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財務風險控制能力探討

時間:2022-04-11 08:30:56

導語:農民財務風險控制能力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財務風險控制能力探討

提要:本文從分析農民收支結構出發,剖析農民在農業生產和經營活動中以及投資理財過程中面臨的各種風險,通過分析風險產生的緣由,提出農民在從事這些活動時合理控制財務風險的建議。

關鍵詞:農民;財務風險;投資理財

一、農民財務收支分析

(一)農民收入來源分析。據農業部統計,2015年我國農民人均收入突破萬元大關,增幅連續第六年高于GDP和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9.5%,城鄉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9:1以下。農民家庭收入的來源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一是農業經營獲得的收入。通過農業種植、養殖等農業經營,經過市場交易而獲得農業收入;二是工資性收入。農閑時,農村家庭中的青壯年男性一般都會到城市等經濟發達地區或者村莊附近的工業園區務工,農忙時再回到家鄉進行收獲,而家庭中的婦女則一般留在家中,主要負責家務,兼顧老人和孩子,或在附近企業工作,農忙時從事農業種植;三是經營性收入。有些家庭在從事農業活動的同時,還經營個體工商業,家庭收入的來源也以此為主,他們多數把店鋪開在離家較近的鄉鎮或者縣城。有的家庭從事個體加工業活動,規模大小不一,形成了產業集群,已經成為很多縣域經濟獨具優勢的產業,支撐著地方經濟的發展;四是財產性收入。財產性收入主要來源于兩方面:一是股息紅利和投資收益;二是房屋與土地等經營權收益。

(二)農民家庭支出分析。(1)購買生產資料支出包括土地承包費和購買干農活的大牲畜、農用機械、種子、化肥、農藥、地膜等支出;(2)日常家庭生活支出。主要有食物、紡織品、服裝,電視、電冰箱等家用電器,水、電、燃氣等日常支出;(3)子女教育支出。盡管九年義務階段的學雜費已經全免,但是從幼兒園起至高中階段,就有了各種早教班、興趣班和輔導班,伴隨而來的是各種贊助費、擇校費、擇班費、補課費,再到大學的學費、生活費。對子女的教育支出仍然是一筆很大的開支,但他們愿意為孩子的教育多掏錢,同時也為子女教育支出背負較大的壓力,甚至超出了一些居民家庭可以承受的正常水平;(4)其他支出。一是人際交往費用支出,包括參加他人結婚、生子擺宴席、慶祝生日等支出;二是用于生孩子、子女婚姻、修建房屋、醫療保健的支出。該部分支出占據總支出的比重很大。雖然現在有了新農合政策,但病人負擔依然不輕。子女結婚支出中,給予女方的彩禮也比較高,一般在幾萬元到十幾萬元不等。

二、農民面臨的財務風險

沿著農民收支結構的脈絡,在財務收支過程中給我們展現了其面臨的財務風險。

(一)農業生產和經營的風險。農業風險分成市場經營風險和自然災害風險兩類(即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市場風險主要指價格風險,比如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和農產品的價格波動所帶來的風險,農產品價格風險可能受到同質產品、其他競爭性生產者、需求缺乏彈性、典型的農產品市場的一些特征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農產品價格的大幅波動。我國近年來糧食“十一連增”,但是糧價的波動幅度在加大。小麥、稻谷和玉米三大主糧由于國家的收購價和臨儲政策的支持,相對穩定。豬肉有特殊的豬周期。大約前年開始,豬價格連續跌了17個月,大概漲了十幾周,最近又下跌了。自然風險是在農業生產中受到諸如洪水、旱災、病蟲害、惡劣天氣等以及不可控的氣候等原因造成的可能給農業生產帶來損失可能性的風險,這些風險會導致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受到不良影響,進一步導致農產品品質和市場價格的不確定。尤其近年來區域性的氣候異常,更是對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最嚴重的情況是一季絕收。

(二)農民投資理財的風險。相較于多元化的城市居民理財方式,農民的投資渠道和理財方式比較匱乏。統計數據顯示,大多數農民的理財方式仍以傳統的儲蓄為主,其中51.2%是銀行儲蓄,36.4%是現金積蓄,農村居民儲蓄存款金額已高達2.2萬億元以上。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提速,央行降準息過高的銀行儲蓄已經讓“本金”失去贏利空間,而將近四成的現金沒有被農村金融機構吸納,對于理財知識匱乏的廣大農民來講,有的將其存在家中積蓄,有的用于民間借貸,有的甚至投機于農村博彩。無論哪種方式,要么因為利率下降沒有增值收益、要么因為監管不足極具投資風險,最終給廣大農民造成經濟損失。

三、農民財務風險控制建議

(一)農業生產和經營的風險控制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

構建農業風險控制體系,防范農業市場和自然風險,需要各方的努力。

1、政府積極引導,制定和完善農業風險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比如當市場失靈時,政策通過直接補貼農戶,補貼要有可執行性和有效性,因此有必要對農業政策補貼進行細化,以保證每一筆補貼都落到實處。協調農戶、保險公司、基金公司、銀行和各級政府部門的相關訴求,構建暢通信息平臺,主導開展各領域的通力合作,進而提高農業風險管理體系的運行效率。

2、鑒于農戶風險意識薄弱,農戶要樹立、強化農業風險管理思想,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做到未雨綢繆,制定預案,積極防災防損,還要學會評估損失及經驗總結。這就要求,農村基層政府組織要加強宣傳教育,農戶在農業風險管理中起主體作用,讓農戶自己意識到自身的作用,以有效地防范農業生產和經營風險。

3、加大農業保險的創新運用和普及。“廣覆蓋、低保障”是中國農險的特點。據國泰君安的數據顯示,中國農險的綜合成本接近90%,承保盈利情況并不樂觀。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直受到政策引導的農業保險如何在商業化與政策性上取得平衡,是當前各保險機構的普遍困境。保險公司的積極性不高,一般都是比較消極的配合國家的政策,長期這樣下去對整個農業保險市場來說是非常不利的。農險市場突破在用戶需求,產品創新是農業保險發展的驅動力,充分了解農民承受能力、意愿,各個地方的風險特點,然后再根據農民的意愿開發相應的保險產品,使得保險產品多樣化。比如,蔬菜、水果、茶葉、家禽、淡水養殖等特色農業保險產品以及農房、農機、農民健康等涉農保險產品,風險保障涵蓋農林牧副漁、農村財產、農民人身。

4、農產品期貨和期權在應對農業市場風險方面的作用在國際范圍內已經得到證實。現階段我國農產品期貨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其作用還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甚至還會損害農戶和整個農業的利益。因此,要完善這些政策調控工具。

(二)農民投資理財風險應從兩個方面來控制

1、完善農村金融環境,開發適合農民的理財產品。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個人理財產品主要定位于中高端客戶,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所發行的理財產品金額起點高、服務專業化水平高,一般在5萬元至50萬元不等。這些理財產品其實是一種利率市場化的結果,產品設計的購買者并不完全是針對農民。對大多數農民來說,短期內很難達到這個理財標準。再加上農民收入帶有較強的周期性和季節性,較難滿足理財產品的投資要求。站在金融機構的角度,應充分考慮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差別,加大力量調研農村個人理財市場,針對農民的收入、生活及金融知識水平,結合收支季節性強、抗風險能力弱的特點,開發符合農民實際需要、操作簡單方便的產品,構建農村個人理財業務體系。比如,針對農民普遍面臨的教育和養老問題,適當降低教育儲蓄產品的準入“門檻”,設計專門針對農民養老的投資理財產品等。對有較高風險承受能力的農民可加大辦理基金、保險等理財產品的力度。

2、加強宣傳教育,提升農民理財水平。大多數農村居民缺乏投資理財方面的知識,因此要加強對農村居民的金融理財信息宣傳力度和風險提示,通過村委會的宣傳櫥窗和廣播,提示民間借貸的高風險,宣傳教育參與非法集資的害處,農村金融機構可以在網點柜面宣傳等方式,方便廣大農村居民了解和投入理財業務。比如,在農村設立金融機構理財體驗中心,安排專門的農民理財顧問,定期定點開展金融投資知識的講座,普及理財知識。同時,借助迅猛發展的互聯網技術,引導農民利用網絡資源學習理財知識和網購理財產品,這也是未來發展方向。

作者:鄭現偉 來臣軍 王磊 單位:邢臺職業技術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張飄.山區農村家庭理財方式探討[J].當代經濟,2015.14.

[2]倪呈英.新時期拓展我國農民財產性收入渠道研究[J].農業經濟,2015.3.

[3]楊小玲.我國農村金融理財產品發展現狀探討[J].河北金融,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