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企業道德建設研究綜述

時間:2022-03-23 11:10:10

導語:國內企業道德建設研究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內企業道德建設研究綜述

【摘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施使社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引起了社會整體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的一系列重大變化,學術界針對這一現實,對市場經濟與道德的關系問題從各個角度展開了研究。本文對學術界有關理論的探討進行了介紹、梳理和綜合,力圖更加清晰地把握這一理論研究的現狀,從而為更深入的進一步研究理清思路,以指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關鍵詞】市場經濟;道德;理論研究

對道德問題的研究是一個亙古常新的課題,更是社會轉型時期學術研究中的熱門問題。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社會生活中“道德碰撞”的出現急切地呼喚人們給予理論上的指導。為此,學者們給予市場經濟下道德問題以相當多的關注,并圍繞這一問題從不同理論層面上進行了積極的討論。現綜述如下:

1、對目前我國道德現狀的基本評價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發生著急劇變化,人們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也隨之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如何認識評價這些變化,在人們之間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看法,學術界爭論也很激烈。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比較典型的觀點:一種是社會進步代價論。這種意見認為社會的進步是以一定的犧牲為代價的,經濟發展總是要以社會倫理道德的淪喪為代價。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和文化道德之間的沖突,從古至今許多思想家都在并試圖解決之。因而這是一個古老而永恒的矛盾現象。從馬克思經典作家那里我們也可以為其找到理論根據。這種觀點認為,當前道德建設與社會經濟轉型錯位,存在著道德失范或某些無序狀況的原因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市場經濟的體制變革還沒有到位;二是轉型期法制的不完備、精神文明建設這一手比較軟。從世界范圍看,發展中國家(也包括發達國家),在體制變遷、社會轉型期都曾出現過道德與思想上的混亂,“這是市場經濟新體制沒有徹底形成前的‘陣痛’,也是社會為之付出的一種代價”。我國目前的道德狀況正是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時付出的“代價和成本之一”。之后,在這個問題出現的是“滑坡”論和“爬坡”論這兩種相對的觀點。“滑坡”論以改革開放前我國的社會風貌為參照,認為,由于長期以來對市場經濟的負效認識不夠,約束機制不健全,我國目前的道德狀況不是“爬坡”,而是“滑坡”。“滑坡”的主要表現是:對物質生活和個人需要的過分看重,對精神生活和集體生活的普遍冷淡。概括起來就是集體觀念和道德責任感淡化,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盛行。有的學者把中國目前的道德狀況和基本特征評價為“一種無序狀況,整個社會缺乏基本的道德共識和共同遵守的道德準則。人們在不同的社會領域、社會場合和社會群體的活動中,各自分別按照不同的、往往是相互矛盾的道德規則行事。”并認為,這種道德上的無序狀況正是“我國經濟關系和經濟生活中的無序狀況的真實反映。”認為,經濟關系及經濟活動的無序狀況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行政權力大量介入經濟活動之中,形成權力經濟與市場共存的局面,權力經濟與市場經濟交織在一起。”這種經濟關系必然導致兩種結果,“其一是貪污腐敗、行賄受賄、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等大量泛濫,從而既干擾社會經濟活動的正常有效運行,又敗壞了社會道德;其二是導致經濟活動中規則的多樣化,使人們在經濟活動中失去了共同遵守的規則,而是互相猜忌、互不信任,于是說謊、欺騙、背信棄義、見利忘義等種種現象不斷在社會蔓延開來。”而持“爬坡”論的學者認為,我們的社會道德從總體上看、從實質上看,也就是從大多數人的道德要求來看,目前呈現的主流是進步,是在醞釀著向新的境界和高度攀登。做出這一判斷的根據是,當前我國社會的道德風氣在發生最深刻、最有力的變化,人們的道德心理和行為特征正在從“虛”向實,從“假”向“真”,從“懶”到“勤”,從以窮為榮到勤勞致富,從道德封閉走向開放從全社會單一政治化的道德標準到多樣化的道德選擇轉化。這種意見在肯定我國目前社會道德的進步和爬坡評價的同時,也承認我國目前還沒有走出社會轉型期特有的道德規范不定型的狀況。依筆者愚見,所謂道德爬坡論與滑坡論之間并不存在矛盾,它們都是基于不爭的事實。大家之所以在認識上產生分歧,是因為雙方所持的都是道德一元論──把道德現象視為同一領域中同一性質的存在,沒有道德類別范疇的區分。學術界對目前我國道德現狀的第三種觀點是雙重影響論,也稱雙重效應論。認為,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以及求利本性,一方面不斷激發著個體的主體能力,促進了道德觀念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造成私有意識的膨脹,對人們的道德觀念產生消極影響。此外,現實的道德還受到我國現階段經濟體制、經濟結構以及歷史傳統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因此,我國目前的道德狀況既有爬坡,也有滑坡,不能說哪個是主導。中國目前社會的道德的發展正處于十字路口,往何方處發展,取決于我們道德建設抓得如何。應該說雙重影響論是市場經濟下對道德現狀的一種對比較冷靜和客觀的認識,它看到了市場經濟對道德的積極和消極兩方面效應,看到了轉型期社會道德問題和希望同在,但主要是沒有說明何為主導,這不符合歷史辯證法:社會和道德是在前進和后退交織中發展的,前進中包含有后退,后退也只是相對,從總趨勢來看,前進是主流,是方向。

2、市場經濟下道德建設的準則和基本原則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價值觀的根本原則和規范,是構建中國特色的道德、價值觀體系的基礎性工作,圍繞這一根本性問題,理論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并形成了多種觀點。(1)就市場經濟道德準則的來源問題,比較常見的觀點是“外灌”說和“內引”說兩種。所謂的“外灌”,即認為針對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道德衰落現象,應通過道德教育使社會主體道德素質提高,從而使市場經濟走向規范化、秩序化、倫理化。一些人認為,市場經濟既然引發了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消極現象,我們應該通過對傳統道德尤其是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教育,塑造人們的道德品格,從而使人們以正確的倫理價值觀為指導,在市場經濟中純潔人際關系,以抑制市場經濟的負效應。與它相對的“內引”說,則否認了“外灌”說的論點,認為它忽略了經濟與道德的內在聯系,難以為倫理道德建設找到現實的歷史依托,而且這種論證方式往往會導致道德支配經濟和道德管理經濟的結果,并再次走上以往走過的倫理絕對優先的老路。“內引”說強調無論如何,人們總是從自己的生產和交換關系中吸取道德觀念的這一唯物史觀原則,認為道德和獲利不是對立的,市場經濟的目的實質上是一種倫理的目的,也是道義之所在。他們主張應將市場經濟的規范內化于人的心靈,內化與人的道德之內,這樣才能達到道德建設與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步。事實上,這兩種觀點一個把既成的論理學理論拿來應用于市場經濟領域,另一個則認為人們可從經濟生活運作的規則中直接引申出道德規則,都是片面和不完善的。我們認為,全面的認識是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即市場經濟下的道德建設必須具備有市場經濟的基礎,同時還必須根植于人類的價值體系中,體現人的價值。(2)對于市場經濟條件下應當確立什么樣的道德原則問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看法:占主導性的觀點是認為集體主義應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許多討論指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對集體主義表現冷漠,因此必須“重振”集體主義。而這種集體主義是具有時代的新內涵的,即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基礎,以廣大人民群眾為本位,強調集體,但又不忽略個人。另一種觀點認為,與計劃經濟的整體性相反,市場經濟是確立在特殊利益主體的利益驅動機制上的機制,因此,應當以承認個人為前提,將個體性原則變為社會層面的普遍原則,把個人看作是一切價值評估的中心,建立以個人為尺度的社會道德價值觀。這種觀點的錯誤在于沒有看到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個體性的利益追求必須與社會普遍利益追求相一致,才是合理合法的利益追求。第三種觀點主張當今中國社會的根本道德原則是較集體主義更具有廣泛性、現實性和可操作性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原則。它是一種超越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之上的人、我互利互惠的原則,體現了市場經濟的根本要求,是社會主義道德的總概括。

3、加強市場經濟下道德建設的對策

怎樣抓好市場經濟中的道德建設,針對自己的觀點,不同觀點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對策和建議。現歸納如下:社會進步代價論者主張,既然歷史的進步總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那么今天我們的任務就是要盡量減少這種代價。為此,第一,加強道德建設,明確道德建設的根本任務是正確認識個體和群體,自我和他人的關系,建立一種謀求自身利益、群體利益和他人利益相協調的道德意識,以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第二,加強道德的示范作用,尤其是各級領導,廣大黨員要率先垂范,以良好的黨風帶動民風;第三,要弘揚正氣,大力宣傳雷鋒等道德楷模;第四,要堅決打擊和取締各種社會丑惡現象,凈化社會空氣。一句話就是“兩手都要硬”。雙重影響論者認為,首先要加強教育功能。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存在多種經濟利益主體,導致人們的價值取向也出現多元化趨勢,各種思想錯綜交織,因此,更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過思想教育,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市場經濟對思想觀念的雙重效應,在形形色色的思想中,分辨出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哪些是應當堅持的,又有哪些應當堅決抵制;其次,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批判功能,充分發揮社會輿論的導向作用。持二律背反論觀點的學者則普遍認為,他律性和功能性是市場經濟兩個重要特點,而道德是自律性和超功利性的,兩者互斥對立。由此,為了避免現實生活中陷入功利和道德的混淆,就應當對二者實行嚴格的“劃界”。所謂“劃界”也就是“對癥下藥,分而治之”,把市場經濟和道德作為兩個相互區別的領域,按不同的尺度來分別處置。具體來說,就是人要扮演好兩種角色:在社會經濟活動中要充當好“經濟人”,充分堅持物質利益原則,弱化道德;當我們離開社會經濟領域,介入社會其他層面活動時,則應把倫理道德原則拿出來規范自己,當好“道德人”。這樣通過二者的互斥和互約束限制彼此,以避免金錢尺度或是道德尺度的獨斷化。第四種觀點從市場經濟與道德建設具有統一性的角度主張建立一種肯定個人合理利益的道德模式,也就是要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要使道德價值觀發生一個大轉變,大膽突破長期以來恪守的單一的集體主義價值觀模式。他們認為,我們反對的不是一般地個人主義,而是極端個人主義,不擇手段和損人利己。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應當一味強調“利”而忽視了個人合理的“義”。由于這種思想觀點比較貼近社會現實,因而目前持有該觀念的人也并非少數。上述不同主張,盡管視角有異,但都有其使用價值,對當前我國的道德建設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由于道德科學在我國社會科學中還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其學科建設還沒有達到完全成熟,在對市場經濟下道德問題進行探討時,還存在許多分歧和混亂。怎樣從理論和實踐的切合點上把握二者的實質,從而實現這一討論的實踐意義仍有待反思。

【參考文獻】

[1]劉偉民,陶黎波.當代道德問題研究述評[J].黑龍江社會科學,1997(2)

[2]陳方根.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道德建設的同步發展[J].前沿,2001(11)

[3]王洪波.市場經濟與道德建設研究綜述[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11)

[4]簡憲安.論市場經濟道德與社會主義道德的關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4)

作者:丁雯 單位:蘇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