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班主任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時間:2022-02-23 10:57:25
導語:中職班主任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班主任既是教師、班級管理者,也是心理輔導員。中職班主任針對疫情防控常態后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一是要化危機為契機,上好開學第一課;二是要整合資源,科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三是開展多樣化班級活動,營造良好的心育氛圍;四是強化教師心理素養,不斷提高育人水平。
關鍵詞:中職;班主任;學生心理健康
心理學研究表明,突發的自然災害和流行性疾病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強烈沖擊并造成深遠影響。相關調查發現,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后約有10%的人會出現持續性的心理問題[1]。我國青少年學生中約有32%的學生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尤其是中職學生,發生心理問題的概率呈現出逐步遞增趨勢[2-3]。由抑郁癥引發的自殺已成為全球15歲至29歲年齡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4]。成都市青蘇職業中專學校高度重視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本文著重介紹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后我校學生典型的心理健康問題及班主任助力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工作策略。
一、中職學生典型的心理健康問題
調查發現,新冠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后,約61%的學生表示仍關注并略微擔心疫情暴發影響正常生活和危及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約25%的學生表示已經不再關注疫情,自己的生活已經完全恢復正常,疫情離自己很遙遠;約14%的學生則表示自己依舊非常緊張,擔心疫情隨時暴發會危及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其中有少部分學生表示在“非常態化”抗疫期間曾出現過自殺傾向甚至實施過自殺計劃。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后學生主要存在以下心理問題。
(一)因疫情產生的職業焦慮和學習焦慮
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大部分中職學生由于缺乏學習主動性,自控力較差,作息極不規律,有的甚至沉迷網絡游戲等。復課以后,一是因學業荒廢,跟不上學習進度,造成學習焦慮和升學壓力;二是因疫情導致部分學生家長失業,給學生造成經濟壓力和恐慌心理;三是因疫情導致部分工廠及餐飲、旅游等服務行業受到較大影響,學生害怕畢業后找不到工作從而產生職業焦慮和就業壓力。
(二)因疫情產生的自閉傾向和社交恐懼
由于疫情“非常態化”防控期間的隔離以及疫情防控常態化后人際交往距離的限制,導致部分學生對“健康距離”“新冠防控”出現錯誤認知,部分學生由于過度緊張,害怕與人相處,出現自閉傾向社交恐懼心理障礙。
(三)因疫情產生的敏感、脆弱心理
中職生由于年齡特點與自身成長經歷,本身就易成為疫情期間的“消極易感”人群。調查發現,因為疫情原因部分學生變得更加敏感、消極,覺得生命脆弱,感到人生無常,悲觀厭世,對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出現輕視生命的現象。
二、中職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策略
班級對于學生而言就像一個小家,班主任既是學科教師,也是班級的管理者,與學生的接觸較為密切,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班主任具有獨特的優勢。當新冠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后,針對中職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班主任可從以下策略助力學生的心理健康。
(一)化危機為契機,上好開學第一課
疫情防控以來,部分中職學生出現生活習慣懶散、學習狀態低迷、人際關系敏感、學習效果不佳等問題,中職班主任應活用抗擊疫情事跡,引導學生快速調整學習、生活狀態,增強面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能力。1.增強抗疫信心信念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個人對事情的判斷、觀點和看法[5],面對學生出現的職業、學習焦慮,中職班主任應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情緒、性格和能力特征,提高自我意識。結合國家抗疫戰略方針,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通過挖掘人類與SARS、天花等病毒作斗爭的歷史事件,以及我國新冠抗疫中的典型事例、抗疫英雄和感人故事,引導學生既要正視疫情的嚴峻形勢,又要增強抗疫信心。2.科學理性防疫信任是人與人在交往過程中愿意做出托付的前提,是深度交往的前提條件和必要的組成部分[6]。作為中職班主任在面對學生因疫情而產生的自閉傾向、社交恐懼等心理問題時,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新冠疫情,科學做好個人防護,理性看待疫情期間的人際交往,幫助學生消除焦慮、恐懼心理,做到冷靜、理智、科學防疫。3.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經歷此次疫情,部分學生看到了病毒的無情、生命的脆弱,少部分學生甚至表現出輕視生命的現象。作為中職班主任應把握這個契機對學生開展生命教育。疫情防控初期,一批批醫護人員、社區工作者、抗疫志愿者冒著被感染的風險挺身而出,沖進抗疫一線捍衛人民的健康和生命,班主任應通過身邊的典型事例和感人故事,引導學生尊重生命,了解生命的意義及生命與自我的關系;引導學生樹立感恩意識,學會感恩,珍惜生命,努力學習,提升技能,回報社會,實現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
(二)整合資源,科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1.依托專家、平臺,精準掌握學生心理狀態面對疫情防控中學生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學校應及時啟動心理危機預防機制,整合多方資源,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20年新冠疫情后,我校引進了專業的心理測評機構,對在校1200多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診斷測驗”與“性格和職業類型測驗”,幫助班主任準確掌握疫情防控期間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發揮家庭作用,形成教育合力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學校教育而沒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艱巨而復雜的任務。”[7]家庭背景與成長經歷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中職班主任應通過電話溝通、線上線下家長會、家訪等多種形式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聯系,全面了解學生的成長經歷及家庭教育環境,共同梳理學生在成長、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心理行為問題,以愛和關懷包容學生、接納學生,幫助他們排解心理困惑,引導他們走出困境。同時指導家長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調適方法,引導家長科學地開展家庭教育。對于個別有嚴重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學生,應及時告知家長,建議家長到專業醫院或機構進一步進行干預或治療。
(三)開展多樣化的班級活動,營造良好的心育氛圍
1.加強體育鍛煉,培養積極心理研究表明,通過體育運動,身體分泌的多巴胺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8]。因此,除了學校常規開設的體育課,班主任應鼓勵、督促學生利用早晚以及課外活動時間,積極參加各種體育運動和體育比賽活動。實踐證明,體育鍛煉不僅能增強體質,還有助于緩解焦慮,減輕壓力,消除不良情緒,鍛煉意志品質,促進身心健康發展。2.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提升防疫意識為了提升學生的防疫意識,班主任可利用班會對學生開展防疫專題培訓,通過觀看視頻、小組討論、個人發言等形式,讓學生了解新冠肺炎的發病特征、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通過開展防疫演練,讓學生學會如何戴口罩,如何消毒、量體溫等,不信謠、不傳謠,自覺做好個人防護;組織學生開展防疫志愿者活動,帶領學生走進社區,向社區居民發放防疫手冊,宣傳防疫知識,提醒他們戴好口罩、自覺測量體溫、主動出示健康碼和行程碼等;在班級開展防疫知識、抗疫事跡演講比賽和征文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防疫意識和防疫能力。3.開展班級文化建設,營造積極心理氛圍勒溫曾在“場動力論”中提出了人的行為會受環境的影響[9],班主任應通過班級的微觀文化建設來引導學生的行為。研究表明,不論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情緒都極易產生相互作用,班級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地方,也是師生、生生之間情感交流的地方。溫馨、整潔的班級環境可以陶冶學生情操,班主任應著力打造積極班風,引導學生互助互愛,營造和諧、友愛的班級文化氛圍;在班級管理中融合心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對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學生應給予更多的關愛和幫助,加強心理疏導,提供心理支持服務。充分利用黑板報、教室創意角等,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通過構建和諧陽光的班級文化,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班級文化氛圍和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四)強化教師心理素養,不斷提高育人水平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大背景下,中職班主任要積極主動學習心理學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題培訓,努力提升自身素養和業務能力。認真履行工作職責,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情緒調控能力,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無條件尊重、接納學生,關心、關愛、幫助學生。只有班主任精神飽滿、樂觀向上,才能真正引導、助力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黃艷,王亭亭,黃金巖,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影響分析及情緒引導策略[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3(12):147-156.
[2]俞國良,靳娟娟.我國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狀況分析:來自調研的證據[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1,42(02):48-58.
[3]張淵.在中職學校教學中合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21):156-158.
[4]袁璠,喻思紅,楊冰香,等.人工智能技術在抑郁及自殺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全科醫學,2020,23(26):3253-3257.
[5]胡偉,王瓊,王楠,等.新冠疫情中公正世界信念和民眾有意傳謠行為的關系:序列中介效應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1(06):1271-1275.
[6]石艷.教師知識共享過程中的信任與社會互動[J].教育研究,2016,37(08):107-116.
[7]彭丹,朱錫斌.構建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意義及其路徑[J].教育現代化,2019,6(45):16-18+21.
[8]錢銘怡,王雨吟,姚萍,等.影響體育運動堅持性的相關心理因素研究[J].體育科學,2007(08):25-30+56.
[9]韓承敏.地域文化與校園精神[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1999(02):48-50.
作者:張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