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問題與對策研究
時間:2022-12-07 08:23:19
導語: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問題與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是社會保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分析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探討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施過程存在的諸多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解決對策,以期能促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順利實施。
[關鍵詞]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對策
2015年,國務院初印發了《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機關事業單位建立與企業相同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結束以往的“雙軌制”。《決定》的印發對全面統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發展的養老保險體系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但其實施現狀并不樂觀,還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分析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在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解決對策,以此促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順利實施。
一、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一)養老保險雙軌制造成社會不公平性。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明顯低于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水平,這一差距不但沒有縮小而且還在不斷加大。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在職時個人不需要繳納養老保險費,退休工資是以退休前一個月工資標準核算養老金,而企業職工在職時養老保險個人需要繳納一定比例,退休時根據每年的繳費基數、繳費年限核定養老金,而且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明顯高于企業人員,隨著退休年限的增加養老金差距還會越來越大。(二)養老保險雙軌制的模式增加財政負擔。我國現有機關事業單位有110多萬個,職工數超過3000萬人,退休職工約900萬人,而且機關事業單位在不斷增加,人員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從機關事業單位退休的人員也逐年增加,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都是由財政承擔的,在這種情況下,財政負擔必然越來越重。對于一些地方財政收入有限的政府來說,將承受龐大的養老金支付壓力。養老保險制度并軌后,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可以通過養老保險基金支付,可以減輕財政壓力,因此,有必要進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三)養老保險雙軌制限制了人才正常流動。企事業單位實行的養老保險雙軌制阻礙了人員的正常流動,不利于市場經濟制度下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機關事業單位大多不繳納養老保險費,如果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從機關事業單位轉入企業工作,需要新建立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賬戶,但其在機關工作的年限無法算作視同繳費,也無法補繳養老保險費,從而為其退休時養老金的領取留下隱患,因此機關事業單位的人員不會輕易轉入企業工作,而企業人員進入機關事業單位則無上述障礙,因而,優秀企業人才可以通過流動進入機關事業單位,很少機關事業單位人才流動到企業。
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相關法律制度不完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運行機制、管理體制、財政體制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規支撐,相關配套制度還不完善,因此嚴重影響到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的進行,延緩改革的步伐。[1](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不徹底。2011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中發[2011]5號),明確劃分現有事業單位類別,標志著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全面啟動。《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按照社會功能將現有事業單位劃分為承擔行政職能、從事公益服務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三個類別,對承擔行政職能的,逐步將其行政職能劃歸行政機構或轉為行政機構;對從事公益服務的,繼續將其保留在事業單位序列、強化其公益屬性;對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逐步將其轉為企業。[2]但是至今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仍不徹底,部分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緩慢,仍未退出事業單位管理序列,依然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三)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成本高在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前,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不需要繳納社會保險費,因此地方財政沒有社?;鸱e累。改革后,已經退休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養老金要由地方財政統發,這部分退休人員的養老金要從地方財政中撥款發放,因此地方政府將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改革成本巨大。(四)機關事業與企業養老保險續接困難。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發生人員流動時,養老保險轉移續接以及退休后待遇領取的計算非常困難。大多企業職工沒有企業年金,由機關事業單位流入企業人員其職業年金無法轉入,將封存在原單位賬戶,退后職業年金如何處理?由企業流入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職業年金繳費年限和金額都比較少,退休后養老金待遇如何計算,怎么才能做到科學合理計算這部分流動人員的養老金,還是個難題。(五)職業年金基金管理風險大。為了保證新舊養老保險制度實施后退休人員待遇不降低,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除了采用基本養老金外還加入職業年金。對于實賬積累形成的職業年金基金統一歸集到省,實行市場化投資運營,按照實際收益計息。當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各項配套制度不夠完善,有關職業年金投資運營的具體相關政策還未出臺,在實施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因此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職業年金賬戶缺乏有利監管,基金管理存在巨大風險。
三、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途徑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制度。2011年執行的《社會保障法》沒有包含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實施辦法,由于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在部分法律制度上的缺失,此次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缺乏法律的保障,很難順利推行。[3]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保障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順利進行,沒有完善的法律約束,很難最大限度推廣,所以應該盡快完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相關法律制度。同時建立起繳費基數、社保轉移續接等相關配套法律法規,確保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涉及的各方面都順利進行。(二)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進程。機關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是養老保險雙軌制度改革順利推進的基礎,因此要盡快明確機關事業單位的分類標準和界限,盡快將生產經營型單位轉化為企業,并將其納入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體系中。(三)多渠道籌措資金減輕財政壓力。養老保險制度并軌后帶來的財政壓力要由各級政府財政共同承擔,地方財政支出要向養老金并軌改革傾斜,同時多方舉措籌集資金。對于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中央財政應該多承擔一些。確保安全的情況下,積極探索養老保險金和職業年金基金的保值增值渠道。(四)確保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平穩過渡。在進行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養老保險并軌中要逐步推進改革制度的進行,制定出企業職工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相互流動后養老保險相關續接政策,互相流動人員退休后養老金待遇領取辦法。同時做好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新老制度的銜接,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規定,做到新老制度下退休人員養老金保持平衡,并且妥善安排“中人”,“中人逐步過渡”要適應新舊體制的變化。(五)加強職業年金基金管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要建立完善的職業年金管理制度,職業年金基金投資運營怎么管理,如何投資,如何確保基金的安全性這些都要國家和各省級相關部門制定規范的職業年金投資管理運營具體操作方案,明確投資管理機構的職責,對基金的安全性、收益性要有明確的指標約束,確保基金安全投資運營。[4]
四、結語
面對養老保險雙軌制的諸多弊端,實行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并軌迫在眉睫。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具有現實意義,完善和解決制度體系中的問題,采取科學合理的改革和創新策略,才能積極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構建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楊芳,曹雅琴.我國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研究綜述[J].理論述評,2015,(6).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中發〔2011〕5號)[Z].2011-3-23.
[3]姚露.關于我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推進的現狀、難點及化解之策的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6,(4).
[4]李濤.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社保論壇,2016,(6).
作者:蘇曉麗 單位: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家庭醫療居家護理角色研究
- 下一篇:淺談電力工程進度控制與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