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險改革虧損原因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26 11:54:00
導語:車險改革虧損原因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我國車險改革經歷了固定費率制度向浮動費率制度轉化的過程。本文對改革初期的車險市場虧損狀況進行剖析并提出了一些看法:提價擺脫虧損局面絕非良策,而應通過提高精算水平、降低賠付率、降低營業成本、調整經營策略等措施才能扭虧為盈。
2003年我國車險市場經歷了一場革命,取消了歷年來車險險種條款單一、費率固定的制度,改為“從車,從人,從地域”等因素的一車一費率的市場費率。其出發點是使風險頻率低的投保人少出保費,而風險頻率高的投保人則多出保費,這樣,既保護了消費者利益,又促進了保險市場的自由競爭,從而加快步伐與國際保險市場接軌。因此,2003年l—4月份,各保險人紛紛降低費率,車險價格整體下調了10%—15%,以求市場出現令人振奮的局面。然而,到了年末卻是以虧損告終。于是,2004年的車險市場漲聲四起,到當年7月為止,總體上浮比例為10%—30%不等。如人保的車險費率分別于2003年年底、2004年4月1日、6月10日進行了3次大的調整。平安、太平洋等公司也紛紛作了較大的變動。當然從原則上說,車險價格的變動是市場自發調節的結果,隨著價格的不斷調整,保險公司的經營越來越理性,保險價格越來越合理。然而,在短時間內大跌大漲符合經濟規律嗎?是市場自發的理性調節的體現嗎?筆者認為這完全是車險改革中問題所在:
(一)降價不符合“需求價格彈性理論”
該理論的涵義是,當某種產品的需求量的大小隨著價格的升降而變化時,則該產品需求富有彈性,當某種產品的需求量的大小不隨價格的升降而變化時,稱為需求無彈性。這個理論是用來衡量需求量對價格的反應程度。
一般來說,生活必需品表現為需求無彈性,而奢侈品則彈性很足。車險是生活必需品,其需求量隨人們購車量的增加而呈逐年上升,但它與保費價格不完全相關,跌價不會多買,漲價不會少買,車險價格處于需求無彈性狀態。所以車險降價,不但不會增加購買力,反而擠占了僅有的贏利空間,最終導致經營主體的虧損。2001年10月中國保監會在廣州和深圳進行了試點,結果是價格下調,業務量反而下降了lo%,就充分說明改革初期的車險費率總體下降,違背了經濟學理論。
(二)費率市場化條件不充分
雖然在車險全面改革之前進行了試點,但準備尚不充分。因為車險費率的自由化,在保險史很長的經濟發達國家,發展至今最多十年,而我國的保險業屬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目前各保險公司費率厘定的有效數據積累不足,要精算出合理的費率客觀上存在著一定的難度;長期統頒費率的慣性,保險管理體制一時難于轉換。于是新費率的出臺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體現出了改革的負效應。
(三)片面追求保費增長率,扭曲了商業保險的經營目的
雖然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承認我國是市場經濟制度,但實際上我們在保險領域,還存在著計劃經濟的種種習慣作法。如,上級部門仍然下達保費指標,下級部門熱衷于完成指標,而對贏利空間上級部門不去考核,下級部門無法全面顧及。久而久之,特別是車險領域,虧本在所難免。這種“政績工程”的短期行為,使得保險人無所適從,影響了商業保險經營目的的實現。
二、扭虧為贏,需多方攻略
(一)匯集大量合理保費,提高抗風險能力
1.提高精算能力,制定準確的費率
(1)引進車險精算人才,建立精算隊伍,從客觀上具備精算條件。要使保費合理,費率制定要科學。目前,我國壽險公司已經建立了一個比較好的精算隊伍,而財產險方面精算比較落后。如2003年底的《上海金融報》反映:一輛捷達車的后保險杠被撞掉,保險公司支付更換價500元,而司機可能花了300元裝上了保險杠,再要求汽車修理廠開出一張修理價格為500元的發票,然后到保險公司去報銷,于是從中獲得不當得利200元,這說明車險的精算水平有待提高。車險又是財產險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準確地制定合理的費率,各保險公司有必要建立一支車險精算隊伍。一切因素中,人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只有提高了人的業務水平,保險公司才會有贏利的空間。產險公司不妨從香港方面引進必要的人才,對本公司的有關人員進行培訓,這樣可以快速地建立一支精算隊伍,提高精算水平。
(2)細分投保人群,建立投保人的風險等級體系,為精算提供可靠的數據。新車險從車、人、地域等因素出發,客觀上比老費率來得合理。但是,“車”因素數據比較容易確定,而“人”因素依據很難把握。從長遠的觀點出發,保險公司最好有償向交管部門獲取投保人全年的駕車記錄資料,結合保監會的數據庫,對出險率高、中、低的人群,結合具體情況,制定明細的風險等級系數,以便制定科學合理的費率,從而減少因費率厘定不準而引起的損失。
2.建立服務平臺,爭取吸收更多的保費,控制風險
車險費率的自由化,對保險公司的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車險市場的競爭實際上最終歸結為服務品質的競爭。因為各家保險公司的車險條款都相差不大,而服務和理賠差異較大。保險人應以“讓被保險人滿意”作為企業文化來滲透,改變以前承保笑嘻嘻、理賠打哈哈的“兩面人”的工作作風。要為被保險人所想,為被保險人所做,真正做到理賠迅速,誠信服務。投保人永遠會選擇信譽好、服務周到的保險人。因為,從大數法則來考慮只有集合了許多保險標的,才有可能稀釋事故風險,提高抗風險能力。
(二)降低賠付率,確保贏利空間
1.做好核保工作,有效遏制騙賠案,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所謂“核保”,即每份保單都要經過承保人員的審核。保險公司的經營目標,應該是力求每一張保單不能產生經營風險,向每一張保單要利潤。所以,承保人員在接受投保人投保時,需嚴格審核保單,對高風險保單盡量回避;對通過風險管理可以降低風險的保單,提高費率承保;對有不潔保險史的投保人,則拒保。有關資料反映,在美國保險索賠支付中10%—20%是被詐騙者所獲得。根據北京保監局的調查,我國從2000年至2003年的4年間,大約有5億元是被騙走的,占保險賠款的20%—30%。如有些人從二手車市場上購買了一輛舊車,然后到外面去故意造成情節不太嚴重的迫尾事故,然后連同小修理廠進行合謀騙險。2004年一季度,北京市公安局在東城區破獲了一個專業車險詐騙團伙,拘留了21人。這個團伙共詐騙保險200多起,涉及8家保險公司、詐騙總金額300余萬元。這些案例一方面說明犯罪活動猖獗,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保險人管理不力的客觀情況。所以保險人不能簽發保單就萬事大吉丁,應建立誰簽單、誰負責的責任制。對被保險人加強信息跟蹤,極早識破疑案,減少賠付損失。
2.清理駕駛培訓基地,控制新車手的出險率,降低賠付率
按一般規律,新手容易出險,且培訓不到位的司機出險率更高,這與駕校的訓練程度有一定的關系。據報道,近幾年來私家車的出險頻率直線上升,1995—1996年間,出險頻率只有40%,而現在出險頻率超過100%。據人保大連分公司統計,新手的出險率高達120%。所以,最好實行“倒查”制度,即根據新手保險事故的統計,核查該駕校的培訓記錄,對累計學員出險次數量高的培訓點應首先清理出局,實現“高位”淘汰制。從源頭抓起,降低出險率,也就減少了賠付事件。另外,對高風險人群,尤其是技術不過關的,讓他們重新回爐訓練;車況不好的,要定時定點檢修,從而消除風險因素,降低賠付率。
(三)加強內部管理,降低營業成本
1.控制手續費壓縮成本
保監會要求各保險公司的車險手續費不能高于8%,根據業內人士透露,8%的底線很難堅守。由于各公司之間的惡性競爭,紛紛以提高中間人手續費來招攬生意,這種無序競爭直接增加了保險人的營業費用,只有中間人得益,保險人和被保險人都得不到好處。所以,如果規定工作人員的直銷占一定的份額,可以降低成本擴大盈利空間。
2.清理理賠人員隊伍,對營私舞弊者,予以懲罰
保險的宗旨,就是被保險人在遭受保險事故的時候得到經濟賠償。作為理賠人員要有過硬的技術,公平合理地對待每一件理賠案,對被保險人負責,決不能惜賠;另一方面,理賠人員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對保險人也要忠誠。據資料反映,理賠人員利用職務之便,與被保險人合謀騙取賠償金的人不在少數。因此,保險公司應對他們加強法制教育,并建立監督機制,加強管理,嚴格約束。對違法者罰款或開除公職,純潔理賠人員隊伍,降低營業成本,構筑贏利空間。
- 上一篇:勞保局科學發展觀活動工作意見
- 下一篇:旅游局觀光旅游農業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