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道德建設影響因素分析

時間:2022-05-23 10:36:33

導語:生態道德建設影響因素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道德建設影響因素分析

生態道德又稱之為環境道德,具有一定的道德涵義,其本質是反映現有的生態環境與人類的道德理念之間的平衡關系。生態道德的建設過程是極為復雜的,要立足于社會中的各方各面,與社會中的每一方的利益都息息相關。道德作為一種價值理念,是社會群眾內心固有的價值導向以及是非觀念,不具備法律法制的約束,不依賴于制度建設的規范,這就使得生態道德建設的過程更為復雜,同時也更加的系統化。這就要求生態道德建設工作要立足于實際的社會發展需求,采用謹慎合理的有效措施,建設出完善的生態道德體系。

1社會環境對生態道德建設的影響

在社會現代化建設發展的過程中,生態道德建設需要對已經具備固定模式的社會道德理念進行再造。這個整體的再造過程,要嚴格的依照生態道德的演變規律以及系統建設的發展訴求,要使得社會中的多個主體以及各行業領域都能夠得到全面性的覆蓋。并逐漸的形成一個可以依賴發展的建設系統,從而通過多方面的協力得到有效的推進。正是由于此,生態道德建設的影響力極為深遠,是牽涉社會整體的一個系統工程,它的再造工程必然會觸動社會環境中的特定狀況,從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以及消極影響。

2生態道德建設的環境影響因素

2.1體制環境因素

正如本文前面所述,生態道德建設是一項社會性質的系統工程,需要的是有組織的協力推進,這就要求這生態道德建設,必須構建出領導、管理以及組織等基礎的體制[1]。就我國的社會建設以及發展而言,生態道德建設必須要黨與政府互相作用,肩負起我國的生態道德建設重任,大力弘揚生態文明,構建出生態道德建設政治職能,領導能力越卓越,組織管理的效果越明顯,對生態道德建設的貫徹落實越全面。同時生態道德建設還要求著社會加強生態道德的教育、改革現有的教育體制、構建出基于生態道德文明的教育教學等社會發展體制的相應改變。生態道德建設工作是否能夠得到全面的落實,其所產生的社會效應是否屬實,都受到體制以及社會發展規劃的影響。

2.2法制環境因素

在人類生活的空間中,道德與法制的關系密不可分,社會的和諧發展以及穩定繁榮都需要道德和法律的密切配合。法律是硬性的社會規范,是他人制定出來的強制性律法,而道德是軟性的社會規范,是自主的價值導向[2]。法律這種硬性的社會規范離不開社會群眾自主產生的道德觀念,離不開社會群眾自發產生的自覺道德理念,而社會中良好價值導向的道德形成同樣也離不開強制性的硬性法律社會規范,離不開社會群眾對法律產生的敬畏感。生態道德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除了要構建合理的體制以及各方面的宣傳教育,同樣需要法律的外在支持,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生態道德規劃逐漸演變成生態道德責任,從而激發社會群眾對生態道德建設的熱情,對生態道德的建設有著積極的作用。

2.3經濟環境因素

生態道德建設是社會群眾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同樣也是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的基礎。在實際的生態道德建設過程中,經濟活動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使得生態道德建設工作在經濟發展領域中成為重要的工作任務。從一定程度上來講,經濟環境因素制約著生態道德建設,經濟環境對于經濟利益的追求,使得生態道德建設遇到了極大的難題,如何引導經濟環境從對經濟利益的重視轉向生態經濟發展,是生態道德建設順利在經濟環境中開展的關鍵[3]。這就要求著經濟市場要逐漸完善自身的秩序,國家加強對經濟導向的多方面控制和管理,優化現有的經濟制度,從而將生態道德建設逐漸融化到經濟環境中,使得生態環境問題、生態成本核算等經濟環境向生態道德建設方向推進。

3結語

總而言之,生態道德的建設在社會現代化的發展中十分的重要,依賴于社會以及廣大群眾的共同努力。生態道德建設的復雜性以及系統性,需要通過長遠的規劃,才能科學的推動生態道德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要加強對生態道德建設的各類環境影響因素分析,從而形成整體的戰略發展體系,使得生態道德建設被有效的貫徹落實。

作者:付海燕 單位:曲阜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楊立新,張新宇,高原.論生態道德建設的環境影響因素[J].環渤海經濟瞭望,2009,10:35-38.

[2]陳軍,李京.公民生態道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機理分析[J].鄱陽湖學刊,2013,05:29-33.

[3]劉陽.生態文明視域中的生態道德建設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