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會保險制度非經濟因素分析
時間:2022-04-11 08:30:21
導語:農村社會保險制度非經濟因素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中國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實行的是以社區互助和國家經濟為主體的模式,在全國城鄉中,還沒有建立起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本文通過對影響社會保障制度影響因素——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展開深入地剖析,認為非經濟因素不可忽視。并圍繞影響農村社會保險制度的非經濟因素進行探討,以期為農村社會保險制度影響提供理論研究。
【關鍵詞】非經濟因素;社會保障;農村
在經濟發展中,社會保障有助于經濟的安全發展。在中國農村所實行的社會保障,主要采用的是社區層面的互助和國家層面的救濟為主,在全國城鄉中還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加快經濟建設的步伐,讓社會保障發揮出積極的作用,我們對影響農村社會保險制度的非經濟因素展開分析。
1重新解讀影響社會保障制度的經濟因素
就當前而言,存在一種觀念,認為經濟發展水平同該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相適應的。從這一觀點來看,在社會保障中,其經濟發展作用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但是也有一本分學者認為,在影響社會保障中,其社會經濟發展不可忽略,但是也存在著非經濟因素對社會保障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樣不可忽略。其一,我們的社會保障,在建國后存在超越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而這種狀況出現的缺陷實際上是對市場機制的排斥。故而,認為原本的社會保障制度的不足重責歸結于社會保障超越經濟發展這一論點是不準確的。其次,在上個世紀中,歐洲國家福利所帶來的教訓我們值得考慮,但是我們不能夠全盤否定在二戰會經濟復蘇的過程中,他們的社會保障制度所發揮出的積極作用。其三,我們通過對全球社會保障制度進行審視,會發現,社會保障最先發展起來的國家,實際上不是在一些經濟發展水平很高的國家,比如英國。而是德國——但是他們的經濟發展水平并不是很高[1]。
2影響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重要非經濟因素
在真正影響社會保障制度的因素中國,除了不可否認的社會經濟發展這一方面而外,更重要的還有非經濟因素。即土地政策、人口因素、政治因素,以及文化和社會心理因素。2.1影響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土地因素。中國是農業大國,土是廣大農村農民的生存的根本。所以在農村人觀念中,土就是他們的命根。在中國所進行的土地承包到戶,就是當前農村改革中最重要最本質的一種成果。就當前的而言,有效地滿足了農民對于土地渴求。也因此,在客觀上已經建構起了中國特有的城鄉二元保障格局。也就是,城市的工人有企業保障,而農村則有土地保障。也正因為農村有土地保障,國家將更多的精力用于對城市問題的解決,對于農村僅僅采用社區互助和國家救濟的方式進行保障。所以,總體而言,當前的農村保障水平還處于一種比較低級層次的保障水平。在中國,農村人口占據百分之七十的人口,而得到的社會保障卻只有整個社會保障費用中的百分之十一。相反,城市人口僅僅只占百分之三十,但是享受到的社會保障卻占了百分之八十九。這種城鄉二元社會保障格局,導致了農民的身份沒有始終沒有改變,這就限制了農村中的許多閑置勞動力有效轉移。為此,作為政府,應該在土地政策以外,還應該積極通過福利計劃、失業補償、社會醫療等諸多機制,有效地保障居民能夠最低度收入,有效地促進廣大農村的社會經濟的良好發展。2.2影響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人口因素。在中國,農村人口是一個龐大的數據。根據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來看,居于農村的人口有80739萬人在全國總人口中,要占63.91%。這么多人口,對社會協調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我國曾經一度推行獨生子女政策,這對于農村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人口的猛增,在人口壓力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這種狀況有導致農村家庭對于風險承受力的下降。所以,原本存在的憑借家庭能力為農村提供重要的保障的這一現狀,逐步出現了危機。我們再以農村的年齡結構來深入地分析,從第五次人口普查來看,年齡已滿65歲的老人,其人數已經達8811萬人。而在2001年的國民經濟統計來看,超過65歲的老人,在全國人口比重中所占的比重已經高達7.1%。這就說明我國的老年化已經來臨。再者,從農村的貧困人口來看,在1978年時候已經達2.5億,雖然經過了不懈的努力,但是還有4200萬貧困人口。這些貧困人口,居住地條件很差,甚至比。較惡劣。要求這些貧困人口脫貧,其任務很艱巨,常常會出現返貧的狀態??傮w來說,要改變這種狀況,進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其任務比較艱巨[2]。2.3影響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政治因素社會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在此分配方式中,社會保障制度和政策時期重要的方式。在社會中,國家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進行合理地分配,會受到市場和政治的雙重支配。從某種角度而言,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的初步分配,如果是由市場力量來進行,那么再次對其所進行的分配,則由政治體系對其合理分配。此外,由于國家的政治體制存在著差異性,故而在社會保障制度上,對其所構成的影響自然也不一樣。我們對眾多西方的一些國家進行考察會發現,一個國家所實行的民主政策,在這一政策影響下,在其立法中,會更多地考慮到國民的社會保障,具有比較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在這些國家里,其社會保障的水平會很高。從這里得出,在社會保障機制中,一些民主政治有利于其健康地發展。當然,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民主政治對社會保障的影響,有好的一面,同時也有不好的一面,它也會給社會保障體系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如政治家會在競爭就職中,許諾太多,最終導致社會保障體系出現了非理性的一些膨脹。2.4影響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文化心理因素。每一個社會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心理。在每一個國家中,其社會保障都不會脫離其社會文化。就我國而言,我們的儒家思想文化一直對我們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在當前毅然影響著國民價值取向,影響著國民的行為方式。而“孝”在儒家文化中,占據著核心的地位。故而,在各大農村中,養兒防老的習俗依舊存在,所以農村家庭保障觀念依舊存在。但是這種保障方式不能夠確保社會保障制度[3]。
3結語
綜上所述,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社會經濟為其提供條件,也是其中重要的支撐力量。但是在影響社會保障中,還有非經濟因素同樣在影響著社會保障。如土地因素、政治因素、人口因素、社會文化心理因素。因此,我們必須重新認識社會保障的因素,然后才能夠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上有的放矢。
參考文獻
[1]成志剛,公衍勇.影響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的非經濟因素——基于PEST模型的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2):9.
[2]成志剛.影響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的非經濟因素——基于PEST模型的分析[A].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一卷)[C].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09:10.
作者:陳莉華 單位:睢寧縣邱集鎮農經中心
- 上一篇:養老保險基金監管完善分析
- 下一篇:電力工程EPC項目信息化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