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模型視角下的養老保險論文
時間:2022-09-01 03:59:24
導語:VAR模型視角下的養老保險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分析結果原因探析
1.經濟發展促進了養老基金收支水平的提高
GDP水平及其增長率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經濟發展對于養老基金產生正反兩個方向的沖擊,進而造成養老基金結余水平的非平穩性。首先,經濟發展推動了養老基金收入水平的提高。經濟發展的成果直接通過工資水平的調整惠及社會勞動者,在養老基金繳費比例不變(企業20%、個人8%)的前提下養老基金繳納基數不斷提高,帶來即期養老基金繳納規模的膨脹。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測算,2001-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速度為10.4%,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長速度為9.5%,基本與經濟發展增速保持一致。另外經濟水平的增長增加了就業崗位,提高了就業者就業的規模,促進了養老保險覆蓋范圍的擴大,繳費主體規模的擴張增加了養老基金的來源,進而帶來收入規模的提升。以上幾個方面的共同作用導致養老基金收入規模在2001-2011年間獲得了21.2%的年均增長率。其次,經濟發展提高了養老基金支出規模的增加。伴隨經濟飛速發展的通常有通貨膨脹率的提高和居高不下,進而帶來物價水平的不斷上漲,維持基本生活需求的養老保險金的水平也必然隨之而做出調整,以滿足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水平。圖5顯示的是2000-2011年以2000年為基期調整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與養老金月平均水平變動趨勢圖,由于物價水平的不斷上漲,養老金水平上漲的壓力不斷增大,但由于我國養老金水平未建立與工資水平及物價水平的聯動機制,導致養老金水平(支付)的上漲略顯滯后。我國政府自2005連續九年通過發文的方式上調退休職工養老金水平,以每年大約10%比例上調退休職工養老金水平,使其能縮小與物價上漲水平之間的差距,必然帶來養老基金支出規模的大比例上漲。另外經濟水平的發展和提高,帶來物質財富的積累、生活水平的提高,進一步降低死亡率,提高人口預期壽命,進而引起人口年齡結構的改變。老年人數量不斷攀升,增加了對養老基金的遠期支付需求,同樣提高了養老基金的支出規模。
2.養老基金收支水平的增加提高了經濟發展的活力
養老基金收入支出規模的變化直接和間接影響著經濟發展中積累與消費之間的比例關系,進而對經濟發展產生機理不同的促進效應。首先,養老基金收入水平的提高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后備資金支持。養老基金收入與支出之間存在一定的時間差和數量差,養老基金的保障性要求對存量資金進行適度的投資營運,實現其保值增值,這為其參與經濟發展進程提供了現實需求,收入水平越高,這種內在需求性越強烈,其對經濟的促進作用越明顯。從世界各國養老基金管理模式的演變進程來看,總體趨勢是由現收現付制向基金制或部分基金制轉變,收入資金數量越多,積累資金的規模越大,其參與經濟發展的力度也越強。大多數OECD國家、拉美及東歐國家均逐步放寬了養老基金對資本市場的投資,其對經濟發展及金融市場的影響,成為近幾年的熱門話題。我國養老基金采取的部分基金制,隨著養老保險擴面、個人賬戶做實等因素的影響,基金收入及累積規模日漸龐大。根據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的公布數據,2012年全年城鎮基本養老基金總收入20001億元,比上年增長18.4%;全年基金總支出15562億元,比上年增長21.9%;年末基本養老基金累計結存23941億元。按照現行基金管理辦法,大部分基金用于存銀行及購買國債,這種投資方式雖然收益較低,但通過銀行等中介機構借助于間接融資的方式逐步滲透進入資本市場,投入到了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進而間接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大量資金,促進經濟的發展。其次,養老基金支出水平的提高加速了經濟發展的活力。養老基金支出水平直接決定了社會成員的收入水平,根據早期收入消費理論,收入是決定居民消費需求的最基本因素之一。養老基金支出水平的提高是增加社會消費需求、促進經濟良性發展的重要舉措。縱觀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史不難看出,當出現經濟危機、整個社會消費低迷時,提高社會保障的支出水平、進而維持整個社會消費需求不下滑、促進經濟復蘇是各國普遍采取的重要措施。尤其養老金的支付直接轉變為社會成員的現期消費,成為經濟動態發展中的重要推動力。我國2011年養老基金支出水平相對于2000年提高了近5倍,同期城鎮居民年人均總收入增長了近2.8倍,年人均總支出增加了2.3倍,養老基金的支出起到了一定的帶動效應。
二、相關建議
養老基金的收支與經濟發展之間必然是相互促進的,只是這種促進關系并非完全對等,通常經濟發展對養老基金收支的促進效應更加明顯而直接,而養老基金作為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已成為影響其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綜合考慮經濟發展與養老基金收支之間的關系以及中國經濟發展的現實,應繼續深化和完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國家財政資金投入和相關政策應進一步向包括養老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障領域傾斜,最大限度發揮養老基金與經濟發展之間的互促效應,實現社會資源的更優配置。
1.提高社會財富向養老保險領域的傾斜
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及其待遇水平的高低,對于社會系統中人們的就業就學觀念、消費觀念、儲蓄傾向甚至參保意愿等會產生一系列影響,從而決定著人們各種社會行為。財政資金向該領域的傾斜,可在不增加社會成員負擔的前提下,提高養老基金收入和支出的規模,引導人們向更優的社會行為方向演進。近幾年我國各級政府財政投入到城鄉社會保障領域的資金占財政支出比重一直在10%~11%,與《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五”計劃綱要》中提出的“逐步將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15%~20%”的目標相去甚遠。根據2012年統計數據測算,財政資金投入(去除與養老保險繳費相對應部分)養老保險領域的規模大概占每年財政支出規模的3%左右,與發達國家及部分發展中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可以作為實現十二五計劃綱要目標的重點投入領域。
2.優化養老基金的投資策略
從一定意義上說,養老基金的投資收益是對經濟發展成果的一種分享,養老保險待遇水平與養老基金的投資運營具有高度相關性,合理的基金投資策略既有利于養老基金的健康成長,同時也能促進經濟更快發展。針對我國基本養老基金歷年滾存結余基金及個人賬戶做實基金,應在遵循安全性的同時,逐步拓展其投資渠道來提高其收益率。首先應改變目前結余基金存銀行一年期利率計息的做法,應在各級財政的保底之下實行“階梯”計息方法,即對一定比例的結余基金采取不同期限的利率計息方法。具體可根據基金支付期限的長短確定比例和利息。其次增加國債投資比例,并實行政府予以本金與收益均予以擔保的特殊國債。據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公布的《2012年全國社會保險情況》顯示,2012年末養老基金資產總額25297億,用于債券投資(目前主要是國債投資)的資產為196億,僅占所有資產的0.77%,而美國的聯邦級社會保障基金全部用于購買政府的孽息型債券。兼顧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的三項基金投資原則,應將投資國債比例至少提高到30%以上,才能保證基金投資的安全。最后,委托全國社保基金運作部分個人賬戶資金,實現較高的投資收益。本質上全國社?;鹄硎聲乒艿纳绫;鹋c基本養老基金是殊途同歸,即都是為更好的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而設立的基金,對它們的管理和投資營運也應給予同等重要的地位。全國社?;鹄硎聲\作社?;鸾?4年,期間積累了較多的投資經驗,可將部分遠期支付的養老基金委托其代為管理和投資營運。
3.規范養老基金收支流程
養老基金收、支是制度運行的起點和終點,是關系到養老保險制度運行的關鍵環節,必須要做到公平、高效運行,保障制度良性發展。根據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歷年《全國社會保險情況》,包括養老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險基金收支存在諸多問題。根據測算,2008-2012五年間社會保險少報漏報人數累計4235萬人次,少繳漏繳社會保險費累計184億元,養老基金企業欠繳累計高達2152億元;五年累計有26萬人冒領待遇48166萬元,無論欠繳保費還是冒領待遇均呈逐年上升趨勢,對制度發展造成不利影響,須采取嚴厲措施加以制止。從征收的角度,一是要改變目前基金雙重征收主體的現狀,實現統一征收。在征收主體方面,明確社保經辦機構是社會保險業務的經管機構,稅務機關是社會保險費征收的責任主體。二是要嚴格企業養老保險繳費人數和繳費基數的落實,防止少繳、漏繳現象的繼續蔓延。三是進一步完善養老基金征收與支付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大強制力度和懲戒力度。
4.建立城鄉一體公平合理的養老保險體系
社會養老保險是以國家為主體實施的一項社會福利,理應覆蓋所有社會成員,并公平的為所有制度覆蓋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才能有利于提高社會成員未來的養老預期,引導社會成員理性消費,促進經濟平穩發展。應采取分步走措施逐步融合目前我國城鄉三套養老保險制度,先將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與新農保合二為一,再逐步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向融合,并實時將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納入養老保險體系。正確設計適合城鄉不同社會成員的養老保險體系,應包括為所有社會成員提供統一水平的基礎養老金和與個人繳費相聯系的個人養老金,使公平性與效率性有效結合,實現制度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于建華薛興利李強單位:泰山醫學院管理學院山東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 上一篇:就業角度下的失業保險論文
- 下一篇:國內外農村醫療保險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