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新聞從業者職業道德建設論文
時間:2022-06-09 03:45:56
導語:新時期新聞從業者職業道德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責任
對于新聞工作者而言,責任說得具體一點,就是要圍各級黨委、政府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對內宣傳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對外宣傳提升影響力和美譽度。宣傳輿論引導做得不好,有時就會給工作帶來被動。普利策說過這樣一段話:“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那么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從現實來看,對于新聞工作者而言,站在船頭瞭望是不夠的。應該邁開自己的雙腳,到現實生活中去,到新聞第一現場去,尋找生活中的真、善、美,鞭笞假、惡、丑。
(二)真實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報道要用事實說話,只有確保事實的確鑿和報道的準確,新聞的真實才有可能得以保障。作為新聞從業者,對報道的內容不編造、不歪曲、不夸張,對報道中的細節不憑空想象、不有意夸大,特別是在報道中進行說明、解釋和評論事實時,要全面把握和正確反映社會生活和主流,避免因為報道膚淺、片面而導致公眾對事物的判斷,從而產生偏差和錯誤。采訪中,為了獲取新聞事實真相,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1.守法原則。作為新聞工作者,法律賦予了正當行使采訪的權利,但不能越過法律規定的紅線,比如,未經允許不能私自闖入住宅、辦公室等私人空間和場所進行采訪,不能采用竊聽電話,電腦黑客、破解密碼等方式獲取敏感信息,不能報道涉及到國家機密、商業機密等內容。
2.倫理原則。在新聞報道過程中,要遵守最小傷害原則。如報道一些青少年犯罪案件和性犯罪受害者時,不要使用真實姓名,電視采訪的畫面和聲音要作處理,避免媒體的二次傷害。
3.正當原則。新聞工作者在采訪報道時應遵循職業倫理及相關規范,不能選擇性獲取信息、扭曲事實。例如,2013年4月18日,香港《大公報》刊登了一篇報道,并配發圖片《北京的哥奇遇記:坐上我的車》,說的是北京一位的士司機3月1日晚上在北京鼓樓西大街附近接上了坐他的車,并將他送到釣魚臺,在車上還和總書記聊了許多話題,國內一些媒體還作了轉載,但后來經核實,這是一條假新聞,為此,《大公報》向讀者致歉。又如,2013年,《新快報》記者陳永洲收受別人錢財連續報道長沙中聯重科假的負面消息,致使該企業造成巨大損失,企業報案,警方調查核實掌握證據后于10月18日到廣州把陳永洲帶回長沙,以損害商業信譽罪對陳永洲刑事拘留,后來判刑。10月23日,《新快報》整版發表文章:“請放人,敝報雖小,窮骨頭,還是有那么兩根的”,表示聲援,后因陳永洲的犯罪事實,報社很被動。所以說,新聞的真實是生命。虛假新聞害人、害己、害社會,并且損壞整個媒體的公信力。
(三)公正
新聞從業者的職業操守,必須堅持客觀公正,忠實于新聞事實,區分報道事實和評價事實,不將評論或猜測作為認定的事實發表,正確行使輿論監督權,不以個人情緒代替政策法律,發泄私憤,中傷他人,還要尊重被批評者申辯的權利。現在一些網絡,為了提高點擊率吸引眼球,報道和披露一些所謂的黑幕和犯罪案件,并且夸大事實,虛構情節,這種偏激或者是別有用心的做法,在社會上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讓大眾對于現實情況的認知造成偏差,給社會的發展、穩定帶來不利的因素。這實際上是對新聞從業者的公正要求從五個方面進行了詮釋。準確報道就是記者要把握新聞事件最本質、客觀的東西,以事實說話,在新聞報道中不摻雜個人的情緒。平衡報道就是對一些批評性報道一定要反復核對事實,給批評報道對象辯護,辯解的權利。表述的語言要樸素平實,避免主觀傾向,不要用定論式的語言。報道的全面,還原新聞事件全貌也是保證新聞公正的重要條件,如果只是截取新聞事件中的一些環節、片段,就容易失掉公正。客觀報道就是在新聞報道中要根據事實進行實事求是的報道,做到不偏不倚,如果報道一味偏向某一方人或事物,這樣的報道就有失客觀、公正。新聞報道應注重社會倫理道德。現在有的媒體為了追求收視率,拿一些人的隱私來炒作,這是有悖社會倫理道德的,這樣讓公眾對媒體本身的正義性產生質疑。所以,為了保證新聞的公正,就不能遺漏新聞中的重要或有意義的事實,不能用主觀判斷來代替事實,誤導觀眾。
(四)導向
同志指出:“新聞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說明新聞輿論導向的重要。同志也明確提出過:“政治家辦報”。政治家辦報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命題。新聞工作者應堅守的一條重要職業道德就是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在新聞宣傳中要講政治、講黨性,把握政治方向,增強全局觀念,講究宣傳藝術,提高引導水平,對重大事件,社會熱點和敏感問題的報道,應注意把握分寸、時機、力度,釋疑解惑。積極引導,不炒作、不蓄意制造輿論“熱點”,誤導受眾。而由于輿論導向錯誤而引發社會矛盾和問題的教訓是有的。例如,2008年震驚全國的甕安事件,起因就是甕安縣一名初二女生李樹芬溺水死亡,有人散播謠言,并有人在背后操縱,把輿論導向和矛頭指向政府,從而導致了一起重大的群體性事件。
(五)品格
每一位新聞工作者都應奉行誠實公正、愛崗敬業、遵紀守法的職業道德,在新聞采訪報道中尊重他人的名譽權和個人隱私,保護未成年人、婦女、老人、兒童和殘疾人的合法權益,電視報道涉及到未成年人和個人隱私的,要按規定作技術處理。例如,2011年深圳發生了一起“楊武事件”,當時社會上就有人批評一些媒體人的失德行為。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名聯防隊員(楊某某)一天晚上,跑到一名女子家中,對她進行毒打并強奸,當時這名女子的丈夫就躲在家中,因為他膽小怕事,不敢出來,看著楊某某強奸他老婆,直到楊走后一個多小時,他才敢去報案。后來這件事情披露后,一些媒體記者采訪受害者丈夫,問他的感受,問他為什么不出來救老婆,面對這樣的奇恥大辱,他本來就生不如死了,但是媒體沒有從人文關懷的角度而是去揭人隱私,有的甚至用“世上最窩囊的丈夫”為新聞標題作報道,當時網絡上也有許多人對這位丈夫進行人身攻擊。這樣的報道對這對夫妻造成了二次傷害。人要臉,樹要皮,媒體報道了,面對輿論,他倆以后怎么生活?暫且不說這位丈夫性格上的軟弱,但記者和媒體的行為是失德的。
(六)廉潔
我國現在雖然還沒有出臺一部完整的《新聞法》,但對新聞從業者管理的一些相關條例、準則等相繼出臺。新聞記者作為社會的普通一員,在社會生活和職業生涯中,要自覺遵守憲法和相關法律規定,遵從新聞職業道德規范,做好行業自律,清正廉潔,反對任何形式的有償新聞,做到“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無欲則剛。
二、結語
新時期新聞從業者的職業道德建設關乎新聞報道中的職業操守問題,不良的職業道德常常導致錯誤的輿論導向,并直接或間接性的影響社會風氣和價值觀取向。只有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新聞從業者才能通過其特有的平臺更好地傳遞社會正能量,引導整個社會風氣和價值觀健康、良性發展。
作者:龍衛東 單位:黔東南州廣播電視臺
- 上一篇: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問題試分析
- 下一篇:心理學上信任的建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