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上市公司財務困境及對策
時間:2022-08-14 02:53:08
導語:煤炭上市公司財務困境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截止2014年末,山西煤炭上市公司共有6家,分別是:潞安環能、陽泉煤業、蘭花科創、西山煤電、大同煤業和山煤國際。2012年以來伴隨煤炭價格的下跌和銷量下降,6家公司收入和利潤持續下降,企業經營困境、薪酬全面下調,有些煤礦停產、限產,員工實行輪崗甚至轉崗分流,曾經受到資本市場追捧的山西煤炭類上市公司,股價一落千丈,企業經營陷入困境,面臨巨大的財務風險。從上表可以看出,從2011到2013年,山西6家煤企的財務指標劇烈變動,尤其是凈利潤和凈資產收益率下滑最為嚴重,顯現了煤炭行業的經營困境,而資產負債率的上升體現了經營困境向財務困境的傳導,如果財務困境繼續惡化,將會導致較大的財務風險。
二、山西煤炭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
(一)煤炭價格持續大幅下跌,盈利能力下降
分析山西已上市的6家煤炭企業,盈利高點基本出現在2011年,當年6家公司合計盈利133.3億元,到2014年6家公司合計盈利6.39億元,可以說企業已基本處在盈虧平衡狀態。根據秦皇島海運煤炭市場的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其最高點在2011年曾達到每噸853元,而2012年其最低點即下降到每噸630元,2013年達到每噸515元,2014年達到每噸471元。分析煤炭價格的下跌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需求低迷
2012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開始下滑,伴隨經濟下滑的是房地產、鋼鐵、電力、焦炭等與煤炭直接相關行業的需求和價格雙雙下降,以最大用煤大戶的火電行業為例,2012年火電發電量相比2011年僅增長0.6%,2013年由于天氣原因稍有反彈到7%,2014•年首次出現下降,幅度為0.7%,相比之前每年用煤量都以兩位數在增長而言落差巨大。加之由于環境壓力,火電行業所占電力市場份額不斷下降等均造成用煤量的下降。
2.供給過剩
2014年中國煤炭產量為38.7億噸,而政府審批產能達到50億噸以上,實際產能更是達到60億噸以上,加之近幾年山西和陜西的大量整合礦投產(國有礦整合的民營礦),產能過剩情況更加嚴重。
3.進口煤炭大量增加
由于進口煤炭價格低于國產煤炭,煤炭進口量從2009年1.26億噸大幅增長到2013年的3.27億噸,增幅達到167%,供應的大幅增加必然對價格形成壓力,而且由于進口煤的低價也被電力企業利用作為對國產煤炭價格的打壓,更是加劇了煤炭價格的下跌。
(二)煤炭產業鏈不完整,抵御風險能力差
分析山西6家煤炭企業,在業務多元化上分兩種情況,其中的大同煤業、潞安環能及陽泉煤業其非煤產業占總體收入和利潤的比例均在10%以下,可以說多元化剛剛開始;另外3家企業的非煤業務占總體收入的比例已經達到較高比例,如山煤國際的非煤業務占20%左右,西山煤電占40%以上,蘭花科創占50%以上。業務多元化在收入上已經體現出來,但具體分析每家企業的情況,難言樂觀:山煤國際的非煤業務主要為貿易,盈利能力很差;蘭花科創的非煤業務主要為利用公司無煙煤生產尿素,收入占整體收入的一半以上,但近5年來有4年虧損,僅在2012年實現了盈利,即使盈利也僅占到當年公司盈利的5%;西山煤電的非煤業務主要為焦炭、電力、煤氣等,非煤業務創造的利潤近幾年基本能達到總體利潤的15%以上,在所有6家公司中多元化是做的最好的。反觀中國神華,其非煤業務主要為發電、運輸、煤化工等,占總體收入比例在40%左右,利潤則超過了40%。對比山西6家煤企,中國神華的多元化是一種打通煤炭上下游的全產業鏈模式,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很強,而山西6家煤企的多元化有些才剛開始,有些多元化如貿易等業務與主業處在產業鏈的同一層級,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起不到分散風險作用,意義不大,西山煤電的電力業務與煤炭業務屬于上下游關系,可以形成風險對沖,但由于規模有限,所起到的作用有限,但應該是正確的多元化方向。
(三)風險意識不夠,財務風險高
在2012年之前的10年時間被稱為煤炭企業的黃金10年,以西山煤電為例,該公司2002年盈利僅有2億元,而2011年盈利則達到28億元,10年間盈利增長超過10倍,在此期間,公司一方面擴大煤炭產量,使煤炭產量由2002年的1000萬噸擴張到2011年的2800萬噸,同時投資非煤產業,重點投向焦炭和電力,多元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此期間,企業未充分利用有利時機改善資產負債表,西山煤電在上市前的1999年資產負債率為55%,而2014年末的資產負債率反而增長到59%,面臨經濟下滑,必然造成債務負擔沉重,財務風險增加。其他幾家公司的情況類似,資產負債率最高的山煤國際達到76%的高位,最低的大同煤業也達到46%,而作為山西煤企參照物的中國神華,其2014年的資產負債率僅為33%。
三、財務報表及相關指標揭示的問題
為更好分析山西煤炭企業存在的問題,本文在探討山西煤炭類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時,引入了中國最具競爭力的煤炭央企中國神華集團作為參照物。為便于比較,本文將6家山西煤炭類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簡單合并為1家公司,再與中國神華進行對比,分析其償債能力和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分短期償債能力和長期償債能力,短期償債能力主要看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二者的標準比率分別為2和1,從計算結果看,山西6家煤企和中國神華均不達標,且從2011年以來均呈現流動性下降趨勢。分析企業短期償債能力還要結合企業盈利能力、融資能力等其他方面,中國神華作為央企,盈利能力和融資能力均很強,因此真實的短期償債能力并不差;而山西6家煤企,雖然從指標數字上和中國神華接近,但由于盈利能力的急速下降以及銀行對煤炭行業貸款態度的改變,短期償債能力不容樂觀。從長期償債能力分析,二者的差距巨大,山西6家煤企資產負債率從2011年的52%,增加到2013年的60%,而中國神華同期僅從34%變動到35%;長期償債能力的另一指標是利息保障倍數,它是用來衡量企業償付借款利息的能力,尤其為銀行所看重,山西6家煤企的該項指標從2011年的13.15倍下降到2013年的3.72倍,巨幅下降,而同期中國神華走勢相反,從28.44倍增加到34.21倍,二者比較,山西6家煤企與中國神華在長期償債能力上差距巨大。針對營運能力進行分析,主要選取應收賬款周轉率和存貨周轉率兩個指標。從應收賬款周轉率來看,山西6家煤企從2011年的9.5次下降到2013年的5.57次,下降幅度41.37%,中國神華同期從19.84次下降到13.79次,下降幅度為30.5%,二者對比,山西6家煤企回收應收賬款能力明顯不如中國神華,而下降幅度也超過中國神華;存貨周轉率指標上,山西6家煤企從2011年的31.63次下降到2013年的19.12次,下降幅度為40%,中國神華同期從16.52次到16.12次,變動幅度很小,原因是山西煤企營業收入的下降伴隨存貨的增長,而中國神華營業收入與存貨增長幅度相當。雖然從絕對數上山西煤企存貨周轉速度快于中國神華,但原因主要是山西煤企營業收入中有大量貿易收入(占營業收入的30%以上),所以真實的存貨周轉速度大致相當,但從變動趨勢來看,山西煤企的存貨周轉速度在大幅下降,不容樂觀。針對盈利能力進行分析,山西煤企與中國神華的差距更大,三年來山西煤企的營業利潤率下降了60%,凈資產收益率下降了76%,而中國神華三年來雖然也呈下降趨勢,但下降的幅度相對溫和,營業利潤率下降22%,凈資產收益率下降15%,也就是在面對行業風險時中國神華有更強的抵御風險能力。
四、對策和建議
站在企業財務的角度,結合山西煤企現狀以及煤炭行業發展趨勢,對企業如何走出財務困境提出以下建議:
(一)降本增效,盡快恢復盈利能力,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我國能源消費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還主要依靠煤炭,因此需求還在,因此穩定銷售與降低成本成為當務之急。2014年以來政府在逐步降低煤炭企業稅費負擔,作為企業也應主動適應市場,削減人力成本以及其他各項成本,實行精細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向成本要效益。
(二)加強應收賬款管理,確保資金鏈安全
資金是企業的血液,在目前煤炭滯銷,市場競爭激烈的背景下,通過賒銷方式進行銷售必然造成對企業資金的大量占用,在增加利息支出的同時也增大發生壞賬的風險。作為煤炭企業“保量”要適度,在“保量”同時加強對客戶的資信調查,降低應收賬款占用,避免壞賬發生,確保企業正常運轉對資金的需要,降低財務風險。
(三)加強煤企內部資源整合,盤活閑置資產
煤炭企業在快速發展期間設備采購存在一定的重復采購現象,另有煤礦關停造成大量的設備閑置。在當前財務困難的情況下要摸清家底,建立設備清單。企業需要采購設備首先在閑置資產中進行選用,降低資金占用,同時還可以對閑置資產通過再制造修復、重新配套后對外租賃,提高閑置資產的使用效率。
(四)審慎投資,縮減規模,改善資產負債表
本輪煤炭價格下跌到目前還看不到停止的跡象,煤炭需求從長遠來看增長的可能很小,作為煤炭企業要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如何度過煤炭業的冬天?首先要瘦身,要把多余的包袱甩掉,市場前景不好,不能給企業帶來持續收益的業務要盡可能轉讓,在建工程項目要重新評估可行性,新建項目更是要慎重決定,目的是收縮規模,改善流動性,增強企業抵抗風險能力,首先生存下來再求發展。
(五)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為企業轉型發展服務
止血之后要輸血,作為上市公司要充分利用已經上市的優勢,實現企業的轉型發展。從長遠來看,由于環境治理需要,煤炭行業的發展受限,煤炭企業必然要走轉型發展之路,因此,作為煤炭企業要有轉型發展的戰略規劃,在目前以煤為主只能是權宜之計,在鞏固煤炭主業的基礎上,積極尋找確有市場前景的項目,利用當前資本市場活躍的時機,尋求通過資本市場籌集項目資金,實現企業轉型發展。
作者:王增民 單位:山西金融職業學院
- 上一篇:公司財務治理應對措施
- 下一篇:內部審計風險防范措施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