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體系研究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14 04:44:00
導語:社會保障體系研究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市場經濟改革不斷深化,社會發展日益步入正常軌道的現階段,從宏觀上系統地考察并研究中國社會保障改革發展道路已經顯得必要而且迫切了。社會保障改革經過十多年的艱難探索,也充分暴露出傳統社保制度的缺陷和各種改革方案在實踐中的問題,社會保障改革僅作為配套工程難以發揮其主要的重要作用。因此,我認為要擺脫改革滯后的局面,適應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就必須改變社保制度被動配套的改革推進方式,把社會保障體系及其運行機制的建設作為整個市場經濟改革和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項主體工程,并主動性地推進,把社保改革真正引入快車道,使改革向縱深發展。
一、創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意義
1、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前提和保證
創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是提高綜合國力,造福于人類和社會,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深化改革,宏觀調控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完善市場機制,保障人才流動,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興旺勞動力市場,作用重大。
2、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是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安定的需要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使企業和勞動者既有機遇又有風險,市場規律自發地傾向激勵強者,而不會保護弱者,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保障運用“大數法則”的原理來分散勞動者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可以說是對市場經濟缺陷的一個彌補。因此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是實現我國《憲法》和《勞動法》規定勞動者的基本權利的需要,保護合法權益以法律的形式表現出來才會具有充分的效力,才能維護社會安定,真正反映社會保障的強制性原則。
3、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是當前深化社會保險改革的需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定,各地相繼加快社保改革的進程,出臺了許多新的改革措施。因此,要因勢利導,把社保納入市場經濟改革的主要目標,實現勞動力配置——合理流動(或失業)——社會保險的良性循環,使企業和個人充分認識社會保險的重要性,積極參與社保改革,促進社會穩定,文明、進步。
4、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是深化企業改革,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需要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內容。社會保障制度作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配套工程,它實施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現代企業制度的進程。企業要成為自主經營的市場營銷者,成為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主體。因而要提高社會保障的社會化程度,丟下包袱,輕裝上陣,改變企業辦社會的傳統做法,實現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
二、當前社會保障體系的現狀及其問題
社會保障體系在我國已初步形成。如上海在社會保險、社會救濟、軍人優撫、醫療保障及再就業工程等方面做了大量而又有成效的工作,使其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有力地推動了上海經濟迅速發展,為全國各地做出了表率,成績斐然。但是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全國尚處在起步階段,社保改革的理論和實踐都有待深化,地區間發展不夠平衡,其現狀可概話為:
1、社會保險層次單一,實施范圍狹窄
我國現有社保制度仍以養老保險為主,其他社保種類尚未真正推廣,而養老保險的實施范圍又僅限于國有的縣以上集體企業。
2、離退休管理服務社會化程度低
管理服務社會化雖然在各地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試點,并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推廣慢、程度低,社會保險大體仍處于只管錢,不管人和事的狀況企業仍負擔著大部分管理服務工作,企業辦社會的問題依然相當突出,特別是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的主體——國有大中型企業離退休人數多,事務性工作繁雜,財務負擔沉重,已成為制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的瓶頸。
3、社保費收繳難,資金來源嚴重不足
社保費收繳難,既有認識問題,也有法律建設和企業效益問題。長此以往,必將造成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與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緩慢的惡性循環,直至影響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以山東德州為例,該市歷年累計欠繳養老保險費高達5000多萬元。
4、法制不健全,社會保障的強制性削弱
《勞動法》的頒布使社保的法制進程邁了一大步,有力地促進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但目前社會保障專業法規少,對企業、職工乃至社保主管部門缺乏約束力,致使社保基金管理缺乏有效監督,借、挪用基金的現象十分嚴重,社保基金的動作也不規范,不統一。
5、體制不順,機制不健全
由于歷史原因,社保管理政出多門,多頭分治,社保的公平性原則和互助性原則得不到充分體現,統一政策和內部制約機制難以形成這已不適應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平競爭、優勝劣汰機制的建立。
目前我國社保制度的改革已嚴重滯后經濟體制改革,其突出的問題表現在:第一城鎮退休金管理體制的分割狀況嚴重。由于部門利益的驅動,存在十多個部門和行業自辦養老保險各自為政的局面,不利于調劑解決一部分老工業基地、老企業退休職工的生活困難。第二,由于一部分企業虧損,一方面有的企業無力繳納保險費,出現逃費現象;另一方面,為了維持制度的運行,退休金供款率不斷上升,入不敷出現象十分突出。第三,因社保制度的法制不健全和資本市場不成熟,社保基金有亂、濫用現象,基金保值、增值困難。第四,由于醫療費用上升,醫療保險未有效推廣,職工醫療支出增加超過本人所能承受的范圍。
從上可見,加快社保體系的建設,已成為深化改革的當務之急,應從長遠出發,克服目前困難,本著服務企業,保障職工權益,減輕企業負擔,提高抗風險能力的原則,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
三、創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模式的基本框架
什么是社會保障,美國經濟學家貝弗里奇在1942年發表的《社會保障及有關服務》中指出:“這里所用的社會保障一詞是指:當由于失業疾病和事故而中斷收入時能保證有一項收入來取代它,當年退休和由于另一個人死亡而失去撫養時能保證獲得一項收入,當生育、死亡和結婚等需要額外支出時能保證獲得一項收入”。貝弗里奇的定義反映了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初期的特點,即幫助勞動者渡過各種風險,保障勞動者的最低生活。如最早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英國,在其本世紀建立的社會保障制度中,主要包括傷殘保險、養老保險、疾病保險、失業保險和生育津貼,還有早在17世紀初便開始實施《濟貧法》為依據的貧民救濟制度。
社會保障實踐使人們認識到其對穩定社會的積極作用。因此,不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都十分重視發展社會保障事業。二戰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歐美一些經濟發達國家開始逐步擴大社會保障的范圍,增加社會保障項目,有的國家還建立起了所謂“福利國家”。這些國家社會保障的主要特點是不僅保證勞動者的最低生活,而且希望通過建立新的保障項目和提高給付標準,來達到縮小社會成員的收入差距和維護社會穩定的目的。以被譽為“福利國家”的瑞典為例,其社會事務部管理的社會保障項目除傳統的社會保險和社會救濟外,二戰后增設了父母保險、兒童福利等多種社會服務項目,同時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擴大到全社會,各種福利標準普遍提高。
從上述社會保障的
發展過程可看出,社會保障管理的范圍是客觀的,而不是隨意確定的。首先,由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成員會遇到各種風險,為使其能順利渡過這些風險,保持社會的穩定,政府建立了相應的社保項目并統一管理,因此社保管理的范圍是由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其次社保管理范圍受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當一個國家經濟不發達時,其社保水平不可能高,社保項目也不會太多,管理的內容就少一些。當一個國家的經濟較發達時,社保項目就齊全,管理的內容就多一些。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經濟還比較落后,這就決定了我國現價段的社保水平不可能很高,社保項目不可能太全。我認為,根據目前改革的現狀及經濟發展水平,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模式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社會救濟、社會保險、社會福利、軍人優撫、醫療保險、再就業工程等,使單項的改革的納入整體社會改革的范疇,形成體系,造福社會。
四、實現我國社保體系模式的戰略步驟
1、建立全國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深化社會保險改革,確保各項改革整體推進
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險的最重要部分,切實解決企業職工的養老問題,就為企業解決了后顧之憂。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正在全國初步建立,其目的就是為了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企業改革的需要,為企業創造寬松的內外部環境,減輕企業負擔,把激勵約束機制引入到養老保險改革中來。因此,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能力,堅持“統帳結合”和保障水平相當的原則,加快養老保險改革的進程,改變部分地區養老保險待遇水平偏高、多種養老辦法并行的現狀,建立全國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加快省級統籌的步伐,增強基金的調劑功能,保障離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在健全養老保險制度的同時,注重開發新種類;加快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改革的配套,以適應企業破產、兼并、改制、剝離、重組等變化,增強保障實力,規范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高綜合效能,增強社會風險抵御能力,為現代企業改革營造平靜溫和的社會保險的港灣。
2、拓展社會保障覆蓋面,均衡國有企業負擔
努力提高社會化程度,拓寬社保工作覆蓋面,宏觀調控,微觀調劑,是均衡國有企業退休職工費用負擔的有效途徑.目前,全國尚有1/4的城鎮從業人員沒有參加養老保險社會統籌,主要是三資企業、私營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戶及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而正是這些人員負擔輕,將其納入社保范圍,拓展這些領域,既可增加社保基金來源,減輕國家和企業的負擔;又可有效保障這部分職工的合法權益,促進各種經濟成份并存和發展。
3、加快社會化管理服務體系建設
建立獨立管理型社保管理機構。一方面由于我國人口眾多,社保需求大,工作紛繁復雜;另一方面,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覆蓋面的擴大,社會保障事業必然不斷發展,社保行政管理工作量勢必逐步增大,建立獨立型社保管理機構,有助于對社會保障事業一體化的管理提高服務能力和效率,有效地培育兩種機制,一是風險的事后補償——建立失業保險制度;一是對風險的防范——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制度,同時考慮我國現行勞動管理制度,盡快建立起以社會保障機構為龍頭,企業退管組織為主體;依托社區,統一管理,分級領導,專群結合,齊抓共管的社會化管理服務網絡,逐步使離退管理服務工作由企業為主體向社會保險機構為主、單位管理服務和群眾性自我管理服務為輔過渡,徹底解決企業辦社會的現象,使企業擺脫繁雜的事業性負擔。
4、加快“一體化”建設,完善社會保險體系。
實現“一體化”,是社會保障發展的方向,也是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的一個標志。加快“一體化”建設首先是適應城鎮各類企業和個人勞動者的“廣覆蓋”、“四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打破職工身份,為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廣闊的人才市場。其次,加快管理體制的“一體化”,不分行業部門,不搞特殊階層,全國一盤棋,公平性原則,通過再就業工程,活躍人才市場,實行“擇優錄用與自由擇業”的雙向選擇,給虧損企業職工、社會失業職工、下崗職工一個自謀生路的機會,發揮他們聰明才智,促進經濟發展,逐步建立一個規范、有序、健全、完善的保障體系,推動“兩個文明”深入開展。
5、不斷健全法律體制
在充分研究《勞動法》基礎上,盡快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如《失業保障法》、《濟貧法》、《社會福利法》、《養老保險法》等乃至一整套《社會保障法》的建立,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使社會保障逐步發展到由不自覺、強制到自覺自愿的健康運行軌道上來,使它能綜合反映一個國家的社會文明進步程度。
6、加強社會保障基金的監管
向國外學習借鑒其基金管理的經驗,建立我國社會保障基金運作機制,積極參與社會投資,避免風險,增加收入,擴大基金保值增值的范圍,增強社保的實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社會,減輕國家和企業負擔,有效運作,實施監督,對挪用擠占社保基金的現象予以糾正,嚴懲不貸,保證社保基金的完整性和收益性,使社保基金真正起到穩定社會、救濟貧困、創造社會福利、調劑余缺、實施優撫、促進經濟發展的目的。
- 上一篇:競職鹽業公司經理演說稿
- 下一篇:公司經理競聘上崗演說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