常,企業給員工購買保險對企業和員工來說是一種雙贏的互動,本不該引起很大的社會爭論:對企業而言,給員工購買相應的保險能夠證明企業很好地履行了法律規定的相關義務,這對企業提高行業聲譽、吸引潛在雇員、挖掘更多利益都是有推動和促進作用的;而對員工而言,企業購買保險既是一種福利,同時也能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對企業的組織認同和歸屬感。但為何對于這項雙贏的政策存在那么多的質疑甚至是批判呢?簡言之,因為真實的情況并非字面上描述得這么美好。

利益最大化處于企業目標的最頂層,也是企業在市場中競爭的根本動力。相應的,企業對于成本也是非常敏感,因為過高的成本會阻礙他們實現利益最大化這個目標。而給每一個員工投保無疑是一項成本巨大的長期性支出。所以在利益地驅使下,原本雙贏的互動被“扭曲”成了榨取員工利益的“內幕交易”。本―肖特(BenSchott)在紐約時報的專欄對于公司人壽保險政策有這樣一段描述:“在這項政策的框架內,企業通常會在不告知員工的情況下擅自做主,給級別比較低的員工(Low-LevelEmployees)購買人壽保險,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便被投保的員工因各種情況離職,企業也會保留他們的保險。如果有員工因種種原因死亡,例如疾病或者非工傷導致的人身傷害,企業將會從保險公司得到一筆數額可觀的免稅的保險理賠。”原本,公司人壽保險這項政策是用來保護企業、員工和員工家屬三方的利益的。但可悲的是,很多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這是一項缺乏人性的政策。例如埃里克―波斯納(EricA.Posner)和格倫―韋爾(E.GlenWeyl)在美國西北大學法律評論(NorthwesternUniversityLawReview)曾撰文稱,“大多數的企業操縱了公司人壽保險這項政策,他們通過‘消費’員工的生命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簡單地說,就像美國廣播公司(ABC)的記者卡萊爾―希普曼(ClaireShipman)和克里斯―施特拉特曼(ChrisStrathmann)所報道的,“企業拿員工的生命做賭注,期望著在員工死亡時獲得收益。”所以事實上,企業才是這項保險政策的最大受益人,而非企業的員工和員工的家屬。這也回答了為什么這項政策存在著那么多的質疑甚至是批判。在針對公司人壽保險政策的爭論中,我們可以看到爭論的焦點或者說本質其實是企業和員工之間的利益沖突。對于這項政策,從員工的角度看,幾乎所有的員工都會抱怨和指責公司在考慮采用這項政策時沒有和他們做細致深入的溝通,而在實施這項政策時更是不顧員工的切身利益,一意孤行。并且很多員工對于實施這項政策的目的都會持負面的態度,他們會認為實施這項政策的目的就是幫助企業更好地保護自身的利益,是一種損人利己的自私行為。針對這樣的指責,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他們則會認為,企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成本、資源成本和金錢成本培訓員工,提升員工各方面的素質,所以作為某種意義上的“補償”,企業有理由在員工死后獲得一些利益。而且,員工的死亡對企業而言是一種人力資源的損失,會對企業的運營和業績產生影響,所以企業從這項政策中獲取利益也是合理的。英國經濟學家加雷斯―邁爾斯(GarethD.Myles)在《公共經濟學》(PublicEconomics)一書中,對于公共政策有這樣一句描述:“對于一個針對國家和個人的項目,公共政策給政府提供了評估這個項目經濟有效性的機會。”將邁爾斯的論述具體化和微觀化,放到公司人壽保險政策的爭論中,我們可以看到政策的有效性就提供了這樣一個評估的指針,而有效政策的有效實施則是解決這一爭論的關鍵。因為有效的政策會兼顧企業和員工兩方面的訴求,使企業和員工的利益處在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而有效的實施則會相對客觀地反應出這項人壽保險政策的利與弊,從而為進一步弱化企業和員工的利益沖突,使雙方的利益最大化打下基礎。

根據公共經濟學的理論,筆者認為解決公司人壽保險政策所引發的相關問題的選項之一就是政府干預(GovernmentIntervention)中的行政手段。筆者認為“政府干預”一詞本身是中性的,不帶有任何負面的暗示,也不是束縛市場經濟和抑制市場經濟活力的代名詞。正如以色列經濟學家阿里爾魯賓斯坦(ArielRubinstein)提到的,“政府應該介入并處理那些在特定的經濟形勢下形成的經濟和社會問題。”所以從微觀的或者個體的層面來看,對員工而言,通過政府行政層面的干預,這項人壽保險政策的重心將會重新回到保障員工的利益,而并非僅僅回應企業單方面的利益訴求;另一方面,對企業而言,在人員培訓方面投入大量成本的壓力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使企業不再通過簡單粗暴地壓榨員工利益來保證自身利益的安全。而從宏觀的或者整體的層面來看,行政手段一方面能夠有效地管控這項政策不被誤用,保證政策的有效性,使企業和員工的矛盾能夠“軟著陸”;另一方面,幫助員工保持對這項人壽保險政策的信心,從而穩定社會的福利保障體系,提高人民的福祉。如前文所述,雖然行政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管控風險的作用,從而保證政策的有效性,但僅僅依靠行政手段是遠遠不夠的。企業依舊可以利用行政手段的漏洞做文章,最終讓調和矛盾、解決問題的設想流于浮表。所以,筆者認為如果把行政手段比作軟約束的話,法律手段,作為另外一個選項,則是一種硬約束。法律手段的應用能夠最大限度地確保政策的有效實施。在前文中,筆者提到在公司人壽保險政策下,因為員工的死亡,企業能夠從保險公司得到一筆數額可觀的免稅的保險理賠。所以這項原本應該保障員工人身利益的政策變成了企業避稅的手段(TaxShelter),而免稅收入(Tax-FreeIncome)則成了企業擴大自身利益的動力。在2006年,美國國會(theU.S.Congress)和美國稅務局(InternalRevenueService,IRS)針對企業在公司人壽保險政策中涉及到的不當收入和避稅行為通過法律手段,例如簽署了公司人壽保險最佳實踐法案(COLIBestPracticesAct)和養老金保護法案(PensionProtectionActof2006)設立了相關的法律門檻,大大限制了企業對于這項保險政策的濫用和亂用,一定程度上使得這項政策得以有效地實施,從而保障了員工應有的利益。但應當說明的是,由于種種原因,免稅的屬性得到了保留,所以時至今日,仍有相當數量的企業利用這項政策侵害和壓榨員工的利益。筆者認為,雖然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一些瑕疵和缺憾,但法律手段依靠其強大的約束力、懲戒力和進化屬性依舊是解決公司人壽保險政策爭議的選項之一。

概括地說,美國公司人壽保險政策的爭議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例如企業和員工的信息不對稱、企業和員工的利益沖突、企業謀求最大利益的商業本性和相關管理的缺位和滯后。而運用行政手段保證政策的有效性,運用法律手段監督政策的有效實施,能夠達到有效政策的有效實施這一目的,從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企業和員工的利益摩擦,使不可調和的利益對立變成真正的雙贏互動,最終實現問題的解決。

作者:孫沁益 單位: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