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保法的農民工社保策略

時間:2022-05-23 11:38:00

導語:基于社保法的農民工社保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于社保法的農民工社保策略

農民工是指具有農村戶口身份卻在城鎮務工的勞動者,是介于農民與工人之間的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是我國制度變遷與社會轉型期間所出現的特殊社會群體[1]。2010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0年全國的農民工總量已達2.4億人[2]。農民工為城市的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是工人階級的新成員。然而,農民工所享受的社會保障程度比較低,尤其是其社會保險長期游離于城鎮職工之外。盡快讓農民工融入城市,成為真正的“城里人”,是共建和諧、共享和諧的應有之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破解的課題。目前,我國絕大部分農民工是“70后”和“80后”的,他們外出打工已經不僅僅是為了謀生而是為了進入城市尋求發展的機會,表現出融入城市的強烈欲望[3]。2011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以下簡稱《社會保險法》)的頒布實施,對于切實解決農民工的社會保險問題,更好地維護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合法權益,逐步融入城市,共享發展成果,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從社會和諧與平等的角度,深入剖析《社會保險法》關于農民工社會保險的主要突破,進而提出切實保障農民工社會保險權益的對策建議,旨在為更好地維護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合法權益提供參考。

1《社會保險法》關于農民工社會保險的主要突破

1.1將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的范疇《社會保險法》確立了我國社會保險體系的基本框架。國家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其中,養老保險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社會保險法》將我國境內所有用人單位和個人都納入了社會保險制度的覆蓋范圍,規定用人單位及其職工應當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4]。并在第九十五條特別強調,進城務工的農村居民依照本法規定參加社會保險。這就為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提供法律依據,將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的范疇,促使農民工享有與城鎮職工一樣平等的社會保險權益。《社會保險法》頒布后,上海市隨即制定了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的具體措施,《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外來從業人員參加本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明確規定與本市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外來從業人員,應當參加本市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為了保障農民工的社會保險權益,同時又不大幅增加企業負擔,上海市對于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是采取5年的過渡性辦法。即對于外省市非城鎮戶籍的農民工,先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3個險種;在繳費基數上,先設定為上海市社會平均工資的40%,每年增加5個百分點;在繳費比例上,目前用人單位為28.5%(其中,基本養老保險為22%,基本醫療保險為6%,工傷保險為0.5%),個人為9%(其中,基本養老保險為8%,基本醫療保險為1%)[5-7]。通過這樣的過渡性辦法,上海市已取消原來專門針對農民工的綜合保險制度,將農民工納入到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的范疇,從而為有效保障農民工的社會保險權益奠定了基礎。

1.2建立社會保險跨地區轉移的操作制度對于流動就業群體而言,在不同地區參保繳費,或者間斷性就業在多個時段參保繳費,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的轉移接續不暢,不同地區、不同時段的繳費年限不能累計計算,降低了勞動者參保繳費的積極性。據深圳市社保部門統計,2009年深圳共有580多萬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退保人數100萬人次[8]。一些農民工的退保現象,實際上是放棄或終止了原已繳費獲得的社會保險權益。而社會保險轉移接續困難是造成勞動者尤其是農民工參保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2009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為保證參保人員跨省、自治區、直轄市流動并在城鎮就業時基本養老保險關系的順暢轉移接續,頒布了《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對基金轉移、待遇領取地、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等都作出了具體的規定[9]。《社會保險法》第19條、第32條、第52條進一步明確規定,個人跨統籌地區就業的,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基本醫療保險關系、失業保險關系隨本人轉移,繳費年限累計計算[4]。這就以國家立法形式,將社會保險的轉移接續政策上升為法律,破除了以往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不能隨被保險人移轉而難以發揮作用的尷尬現象,也必將大量減少農民工因難以接續而退保的現象,從而真正實現了參保人員“不論你在哪里干,社會保險接著算”,解決了參保人員因就業地的變換和間斷性就業而喪失社會保險權益的問題,從根本上維護了參保人員特別是農民工的切身利益。

1.3確立農民工社會保險權益實現的保障措施在過去20多年的社會保險制度實施過程中,經常出現社會保險費征繳困難。有一些企業是因為經營困難、瀕臨破產等客觀原因,確實沒有能力繳納,但也有一些是因為社會保險意識淡漠,有意規避或者逃避繳納社會保險費。如果在社會保險費繳納上沒有強制手段,社會保險這一強制實施的制度就難以持續發展下去,勞動者的權益就難以得到真正的保障。《社會保險法》第六十三條規定了用人單位未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用人單位逾期仍未繳納或者補足社會保險費、用人單位未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且未提供擔保的情況下,可以采取責令限期繳納或者補足、申請縣級以上有關行政部門作出劃撥社會保險費的決定、申請人民法院扣押、查封、拍賣其價值相當于應當繳納社會保險費的財產等強制措施[4]。對于農民工群體來說,流動性比較大,用人單位拒不為其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現象更為普遍。新法強化了用人單位繳納職工社會保險費的義務,并規定了對用人單位不繳納社會保險費可以采取的強制措施,從而確保農民工社會保險權益的真正實現。另外,實踐中常常出現用人單位未給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發生工傷事故,用人單位以種種理由不給職工出錢看病,致使職工貽誤治療的情況。《社會保險法》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二條規定了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的做法。即當職工發生工傷事故而企業未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情況,由用人單位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用人單位不支付的,從工傷保險基金中先行支付,并由用人單位償還。當職工發生工傷費用,應當由第三人支付的,第三人不支付或者無法確定第三人的,由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并有權向第三人追償[4]。由于農民工主要從事苦臟累險的工作,工傷事故發生率比較高,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的規定也很好地保障了農民工的權益。

2切實保障農民工社會保險權益的對策建議

2.1大力宣傳《社會保險法》,提高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和農民工的權益意識《社會保險法》從立法層面上對各項社會保險作出了全面的制度安排和規范,必將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要通過媒體、宣傳畫、宣傳冊、宣傳片、宣傳欄、標語橫幅、講座、會議等多種方式,大力宣傳《社會保險法》,尤其是《社會保險法》頒布實施的重大意義、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則,各項社會保險制度的基本內容、主要亮點、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社會保險的權利義務等內容。員工利益是企業社會責任中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內容,企業在賺取利潤的同時,應承擔起在勞動時間、最低工資、社會福利及社會保險等方面保障員工權益的相關責任[10]。然而,一些企業主動承擔社會保險責任的意識不強,有意回避或模糊社會保險責任;一些農民工對社會保險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參保意識不強。可見,在《社會保險法》宣傳過程中,要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使企業充分認識到更好地承擔起對員工的責任,有利于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有利于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進而讓企業主動、積極、合理地承擔起社會保險責任。同時,通過《社會保險法》的宣傳,盡快消除農民工以往因制度缺陷產生的誤會,轉變觀念,安心、放心地參加社會保險,不但讓農民工明白參加社會保險是企業和勞動者的法定義務,而且更應讓其知曉社會保險的重要性和自身的社會保險權益。

2.2對農民工社會保險進行政府補貼,盡可能減少企業的用工成本長期以來,農民工作為城鎮職工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不能參加社會保險或者能參加但保障水平偏低等原因,其社會保險問題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社會保險法》的頒布實施,將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的范疇,使農民工和城鎮職工一樣參加社會保險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這就意味著招用農民工的企業,對于農民工要按照城鎮職工的標準繳納社會保險費,其用工成本將明顯上升。政府在社會保險中事實上承擔著財政支持、行政監督和公共服務3種主要責任。其中,政府的財政責任又包括2個方面:一是作為雇主為其工作人員參加社會保險承擔繳費義務;二是作為政府采取補貼社會保險支出或者分擔社會保險繳費,以及提供管理及運行經費等方式來承擔公共財政惠及全民的責任[11]。在農民工社會保險的實施過程中,政府也是重要的責任主體,要明確其在農民工社會保險中的責任。筆者建議,要考慮到農民工群體的特殊性,協調好政府、企業和農民工個人在社會保險中的義務關系;可以參照新型農村社會保險制度中的政府補貼措施,來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險進行一定程度的政府補貼,如可以由政府來承擔一部分繳費費率,從而降低企業應負擔的繳費費率,來減輕企業的用工成本。

2.3加快《社會保險法》配套法規建設,增強農民工社會保險的可操作性《社會保險法》是確立社會保險基本制度框架的法律,但一些具體制度和實施辦法還需要制定配套法規政策來落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已制定、修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若干規定》等6個配套規章,并下發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方面的3個規范性文件。然而,還需要出臺一些更為具體的配套規章和文件,來增強農民工社會保險的可操作性。如《社會保險法》規定了涉及累計繳費年限的養老、醫療、失業三險關系均可隨本人轉移的接續制度,使社會保險關系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人群之間可實現有效的轉移接續。但對于如何進行轉移的具體條件和措施,還有待于出臺相關的配套規章和文件。各地區在嚴格執行《社會保險法》及其配套規章有關規定的同時,要密切關注施行過程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研究處理;根據《社會保險法》的實現目的和要求,抓緊開展地方相關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制定、修訂工作,將地方社會保險法律規范與《社會保險法》的目標統一起來,推動《社會保險法》的細化和落實,逐步形成以《社會保險法》為基礎、以相關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以及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相配套的社會保險法律法規體系。配套法規的建設一定要科學合理,既要考慮到各統籌地區社會保險法律規范的相互銜接,也要注意不同社會保險類型之間的相互轉換,從而在制度上確保廣大農民工社會保險權益的實現。

2.4加強對《社會保險法》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積極維護農民工的社會保險權益《社會保險法》第八十條規定,統籌地區人民政府成立由用人單位代表、參保人員代表,以及工會代表、專家等組成的社會保險監督委員會,掌握、分析社會保險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資運營情況,對社會保險工作提出咨詢意見和建議,實施社會監督[4]。除了對社會保險基金的監督以外,對《社會保險法》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也尤為重要。每一項法規政策要落到實處,僅僅依靠相關人員的法律意識是不夠的,必須建立完善的監督檢查機制,加大違法成本。

由于農民工大多文化程度偏低,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較弱,這就需要社會保障行政職能部門根據社會保險法律法規的要求,對企業和農民工個人遵守社會保險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當企業出現未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逾期仍未繳納或者補足社會保險費、未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且未提供擔保等情況時,嚴格按照《社會保險法》第六十三條的規定,采取強制措施。勞動監察部門要依法切實履行保護農民工權益的職責,通過規范勞動年檢、及時查處社會保險費舉報案件、開展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專項檢查等形式的執法檢查工作,加強監督,規范用工,特別是對有農民工就業的企業的參保繳費情況進行重點監督檢查,對于違反《社會保險法》的規定而損害農民工社會保險權益的行為,積極查處,促使企業依法履行參保繳費的法定義務,切實保障農民工的社會保險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