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人口養老保險關系銜接初探

時間:2022-06-12 03:26:32

導語:流動人口養老保險關系銜接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流動人口養老保險關系銜接初探

摘要:現代化過程中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需求不斷擴大,作為社會保障重要內容的養老保險備受關注,然而流動人口養老保險關系在接續過程中遭遇種種困境。“互聯網+”理念為解決養老保險接續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從制度安排、管理實施、流動人口自身三方面探究當前流動人口養老保險轉移接續遭遇困境之原因,并從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技術、互聯網平臺三個方面對養老保險關系合理銜接進行路徑探索。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流動人口;養老保險;關系銜接

人口流遷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確保流動人口享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是保障民生的必然要求。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障的重要內容,其能否有效轉移接續關乎社會保障之水平。隨著創新型驅動戰略的不斷推進,“互聯網+”在電子政務、教育、工業、農業等領域均得到廣泛運用并取得可觀成效。“互聯網+”能否與養老保險系統深度融合來解決流動人口養老保險接續問題值得深入探究。

一、流動人口養老保險關系銜接的現狀

養老保險分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三類,其中機關事業單位相關制度標準相對統一,少有關系銜接問題。然而參與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流動人口卻在養老保險的關系銜接問題上面臨重重阻礙。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保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開具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繳費憑證已轉移接續的人中,成功轉移的人僅占20%,未轉移成功的則被迫斷保。截至2014年,根據孫鵑娟等的調查結果,繳納養老保險的流動勞動者僅有2450萬人,僅占流動人口的10%左右。除了被迫斷保和參保率低以外,還曾經存在因養老保險關系銜接不合理導致的主動退保現象。以流動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工為例,2006年的一份調查顯示,全國城市農民工的參保退保率平均高達40%。近年來,隨著上層建筑的不斷完善,對于相關問題的關注度不斷上升,情況逐漸好轉。2010年,推行《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2011年實施《社會保險法》,進一步確定了跨地區就業勞動者基本養老保險權益及關系轉接的原則,并且在2010年相關政策中明令禁止“退保”行為。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流動人口拒絕參保、參保權益受損等問題。這些現象的存在與國家的養老保險政策背道而馳,與新時代社會保障的目標和要求相左,不利于實現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在政策日趨完善、原則日益明確的前提下,為何這類問題仍層出不窮?可見,在創新型驅動戰略不斷推進的背景下,探究轉移接續出現問題的原因并嘗試用“互聯網+”思維來解決以上問題是十分必要的。

二、養老保險關系銜接出現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安排不完善是養老保險關系銜接出現困境的根本原因。我國已經出臺了養老保險關系銜接相關政策,具有普遍性和指導性,但是我國各地區之間具體情況差異大,對于政策的實施難免存在較大區別,各地對于政策的解讀也千差萬別,養老保險關系轉移很難有統一的制度安排。我國國家層面的各類養老保險制度都有社會統籌部分,由于各統籌單位財政狀況不一、主要領導人政策解讀差異等,各統籌單位在繳費對象、繳費率、繳費年限、待遇支付等方面形成制度制衡,導致養老保險關系在各地轉移接續時出現大量棘手問題。(二)流入地與流出地利益博弈影響養老保險關系銜接的效率和積極性。流動人口的養老保險轉移涉及到流入地與流出地的雙重制約,養老保險基金有限,分配到不同地區的基金都是定額的,在財政方面一方政府受益肯定就有另一方政府吃虧。再加上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大,流動人口地區分布差異大,各省、市、縣養老保險經辦機構人力、財力有限,且各地政府對于流動人口養老保險轉移接續的關注度不夠。流動人口養老保險的轉接既要轉關系又要轉基金,手續復雜成本高,這些都影響了兩地對于承接或轉出流動人口養老保險關系的積極性。養老保險信息互通程度不夠高也影響了流動人口養老保險關系接洽的有效性,而各地共建網絡信息化平臺又要額外增加財政投入,打擊了政府的積極性。資金的不足、雙方利益的博弈和責任的推委都影響了轉接的效率。(三)流動人口自身對養老保險關系銜接存在不合理認識。由于養老保險關系和基金都未實現全國統籌,信息尚未共享,流動人口不能及時的獲取最新信息和接受培訓,往往因為政策變動未能及時最大化自己的養老保險利益。流動人口自身對于養老保險政策解讀也具有差異性,對于行政程序的陌生、文化程度不高、相關手續繁復和怕麻煩等原因都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流動人口參保的積極性。由于不同地區發放保險金的額度、時間、程序都有差異,流動人口可能會想將自己的保險關系轉移到保險收益相對較高的地區,這種“趨富效應”增加了行政負擔,也大大影響了養老保險轉移接續的效率。可見,流動人口養老保險關系銜接主要存在流動人口拒絕參保、轉移接續不利參保人利益、轉接效率不高、政府和流動人口積極性均不高等問題。究其原因,從政策制度到具體實施過程再到受眾本身接受能力和個體差異,每一層面都影響著流動人口養老保險關系銜接的效率和成效。

三、互聯網+時代流動人口養老保險關系銜接的路徑分析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顛覆了如工業、農業、教育和電子商務等眾多行業的發展路徑。雖然社會保障領域在互聯網+時代的推動下也大有成效,但為了更有效地解決流動人口的養老保險關系銜接問題,推進互聯網+在社會保障領域持續縱深發展,以期更好的服務和保障民生,本文從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技術、互聯網平臺三個層面分析互聯網+時代流動人口養老保險關系銜接的可行路徑,希望能對以后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一)強化互聯網思維,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推送。強化互聯網思維,是在互聯網+時代解決流動人口養老保險關系銜接問題的前提條件。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出臺的《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開展信息惠民試點實施方案》中提到,要以解決群眾辦事過程中“辦證多、辦事難”等問題為核心,運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快推進部門間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簡化群眾辦事環節、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暢通政務服務渠道,推動實現3個轉變:變“群眾跑腿”為“信息跑路”、變“群眾來回跑”為“部門協同辦”、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總而言之,就是首先要轉變傳統的政府服務理念,與養老保險關系銜接的相關政務人員不能只是坐在辦公室里等待有需要的參保人員前來求助,還應該時時刻刻為群眾考慮,主動為群眾宣傳普及與養老保險關系銜接有關的政策,及時優化辦理流程,讓群眾對養老保險關系銜接問題不再陌生,從而提升養老保險關系有效銜接的概率。(二)利用互聯網技術,打破養老保險關系銜接技術壁壘。綜合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核心信息技術,打破養老保險關系銜接過程中的技術壁壘是互聯網+時代解決流動人口養老保險關系銜接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國流動人口養老保險關系銜接難的原因除了制度安排上的不完善外,最重要的一點是之前我國信息技術不發達,沒有構建完善的信息服務平臺的技術條件。但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日趨成熟,我國迫切需要也完全有能力構建一個全國性的、綜合性的養老保險關系銜接信息服務系統。例如,浙江省的全民參保登記系統,以實現人社服務對象個人基礎信息、社會保障卡基礎信息、參保登記信息、待遇享受信息、單位基礎信息等基礎信息入庫和全省共享;深圳的“智慧+自助+共享”社保模式,圍繞服務便民,運用信息化手段,打造智慧社保,建立門戶服務網頁、官方微信、社保自助服務終端三位一體的“互聯網+社保經辦”模式。可見我國地方政府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來優化政務服務,我們可以借鑒其經驗,以期有效解決流動人口的養老保險關系銜接問題。(三)借助互聯網平臺,打造一站式、多元化在線服務。借助互聯網平臺,提供多元化在線服務是互聯網+時代解決養老保險關系銜接問題的重要一步。一方面,參保人員可以直接在一站式、多元化的互聯網平臺上辦理養老保險關系銜接的相關手續,從而避免在轉入地和轉出地之間來回跑而耽誤時間、耗費精力;另一方面,政府工作人員可把互聯網平臺看作與參保人員溝通的橋梁,通過政務微博、微信、官方app等新媒體的應用來增強政府與公眾間的交流互動,既能及時傳達與養老保險關系銜接相關的政策信息,又能對政府工作進行有效監督。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社保局搭建支撐“自治區———市———縣———鄉———村”五級、“數據通、網絡通、平臺通、業務通、服務通”五通的社保“一網通行”服務平臺;廣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將“智慧社保財會管控信息系統”升級為“廣州智慧社保1+N財會管控服務平臺”,實現了業務流、信息流與資金流“三流合一”,全面提升基金財務管理效能。目前像廣西和廣州這樣的地方政府關于利用互聯網平臺提高政務效率的案例有很多,對于有效解決流動人口的養老保險關系銜接問題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作者:劉凱麗 楊佳艷 任佳賀 單位:華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