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發展與風險防范論文

時間:2022-07-26 10:58:00

導語:保險發展與風險防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保險發展與風險防范論文

[摘要]我國保險資源相當豐富,需求還有很大潛力可挖掘,供給同樣需要增加,無所謂“保險泡沫”。保險產品和銀行產品的根本區別是保險產品具有不確定性。目前我國投資型產品都具有不確定性,所以都是保險產品,購買這些保單的保費自然應該算作保費收入。保險從純保障走向在保障功能的基礎上不斷衍生新功能,既是產品創新的需要,又是制度創新的必要,這是必須肯定的發展方向,不能因為新型產品發展出現一些問題就矯枉過正地全盤否定。但目前壽險公司業務結構不盡合理,存在分紅險等產品中投資功能和保障功能的比重失調、產品期限超短期化傾向以及躉繳與期繳保費比重失調等問題。這種業務結構主導的增長模式有可能釀成現金流嚴重不足的流動性危機,值得業內關注。

一、“保險泡沫”何來?

泡沫這個詞在近些年來已經被廣泛使用,頻繁見諸報端,什么“股市泡沫”、“房地產泡沫”等等,最近有人又提出“保險泡沫”。經濟學中所借用“泡沫”_詞,一般是說﹁個經濟部門或很多部門生產的產品供求脫節,特別是供大于求,使這些產品的價值不能實現,不能實現的那部分價值雖然也可以用貨幣計量,可能被計入GDP,但價值不能實現的那部分就是“虛”的,就是“氣泡”,如果這種“泡”太多,大量“聚集”就會產生了“泡沫”,造成“虛假繁榮”。顯然,這種“泡沫”對經濟是有破壞性的,不僅僅是經濟統計數字不真實,而且在一定條件下就會造成某個生產部門或多個部門的危機。某些亞洲國家在1997年以前就出現過這種“虛假繁榮”,GDP、GNP增長速度很高,人均GDP、GNP也比較高。但是國民經濟中一些部門(如房地產、股市),“聚集的小泡”太多,加上國際大“炒家”的惡意炒作,最終導致資金鏈的大面積斷裂,引發了金融危機。

有學者稱,我國保險業近年的發展也有泡沫,而且泡沫數量相當驚人,有40%之巨。這種論斷值得分析和推敲。目前,我國保險業中的供求關系還看不出有什么脫節,保險價格也未有虛高的問題,保險業持續以30%以上的增長速度高速發展,保險公司實實在在收集了保險費,不斷積累起越來越多的保險基金。保險資產到目前已達11000多億元。即便如此,從各種分析來看我國的保險密度仍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是相對較低的,我國居民的儲蓄余額相當大,2004年前半年已經達到近12萬億元,對保險的購買力是毋庸置疑的,問題是適應居民需要的保險產品還不夠多。就是說我國保險資源相當豐富,需求還有很大潛力可挖掘。我國的保險供給不是太多了過剩了,而是需要增加。另一方面,外國保險資本、金融資本和其他產業資本、國內的各種產業資本都看中保險市場的巨大潛力,強烈希望投資保險產業。適應這種發展態勢,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在近幾年履行人世承諾,批準一大批外資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進入我國保險市場,最近又新批了18家中資保險公司,增加了保險市場的供給主體,以適應保險發展的需要。顯然,“保險泡沫”論是站不住腳的。

二、保險產品中的“投資”、“儲蓄”部分不是“泡沫”

“保險泡沫”論者沒有定義什么是“保險泡沫”,但從媒體的相關報道來看,似乎是指近年在保險公司,特別是壽險公司的業務結構中,投資型和分紅型保險產品所收保費在壽險公司的保費總收人中所占比例太大,或者說投資型保險產品和分紅型保險產品,太偏重投資和儲蓄功能而保障功能不足。認為投資和儲蓄功能不能算保險,而是屬于“泡沫”,應當“擠出去”。此觀點持有者還引用某些不同于我國統計口徑的其他國家保險現狀作論據。

上述論斷有兩個誤區:其一,投資型、分紅型保險產品從原本來說都是“舶來品”,都曾經是保險業發達國家的保險創新產品,如今它是世界發展的潮流,在不少國家這類產品所收保費在壽險公司的總保險費收人中的比例是持續上升的,有的國家僅投資型產品保費的比例就超過了60%.盡管有的國家對于投資連結型產品不叫保險產品,但大多數國家都是將這類產品中的投資賬戶或儲蓄賬戶部分算作保險費收入,并沒有將這類產品計入保費要“打折”或者把“投資”、“儲蓄”部分當作“泡沫”擠出去。因為無論投資連結產品還是分紅型產品都具有風險保障和養老保障的功能。保險產品和銀行產品的根本區別是保險產品具有不確定性,而銀行產品都是確定性產品。這是我國臺灣省的一個界定。這種界定是有意義的。目前我國任何投連產品或分紅產品都具有不確定性,所以都是保險產品,購買這些保單的保費毫無疑問是保險費。至于這類保險產品中所謂“保障”的份額的大小,并不是區分保險產品和其他金融產品的本質要素。

其二,不同國家對于保險業的統計口徑并不一樣,與有沒有“泡沫”沒有關系。至于壽險產品如何統計并沒有什么統一的所謂“國際慣例”。有的國家將養老險、個人年金等產品在統計時另列項目,只是為了監管的方便或者本國的統計慣例,并不表明這些國家是將投資類、分紅類保險產品產生的保費當作什么“虛假”保費,或“泡沫”。如果說投資型或分紅型壽險產品中的儲蓄保費是“泡沫”的話,傳統型生存壽險產品的保費中大部分也是儲蓄保費,也該屬于“泡沫”,如果這樣推論,無論中外壽險公司其大部分保費都應屆于“泡沫”了。這顯然不是事實。可見,“保險泡沫”論者所作定義及其某些依據是站不住腳的。

三、分紅等投資型產品本身不容否定

“保險泡沫”論者進一步認為擠出保險業“泡沫”的途徑只能是讓保險業回歸保障,讓保險業回歸主業,即不是看中保險的投資收益,而是轉向注重投保收益。從而從根本上否定了分紅險等投資型險種本身。其實這是一個如何看待保險業的制度創新和產品創新的問題,涉及一些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一方面,保險從純保障走向在保障功能的基礎上不斷衍生新功能,既是產品創新的需要,也是為了滿足社會多層次需求的需要,這是必須肯定的發展方向,不能因為新型產品發展出現一些問題就矯枉過正地全盤否定。

保險產品與任何其他有形產品一樣,要適應市場,適應消費需求,必須不斷創新,才有生命力。我們以手機為例,手機最初的基本的功能是打電話,但是現在手機衍生出一系列的新功能,攝影、文字、圖像傳輸、上網、甚至用來進行銀行無線結算等,而這些衍生功能正是消費者追求的熱點,沒有人認為手機新的賣點是泡沫。如果現在要求手機回歸到打電話的單一功能,是非常可笑的。同樣,投資型分紅型理財壽險產品,都是在傳統壽險產品基礎上的創新,是在保障功能的基礎上衍生出新的功能,這是市場的需求。市場需求是多元化的,豐富多彩的。投資型保險產品在美國誕生就是因為具有固定預定利率的傳統壽險產品,無法有效對付通貨膨脹對保險金給付的侵蝕。而投資型壽險產品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因為他們發現從趨勢來看,股市指數與物價指數是正相關的。所以,這種新產品問世之后,很快贏得了消費者。如果當時不創新,壽險的發展就面臨危機。在我國投資型產品的問世和受到歡迎,同樣是在低預定利率的傳統壽險產品缺乏吸引力,和保險公司需要對巨大利差損風險進行有效分散的背景下出現的,直到現在,仍有不少消費者對其有購買興趣。這就是市場,這就是需求,沒有什么對與錯的判斷,與“泡沫”毫不相干。保險產品無論壽險還是產險都還會進一步創新,與銀行產品、證券產品結合,一定會出現具有更多功能的更加方便消費者的產品。記得有一位朋友介紹過香港一種與信用卡結合在一起的生存壽險產品很受歡迎,因為它極大地方便了消費者。假如要這種與銀行產品相結合的壽險產品也要回歸,那是不可能的,也沒有實際意義。不能否認,傳統的壽險產品也還會有其市場,當然傳統的壽險產品也需要創新。但是無論是誰既不能要求保險公司只能賣傳統壽險產品,也不能要求消費者放棄追求新型的理財產品。保險世界是多元的,因為消費需求是多元的,保險及其產品只會向前走,恐怕不會“回歸”。

四、保險產品保障功能弱化值得關注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將分紅險等投資型壽險產品中非風險保費收入視為“泡沫”是不妥的,將這類產品本身完全否定是不對的。但另一方面,“保險泡沫論”者提出的另外幾個問題確實很有警示意義:分紅險等產品中投資功能和保障功能的比重失調、產品期限超短期化傾向以及躉繳與期繳保費比重失調等。

近年來,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率逐年下降,分紅等投資型產品很難在短期內獲得可觀收益,而經營費用卻有增無減,短期性新型產品弊病開始顯露,很難在短期內獲得可觀收益。事實上,投資型產品正是基于長期投資的理念設計的,所發生的費用期限一般都長達20、30年,是一種長線投資渠道。在國際市場上,它往往被投資者作為一種養老金的積累和孩子未來教育的資金。

因此,經營新型產品的公司要樹立長期運作的理念,逐漸減少、甚至停止銷售期限太短的新型產品,有必要將重點放在長期性新型產品的經營上來。

投資型產品自1999年在我國問世后遭遇到一些挫折,其重要原因是,產品銷售過程中出現的誤導和偏差,使得其投資功能被片面放大,再加上投資環境不佳,客戶對產品投資回報率的心理落差過大。因此,在產品兼具保障、投資功能的情況下,考慮到中國保險資金運用的現狀,在發展思路上應適當擴大產品的保障功能。我國目前保單覆蓋率很低,保障應是大多數中國老百姓最迫切需要的。保險公司可以針對短期同類產品保障功能低的缺點,在加大保障功能方面多做文章。比如,可以期限較長的新型產品為主險,附加重大疾病險、意外傷害等保障功能強的險種,附加險的保費較低,保額卻很高,這樣可以附加險為賣點,吸引客戶購買其長期的投資型產品,從而很好地協調產品的多維功能。

同時,新型產品的發展不能以傳統產品的萎縮為代價,二者應該相互配合,共同滿足人們的多種需求,共同把保險市場這塊蛋糕做大。國內居民的保障需求遠未達到基本保障的程度,在許多人還根本沒有保障的特定環境下,大力發展保障型產品,是現階段甚至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壽險公司發展業務的基石和重點。當然,如前所說,傳統產品也要創新,使其更加適合消費者的胃口。最近,央行提高銀行存貸款利率,對于保險公司開發更加有吸引力的傳統壽險產品也許是一個良好的契機。

五、產品結構不合理隱含的風險亟需關注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保險泡沫”論者的本意不是要否定保險業的健康快速發展,也不是認為保險公司的業績有水分,而是需要優化業務結構。近年來保險公司特別是壽險公司在業務快速發展的同時,的確存在業務結構不夠合理的情況。這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短期分紅型產品占比過高和躉繳業務占比過高。比較而言,我國中資壽險公司和同臺競技的外資壽險公司有較大差距,外資壽險公司的業務結構相對較為合理,其期繳個險長期業務比重相對較高,具有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2003年,外資壽險公司的續期保費收人為30.61億元,占全部保費收入的53.44%;躉繳保費收人為10.22億元,占全部保費收入的17.84%,大大低于整體人身保險業務46.12%的平均水平;個人營銷業務保費收人為50.44億元,占全部保費收入的88.05%,大大高于整體人身保險業務57.20%的平均水平。

躉繳比例較高的短期分紅型業務比重占比過高,其實是對保險資源的一種過度開發,其發展難以持續,目前壽險業增長趨緩的重要原因可能正在于此。在目前的通貨膨脹壓力和加息的市場環境下尤其如此,退保率有可能會上升、續保率有可能會下降,有些保單持有人很可能利用保單貸款等形式,套取現金從事獲利更高的投資活動。同時,在物價指數和利率上升過程中,公司為應對競爭,需要提高分紅保單的分紅水平,實際負債成本也將隨著上升。

更為嚴重的是,這種業務結構主導的增長模式在未來若干年保險給付大幅增加,但其難以持續的增長卻使未來的現金流量減少,甚至斷流,最后有可能釀成現金流嚴重不足的流動性危機,嚴重影響甚至危及公司的財務穩定性。

另外,目前我國壽險業的投資資產主要由定期存款和固定收益證券組成。一方面,這種資產結構下投資收益率較低,這與短期分紅型產品占比較高的負債結構下的分紅壓力不匹配。特別是在當前的通貨膨脹壓力下,物價指數上漲和利率趨升將使固定利率債券等固定收益證券類產品的市場價格下跌,一旦壽險經營中新增資產投資收益跟不上物價指數上漲幅度時,大量以保值增值為目標的被保險人,將退保而轉向投資基金、股票等收益率能隨通脹率變動而變動的投資工具。

另一方面,由于利率敏感型產品在資產構成中占比偏高,保險投資過度依賴利率敏感型產品,以至于利率的較小調整和物價指數的變化,都有可能對保險資產的價值產生重大影響。但由于金融市場普遍缺乏長期固定收益證券,公司難以通過對資產和負債平均期限的管理來控制利率風險。

綜上所述,壽險業躉繳短期分紅型占比過高的業務結構不合理,將有可能導致其未來的業務成長難以持續發展,如果不采取更大的力度優化和調整產品和業務,將有可能誘發現金流嚴重不足的流動性危機。而在通貨膨脹壓力下,水平低下的投資收益率將進一步降低產品的吸引力。隨著客戶以退保和保單抵押等形式的流失,現金流的流出將明顯大于流入,這將進一步加大流動性風險,對此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庹國柱,朱俊生。重新反思人身保險新型產品[J].中國保險,2003,(8)。

[2]庹國柱,朱俊生。保險新品迷途十字路口[N].中國證券報,2003—06—13.

[3]齊瑞宗,朱俊生。反思投連險榮辱[J].上海保險,2002,(5)。

[4]朱俊生。發達地區壽險市場的公司發展戰略[J].中國商業保險,2004,(5)。

[5]朱俊生。警惕壽險業流動性風險[N].中國保險報,2004—07—07.

[6]朱俊生,庹國柱。追問壽險業流動性風險產生的根源[N].中國保險報,2004-07—15.

[7]朱俊生。中國人壽增速緣何趨緩——解讀中國人壽2003年度年報[N].國際金融報,2004—06—02.

[8]朱俊生。分紅保險怎么了[J].中國保險,2003,(6)。

[9]朱俊生。反思分紅險危機[N].國際金融報,2003—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