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運行質量的失業保險論文

時間:2022-11-07 03:11:15

導語:基于運行質量的失業保險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于運行質量的失業保險論文

一、馬鞍山市失業保險運行情況分析

一是失業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失業保險費收入逐年增加。隨著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的強力推進以及繳費基數逐年提高,失業保險費收入也隨之逐年增加。參保人數由《失業保險條例》實施前的十幾萬人增長到近20萬人;失業保險費年征繳額由原來1000多萬元增長到約1.5億元,為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及促進其再就業提供了可靠的資金保證。到2013年,支付各項失業保險待遇約5.5億元,惠及了我市7.5萬失業人員(人次)。二是失業高峰期平穩度過,勞動力流動日趨合理。從馬鞍山市失業登記情況看,企業職工的失業已從改制時的高峰期,順利過渡到勞動力合理流動的平穩期。2002~2005年間,隨著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并軌和企業改制進程加快,由就業轉失業人數驟然增多,失業保險基金支付壓力也隨之增大。2004年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一度突破2萬人,全年基金支出近1億元,當年超支1000多萬元,首次出現當年收不抵支,動用歷年結余的情況。從2005年11月份開始,失業登記及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逐月遞減,2006年全年失業登記人數為4000人,僅占2004年高峰期22.64%,領取失業保險金的人數大幅下降。2006年8月當月領取失業保險金的人數為9866人,這是自2003年元月以來,失業保險金領取人數首次跌破萬人以下。到2013年12月,失業保險金領取人數已降至3466人,近幾年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基本穩定在4000人以內,就業轉失業人數約占參保總人數的2%左右,遠低于《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提出的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的目標,失業保險處于低位、平穩的運行態勢。三是失業保險基金累計結余快速增長。由于國有、集體企業改制基本結束,下崗失業人員高峰期安全度過,失業保險金領取人數持續下降,失業保險待遇支出逐年降低并常年處于較低水平,加之失業保險費收入穩步提高,導致失業保險基金結余越來越多。四是失業周期縮短,失業人員結構復雜。當前人力資源流轉頻繁,部分就業人員穩定性差,失業周期縮短,反復失業人數增多,失業人員的年齡呈兩極化分布,紡織行業的產能壓縮和服務性行業人員流轉過快導致女性失業人員非正常增長。2013年新增失業保險金領取人員中,多次就業合并計算失業保險待遇的占65%;享受失業保險金月數14個月以下的(即參保年限不足5年)占70%;女性失業人員占62%;80后的青年失業人員和4050大齡失業人員分別占34%和38%。上述的失業人員構成情況表明,年齡偏大、技能單一的勞動力,在勞動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企業一般不愿使用這類人員,多數人仍然依靠失業保險金來保障其基本生活。

二、馬鞍山市失業保險工作存在的問題

馬鞍山市失業保險工作總體運行狀況良好,取得的成效顯著,但隨著政策的調整,失業保險工作也面臨一些新的問題。一是失業保險尚未全覆蓋。《失業保險條例》規定的參保范圍和對象僅限于城鎮企事業單位及其職工,不僅無法涉及農村經濟領域,甚至城鎮中采取臨時性、階段性和彈性工作時間等多種靈活形式實現就業的群體也無法納入失業保險覆蓋范圍。另外,國家機關中的聘用制人員由于國家機關不在參保范圍而無法參加失業保險。失業保險制度設計不能跟上就業形式和國家政策的新變化,將會造成勞動者享受社會福利機會新的不平等。二是失業保險待遇水平設計不合理。一方面失業保險金的領取標準較低。我省規定失業保險金為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65%,僅占當年平均工資的20%左右,難以保障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失業保險金給付的時間過長。《失業保險條例》規定,累計繳費15年以上的,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限為24個月,與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相比,我國的給付期限顯得過長。可能使失業者失去迅速就業的動機,不利于提高失業保險基金的使用效率。三是失業保險管理體制不統一。我省乃至全國失業保險經辦機構大體上分為由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管理、社會保險機構管理及單獨作為一個機構直接隸屬人社行政主管部門。這三種管理模式并存,缺少統一的整體規劃,導致失業保險在橫向和縱向管理上的不統一,阻礙了失業保險具體經辦工作順利開展和失業保險事業的長遠發展。四是擴大失業保險基金支出范圍缺少統一的政策依據。目前失業保險基金結余過大。針對這一問題,如何擴大使用失業保險基金的范圍,合理使用失業保險基金,雖然我省有一個指導性意見,其范圍也僅局限于《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八市,國家層面尚沒有作出統一的政策規定,各地在擴大使用范圍時缺少政策依據,不利于充分發揮失業保險基金預防失業促進就業的作用。

三、提高失業保險運行質量的對策

為了切實加強失業保險工作,進一步提高失業保險運行質量,建議采取以下對策和措施:一要完善失業保險政策。一是出臺國家機關非公務人員參加失業保險辦法,將機關單位聘用人員納入失業保險參保范圍。二是探索建立差別費率和失業保險金累退發放方式。將失業保險費率與參保單位的失業風險程度結合起來,風險越高,失業保險費率也相應提高。對于解雇人員較多,解雇頻繁的單位,適當提高單位繳納失業保險費的比例,使單位在解雇員工時產生壓力,起到減少失業的作用。另外,在失業保險金的發放上,嘗試待遇累退發放,即提高短期失業者的失業保險金發放水平,隨失業時間的延長待遇遞減,客觀上促使失業人員盡快實現再就業。二要理順失業保險管理關系。建立全國統一的失業保險管理體制,明確失業保險經辦機構的名稱、職能、人員編制等內容,改變目前失業保險行政機構和經辦機構職能交叉、分工不清、管理紊亂的局面,以推動失業保險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三要建立健全失業保險與職業培訓、就業聯動機制。加快失業保險與職業培訓、就業聯動機制建設,為失業人員提供更多更好的職業培訓和就業服務。一是加強與各類培訓機構、職業介紹機構、用人單位的聯系,按照就業崗位的需求,采用委托式和合同式等多種辦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努力提高培訓質量,不斷提高培訓的就業率。同時,采用多種職業培訓形式,支持困難企業通過開展職工在崗培訓穩定職工隊伍。二是探索失業保險基金對失業人員直接支付培訓和就業補貼。對失業人員參加了相關的職業技能培訓,通過考試取得職業資格的以及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再就業的,直接向失業人員本人發放職業培訓和就業補貼。三是加大失業保險基金對失業人員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的扶持力度。將失業保險金一次性發放作為失業人員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的啟動資金。四要擴大失業保險基金使用范圍。在確保失業人員基本生活的同時,進一步擴大失業保險基金使用范圍,增強失業保險預防失業和促進就業的功能。一是用于穩定企業就業崗位補貼。將補貼范圍由重點幫扶企業擴大到所有參保企業。二是用于擴大職業介紹、職業培訓補貼支出。將職業介紹補貼對象擴大到包括失業人員在內的所有新增就業人員;將培訓補貼對象擴大到包括失業人員在內的企業在崗人員和新錄用人員。三是用于失業人員靈活就業養老保險補貼。失業人員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靈活就業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給予定額養老保險補貼。四是用于扶持創業支出。允許從失業保險基金當年結余中調劑一定比例,用于扶持失業人員創業。五是在公益性崗位就業給予補貼。對在公益性崗位上再就業的困難人員給予社保補貼和崗位補貼。五要健全失業保險動態監測報告和預警制度。一是建立健全失業動態監測報告制度。逐步擴大重點監測范圍,做好數據采集匯總分析等工作,充分把握經濟波動期失業變化狀況,密切關注經濟形勢變化對就業造成的影響,扎實做好失業動態重點監測工作。二是建立失業調控和預警機制。加強對失業預警指標體系、應急預案和相關措施的研究,為穩定就業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和領導決策提供有力支持。六要夯實失業保險基礎,提高管理服務水平。一是完善內控制度建設,加強基金的日常管理、會計核算和財務監督,嚴格執行基金管理的各項規定,形成有效的基金運行約束機制,確保基金安全運行。二是以社會保險“金保”系統和就業系統為依托,努力實現工作流程和全程信息化。三是完善失業保險管理服務工作標準和工作規范,優化經辦業務流程,加強隊伍自身建設,促進失業保險業務經辦工作的規范化、專業化、制度化。四是大力宣傳失業保險政策。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積極向廣大用人單位及失業人員宣傳失業保險政策法規及失業保險各項業務經辦流程,以保證失業保險工作順利進行。

作者:劉錫軍單位:馬鞍山市就業管理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