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養老金制度改革論文
時間:2022-10-11 04:15:00
導語:我國養老金制度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前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總矛盾是養老保障供給能力將不能滿足實際需求,根本任務是確保國家安全順利地渡過人口老齡化高峰。在深化改革過程中,完全積累制不能成為我國養老保障籌資模式轉軌目標,部分積累制只應作為改革過渡性目標,當前養老保障模式轉軌時機并不成熟。
[關鍵詞]養老保障;目標模式;現收現付制;完全積累制
一、我國養老金制度運行的主要矛盾
養老保障制度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內容,也是關系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基礎性制度。因此,我國養老保障基本目標模式選擇需要認真考慮未來一定時期內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主要包括:其一,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并且存在一定比例的貧困人口。因此,我國養老保障目標只能是低水平、廣覆蓋的基本保障,確保大多數人的養老安全,這是社會穩定的現實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其二,推進經濟增長,提高經濟效率,是當前及今后相當長時期內國家發展的中心任務,因此,養老保障制度不僅需要作為一種社會穩定器來發揮作用,而且應當具備有利于經濟增長的激勵功能。其三,目前我國正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體制邁進,在養老保障制度的設計上,更加需要注意區分政府和市場的功能,科學定位政府職能,充分考慮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努力減少不必要的政治風險。其四,目前我國仍然處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時期,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和國有經濟戰略調整成為主要內容。下一步,養老保障制度改革與其他方面改革之間應當能夠相互協調,互相促進,應當不僅有助于減輕國有企業過重的負擔,而且有利于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的平等競爭。
分析當前養老金制度改革面臨困境的原因,主要是我國經濟整體運行效率不高。主要表現為:首先,在市場經濟發展早期,通過迅速增加人口和資本要素擴大產出的粗放式方式往往成為經濟增長的主流,人均生產效率容易被忽視。但是,養老問題是針對個人的,主要關注人均指標;一個人創造財富,需要與一生的消耗相匹配。這種經濟快速擴張與人均產能不足的矛盾,是我國將長期受到養老金問題侵擾的重要原因。其次,我國經濟增長成本較高,包括資源使用效率低下、浪費現象嚴重、交易成本很高。在這種條件下,居民現金收入和能夠用于養老的其它資金來源受到擠壓,從而造成社會養老金資源不足。另外,我國經濟整體運行效率不高還體現在我國養老金問題浮出水面的時間相對較晚。在人口老齡化到來之前勞動年齡人口迅速擴張時期,政府資金相對寬裕帶有一定的虛假成分,部分掩蓋了經濟整體低效率。
綜上所述,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養老金制度運行面臨的主要矛盾將是養老保障供給能力將不能滿足實際需求。這種變化了的形勢與矛盾為下一步改革在客觀上規定了自己的根本任務,即首要的不是選擇何種制度模式最優,而是何種制度模式安排更能夠確保國家安全順利地渡過人口老齡化高峰。
二、完全積累制不應成為我國養老保障籌資模式轉軌目標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競爭本身將導致家庭及個人責任承受能力弱化,市場機制“失靈”正是社會化的保障機制產生的基礎。從根本要求看,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建立的目的本身就是保障社會成員以合理收入安度晚年。如果養老保險改革走向個人承擔完全責任、市場機制完全取代政府干預、私人機構管理取代政府負責、養老保障基金完全資本化的極端,則將失去社會保障的本源意義及其內生的責任共擔、互助互濟機制,這種改革不僅需要特殊的政治、經濟條件,而且還隱含著犧牲公平、潛伏危機的社會風險,必然使一些需要通過社會保障手段解決的社會問題得不到解決。從國際范圍來看,雖然養老保險改革可以通過適度擴張個人責任來減輕政府責任、通過部分保障領域或部分保障環節私有化來促使運行效率提高,但如果走向個人負責的極端或將這一公共領域完全轉變為私有化并由自由市場來調控,這可能有違社會發展進步的潮流。
三、部分積累制應當成為當前我國養老保障籌資模式過渡性目標
從歷史上看,現收現付制主流地位的形成與老年社會保障發展過程中人口結構的特點存在很密切的關系,這表明人口年齡結構與養老籌資模式選擇存在內在的關系。從老年社會保障的角度看,對人口年齡結構的關注,主要是看老年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的比例,它反映勞動年齡人口的負擔,也反映著兩個年齡群體的利益關系。應當看到,人口老齡化對現收現付制形成了較大的沖擊,人口年齡結構突變是促使養老保障私有化在全球范圍迅速擴張的重要原因。在人口老齡化階段,我國適當采取部分積累制,充分發揮兩種制度模式的相對優勢,合理化解老齡化和歷史債務問題。從這一點能夠推斷,“統賬結合”模式將成為我國傳統現收現付模式的過渡形態。討論靜態老齡社會的老年社會保障,其意義在于把思考的時間線索放得更長遠一些,從長期的發展方向把握老年社會保障所應采用的籌資模式。在人口發展的第三階段,我國將在本世紀中葉后進入靜態老齡社會,主要特點是勞動人口贍養率將保持較低的水平。在靜態老齡社會中,比較兩種籌資模式,現收現付制并沒有明顯的缺點,相反表現出一定的優點。其中,現收現付制受到最為嚴厲的質疑是可能出現支付危機,但這主要是人口老齡化動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進入靜態老齡社會后,在待遇水平一定的情況下,養老保障支出、繳費率將逐步穩定,不會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現收現付制的另一個缺點是增加從業人員負擔。實際上,在年輕型人口結構下,現收現付籌資模式負擔率小于積累制。即使在靜態老齡社會中,主要應當通過提升社會經濟效率、平衡老年人與勞動人口利益關系來解決,而不能依賴于制度模式調整。另外,現收現付制抗資金風險能力強、制度確定性大、社會穩定性強,更加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平衡利益關系。從未來發展看,我國將長期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地區之間、城鄉之間、行業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存在,尤其是在社會贍養率降低的條件下,更加應當發揮現收現付制的調節收入、平衡資金的優點,按照低水平、廣覆蓋的方向設計安排養老保障制度。對于個人積累制的積極作用,可以隨著社會養老保障意識、投資理財能力的提高,由社會居民根據自身能力和實際需要做出合理安排。
四、當前養老保障模式轉軌時機不成熟
從國際實踐來看,隨著市場經濟不斷深化,我國養老保障籌資模式多元化成為一種必然趨勢。但是,何時進行現收現付制體系向混合體系的轉軌,關鍵要看宏觀經濟運行狀態。就目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狀態來看,宏觀經濟有效需求不足可能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存在,居民消費傾向不高。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加速養老體系轉軌將可能對宏觀經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建國以后,我國出于盡快恢復國民經濟的需要,實行了過度投資建設的發展戰略,在客觀上造成本應與經濟建設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未能得到合理有效建設,從而積累了大量的歷史隱性欠債。當前,實現養老保障當期收支平衡尚且存在一定的困難,如果進行模式轉軌將面臨更大資金不足的壓力。在這種形勢下,強行推進模式轉軌可能加劇資金偏緊的矛盾,一方面個人賬戶積累一定資金,另一方面當期養老保障收支嚴重不平衡,這實際上在某種程度提前激化了歷史儲蓄積累提取不足問題,容易造成更為不利的集中償付困難,甚至危及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因此,當前更為緊要的是仍然必須采取穩步漸進的調整步驟,進一步發揮政府主體作用,在確保養老保障體系平穩運行的基礎上,通過盡快積累儲蓄保障資金,有計劃地逐步化解保險基金不足的風險。
從現實條件看,我國養老保障體系面臨的困難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傳統“現收現付”制的歷史欠賬數量龐大,另一個是未來人口老齡化壓力大。其中,前者需要以國家財政為主體逐步消化處理,后者更多需要合理選擇制度安排來解決。因此,當前我國養老保障籌資模式應當重點考慮處理好歷史與未來的關系。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是我國養老保障發展的特殊時期,將主要處于消化沉重歷史包袱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雙重壓力之下。這種形勢更加需要國家集中統籌、合理配置社會養老資源,實現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穩健運行、順利渡過特殊時期,其中,當前應當切實抓好兩個根本著力點,一是籌資問題,即解決資金來源問題;二是管理問題,即提高系統運行效率。
- 上一篇: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研究論文
- 下一篇:農村傳統醫療保障制度發展對策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