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道德建設與綠色發展理念的關系

時間:2022-04-12 09:09:43

導語:生態道德建設與綠色發展理念的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道德建設與綠色發展理念的關系

摘要:生態道德建設綠色發展理念分別是生態文明建設這一布局的理論方面與實踐方面。把握兩者的關系,對于促使每個公民自覺參與到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事業中具有重要意義。兩者是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有著共同的價值取向、共同的基本抓手、共同的基本目標。生態道德建設是綠色發展理念落地生根的重要實踐,綠色發展理念是生態道德建設有序推進的行動指南。把握兩者的關系,有利于我們在具體實踐中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促進我們在合規律性的實踐活動中實現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關鍵詞:生態道德;綠色發展理念;生態文明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并闡明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意義,認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1]30生態道德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由此而逐步引起重視。綠色發展理念是構建生態文明的過程中提出的重要發展理念,與生態道德建設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目前對兩者研究,主要是側重于某一方面,而對兩者關系的研究尚顯不足。研究和把握生態道德建設與綠色發展理念的關系,有利于我們對生態文明建設形成全面的認識。同時,分析兩者的關系,有利于我們在具體實踐中以正確的理念為指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使我們在合規律性的實踐活動中實現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1生態道德建設與綠色發展理念相輔相成有機統

一生態道德建設,是通過教育、引導等方式,使生態道德逐漸成為人們的普遍信念、成為社會公德的過程,使人類對生態環境承擔起責任與義務,樹立起人與自然關系中的道德倫理秩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其核心是從道德視角出發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理念,是以維持生態平衡為標準,通過尊重自然規律、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方式,防止生態環境的破壞,并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使生態環境得以改善、得以再生,最終實現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共同發展的發展理念。兩者有機統一于生態文明建設。

1.1兩者都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價值取向

生態道德建設強調人類對生態環境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綠色發展理念側重于強調尊重自然規律、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兩者的側重點不同,但是價值取向相同。作為兩者共同的價值取向———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融入在生態道德建設與綠色發展理念的內涵之中。生態道德建設在強調人類對生態環境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的同時,也蘊含著人類應該遵循自然規律、合理開發自然資源并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意義;而綠色發展理念強調尊重自然規律、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人類遵循自然所固有的規律,便是對生態環境的潔凈負責;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便是在履行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也關乎全人類的命運。實現中國夢,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實現現代化。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綠色環保型的小康社會,缺少了生態文明的小康是不完整的小康;實現現代化,是在可持續發展基礎上的現代化,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現代化是畸形的現代化。只有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價值取向,中國夢才能早日實現,中國才能更好地為全球生態保護作出貢獻。

1.2兩者都以引領人的思想道德觀念為基本抓手

生態道德是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道德建設主要包括生態知識的傳播、生態意識的培養和生態規范的建設等內容,生態道德建設,以引領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為抓手,使生態道德成為人們的普遍信念。綠色發展理念作為一種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只有將理念落到實處才能使其發揮作用。馬克思曾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2]503-504綠色發展理念,是我們在具體的生產實踐中對如何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形成的認識,這一認識源自生態破壞的具體實際,也源于建設生態道德建設的實踐。走綠色發展道路,最主要的是讓人們的思想也得到“綠化”,人們思想道德觀念的“綠化”是走綠色發展道路的重要根基。因此,需要通過生態知識的傳播、生態意識的培養和生態規范的建設,使人們在思想道德觀念中接受綠色發展理念,認可綠色發展理念。生態道德建設的任務使得生態道德成為人們的普遍信念,綠色發展理念則以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得到“綠化”為主要任務,兩者的著力點都是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的改變。

1.3兩者都以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為基本目標

生態文明,是人們在實踐的過程中,面對嚴峻的生態問題,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逐步認識并遵循客觀的自然規律,以期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倫理道德形態。因此,生態文明,歸根到底是一種倫理道德,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應遵循的道德準則,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意識。其主要內容是通過制度約束、道德建設等途徑,提升人們的生態意識,保護自然并與自然和諧相處。思想觀念的轉變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步,也是使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走向實踐的關鍵一步,“科學的生態道德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基礎。”[3]實現人們的思想觀念的轉變,即通過生態道德建設這一行動來實現,而思想觀念轉變的方向則由綠色發展理念來引領。綠色發展理念是在理念領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提煉與升華,人民群眾對該理念的接受、認同與踐行,都是在為生態文明建設做貢獻。生態道德的建設,在客觀上推動著人民群眾對綠色發展理念的認同與接受,同時也推動著人們對綠色發展理念的踐行。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提出,是中華民族新的生態道德觀的彰顯。生態道德建設與綠色發展理念攜手朝著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目標前行。

2生態道德建設是綠色發展理念落地生根的重要實踐

生態道德,作為精神文明的發展成果,是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部分,“科學的生態道德觀是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長期起作用的力量。”[3]生態道德建設,是通過培養人的生態自覺性,使得生態道德成為社會公德的過程,“生態道德在外部強調人在自然界中應遵守生態規律、生態規范,在內部強調個人對人與生態關系的理解與感情,增強人類與自然關系方面的自覺性”[4]36,生態道德建設是一個促進人遵守生態規律并正確處理人與生態關系的過程。生態道德的建設過程,也是推動綠色發展理念落地生根的過程。綠色發展理念的落地生根,需要經歷宣傳、落實和完善三個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生態道德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也正是生態道德的建設,才使得綠色發展理念可以循序漸進地得到落實。

2.1生態道德建設助力綠色發展理念的宣傳

綠色發展理念是在“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我黨對如何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思考以及對如何更好地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規劃。“綠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今天,綠色更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眾的期盼。”[5]該理念體現了人民群眾對綠色、環保、健康、生態的生活環境的憧憬,對這一發展理念宣傳,也是對未來美好生活藍圖的描繪。生態道德建設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目標,進行生態道德建設的過程,是使人們在道德情感上樹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過程,而人們在情感上對綠色、環保、健康、生態的生活環境的憧憬則需要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過程中得以實現。由此,生態道德的建設,有助于人們對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入了解,有助于綠色發展理念在人們的意識中生根發芽。

2.2生態道德建設推動綠色發展理念的落實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505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些關系既包括人與社會的關系又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需要個人“生態人格”的鑄造,也需要社會整體普遍樹立起“生態意識”,這是生態道德建設的過程,也是綠色發展理念最終落實的過程。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定位好自身在大自然中的位置。推動綠色發展理念的落實,最終是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而生態道德建設的目標便是“將道德的權利主體擴展到了自然界,以人與自然的道德關系為研究對象,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6]。生態道德建設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目標的動態過程中推動著綠色發展理念的落實。

2.3生態道德建設促進綠色發展理念的完善

正如馬克思所說,“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7]10-13綠色發展理念的內涵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完美無瑕的,它會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生活的豐富而豐富。這一變化的過程便是該理念得以完善的過程,而該理念的完善過程,也正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得越來越好的過程。生態道德的建設,將逐步樹立起人對大自然的道德義務感,隨著人們這種道德義務感的提升,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也將會發生變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也會發生本質上的變化,而隨之變化的便是人們的發展理念。綠色發展理念會隨著生態道德建設的過程逐步得以完善,其內涵也將在生態道德建設的過程中逐步得以豐富。

3綠色發展理念是生態道德建設有序推進的行動指南

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在中國的發展,是中華民族新的生態道德觀的彰顯,也是中國為維護全球生態做出貢獻的決心的顯現,該理念“指引我們更好實現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人與自然和諧,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5]綠色發展理念對于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對于建設生態文明以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都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對于生態道德建設的有序推進更是起到指引作用。生態道德建設的有序推進,包括生態知識的傳播、生態意識的培養和生態規范的建設[4]48,綠色發展理念對這三方面的引領作用使得生態道德建設有章可循。

3.1綠色發展理念明確生態知識傳播的目標

生態知識的傳播,是生態道德建設的基礎。生態知識的傳播,以普及生態知識為基本目標,以提升人們的生態意識為最終目標。對于生態知識的接納與消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角度,不同知識背景和不同閱歷的人有不同的認識。正是由于這種差異存在,才使得生態知識在傳播過程中對生態道德建設的基礎作用發揮得并不是很明顯。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促使著人們在接納與消化生態知識時,將對生態知識的理解傾向于綠色發展理念的方向,使人們有目的、有方向地接收生態知識,并逐步在接收生態知識的過程中理解綠色發展理念的內涵。同時,綠色發展理念宣傳、落實和完善的過程,也是人們學習、吸收和更新生態知識的過程,這一過程在客觀上推動著生態知識的普及,督促著人們生態意識的樹立。

3.2綠色發展理念指引生態意識培養的方向

生態意識的培養,是生態道德建設的關鍵。生態意識的培養對生態道德建設有重要意義,“只有增強全民的生態道德意識,才能增強人們對生態環境行為的自律性,從而積極地投身到改善生存環境,維護和營造生態平衡的社會實踐中去,自覺履行作為生態道德主體的責任和義務。”[8]而生態意識的培養,主要通過生態道德教育的形式得以實現,“作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高校已將生態道德教育列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9]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不僅豐富了高校生態道德教育的內容,更為其指明了生態意識培養的方向。綠色發展理念以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為目標,生態意識培養也離不開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等方向,也只有沿著這一方向,生態意識培養才能對生態道德建設起到關鍵作用。

3.3綠色發展理念提供生態規范建設的路徑

生態規范的建設,是生態道德建設的保障。清潔的生產、綠色的消費、節儉的生活等都是生態道德規范建設的重要內容,生態規范的建設,可以為生態道德建設提供客觀的環境保障,“面對多元價值觀存在與相互沖突的現實,當代中國生態道德建設必須要有正確的價值依托作為自己的思想保證。”[10]生態道德建設,不僅僅是對公民道德的建設,更是國家和階級意志的具體體現,因此,生態規范建設必須以正確的價值依托為路徑,在正確的思想理念下進行規范建設。綠色發展理念“體現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5],體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正確的價值依托,綠色發展理念作為指導中國今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理念之一,對推動生態道德建設有重要的作用,指引著生態道德建設的方向,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進行生態規范建設,使得生態規范建設有章可循,也使得生態道德建設有序推進。綠色發展理念是推動生態文明進程而提出的指導性的理論,是人們的行動指南;而生態道德建設則是生態文明建設中必不可少的實踐行動。作為理論的綠色發展理念與走向實踐的生態道德建設,辯證統一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之中。生態道德建設是綠色發展理念落地生根的重要實踐,對該理念的宣傳、落實與完善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綠色發展理念是生態道德建設有序推進的行動指南,對生態知識的傳播、生態意識的培養以及生態規范的建設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只有正確認識和把握兩者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關系,我們才能在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進而在合規律性的實踐活動中實現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作者:李佳娟 單位: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中國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高春花.生態文明視域中的生態道德觀建設[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

[4]徐瑩.生態道德教育實現方法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3.

[5]任理軒.堅持綠色發展———“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之三[N].人民日報,2015-12-22(07).theory.people.com.cn/n1/2015/1222/c40531-27958738.html.

[6]劉經緯,董前程.論生態道德的正當性[J].晉陽學刊,2015(5).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陳壽朋,楊立新.構建和諧社會的生態道德教育審視[J].道德與文明,2007(2).

[9]李紅麗,傅安洲.高校生態道德教育內容體系構建[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10]王圣禎,張鴻冰.福斯特的生態馬克思主義對我國生態道德建設的啟示[J].學術交流,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