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農村完善養老保險考核探討
時間:2022-02-11 03:10:00
導語:綜述農村完善養老保險考核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在調查問卷和訪談的基礎上分析了壽光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發展現狀,針對在籌資機制方面存在的比例不合理、渠道狹窄、保障水平低等問題,提出了符合當地的籌資比例,同時根據艾隆條件及經濟動態效率的實證研究,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認為實行現收現付制模式更具有合理性。
關鍵詞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供求分析艾隆條件動態效率
一、壽光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情況調查分析
本次調查是山東農業大學所承擔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構建中地方政府行為研究”課題的實地調查部分,主要針對壽光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發展現狀進行。調查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共發放問卷100份,收回問卷94份,剔除漏答關鍵信息及出現錯誤信息的問卷,回收有效問卷86份,回收比例為86%。全部樣本戶中,壽光東部為28戶,占總調查樣本戶的32.2%;中部為23戶,占總樣本戶的26.6%;西部為35戶,占總樣本戶的41.2%。
按照壽光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壽光市勞動保障部門會同財政、民政、計生等部門和各鎮(街道)進行了調研,全面掌握了壽光市農村居民的人口數量、年齡結構和參保能力等基本情況。在充分借鑒外地經驗的基礎上,按照國家最新政策,制定出臺了符合當地實際的《壽光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暫行辦法》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施細則》。以2008年壽光市農民人均收入7654元計算,個人和集體一年需要繳納918元,財政補貼306元。集體補助資金由各村自行確定,村集體補助繳費部分全部記入個人賬戶。
二、壽光市農民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評價——基于問卷調查
(一)壽光市農民養老方式選擇的意向調查
在調查中就“您預期您年老后的生活將主要依靠什么養老方式?”問題的回答,被調查者的選擇情況如下:
從以上的數據可以分析得到,壽光市仍然是以家庭養老為主,選擇“子女奉養”這種養老方式的戶主占到了一半以上。同時還應該注意到儲蓄養老在壽光農村養老中所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覷的。這一方面說明壽光市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生活質量的改善,同時也說明了壽光農民的思想仍然受傳統的小農思想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地域狹隘性。選擇社會養老的戶數在調查中顯現“低迷”的狀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與“依靠社區或集體養老”兩項比例也不過只占到4.3%。但不可忽視的是社會養老在逐漸地顯現出他的優勢并逐漸為人們所熟悉,這對于家庭貧困人員養老問題的解決有著很好的功效。
(二)壽光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農民參保意愿調查
在就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展開調查時,被調查農戶在回答“您有沒有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問題時,有58戶約占被調查戶數的67.4%的農戶選擇的“有”選項,而另有28戶約占被調查戶數的32.6%的農戶選擇的“否”選項。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壽光市養老保險具有一定的覆蓋范圍,體現出了政府的宣傳力度以及農民意識的改變。同時在回答若“您認為這樣的領取標準能滿足您年老后基本的生活需求嗎?”的問題時,被調查農戶的作答情況如下:
(一)壽光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模式的選擇分析
1966年,亨利·艾隆在薩繆爾森“生物收益率”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艾隆條件”:當一個經濟的人口增長率與工資增長率之和大于或等于市場利息率時,現收現付制養老保險體制是有效率和可行的,否則應考慮選擇基金積累式養老保險制度。以此為依據,我們只需觀察實際市場利率與經濟增長率的關系,就能對經濟的現實運行狀態做出客觀的判斷,并依據“艾隆條件”判定在此狀態下應選擇哪種籌資模式來運行養老保險體制。一般而言,當實際利率小于經濟增長率時,經濟處于動態無效,此時選擇現收現付制的養老保險體系就是合意的;反之,則應選擇基金制或由現收現付向基金積累制轉軌①。
以下運用該模型來考察壽光市實際經濟運行的動態效率問題。由于數據限制,僅考察1997~2006年間的情況,這期間的國內生產總值、總資本收益、總投資和凈收益等如表4所示。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1997—2006年間壽光市的資本總收益大都小于總投資,即凈收益為負,僅1997年度為正,但其絕對值及占GDP比重也很小;其他年份的負值凈收益一度呈逐年遞增狀態,負凈收益占GDP比重平均達到了6.95%,這表明當前壽光市的整體經濟是動態無效的,而且可以預計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這種情況還會持續。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當前壽光市實際經濟運行仍處于動態無效狀態,即實際市場利率低于經濟增長率,根據“艾隆條件”,采取現收現付模式的養老保險體制會更適合當前壽光市的實際經濟發展階段。
(二)壽光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比例分析
1.壽光市農民期望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比例分析
為了調查農民期望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比例,也就是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上農民對當地政府的財政支持的需求,我們設計了如下問題:“您覺得政府、集體和個人的出資比例應該為多少?①1:1:1即政府補貼占總保費的1/3;②1:2:1與④1:1:2即政府補貼占總保費的1/4;③1:1:2即政府補貼占總保費的1/5;⑤2:2:1即政府補貼占總保費的2/5”。有60.16%的被調查者認為如果政府補貼達到總保費的2/5,才有積極性參加;而30.47%的被調查者認為政府補貼占總保費的1/3,才有參保積極性,這兩項比例達到了90.63%。可見政府補貼對推進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
當被調查者被問及:“如果要大規模的推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您期望政府做些什么?”這一問題,64.59%的被調查者認為政府應該在政策上給予更多的引導和扶持;64.40%的被調查者認為政府應盡快制定出相關的法律法規,確保政策執行的可持續性;92.48%的被調查者認為政府和集體在資金上給予更多的補貼;55.96%的被調查者認為政府應該提高基金的投資和管理水平,確保養老基金的增值性和安全性;1.10%的被調查者選擇其他。
2.確定合理的壽光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比例
根據以上調查分析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供求模型的分析,可以認為如果政府供款率設定為40%,將有至少60.16%的農民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持積極參加的態度,而個人繳費率為40%或者更少,鑒于鄉鎮企業和集體經濟在市有一定的發展。因此,若政府、集體和個人的出資比例為2:2:1即政府補貼占總保費的2/5,作為壽光市在財政上是可以承受的,農民在個人繳費率為40%的情況下也會積極參加,能夠保證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面。
參考文獻:
[1]鄭功成.社會保障學.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2]王國軍.社會保障:從二元到三維.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
[3]姜維壯,梅陽.社會保障資金籌集、使用、運營.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5.
[4]叢樹海.建立健全社會保障管理體系問題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8.
- 上一篇:農村普高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剖析
- 下一篇:剖析我國傳統圖案在藝術設計中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