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探討
時間:2022-10-11 08:42:21
導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尚的道德品質是人才發展的基石,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對學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培養越來越受到學校的重視。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德育為主的課程,因此,教師要結合課程特色和學生的不同情況,構建不同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型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
開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小學階段是學生“三觀”塑造的關鍵時期,教師高效實施道德與法治教學,可以為學生形成高尚品質奠定堅實基礎。在當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對知識的講解停留在表面,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高,未達到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要求。現階段,為提高課堂效率,教師應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學情的基礎上,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融入課堂、學在課堂。
一、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主要問題
(一)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不高
雖然新課程改革一直強調注重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和品德的培養,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仍未得到學校領導和師生的普遍關注。究其根本,受應試教育思想的長期影響,師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數學、語文、英語課程的教學和學習上,導致道德與法治課程課時不足,教師備課、講課投入精力不夠,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興致不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整體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較低。
(二)課程內容囿于教材,教學方式陳舊
目前,道德與法治課主要是對教材知識進行講授,學生能從中學到的知識有限。很多教師憑借自己的經驗開展教學,教學方式大多沿用傳統的教師單向講解的方式,在課前缺少對課程的總體設計,忽視學生的具體情況,使得課程內容往往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使得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沒有參與感,無法實現德育目標。
二、基于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問題的幾點思考
(一)強調品德教育,提高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視程度
要想改變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學校管理人員和教師要提高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視程度,把它放在和數學、語文、英語等課程同等重要的位置。首先,教師應真切地認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其次,在日常與學生的交往過程、對學生的管理過程中,教師應潛移默化地實施思想品德教育。小學生活潑愛玩,單純地說教、反復強調道德法治課程的重要性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有時過分的說教還會使小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適得其反。因此,在提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視度方面,教師應通過有趣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引領學生進入道德與法治課堂,讓學生愛上這門課,意識到這門課的重要性,從而認真地學習課程知識,以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人格[1]。
(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創新
1.明確教學目標,帶著計劃教學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備課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制訂好每節課的教學計劃,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比如,在教學“與班級共成長”這節課中,教師應首先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然后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合理制訂教學計劃,引導學生談談班內的同學、說說身邊的小事兒、講講班級的變化,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對班集體形成深刻的認識,進而形成集體榮譽感,增強班級凝聚力。
2.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往往照本宣科地講解教材內容,忽視學生的學習需求,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興趣低下。為改變這一現狀,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創新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是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理解知識[2]。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以引導學生回答問題、體會生活為主,教師應利用好教材的這一優勢,在授課過程中借助豐富的圖片、短視頻、音樂等多媒體資源,或者帶學生模擬生活中常見的情景,再輔以教師生動的講解和積極的引導,讓學生直觀感受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興趣,使其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和討論中,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構建高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比如,在教學“讓生活多一些綠色”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環境被污染前后的一些圖片,如清澈的河水和被塑料袋污染的河水、如茵的草地和被行的對比,讓學生意識到污染給環境造成的嚴重影響。教師還可以播放一些與環保相關的紀錄片,以觀看視頻的方式,讓學生更直觀地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在學生對保護環境有了深刻的認識后,教師可以將課程內容和現今正在施行的“垃圾分類”政策結合起來,組織學生開展“垃圾分類大賽”小游戲,幫助學生學會垃圾分類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在生活中保護環境的意識。
3.巧用信息技術,豐富課堂內容
“互聯網+”時代,網絡教學資源豐富,教師要收集和篩選相關教學素材,為豐富教學內容、打造高效課堂提供有效支撐。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合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形成更深刻的認識,同時鍛煉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3]。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自行在網絡上搜索“變廢為寶”的小妙招,并讓學生在課堂上分享給大家,以此鍛煉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和表達能力。這比教師單純地進行口頭講解給學生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信息技術還在教師之間、師生之間搭建了一座密切溝通的橋梁,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其他教師分享的高效教學方法,與其他教師交流教學經驗,從而取長補短,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可以利用網絡通信軟件與學生即時交流,彌補傳統教學中師生無法在課下及時溝通的不足。教師還可以錄制微課,將其上傳到網絡上,供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4.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小學生思維跳脫,傳統的課堂講授方式往往無法使學生保持長期的專注。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應對原有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進和革新,采取新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保證學生專心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比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通過分組排演生活短劇、開展小游戲等方式,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教材中有很多圖畫,教師要利用好這些圖畫,充分發揮其教學價值。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收集更豐富的繪本、漫畫等圖畫素材,用于講解教學內容。相比于文字,圖畫更加直觀、生動形象,更能吸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比如,在教學“低碳生活每一天”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擬人化的漫畫生動地向學生展示人類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給地球帶來的危害。在學生初步了解“低碳生活”的概念后,教師可將學生分成小組,以小組競賽的方式讓學生說說“我們生活中都有哪些可以做到的低碳行為”。學生踴躍發言,深入理解了低碳生活,自愿過綠色低碳的生活,形成愛護環境就是保護我
5.聯系生活實際,開展生活化教學
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不能僅停留在課堂上,更應體現在生活中。讓學生把在課堂上學到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應用在實際生活中,是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師應注意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的聯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悟道德與法治內容。教材內容大多貼近生活,教師應做好課堂與生活的對接工作,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學習課程內容,再把所學課程知識應用到生活中[4]。例如,“與班級共成長”這一章節與學生的校園生活聯系非常密切,教師可以在平時多觀察班級情況,將學生課間休息、上自習課的情況拍成照片、錄成視頻,在課上讓大家觀看,并詢問:“大家覺得自己在視頻中表現得怎么樣?”“自習課上,誰的表現最好?誰的表現最差?為什么?”“大家有什么感受?”學生積極回答問題,指出視頻中表現好的和表現差的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及師生互動,學生懂得了保持安靜有序的公共環境的重要性。在教學后,教師發現學生課間大聲喧嘩、打鬧的現象大大減少了,自習課上都遵守課堂紀律、安靜學習,學生的規則意識得到了增強。又如,在教學“垃圾分類”一課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督查小組,輪流監督、檢查學生在教室內進行垃圾分類的行為和情況,培養學生日常進行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
結語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教師應提高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充分發揮創新思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生活實際和課堂教學緊密結合,通過創設生動情境、巧用信息技術、開展生活化教學等教學手段和方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高效實現德育目標。
[參考文獻]
[1]梁丹.核心素養下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J].讀與寫,2020,17(27):28.
[2]郭琪.核心素養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創新探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5(15):22-23.
[3]王閱媚.如何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J].名師在線,2020(01):38-39.
[4]李萬鵬.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名師在線,2020(16):37-38.
作者:蔣旭 單位:揚州市育才小學西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